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强强联手
秦少游明白,现在有人已经开始翘首以盼了。
说实话,到了今日,天下已经变了。
这种改变,何止是生活方式这样的简单。
最重要的还是经济结构的变化。
士族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壤,其实已经岌岌可危,关乎于这一点,其实几乎所有的高门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在。
一方面,是隋朝开了科举,虽然开了科举之后,朝廷依旧对士族和门阀妥协,于是出现了投卷之类的怪胎,不过大势已经不可逆转,九品中正制和举孝廉的制度已经彻底的没落。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书本的价格降低。
晋朝之前,之所以豪族遍地,垄断一切,其本质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文化知识,绝大多数都记录在了竹简和布帛上,即便是有纸张的出现,价格也是居高不下,除此之外,印刷术虽然已经出现,可是并没有形成规模,这也就意味着,印刷的成本高不可攀。
隋唐之前,教育几乎是一件尤为奢侈的事,除了士族和地方豪强,其余的寻常百姓,几乎完全没有识文断字的可能,他们不过是一群局限于十里之内,大字不识,眼里只有日出日落的‘畜生’而已,而士族和豪强子弟,自幼便开始学习,受到长辈的调教,他们的优势,比之寒门,可谓是无限之大。
这种优势就意味着,任何统治者都无法用其他人来替代士族和门阀来统治天下,天子也绝不可能让一群大字不识的平民去管理地方,天子的选择永远只有一个,要嘛是士族,要嘛是豪强。那时候的天子,想要坐稳江山,唯一能用的手段,不过是在豪强和士族之间弄出点内讧罢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的选择。
而知识的传播开始普及,或者说,一些颇有些家财之人,渐渐的也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书本的时候,士族对于文化上的垄断,就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因为这时候,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已经有了新的选择,这个选择,未必就是你们这些士族和门阀,这便是开科举的意义,因为开了科举,又因为接触知识并不再是遥不可及,于是一批寒门子弟,渐渐脱颖而出。而士族唯一能做的,无非就是将他们收揽为门生故吏罢了。
只是这种的结盟,显然并非是牢不可破,在这个通过宗族和血缘联系起来的世界里,当他不是血亲的时候,想要彻底的控制,就没有这样简单了。
紧接着,真正动摇到士族地位的便是武则天,武则天登基,为了打击异己,开始大量任用酷吏,而这些酷吏,沉重的打击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现在摆在士族面前的,依旧是第三个灭顶之灾,那便是神策府的崛起。
神策府若是在二十年前应运而生,只怕用不了多久,就会被立即压制下去,因为这个怪胎的出现,已经大大的妨碍到了豪族和士族的根本利益,它建太平学,使得士族和豪门对知识的垄断越来越力不从心,除此之外,神策府造就了一批新富,这沉重的打击了士族的经济基础,当初弘农士族想要借此打击神策府,结果神策府诸多手段使出来,顿时士族的田园经济彻底崩盘,弘农士族的崩盘,某种程度,有很多的因素,一方面是因为秦少游的撒钱手段确实太厉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隋唐所开的科举,让弘农士族再没有从前那样的力量,再加上武则天在位时的打压,于是乎,经济上被秦少游压制的死死的,在政治上,竟是是动弹不得。
既然压不住,那么唯有合作了。
弘农士族与秦少游的合作,可谓是典范,士族大量的通过议事堂来维护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即便是有一些伤害到了士族的政策,可是借着议事堂也可以让他们多少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
而另一方面,却是经济上的融入。
田园经济本是弘农士族的根本,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孟津的商贸经济面前不堪一击,他们毕竟拥有足够的人脉,也拥有足够的政治资本以及财力资源,当他们投身进孟津的商贸热潮之中,结果如何?
他们猛然发现,原来种地是真的不挣钱的,守着一箱箱的钱放在地窖里,也没有任何意义,原来手里有钱,可以生出数倍的金钱出来,原来人脉不只是维护地位的工具,更是生财的工具。
弘农士族非但没有衰弱,却是借着这一股东风,强势崛起。
单单那杨家,杨家本是弘农第一大族,地位是稳固的,只是可惜武则天不许杨家人做官,这使他们蛰伏了好一阵子,而如今,杨炯却成了议长,这倒也罢了,最重要的是杨家的子弟开始从商,如今下头有商铺数百家,有商队一个,有工坊七八家,日进金斗,财富在短短一年多之间,几乎翻番了一倍。
其余的士族,也都如饿虎扑羊,各自营生,其实他们对办工坊并不热衷,却更热衷于走货,办工坊赚取的利润,他们看不上,原因是他们有利润更大的买卖,在这个地域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的时代,寻常的商贾,想要将一批货物送到数百里之外是极不容易的,因为商贾的地位并不高,沿途肯定要遭遇到刁难,官府如此,本地的豪强也是如此,所以往往一批一千贯的货物,到了数百里之外,其中花费的各种钱财,就可能远远超过了货物的数倍以上。
可是士族不同,士族最重要的就是人脉,他们的货物,官府是不敢刁难的,沿途的关卡,也都会尽力给予方便,到了地方上,地方的豪强反而成了他们的助力,一千贯的货物,寻常商贾需要花费三千贯来打点和运输以及沿途的损耗,而在士族这里,他们只需要花费数百贯来负责沿途的人力、畜力所需。
这……是暴利。
这种暴利,让士族们尝到了甜头,于是乎,几乎在弘农,家家户户的高门如今虽然偶尔也会弄几个工坊玩玩,安置几个子弟去学习生产经营,而他们真正的支柱便是代理还有走货,孟津的生产越多,商贸越是发达,他们的得利就越大,这些人,更像是一群躺在祖宗棺材上的食利者,颇有些像后世的包租公和包租婆,不过他们的功能,却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
关东士族,早就有人来孟津暗访了,他们对一些弘农人家的收益目瞪口呆,原来人家走一趟货,轻松省力,其收益就比辛苦种几万亩地收益还要高一些,这种震撼,已经不只是心动的理由这样简单,更多的是赤裸裸的羡慕。
于是乎,这些人趋之若鹜,终于来了。
只是秦少游对于他们的暂时冷落,让他们心里有些不安,每日在杨炯那儿死磨硬泡,甚至还有人去寻王琚那怪胎,连王琚这种货色,如今都成了大家的香饽饽,总是借着一些远亲的名义,或者是王家故旧的理由,去王琚那儿打探消息。
神策府,已经成为了可以力顶关陇门阀的力量存在,虽然现在的力量还稍有不足,却也绝不容小觑,如今连这最后的后顾之忧都不见了踪影,那么还等什么?
杨炯向秦少游原原本本的提及了这些人心思,他足足说了半个时辰。
在这方面,杨炯非常清楚,那些关东士族,即便是和自己交好的裴家,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后来者,既然是后来者,杨炯还是希望能在他们面前保持一些优势,当然,与关东士族合流,对于整个神策府有莫大的好处,毕竟这些人的力量是惊人的,这对神策府的商贸和政治上的影响都有莫大的好处,神策府越强大,杨家的顾虑就越少,地位也就越稳固,所以杨炯在这方面,既没有急于拉关东士族下水,保持着一定的警惕,可是同时,在最后总结的时候对秦少游道:“殿下,如今关东诸家都愿与神策府交好,形势也已迫在眉睫,此前殿下与韦家争锋于庙堂,他们出力也是不少,若是此时,再对他们置之不理,只怕不免让人寒心。”
秦少游点头,道:“不错,也是时候了,只是依着杨公之见,该如何处置呢?”
秦少游一直唤杨炯为杨公,这和叫王琚为先生不同,更显得敬意一些,一方面是杨炯老迈,另一方面,也是尊敬杨炯这个议长的身份,议事堂按情理来说,是独立于神策府的机构,地位很超然,秦少游不愿在这件事上为人诟病。
……………………………………………………………………………………………………………………………………………………………………………………………………………………………………
第一章送到,大家的书评都看了,这才发现,原来老虎多了一个盟主,感谢tiexuemogui同学,老虎受之有愧,这本书开书的时候构思不太好,另一方面,又想向书城靠拢,结果两边都不讨好,竟也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