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处理通敌之大臣一事,当时弄得全国上下都讨论,被关起来的人,更是被推出去流行,老百姓是最容易被带动情绪的,纷纷上街扔烂菜叶子和石子,要他们说这样的人就应该大卸八块,留着他们浪费粮食,留了全尸就得占土地,浪费。
  天子非常顺应民意的处理了这些人,之后上至京城,下至村落,不论主子还是下人,全都要彻查,但凡有通敌之嫌,通通都抓起来,当然此事并不是自查,而是由天子身边的一队亲卫下来查,至于亲卫有没有问题,只有天知道了。
  ☆、第139章 一三九
  皇宫是第二处添置电灯的地方,现在灯泡的产量还不是很高,发电也只是用沼气进行,其效果并不能和煤,核相媲美,单以现在的水平而言,已然是超水平了。可以说从点蜡还舍不得钱,一到晚上就睡觉,一跃进入了,晚上可以如白昼一样的时代,是历史性的一大跨越。皇宫的想要架设电线之类的东西,要准备的事宜很多,不是派人进去弄几个电线杆子就可以了事,派去的人员也要进行很严格的审查,带进去的东西更是要挑挑选选,完成皇宫的架设时,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
  半年的时间有多长?还在呀呀学语的庆丰,如今能说上几句,当年还不算太流利。半年前还只是能坐着的庆丰,如今已经有走路,虽说走起来摇摇晃晃。吴岱栂拉着儿子,自从儿子会走路之后,儿子就不太喜欢坐在推车里,因为拉着儿子走路,吴岱栂的速度并不快,迈开的步伐很小,他如果按着成人的步子走,小孩子就会跟不上,为了跟上大人,还没有行成良好走跟习惯的小孩子很容易养成不好的走路样子,像是内八字。
  “爹亲。”庆丰不是第一次和爹亲到工部,每一次出来,庆丰都觉得眼睛不够用,指着叔叔们做的东西,庆丰十分的好奇。
  吴岱栂把庆丰抱起,工部衙门里一些人被四王爷请去了山洞,拖家带口去的,又从京城调来了几人把位置补齐,这次调人可不像上次那样不想来,为了到四县,就差没打破头。只是到四县来,可不再像上次那样简单,这次挑选的人可都是拔尖的,头脑灵活的手艺人。天子特意把刚满七岁的皇家娣送到四县,让他跟在吴岱栂身边学东西。吴岱栂看着小小的娣,一脸正经的样子,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
  “先生。”皇家娣行四,大名李瑾,李瑾乖巧的向吴岱栂行礼,他出宫时,皇爹爹就跟他讲了,要好好的跟在先生身边学,生先是天智者,不求他把先生所知道的全都学了来,至少也要乖乖的。先生的一句美言,以后他就不用担心未来会不会被皇父淡忘。馈酢酹对这些并不懂,可也把话牢牢的记住了。馈酢酹向吴岱栂问好后,便把视线落到了先生怀里的娃娃。
  庆丰看到李瑾脸上露出笑容,摇着手臂并开口甜甜的叫着娣。庆丰很喜欢李瑾,他身边没有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唯有李瑾半大的小朋友能凑到一起。吴岱栂把庆丰放下,一手拉着一个,往他在工部的办公桌走去。吴岱栂在县衙和工部都有办公的地方,这边的桌子上放着他要建集中住宅的规划图。把两个孩子分别抱到属于他们的椅子上,馈酢酹开始认真认图,小庆丰则拿着画片看。
  庆丰看的画片是京报新出的一种小孩子启蒙的杂画,比起之乎者也的纯文字更加的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唯一的缺点就是,画片不是彩色的,即便如此,画片刚问世时,便被抢了一空。庆丰手上这套若不是提前留出来,怕是买都买不到。
  吴岱栂看着馈酢酹,他以为天子会派个皇子过来学习,当时还在如何教导皇子,看到是位娣之后,吴岱栂非常的意外,要知道娣的身体外结构虽然和男人无异,但是朝上朝下对娣看得非常轻,让一个娣来学习,怕是会有很多人说三道四,当然这跟他没有关系,反正人送来了,不管是什么人,他都会好好的教,只是每每看着馈酢酹,吴岱栂都会想,是不是太小了些,他七岁时虽说过得不见得有多好,但绝对没有去看完全不懂的东西。
  李瑾非常认真的看着图纸,遇到不懂的地方并不是立刻去问,而是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来,李瑾现在认识的字并不多,别看他在皇家的后代,但也不表示他有机会去读书识字,若不是皇爹爹是识文断字的,他从小就跟着耳濡目染,识得一些,恐怕他也没有机会到先生的身边学习。李瑾刚跟吴岱栂的身边时,每天都小心翼翼的,就怕先生不喜欢他。
  开始教李瑾的时候,吴岱栂时常在心底皱眉,皇室怎么把娣养成这样的性子,虽然他不喜欢那种蛮横的人,可最基本的精气神总是要有的,心里虽然犯合计,吴岱栂也没有说出来,他哪里敢指责天子的不对。吴岱栂教馈酢酹教得很上心,馈酢酹学得也很认真,只是吴岱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每天要忙的事很多,有时候甚至是这一眼,那一扫帚的,还经常来个突发奇想,不能很系统的教馈酢酹,即便是这样,馈酢酹也跟他身后,不管有没有听懂,能不能听明白,他都会听得很认真,然后会在他空闲的时间拿出他的小本本让他解答。
  吴岱栂在给儿子启蒙的时候,顺便也教馈酢酹拼音,馈酢酹认识的字并不多,有很多他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却不知字怎么写,一岁多的小庆丰,话还没完全说得利索,拼音对他也只是个启蒙,吴岱栂压根就没有想让他能记住。吴岱栂教儿子和皇家娣拼音的事自然是瞒不住的,只不过没有人提出异议,顶着天智者的头衔,吴岱栂做起事来着实是方便。天子看着一张写满了拼音的表,听着跟在馈酢酹身边的太监说着读音,天子觉得这样认字确实容易,天子看着大喜,要全国推广,若是之前没有把那些大臣全都换了,这会儿天子想要推广恐怕会遇到不小的困难,自从天子果断了处理一批又一批的大臣,如今连御史都老实了,就怕自己惹祸上身,而且他们也觉得这个看不懂的东西确实不错。
  拼音一事很快便要推广全国,正忙着考察各村的吴岱栂没有时间去教负责推广的书生,便把这事推到了林继善的身上。林继善很利落的接了下来,在吴岱栂教儿子的时候,林继善也跟着学,他发现这些拼音倒也简单,就是笔划奇怪了些,好在很好写。林继善为了以够更好的教他人,还编写了一些注明,吴岱栂抽空看了一眼,然后便打心眼里佩服起林继善的脑子转得快。要知道就算是有字音跟着,去学一些奇怪的字母,也不是立刻就能全都记下并运用自如的,但是林继善却能,吴岱栂头一次觉得林继善不愧是顶着状元名号的人。
  走进小刘村,房子还是很破落,人身上穿的却变了样,而且精神气都特别的好,倒不是村民没钱翻新房子,更不是没钱盖新的房子,他们早就村长说要盖集中住宅的事,他们可不想把钱白白浪费翻新房子上,去年冬天他们个个赚了不少,还有一些人带着菜往周边的城去,卖的价要比京城还高出一些,冬菜一点儿都不愁卖,还有地里扣的莓果,在冬季里全都卖进了大宅子里,那个价更高,一个就能卖上几文钱,即便是如此,大宅子里的人也没有觉得贵,有几户宅子约了来年冬天的供应,现在小刘村里的村民恨不得到了冬天把所有能种地的地方全都扣上棚子。
  小刘村的成功带动了四县其他的村子,村长们聚到一起讨论的都是到了冬天要种什么,可千万不能种重样了,要不然就不能卖出高价了。京城其他的县看着四县发展的红火,也跟着眼馋,想要偷学两手,可惜四县里不管是哪个村,不管是沾了什么亲带着什么故,哪怕是亲家,也都问不出什么了,四县的村长天天敲打村里的人,若是把赚钱的把式传了出去,让大家赚不到钱,那么就别怪大家不客气。村民也不傻,知道哪多哪少,现在只不过才一年,怎么着出得把法子捂上几年,等他们把银子存得差不离了,才能让别人知道,想当初他们受灾的时候,外县的人怎么没有多看他们一眼,哪怕是亲家也没有伸把手,现在看到他们赚钱了就凑上来,想得可真美。
  对大家的想法,吴岱栂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回城的时候问馈酢酹,村民的想法是否正确。馈酢酹不知先生为何问他这个问题,可依着本能,他觉得村民做得没有错。吴岱栂笑着摇了摇头,馈酢酹见先生如此,便追问了一句,“先生觉得他们有错吗?”
  “世上哪有绝对的错与对,只是立场不同而已。”吴岱栂轻轻的拍着已然睡着的儿子,一手拉着馈酢酹,这一刻吴岱栂已经对前世的亲人释怀。
  李瑾不解先生为何这么说,他要等回去之后给父皇写封信问问。
  天子看着信,手指敲着御案,村民之想有错吗?没有。可是在高位者看来,便是有错的,有此等好的想法若是推广出去,必然能让更多的人在冬季吃上新鲜的蔬菜,可在赚了钱的村民看来,反季菜种的人多了,他们的收成就少了,就是跟他们抢银子。此事要何解?
  ☆、第140章 一四o
  何解?看着落到书桌上的天子亲笔信,吴岱栂嘴角抽了抽,他上哪知道何解。吴岱栂觉得他就不应该多嘴问李瑾对与错的总题,如果不问,也不会有现在这个难题,再有解决这样的事不应该朝中大臣的事吗?哪里论到他来解。吴岱栂把问题抛给了林继善,林继善也皱起眉,四县发展的好,便是他管理有方,如今的四县和他们刚来时相比,不能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也变化不小,单是全国上下第一个被护城河围起来的城,便已然引来了很多人过来观看。
  京城的护城河已经完工,林文良因为监督有功,被提升至一品大员,连林文氏也被封了二品诰命夫人。只是林家很是低调,住在岳丈家的林文良完全没有想过要搬出去,在升官的时候只是请了几位一起工作的同僚吃了顿饭,然后就闭门谢客了。文家的管家对每一位递了拜贴的人回答都是主家外出,至于真出假出,谁也不能跑去城门问吧!现在谁不知林家是相饽饽,皇室最有实力的两位王爷都与他们交好,他们敢动吗?连议论的话都不敢多说,就怕被谁听了去,转身去告到林家那里。
  林文良被提到一品大员,夫人又被封了诰命,这事传到辽城,立刻引起了不小的内波,尤其是俨然把家业迁到了辽城的林家人耳中,更是不得了的事。林家兄弟两人,难得的有了统一的想法,他们都怀疑当初小弟一家迁出族是他们一家求到天子那里的,要不然天子怎么会下这么一道旨。两人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便越想就越是觉得就是这样,小弟是不想让他们跟着他享荣华富贵。商人再有钱又能如何,哪里比得上有权,如今小弟坐上了高位,兄长却只能干看着,这叫什么道理,不行他们得想想办法。
  林文良从打被提升之后,办事便更为谨慎,林文氏也走出大门,经常和各大臣的夫人相聚,大臣夫人见到林文氏,先是道喜,接着便是询问林吴氏最近在做什么,当然这话不能明着问,得旁敲侧击。林文氏不是傻的,怎么可能听不出话外音,无非是想知道还会不会再有大的工程。有没有,林文氏都不会说出来的,他可不想孩子的事因为他一时不查而出什么岔子,现在朝廷里还有通敌的人,谁知道通敌的都是谁,会不会把孩子们卖了,到时真若是惹上什么祸事,他也不用活了。
  林文良的两位兄长带着猜想进接去找母亲,在母亲的门外看到对方之后,难得的没有对着干,问清楚来意之后,一齐进了门,他们想要做的事不管老太太同不同意,他们也要过来打个招呼。林老太太听完两个儿子的话后,没有立刻做出反应,林老太太倒不是在思考小儿子,她想的是当年她和妹妹为了家财争个你死我活,如今这样场面落到了她儿子们的身上,这算是上天给她的警示吗?林老太太自然是不同意两个儿子的想法,可是她也从两个儿子的眼里看出他们已经下了决定。
  “娘,想想林家,难道娘不想看到林家的铺子遍布全朝。”林老大看着母亲,他就不相信母亲会不动心。
  林老大的话着实让林老太太心动了,想想小儿子如今是大官,如果帮上一把,林家把铺子开遍全朝也就是个时间上的问题。林老太太没有再说反对的话,沉默便等同于默认了两个儿子的说法,至于警示什么的,摆在家业面前,便不再算什么。
  辽城的林家蠢蠢欲动,吴家却将小店关闭,吴阿旺接到了大娣的信,决定把商铺关了,再置些田产,回去种地去,经商之事不是他所善长的,这些年家里小有存银,店铺之中所获利的大头,多被他们用于行善,倒也为吴家留了个善名,如今吴村的人找过来,还不等他们闹,便先有人把他们围了,也不动手,就是不让他们靠近吴家之人,不管吴村的人说什么,也没有人相信他们的话。
  吴村的人在辽城没有讨到好,便想着要不要去寻林家问问,可林知府已然进了京,他们能问谁去?林家两兄弟可是没瞧得上吴村的无赖们,他们就算是缺打头阵的人,也不会用这些无赖,被他们赖上,还能有什么好,没瞧着吴阿旺把赚钱的小店都关了。
  林家有心想要买要小店,却晚了一步,被林继善一位同窗好友家里买了去,其实在吴阿旺决定把小店转出去之前,林继善便已经为岳家提供了几家可选,吴阿旺在这几位中,一眼便选中了,同样挂着善名的人,两家人见了面之后,连讨价还价都没有,直接便拍了板,去衙门做了登记,吴阿旺又在衙门里买了些地,然后从商户变成了农户。虽说现在商户之子也可以参加科举,但是比起商户之子,不论是先子,还是推荐之人,还是更侧重农户,也就只有收好处时,才会对商户摆出好的脸色。
  吴岱栂让家里把店铺转手,并不是因为商户之事,他想把种反季菜的事在辽城推广开,如果像村民们所想的,把法子捂住了,再赚个几年钱,钱赚几年,大家都不会知足的,而且一旦形成了坏的循环,以后一旦出现落差,他们肯定是接受不了的。吴岱栂也没有想立刻就断了村民们的收益,但他绝对不会鼓励这样的想法。吴岱栂想在各省各地都弄出这么一个试点,然后一点一点的推开,到最后就是采取自愿和朝廷调控来控制价格。这些想法并不是吴岱栂一个人想出来的,林继善从中提供了很多的意见,两人把想法归纳好之后,便给天子写了个折子,至于可不可行,他们也不能确定。
  吴柳氏对商户,农户什么的并不在意,只要男人不把家里的东西便宜了吴村的人,他就知足了。吴村的人都是养不饱的狼,家里哪有钱养他们。自打大娣出了门,他看着男人对两个弟弟时不时出现又有些心软,若不是儿子经常说上几句,男人怕是早就偷偷的救济两个弟弟了。吴柳氏其实说屈了吴阿旺,吴阿旺以前是心软,经常念亲情,可自打经历了两弟弟闹衙门的事之后,他哪里还敢和这些人来往,尤其现在大娣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他更不能和他们联系,被他们贴上还能有好,如今日子过得好,他怎么可能放着好日子不过,惹出祸事来,他是没什么大主见,可也分得清轻重。
  集中住宅的试点并没有落在哪个村,而是先在县城内运作,另一边京城的报社同时也开始新建职工住宅区。两边同时开始,四县因为盖的面积小,比京城先完工。四县盖的楼是三楼,盖好之后,吴岱栂先去三楼试了一下水阀,他担水上不去,开阀门放出水后,让吴岱栂松了口气,只是水流并不像一楼那么大。一楼要大量放水,三楼放出的水流就更小了,如何加压是日后一段时间里,吴岱栂要解决的问题。房子建好,谁住?在建之前,房子的去处便已经定了下来,工部过来的人住的都是临时租的,在建房之前,提出谁住时,工部衙门里的人便得了个近水楼台的机会,跟林大人讲了他们目前住处的“困难”后,吴岱栂便同意了。
  “先生,房子里有这么多的管子,到了冬天还会有水吗?”李瑾记得在宫里时,井里的水到了冬天就会结冰。
  “有的,先生为你和身边照顾你的人留了一处房子。”去年冬天的时候,吴岱栂也担心通进各家各户的水管会不会冻了,担心了一个冬天,也没有听到谁家的水管出了问题,楼房里的水管应该不会有问题的,怎么说楼房的取暖可比各家各户自己烧煤要暖和。“到了冬天,你可以自己验证。”吴岱栂也想搬进来住,只是他们现在住的房子是官配,搬出去总归是不好的,好在他们家在楼房盖的时候也顺便把电通了,现在他可是除了军工,皇宫之后的第三处已经开始用电的地方。习惯早早就躺下入睡,现在有了电灯,便会不由得看书看得晚,以至于第二天早晨总觉得睡不够。
  京城的楼房盖好之后,天子亲子去参观了一圈,对房子坚固等问题问了陪同的三王爷,三王爷非常认真的回答天子提出来的问题,就集体供暖也向天子做了介绍。天子好奇的跟着去了一趟锅炉房,看着新式的东西,天子问的并不是谁想出来的,而是,“这东西是老四那边弄出来的?”
  “是,老四说看看今年冬天供暖的情况,若是可以把边关的驻防城里也弄。”三王爷指着锅炉,“到了冬天,这个就能动转,烧锅炉用的原料,要早早的就对外收购,至于价钱得平分到每户。”
  天子点了点头,“今年先看看,如果可行,来年让专人推广至各处。”
  ☆、第141章 一四一
  从楼房建好之后,很多人便开始盼望着冬季的到来,他们想要知道到了冬天之后,是不是真如林大人所说的,房子里面是暖的,自来水也是能用的。四县内各个村子里的人,每每进城都会去楼房那里转上一圈,看着这样的房子,他们心里开始犯合计,这样的房子住进去,真的可以吗?会比他们现在住的舒服?没有看到里面的空间,让人们开始犹豫,但这样的犹豫很快就被能够拥有更多的地方种地而取代,想想住的地方小点也没什么,至少下雨时不用担心会不会漏进屋里来。
  村民们怀着期盼,吴岱栂也在担忧现实会不会向他所预想的那样,到了冬天水管不会冻,屋里暖暖的。事实上吴岱栂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这些东西不管是海外,还是本土都属首创,不论京城,还是在四县里都有不少人盯着,吴岱栂的压力很大。楼房的楼顶在夏季顶住了压力并没有出现漏雨的事情,这让吴岱栂松了口气,迎着大家赞叹的话语,吴岱栂心里的压力一点儿都没少,他没有什么自信的,除了种地之外。四县如今已经是京城的农产品大户,庄家地里的条条自动浇水管让村民们省了不少力气。吴岱栂借由现代的一些机械,经过他的改良而弄出的新式农具很欢村民的欢迎。庄家地里的活轻松了很多,也让村民家里省下了一些劳动力,这些人并没有闲着,而是到京城里新建的一些工厂里寻个活计为家里添些进项。
  家里有了闲钱,村民便把孩子送进书堂,不论是儿子还是娣,一律一视同仁,如今大家可没有人敢说让娣去读书有什么用的话,想想林大人,再看看家里的变化,若是再说这样的话,不用别人说什么,他们先给自己两巴掌。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娣去读书是好事,他们觉得把娣养出来了,到时还是要嫁人,那不是白花了钱,抱着这样的想法的人,扔是拿着钱给自家的娣送去读书,只是钱拿得不是很情愿,他们只是不想被人在背后嚼舌根。一些想得长过的人,倒是想得开,他们把娣养得好,以后嫁得自然也就好,不提自家能不能也招个识文断字的娣,单是家里出个这样的娣脸上也有光,出门子后,娣也会感恩家里为他做的,他会诚心的回报家里。村民们的小算盘扒拉起来,一点儿都不比城里人差,就句不好听的,几千几百年前,人类哪里分城里乡下。
  又是一年的大丰收,村民们脸上带着满满的笑容,收获之后,他们要赶着车去别的地方销售他们地里的东西,留下来的人,要赶紧准备扣大棚的事宜。吴岱栂在秋收的时候带去了最新制作出来的收割工具,纯手工制作的东西,一点儿都不比机械生产的差,用起来十分的方便,而且不用燃料,也减少了污染,当然这种手工出来的东西,效率自然比不了后世的大机器来得快,可即便简单,也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一年多,不只是四县在发生着变化,京城,边关,都发生着让意想不到的变化,吴岱栂交出去的土雷,被真正研究人员依着现今的条件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据说威力相当的大,至于真实情况如何,吴岱栂是不清楚,原本四王爷还邀请吴岱栂去实验的地方去观看,被吴岱栂拒绝了,不过吴岱栂没去现场,仍是给了一些新的意见,至于能不能研究出来,就不在非专业人员的考虑范围之内了,毕竟现在没有钢,没有机械,没有发动机,没有内燃机,所有的想法即便说出去,也只是说说罢了。
  比起京城,边关的变化是最大的,尤其是北方的边陲小城,比起以前,那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里以前只是小村落,如今却是所规模不小的城池,村民种地,放养牲畜都在城里,驻防的官兵也在城里安营,只是每天巡逻的范围非常的广,开始的时候,一天得每派出好几个小队,在不同的时间出发,走得早的队伍,晚上能回来,走得晚的,也许是第二天才能归队。后来,四王爷在吴岱栂的提醒下,又和皇兄商量之后,新建了两个部门,一个部门有点像后世的武警,一个有点像是城管。不过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这里的城管管的不是小商小贩,而是城防,有城里划分了几个区,这些城管每天负责区域内的安全,一旦发现有外敌立刻敲响锣,再由该区里的战斗力高强的衙役冲上,同时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去军营通报。
  还别说,这样的模式一出来,节约了士兵巡逻的时间,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衙役们的斗志,从组建后到现在破了疑难案件数十起,其中近半数是外敌进到城里搞破坏。最郁闷的要数守城门的士兵,只要城里发生一起外敌进入搞破坏的事情,守城的士兵就要受罚,理由简单,他们检查不力,才放进来外敌。守城的士兵要多郁闷就有多郁闷,是,城里的衙役破了不少外敌破坏的案子,可究其底,那些做了破坏事的人,还是本朝人,他们对外敌不怕,也查得甚严,可对自己人背后捅刀子,他们心里不服。其实士兵也用不着不舒服,那些被抓住的本朝人问完之后没有了价值直接就是拖出去乱棍打死。这些人在城建起来之前,无不是赖子,成天游手好闲,城建起来之后,大家都有事做,日子越发好起来,而城里管的又严,他们想偷鸡摸狗都不成,城里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花销也就高了一些,对于靠劳动生活的人来讲,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边关的土地上赋税要比其他地方少很多,就算一些东西的价涨了一些,可是他们往外卖的粮食和菜的钱,能让兜里满满的。而兜里没钱的无赖们,最容易被人买通。
  边关的事,京报上有大篇的文章,对本朝人卖国的痛批,引起了不少才子们的跟风,当然也有驳眼球的人,写了一篇文章,内容大概是讲如果他们有钱,就不会被人买通,无非是穷的原因。三王妃看着文章之后,一个字的都没有改的直接让人登发报纸,他在下面亲笔写了批判的文章,整整占了一版之多,三王妃满篇没说写文章的才子不对,但就是这样的文章,把那位才子羞得上山欲做道士,只是观里的人问清了原因之后,拒绝收他,怕他再一个认不清毁了观里的清誉。三王妃知道此事后,把那位才子找了出来,给他安排了些事做,让他去铁皮筒卖了三个月的报纸。当然不是让他简单的卖报纸,更多的是让他看看百姓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四县里村民的生活里多了一项娱乐——读报,去了学堂的孩子每天在晚饭后会给家人读报,有些字不认识留着第二天去问先生,因为读报的关系,小孩子们认字的速度快了不少,同时家长也能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我看这些人就是不知柴米油盐贵。”林继善把报纸放到一边,最近边关往这里送的信少了许多,林继善有些担心。
  “就是,还同情无赖,他们是不是觉得我们的钱来得容易?在庄家里混的人,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那么容易,就算如今县里各村子生活条件提高了,也能送得起孩子去学堂,可终究是靠天吃饭,一旦遇到个天灾,他们就又要重头开始,那时谁同情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卖国的人,都有是非不分的人。吴岱栂摇了摇头,点了点不知为何还很精神不想睡觉的庆丰,“庆丰啊,你以后要是干这样的事,爹亲直接把你的屁股打开花,让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今天被打了小屁股的庆丰,忙捂住屁股,他有没有听明白爹亲讲且不知,只听着屁股开花,他就觉得痛痛哒。
  “我听说庆丰今儿在工部把你画的图纸给涂了?”林继善看了一眼捂着屁股的小庆丰,“要不请人回来带他吧!现在也应该开始启蒙了,爹亲之前写信问过,要不要给庆丰物色个听话的小厮。外祖父早就惦记着做庆丰的启蒙先生。”
  “现在还早了些,再等等吧!”吴岱栂不舍得把儿子交给别人,而且现在庆丰才多大就要启蒙,这可真是……上辈子常听人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这起跑线出现的太早也不好吧!
  “你每天带着两个孩子,还要忙着做别的事,会很累的。”
  “李瑾是个听话的,而且非常认学,给他做先生还真不觉得有什么,一点即通很聪明,而且他非常珍惜,现在也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小心翼翼了,只是气势上还需要慢慢的改。”吴岱栂一直想不通,为何皇室养出来的孩子会这样的内向。
  正说着李瑾,跟在李瑾身边的下人道访,带来不少东西,并且附送了一条消息,边关蛮子组织了数十次的攻城,均未成功,蛮子损失惨重,天子大陪赏给林大人珍宝数件,文银万两,还有京城的宅院一处……
  赏了些什么,吴岱栂和林继善都没有放在重点,他们关心的是边关的百姓如何,下人忙回道,百姓除了开始的第一天上午有些慌乱之外,其余的时候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有些人自发的组成了城里的巡逻,以他们对身边人的认识进行巡防,四王爷亲自守城上,蛮子是打不进来的。
  李瑾身边的下人把东西放下之后,离开了。吴岱栂原本想给四王爷写封信,让他注意城里人会不会把地下通道的事告诉蛮子,后来想想,又放弃了,四王爷带后这么多年,若是这些都没有考虑到,大可以回家闲赋了。
  ☆、第142章 一四二
  边关的战争进展在京城的人天天都能得到新消息,只是这消息却不是第一手的,要比正常发生的晚上一天,倒不是皇室刻意压下消息,而是从边关到京城的距离实在有些远,在没有电话,电报机等先进的通讯工具之前,一天这样的消息传送已经是很快的。
  吴岱栂每天都会给儿子读一读关于战争的事,他可不想让儿子只知道读书,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样的人只配做书呆子,若是放出去为官,可不是造福百姓,而是祸害。吴岱栂读报的时候,李瑾也会在一边听,吴岱栂会适时的问李瑾一些问题。跟在先生身边久了,李瑾也不像刚开始那样害羞,现在也会说一些自己的想法。吴岱栂并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的身上,他不觉得自己说的一定是对的,就像他之前和李瑾说过,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李瑾跟在吴岱栂身边成长了不少,他觉得如果可以,不再想回到皇宫,他想要四处走走看看,想知道百姓真真要的是什么,想要知道到底是天圆地方,还是地圆天方,如果是地圆,那么另一边的人会不会掉下去,太阳在他们这里是东边升起,到了那边会不会从西边升起。李想知道别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过着什么样的日子?说着什么话?是像他们一样?李瑾对外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也向先生问询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吴岱栂支持瑾出去看看,但他并不支持李瑾跨过海洋去世界的另一端,现在的交通工具非常的简陋,船只行在河里,倒是可行,若是横跨海洋就不见得安全。李瑾清楚他能走出去的可能性不大,但先生不是说过,人要有梦想,不管梦想能不能成真,人都要有一个要为之努力的梦。
  吴岱栂对战争的关注很高,引起了林继善的注意,“对战争很担心?放心,四王爷不会输。”林继善倒不会觉得吴岱栂过度关心战事会是因为某个人,他觉得吴岱栂的关心更多是担心会不会波及无辜的百姓。
  “我不担心输赢的问题,我只是担心会不会有人趁乱发战争财,边关的百姓生活本就不易,若是此时再被本朝无良的商人趁乱哄抬价格,他们的生活恐怕就更难了。”吴岱栂说完之后谈了口气,他也只能是担心一下,实际行动上,他却是什么忙都帮不了。这会儿边关封城,就算是他送去一大批的物资,估计也运不进城。
  “如果是担心这个,我觉得是你想太多了,早在天子登基之初就明令商人在战事期间不允许出现哄抬价格事件发生,若有人犯此大罪,便要抄得家产,发配边关,永不能回原地。”林继善说完之后,嘴角微微上扬,“以前边关不是什么好地方,现在却不一样了,若是有人犯了此罪,怕是不会再发配边关了。”
  “也是,现在边关可比以前强多了,也安全,听说附近不少村子的人想要搬过去住,只是城就那么大,耕地不能动,若想收下外来的人,就只能强盖房子,人口多了,人均占地就要少了,估计当地的百姓是不愿意有外来人口的。”吴岱栂摇了摇头,不论时代里农民的实际地位是样的,他们依旧看不起商人,觉得行商之人要低他们一等。土地是农之根本,农民自然不想让别人分了他们刨食之本,在吴岱栂看来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人们的思想不可能被改变的,就算是未来,抗战了那么多年,又不推了几座大山,又是打倒了多少阶级,可又能怎样,一些人骨子里高人一等观念还是存在的,讲人人平等,也不过是个口号而已。
  “是不愿意,但若是上面开口说话,百姓再不愿意也不行,边关的税要比旁的地方少上很多,徭役也比其他地方少,就是战火多了一些,若是此次能一举将蛮子打疼了,让蛮子老实了,边关给安稳几年。”林继善给吴岱栂分析着边关百姓的生活,“若是此,边关就要开发荒地,城也有可能外扩一些。”林继善说完之后微微皱起眉,这样的话,城墙就要重建。
  “可以建外城,这样就有两道防线。”吴岱栂可不觉得这是重建,内外两城,可以说是更为坚固,若是有大型的机器,他甚到觉得还可以多弄一些东西。
  战争的结果如同众人猜测的一般,四王爷琮领的将士没下多大的功夫便把蛮子的生命全数留下,城外也是炸得一片狼藉,想要恢复原来的样子,得些年月。四王爷自然不是只想把来敌打跑就行,要么让蛮子彻底的投降归顺,要么就是打得他们无力还击,没了再打仗的心思。前者,四王爷觉得养蛮子就是养一群白眼狼,后者便是给他们一个生存的机会,蛮子还会卷土重来,差的只是时间而已。四王爷其实也挺恼,在攻打蛮子之前,四王爷给吴岱栂去了封信,他想听听天智者的意见。
  而京城里,文官们就应不应该把蛮子打疼的问题进行着一边倒的劝阻,文人们觉得,既然蛮子已经退了,就没有必要再追了,而且他们还觉得应该把每一个城都弄得和边关一样,这样以后也不用养兵了,只要城墙坚固就行了。四王爷是没听到,若是听到了,估计会直接要了这些文官的脑袋,还不养兵,文官的脑子里装的是大酱吗?全都是蛆。
  报纸上对朝廷里文官的提议进行了全方面的报道,记者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言论,记者写的东西有些忧国忧民了,谈到以后一旦没有兵,若是外敌来犯时,国将如何。写得有些夸大,百姓看了之后却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百姓思想非常的统一,文官们按的是什么心啊?这个问题不只百姓在想,连天子也在想这个问题,文官是不是觉得他们在朝里占的位置很多,话语权也就多了,想要把武将全都打压下去,不养兵!他们是不是觉得日子过得舒心了?
  吴岱栂看完报纸后摇了摇头,回想上辈子的几个朝代的盛世,除了宋,清之外,其他的盛世哪个不是刚刚建成国,兵多马壮良将,朝内文武相持平,甚至可能更为重武一些,被除之外的宋,有杨家将,有岳飞,而清朝时,康乾盛世不说真与假,那时的八旗至少还没养尊处优到把祖宗抢下江山的东西扔了,呈岱栂觉得到清朝从开始就是一个差错,康熙是个穷的,雍正倒是赚了不少,却全都被乾隆给败家了。接到四王爷的信之后,吴岱栂突然想起一个词……一国两制。吴岱栂立刻把这个想法跟林继善说了一下,让四王爷把蛮子的土地占了,然后派兵驻扎,让蛮子自己推出管理的人,蛮子是不能有属于他们的士兵。吴岱栂说得非常笼统,但经过林继善润笔之后,便是一份以这个时代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份计划。这个计划不能通过其他人转交给天子,林继善便派人请三王爷过来溜达的时候,把计划给王爷看。
  三王爷非常重示,看过一遍之后,带着林继善就进了京。四王爷接到密旨时,已然是五天后,士兵一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因为这次仗打得让他们个个觉得不过隐,他们还没做什么,蛮子的队伍全都灭了。另外,他们也是被非常容易的胜仗弄得心理过度兴奋,不把蛮子放在眼里。四王爷看完密旨后,大手抬起拍了拍头,随后又一个用力拍了下桌子,看向军营外的士兵,四王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占地好弄,可派兵驻守在蛮子的土地,四王爷不放心啊!可他又不得不承认,这是计策非常好,好到他觉得一旦可行,他都想把四周没事总过来弄些事端的邻居全都这么办了。
  林继善从京城回来握着吴岱栂的手,这一次进京,他觉得天子看他的眼神怪怪的,除了聊计划之外,天子也问了问李瑾的问题,最让林继善发怵的是,天子居然要给他儿子和李瑾指婚,这两个年纪的差距也太大了。这事,林继善不好跟吴岱栂讲,看着李瑾的眼神变得十分的复杂,林继善在想是天子决定的,还是李瑾求的?好在三王爷打着岔,说李瑾太大了,要指婚也得比庆丰小才行。看着天子认真考虑的样子,林继善心里忧,天子到底有多想要把他们和皇室绑在一起。
  林继善还是太嫩,并不了解上位者的心理,当时吴岱栂并没有显露出什么,才会让天子同意三王爷的说法,现在越发的觉得当的决定是个错误,不找机会把错误补上,天子是心里没底。在天子看来,哪怕林家的地位现在还不够高,可若干年后,林继善的儿子绝对可以配得上他家的娣。
  ☆、第143章 一四三
  指婚的事让林继善和吴岱栂心有余悸,还不等他们做其他的想法,一道圣旨下来,让两人心惊胆颤,四县的发展还没到可以让两人功成身退的地步,可皇上却让两人把重担卸下,给林继善封了一个户部大臣,主管财政,吴岱栂则被封了一个大臣侍郎,辅佐林继善。听完圣旨之后,两人的心思各异,林继善觉得突来的升迁,里面肯定有什么,在赴任之前,林继善觉得应该听听外公和父亲的意见。吴岱栂的心思变化就多了一些,不知内容之前,吴岱栂担心是不是要旨婚啊,听完之后,吴岱栂也不知该松口气,还是应该恼男男不平等。
  收拾行李准备回京,两人要交代的事情很多,不论是工部还是县里办公的衙门,哪怕是在林继善赴任之后,四县没有发生过偷盗之事,更没有命案,但大事小情要交接的事情何等的多。至于当初跟着他们来的李大人,在交接之时,被林继善忽略了,李大人自打闹完辞官之后,就再也没有拿过月例,连分配的工作也变得非常少,甚至没有,工作的桌子也被人占了去,可李大人仍是干得劲劲的,每天都会去衙门,弄得人是哭笑不得,门口的衙役拦着,他就走偏门,总之他就是能进得去,关于这点也着实让人佩服。
  临走要交代的事情太多太多,两人不得不一拖再拖,当两人把东西都拖上马车时,已经是半个多月后,回头看了一眼房子,再看看四县发生的变化,虽然没有完成两人刚来时的目标,但也是让四县各村的村民兜里都有钱,至于房子的事,就只能让后来的县令跟进了。
  家里的下人早已经把东西收拾好送进了京城文府,留下的也就只是跟在两人身边的小厮,离开四县,林继善和吴岱栂都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最无忧无虑的大概也就只有小庆丰了。上了马车,两位小厮在前面驾车,拐出巷口,马车便停了下来,小厮忙往马车送了句话,“少爷,夫人,外面有很多百姓。”
  “继续走。”车里的林继善手握成拳,四县是开始,说他执政有方,不如说他和吴岱栂配合着发展种植,帮助百姓致富,而外面的村民也着实从中得到了好处。四县的每一个变化里都有吴岱栂的智慧,相比起来,他所做的事情少之又少,且不值得一提,如果吴岱栂不是娣,那么他的成就绝对不会只是从旁协助,握着吴岱栂的手,林继善对歧视越发的痛恨,却无可奈何。“委屈你了。”
  吴岱栂对林继善突然冒出的话有些摸不清头脑,不解的看向对方,林继善没有多加解释,马车因为路两边的站满了人,行动起来有些缓慢,到达城门口用了半个时辰,林继善开口问驾车的小厮,路边可还有人。小厮给了个肯定的回答,送行的人一路跟了过来,他们没有出言挽留,应该是知道即便是说挽留的话,车里的人也不会留下,在圣旨大过天的时代,没有人敢抗旨,但是人们的思想中很大程度的自私也让他们不想放两人,不准确的说是林吴氏走,他们甚至觉得有林吴氏在,他们的钱袋绝对是满满的,如果林吴氏走了,把方法也带走了,以后别人也知道怎么种地,那么他们就赚不到钱了。有这样想法的人不是一个二个,吴岱栂要感谢“民斗不过官”的思想,要不然,他的项上人头保不齐会被搬家。
  林继善在城门外下了车,向城里的百姓行了大礼后,转身上了马车,让小厮驾车,告别了四县。
  赶往京城,没有像离开京城时那么慢,不到半日便进了城,直奔文府。林文良因为督建有功,现在已经是工部的尚书之一,主要负责建设方面的事。朝廷给林文良分了府,只是林文良觉得他们在文府住得挺好的,岳父大人独住,说句不好听的话,人老了还是要有家人在身边的好。想到文老爷子,林文良便想到家中的老母亲,想到林家,不得不长叹口气。对生养自己的母亲,林文良的心情非常复杂,如果母亲不是那样一味的把林家的名号看得那么重……林文良知自己劝服不了母亲,他说得再多,在母亲看来,只要不是为了林家,那么便就是他的错。
  下了朝,林文良便赶着往家走,今天儿子和儿媳带孙子回来,林文良可是早就盼着了。小孙子现在应该会走路了吧!应该会说话了,也不知会不会叫祖父。林文良的步伐更快了,顾不上四周同僚的招呼,出了皇宫,直奔接他的马车。林文良回到府上,还未进门,门守便告诉他小少爷和夫人带着小公子回来了。
  文府主厅里一片欢乐,小庆丰时不时冒出的话让大家笑得不行。文老爷子更是喜欢得抱在怀里不松手。林文氏拉着吴岱栂的手,念了几遍辛苦了,比起儿子的掌管一方土地而言,吴岱栂背负的压力其实更大一些。吴岱栂并不觉得辛苦,种地之事对于他来讲,算是轻松。林文氏想到以后儿子一家三口在家里住,心里那叫一个乐,天天可以看到孙子不说,还不用担心儿子和儿媳。晚上吃过饭,文老爷子便让儿子去哄重孙玩,将其他人叫进了书房。
  四人坐下之后,文老爷子便把他分析的情况讲了一下,林文良在一边时不时的会补上一句,说来说去,天子看中的还是吴岱栂天智者脑子里的东西。吴岱栂叹了口气,他一辈子也别想离开,过他所期盼的,单纯的种地生活。林继善握紧吴岱栂的手,吴岱栂想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明了,可现在哪容得他们说退就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