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民国大文豪> 第82章 他拍的不是电影,是情怀!

第82章 他拍的不是电影,是情怀!

  林子轩打算把《西游记》打造成一部系列电影,从《西游记》里截取观众喜欢看的故事一直拍摄下去。
  比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盘丝洞》、《女儿国》等等,足够拍上几十部。
  这些电影连在一起就是一部电视剧了。
  他相信,这绝对是一个票房大卖的系列,比《日出》那种文艺片更受欢迎。
  虽然在这个国产电影接近荒芜的时代,只要认真拍摄,不糊弄观众,无论拍摄什么内容都能捞钱,可林子轩是有自尊心的。
  他不屑于拍摄那种糊弄观众的电影,要拍就拍经典,否则对不起他穿越者的身份。
  而且,他要把明星电影公司打造成中国电影的龙头企业,带着中国电影冲进好莱坞。
  所以,明星出品,必属精品。
  这是他对明星电影公司最基本的要求。
  不过在拍摄之前要和郑证秋商量一下,导演在一部电影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郑证秋比较喜欢拍摄有社会教育意义的现实主义题材,也就是所谓的正剧,像是《日出》那种是他的最爱。
  对于喜剧或者神话剧的兴趣不大。
  当然,他不是那种不知道变通的人物,也了解目前的情况,掌握有声电影的拍摄技术才是重点,要在短时间内把道格拉斯希拉掌握的技术压榨干净。
  道格拉斯希拉虽然在好莱坞只是个小人物,可怎么说也在好莱坞混过,就算没当过导演,也看到过别的导演怎么拍电影。
  何况他妹妹还是个演员,他在片长混的时间比较长。
  拍摄《西游记》要比拍摄《日出》的难度大,《日出》就是几个人在旅馆里闲聊,摄像机放在那里不动就可以了,主要看演员的表演。
  而《西游记》需要出外景,还要有打斗的场面,这极为考验拍摄者和录音师的技术。
  林子轩在和道格拉斯希拉的合同中有一条,就是他必须要在中国完成一部有声电影。
  郑证秋对林子轩的想法没有意见,不过他对《西游记》这种神话剧没什么把握,因为剧中有些地方需要做一些特殊的处理。
  比如腾云驾雾,比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比如天庭的布景……
  按照后世的说法,那叫做电影特效。
  在这个时代可没有电脑后期处理,只能在拍摄的时候用各种道具进行弥补,像是那根能大能小,能伸能缩的金箍棒,就要用玩魔术的道具来演。
  这样一来,拍摄需要的资金就会成倍的增长。
  郑证秋提议能不能换一个拍摄难度小一点的故事,这样需要的资金较少,一旦拍砸了,或者观众不买账,损失也会小很多。
  这么大的投资,他作为导演压力也很大。
  但林子轩拒绝了,让他不要担心钱的问题,只要努力把电影拍好就行了。
  郑证秋不明白,林子轩拍的不仅仅是电影,还是一种怀旧的情怀,那是后世童年的记忆,也是穿越者对于自身的一种怀念。
  做出了拍摄《西游记》的决定,林子轩还有个问题要解决。
  从好莱坞回来后,他就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影公司离不开影院,你拍摄的电影质量再好,没有影院放映,就没有收入。
  而且他要拍摄有声电影,需要改造现有的戏院,否则无法放映有声电影。
  一定要把院线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此时的上海,豪华的戏院大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他们可以在租界内大肆圈地,修建戏院,比如西班牙人雷玛斯。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是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
  到现在,他拥有包括虹口大戏院、卡德、万国、夏令配克等众多豪华剧院,可以说是上海电影院线的龙头老大。
  其他还有些外国人兴建的剧院,大多位于繁华街区,盈利颇丰。
  在租界内,林子轩不能打外国人的主意,只能把目光放到国内商人兴建的戏院上来。
  虽然这些戏院的地理位置不佳,院内的设施也不好,但总能放映电影,只要花钱改造一番,不会比外国人的戏院差多少。
  这件事他需要和冯敬尧商量。
  冯氏商行以经营大烟为主,垄断了法租界的大烟产业,还包括数家夜总会和歌舞厅,甚至几家小型的戏院。
  林子轩劝说冯敬尧投资戏院。
  不仅是自己手下的戏院,还有别人手下的戏院也收购过来,组成一个至少有几十家戏院的联盟,形成规模,才能和外国戏院相抗衡。
  冯敬尧没有犹豫,完全支持林子轩的提议。
  一方面,林子轩和冯程程有婚约;另一方面,林子轩此时的社会地位看涨,在国内颇有声望,特别是从美国回来之后。
  最后是利益的驱使,冯敬尧也认为投资电影有利可图。
  自从国产长片《阎瑞生》和《上海假日》放映后,高涨的票房刺痛了众多商人的眼睛。
  特别是《上海假日》,在上海多家影院放映,至今还没有下档,这几个月来初步估算盈利在十万以上,这比大烟生意还要赚钱。
  怪不得冯敬尧听到林子轩的提议后立刻同意了,他觉得林子轩不愧是他未来的女婿,有好处大家一起赚。
  林子轩不去问冯敬尧用什么手段收购其他的戏院,想来不会是什么正常的收购。
  但这和他没什么关系,只要能把法租界,甚至是公共租界的戏院联合到一起,明星电影公司就算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在上海,和冯敬尧一样想着进入电影行业分一杯羹的人不在少数。
  有人有资金,有人有门路,只要有机会,就能做出一番大事来。
  张时川就在等待着机会。
  他去年办了股票交易所,没想到碰到了年底的信交风潮,赔了不少钱,还好他够机灵,看到形势不对,果断抽身而出,最后还剩下两千块钱本钱。
  在他不知道该做什么好的时候,有人请他合资经营文明戏新剧社“笑舞台”,张时川任顾问和经理。
  此人和他是同乡,都是宁波镇海县人,叫做邵醉嗡。
  张时川原本经营过民鸣社,对此可谓是驾轻就熟,不过他不看好文明戏的发展,虽然《雷雨》在上海的确火爆了一阵,可不是长久之计。
  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老朋友郑证秋的消息,这位老友去拍电影了。
  由于《上海假日》的热映,他也萌生了重新拍电影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资金。
  于是,他把主意打到了邵醉嗡的身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