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都市生活>王牌导演> 第108章

第108章

  前有戛纳、后有多伦多,威尼斯电影节近来发展很是尴尬,如何在夹缝中寻求生存,是组委会以及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因为罗曼·波兰斯基、大卫·柯南伯格、塔玛拉·霍恩、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等一众大牌导演的加盟,本届主竞赛单元成为近几年威尼斯展映片中,质量最值得期待的一届。
  率先进行媒体放映场的《大新闻》似乎为了证明自己绝对值得外界的期待值,放映期间媒体笑声不断,气氛空前高涨,堪称近几年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媒体放映场氛围最好的一次。
  随后媒体发布会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600家媒体出席了《大新闻》媒体发布会。
  记者摄影师加在一起上千人,将整个会场挤得密不透风,许多抢不到位置的记者只能无奈选择站在后排。
  霍恩导演绝不是什么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但《大新闻》绝对称得上她从影十年来,电影发布会记者到场最多的一部电影。
  在场绝大多数媒体人都观看了上午的媒体放映场,对于电影,他们有太多话要说。
  提问最多的问题就是,电影所描述的场景,究竟是艺术加工,还是真实发生!
  “您在电影中向我们展示了战争地区的状况,包括难民营少女公然叫卖,恐怖组织迫害雅兹迪人,土耳其边境发生的混战,难民偷渡等等,请问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还是您只是在某些听说过的事情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共和国报》媒体人举手问道。
  导演笑了笑,“其实电影中很多场景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在电影正式公映前我们会和法国电视四台合作,放映《大新闻》诞生纪录片,纪录片里包括我们在电影筹备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电影我确实在个人经历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但这是真实经历基础上的加工,而并非子虚乌有。”
  记者们倒吸一口气,“您的意思是您曾经深入isis组织内部?”
  对于这一点苔米摇头,“这就有些抱歉了,我们只在isis组织控制地区转了一圈,不过我们曾经从他们手中赎出连个雅兹迪少女,这个女孩也就是电影最后一幕逃出生天的孩子中的一个,这个是我个人一个幻想,这毕竟不是纪录片,你不能阻挡一个导演的臆想。”
  记者听后深以为然。
  开场白过后,导演将更多机会留给演员,他们需要保持曝光率,和记者保持良好的互动,显然是他们维持曝光率的手段之一。
  其中最受媒体欢迎的自然是片中的男一号马修·卡索维茨。
  一位记者忍不住询问马修·卡索维茨,“彩蛋中出现的画面是真的吗,您真的曾经和霍恩导演争取过这部电影的拍摄权利?”
  卡索维茨看起来有些高深莫测,他把问题丢给了记者,“你说呢?”
  记者一头雾水,马修继续高深莫测脸。
  台下记者一阵哄笑。
  演员们分享了他们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有趣的事情,难免会提到这一次中东之行。
  吉姆·布劳德本特颇为感慨地说道,“这是我最不愿意想起的拍摄经历,也是我最为骄傲的拍摄经历,我想没有一个剧组经历过枪林弹雨,我之前没有之后应该也没有。”
  随后,吉姆幽默地转头对导演说,“我年龄大了,以后有这样的拍摄,还是去找别人吧。”
  导演非常无辜地眨眨眼,记者们又忍不住笑了出来。
  电影发布会气氛还是非常好的,作为一部喜剧片,里面的演员活跃气氛都是一把好手。
  安妮·康斯金尼再一次在霍恩的电影中打酱油,她在发布会毫不客气的“抱怨”,“每一次我都是救场,我觉得自己就是霍恩的救场王,可她却是一个小气鬼,连个像样的角色都不给我,和她合作过三次,加在一起戏份都不超过十几分钟。”
  媒体又是一阵窃笑。
  当然,记者们也不会忽视薇诺娜·瑞德。
  作为曾经的好莱坞巨星预备役,薇诺娜·瑞德当年绝对是好莱坞一线,只是很可惜,现在的她只能在一些电影中打酱油,比如说去年的《黑天鹅》,又比如说今年的《大新闻》。
  薇诺娜倒没有抱怨自己戏份少,相反她十分感激导演,“老实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样的机会会落到我头上,对方是塔玛拉·霍恩,而我只是一个过气的演员,我知道导演用我冒着非常大的风险,非常感激她。”
  薇诺娜的话,让媒体人不住辛酸,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薇诺娜作品的影迷,曾经好莱坞当红花旦沦落到出演几分钟戏份的小角色,那种感觉,并不是十分舒服。
  作为制片人的雷蒙德·培根,在记者问及妻子太优秀是否会对他造成压力时,培根非常骄傲地说道,“我以前最骄傲我是雷蒙德·培根,现在我最骄傲我是塔玛拉·霍恩的丈夫,完全没有压力,我拥有了最美最优秀的女人。”
  台下记者连连尖叫,非要雷蒙德和苔米拥吻,可惜两人并没有满足记者们的恶趣味。
  》》》》》》》》》
  塔玛拉·霍恩再次点名道姓调侃isis组织,又一次引起了恐怖分子的强烈不满。
  已经有恐怖组织悬赏3000万美元要塔玛拉·霍恩脖子上的那颗漂亮的脑袋。
  bh工作室威胁信塞满了信箱,不断有不知名的人发来威胁让他们小心,并扬言会让这个女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整个威尼斯电影节加强安保环节,生怕一个不小心混入恐怖分子。
  不过,这似乎并不能影响,媒体人和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根据威尼斯电影节期间发行的日报《ciak》杂志9月2日统计,8月31日分别于晚上7点和8点,在sala grande(大厅)剧院和pala biennale(双年展)剧院放映的开幕片《大新闻》,是首批放映的电影中,最受媒体和观众欢迎的影片。
  80%以上的媒体给出电影四颗星到五颗星的高评价,近半数的观众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到目前为止电影节放映的最好看的电影还是开幕片《大新闻》。
  “实在是太好笑了,我看完之后迫不及待分享给我们的朋友,他们都很后悔没有来威尼斯。”一个意大利电影爱好者说道。
  “最喜欢塔玛拉·霍恩的《大新闻》,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意义,看得出来导演花了很多功夫,并不是那种无聊的恶搞,我想我会在电影公映的时候再看一遍,这是让我回味的电影。”来自瑞典的游客是这么说的。
  意大利发行量比较大的两家报纸,《晚邮报》、《共和国报》都给予该片非常高的评价。
  《晚邮报》影评人马蒂奥称电影“令人惊喜,塔玛拉·霍恩再次证明真正的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
  《共和国报》则认为这部影片“再现《虎口脱险》的辉煌”,“深谙黑色幽默精髓”。
  英国《帝国》杂志影评人艾伦认为,“和当下太多许多缺乏深度、缺乏内涵的喜剧片相比,《大新闻》更有诚意,虽然开篇略落俗套,渐入佳境后,惊喜连连”。
  法新社则用“了不起的创意,了不起的合作”,夸奖了该片所有的幕后的工作人员,并重点夸奖了出演该片的演员,“贡献了他们从影以来最好的演技”。
  当然,也不是所有媒体都沉浸在《大新闻》制造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意大利另一家发行量非常大的报纸《libero》便认为这部电影有“为了制造噱头而安设令人不舒服情节”的嫌疑,该报影评人同时也提到了法国经典喜剧片《虎口脱险》,认为《大新闻》“与《虎口脱险》相比,缺乏属于经典的魅力”。
  除此之外,《泰晤士报》的影评人保罗也对电影提出了质疑,“塔玛拉·霍恩无疑是新生代导演中最好的一个,从观众的反应来看,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目前为止放映的电影,《大新闻》显然是最受观众的那一批,不过当片方以真实作为宣传口号时,我们不得不怀疑电影在进行艺术加工后,真实性还剩下几分”。
  很快,细心的影迷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塔玛拉·霍恩媒体评分最高的影片已经悄悄更换,蝉联多年霍恩作品分数榜冠军影片《精神病人》悄悄易主,成了最新首映的电影《大新闻》。
  虽然电影还未公映,这个分数还会浮动,但《大新闻》媒体评分高是不争的事实。
  几乎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在网上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当然,这些人秉着不能剧透的原则,坚决没有给出剧情。
  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也只能透过片花和剧情大纲猜测出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喜剧片,因为牵扯到了isis组织,塔玛拉·霍恩再次进入恐怖组织黑名单前列,成为基地组织成员最想干掉的人。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成为法国人最想看到的电影。
  在威尼斯电影举办时间,法新社特意做出了调查,塔玛拉·霍恩《大新闻》赫然成为观众最期待公映的影片。
  死亡的阴影也不能阻挡《大新闻》红遍全球的脚步。
  作者有话要说:  巴黎竟然又发生了爆炸……
  配合时事政治新闻,看我自己写得内容,有一种酸爽感……
  ☆、161|评委的电影解析
  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竞争格外激烈。
  23部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大师作品几乎占据半壁江山,除此之外,警匪片占据的比例也令人咂舌,往届,主竞赛单元从未有一次像本届电影节这般,有如此多商业味十足的警匪、黑帮题材影片杀进主竞赛单元。
  大师作品数量激增,不仅提高了本届电影节作品质量,还让各个奖项评选结果变得扑朔迷离。
  《浮士德》、《杀戮之神》、《三月十五日》、《危险方法》、《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杀手乔》、《大新闻》……
  这些影片无论哪一部捧得金狮奖,都可以称得上实至名归,可一旦聚在一起,一决雌雄,不要说主竞赛评委感到很为难,就连媒体人也难以抉择。
  按照目前媒体评分情况,最受媒体喜爱的影片当属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的影片《浮士德》,其次是大师罗曼·波兰斯基带来的《杀戮之神》,以及法国天才导演塔玛拉·霍恩的新作《大新闻》。
  三部电影各有千秋,评分咬的很紧,尤其是塔玛拉·霍恩的《大新闻》,不少专业影评人是这部影片的拥护者,夺奖呼声非常高。
  其次分数比较高的影片是凭借影片《生人勿进》开创“吸血鬼题材电影新篇章”的导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以及他的最新力作《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乔治·克鲁尼的《三月十五日》,大卫·柯南伯格的《危险方法》,以及威廉·弗莱德金带来的影片《杀手乔》。
  老实说,把《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放在第二阶梯有些委屈,和有明显硬伤的《危险方法》以及《杀手乔》相比,第一阶梯显然才是这部影片该呆的地方。
  但这位瑞典新锐导演在个人知名度上,显然是无法和第一阶梯三位导演相提并论,这部讲述冷战时期的间谍大戏,也不太像威尼斯电影节评委欣赏的风格,所以说,这部电影被放在了第二阶梯。
  总的来说,和第一阶梯的电影相比,第二阶梯的影片虽各有千秋,但都有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
  每年各个奖项的归属总会出现争议,尤其是最高奖金狮奖的选择,评委稍有不慎,结果就会落个黑幕之名。
  不少媒体认为,主竞赛单元评委若想评出一个比较让人信服的大奖,《浮士德》或是《杀戮之神》二选一即可。
  若评委想要剑走偏锋选出一部与往届截然不同的电影,《大新闻》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谁也记不得,金狮奖上一次颁给喜剧片是什么时候,十几年前还是几十年,谁又知道呢?
  当然,若是想要来个出乎意料又意料之中,《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和《三月十五日》都是不错的选择。
  本届据说还有两部评分不错的中国电影,不过因为该片提供给记者的媒体放映场位置有限,很多媒体人并未观看几部华语片,所以也无从知道质量,只听看过的同行说电影很好看。
  想到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是一个中国狂热爱好者,中国电影在金狮奖刷到新荣誉,想来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本届主竞赛评委会主席是电影《黑天鹅》的导演,来自美国的达伦·阿罗诺夫斯基,除此之外,还有六位评委,他们分别是意大利女演员阿尔芭·洛瓦赫、以作品尺度大胆而闻名的美国导演托德·海因斯,意大利著名导演马里奥·玛通,音乐家大卫·拜恩,芬兰视觉艺术家埃亚·丽莎·阿提拉以及法国“手册派”代表导演安德烈·泰西内。
  这些评委里,苔米唯一称得上熟悉的除了安德烈·泰西内,就只有评委会主席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手册派”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之后,相当重要的流派。
  很多“手册派”导演与新浪潮电影导演本身就是重合的。
  比如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让-吕克·戈达尔,他们有个共同特点,曾为《电影手册》担任专业影评人。安德烈·泰西内60年代开始为《电影手册》撰写影评,69年开始担任导演,在法国堪称德高望重。
  纵然苔米有“最年轻电影大师”的称号,但这个称号是恭维她的作品有大师水平,和那些真正的电影大师相比,她这个大师,显然还有些稚嫩。
  言归正传,当23部主竞赛单元影片全部放映完毕后,评委们的甄选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中。
  安德烈·泰西内显然是比较欣赏《大新闻》的,这并非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塔玛拉·霍恩是法国人,又出自电影大师摇篮la femis,而是因为这部电影本身。
  在安德烈·泰西内看来《大新闻》本身非常有趣,它以喜剧为载体,讲述了一个本身并不愉快的旅程,这个旅程的所见所闻甚至已经称不上不愉快这么简单,用惨绝人寰形容,也不足为过。
  电影本身并没有描述过多的战争场面,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控诉战争的残酷。
  难民营里的老弱病残,为了生活下去无奈卖女儿的父亲,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哀求被误认为怀孕想要偷渡到欧洲的主角,将她的孩子以双胞胎的名义带回欧洲……
  还有住在恐怖组织控制范围内村庄,被压迫的毫无做人尊严,明知道这样是错误的,却还觉得至少这里短时间内没有战争、比外界好很多的穆斯林妇女,以及被恐怖组织圈禁,随时都会失去生命或是尊严的雅兹迪人。
  这些小插曲,任何一个单独列出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部电影,但在《大新闻》中,这些真的只是装饰,似乎真的只是为了讲述一段旅程。
  电影最后通过蛇头和记者的对话,阐述了导演的思想,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难民涌向欧洲、北美,唯一能够平息一切的方法是停止战争,可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根本做不到和平共处,牛津大学毕业的记者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那些还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民,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或许总有一天,有一位伟大的人,会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他们看不到希望。
  看似大圆满的结局,隐藏的,是未完的悲剧。
  就像电影中两位主角救出了一对雅兹迪人姐弟后,弟弟天真地问记者狄奥,那些人呢?我们不管了吗?
  狄奥略带惆怅地答道,我们管不了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