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权驭大明> 第195章 平辽策

第195章 平辽策

  “李解元,湖广距辽东千里之遥,你为何对辽东的战事如此关心?”
  吴亮嗣见李宏宇提到了“平辽策”,于是有些狐疑地望着他问道,这是萦绕在他心头的一个疑团,在他看来此事与李宏宇八竿子也打不着。
  “回大人,学生先前也不知辽东的事情,学生所在的江口县知县关注辽东的事务,因此学生才对其有所了解。”李宏宇早有准备,因此有条不紊地回道,不动声色地把陈裕推出来顶在了前面。
  “江口县知县?”吴亮嗣闻言眉头微微一蹙,随后苏展开来,点了点头后向李宏宇说道,“陈知县与万知县是好友,一直对辽东之事颇为关注,怪不得你会写下这篇‘平辽策’了。”
  “万知县?”李宏宇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人,脸上浮现出狐疑的神色,不知这个万知县是何许人。
  “万知县本名万宗,与你们陈知县一样是万历四十一年葵丑科进士,辽东都司军户出身,现在在贵州担任知县。”
  吴亮嗣知道李宏宇不清楚他说的万知县是什么人,于是开口解释道,“你们陈知县如此关心辽东的事情,就是受到万知县的影响。”
  “辽东都司现在还能出进士?”李宏宇闻言微微颔首,怪不得陈裕对辽东军务如此上心,肯定是因为万宗的关系了,随后想起了什么,一脸意外地望着吴亮嗣。
  辽东都司在万历年间已经衰败得异常厉害,地盘缩减了许多,否则的话女真人也不会趁机崛起了,由于辽东天寒地冻故而学风凋零,因此辽东都司的举人要想中进士可谓难上加难。
  毕竟整个北卷的进士名额只有百分之三十五,也就一百来个人,与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和山西的举子相比,辽东都司的举子本来就少得可怜,因此在会试里可谓没有任何胜算。
  所以,李宏宇对辽东都司出进士一事感到非常诧异,这种现象现在可异常罕见。
  “近几十年来,万宗是辽东都司出的唯一一个进士。”吴亮嗣知道李宏宇在想什么,微微颔首后解释道,说实话对于万宗能考中进士朝中很多官员都感到意外。
  不过,因为万宗当时的殿试成绩是三甲末尾,故而未能留在京城,到贵州担任知县去了。
  “唉,恐怕万知县是大明最后一个辽东出身的进士。”
  李宏宇闻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神色变得黯然,明年明军萨尔浒一败,辽东都司的治所辽阳城将被后金攻占,届时辽东都司将灰飞烟灭,至明终再也未能恢复。
  “李解元,何出此言?”吴亮嗣闻言顿时就是一怔,有些惊讶地望着李宏宇,不知李宏宇为何会有这种奇怪的念头。
  “吴大人,您觉得辽东的官军会如何对付那些女真人?”李宏宇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望着吴亮嗣问道。
  “当然是全力进剿了。”吴亮嗣闻言想也不想地回答,堂堂大明岂会任由小小的后金为祸辽东?
  “大人是否熟悉杨经略?”李宏宇迟疑了一下,然后不动声色地继续问道,他口中的杨侍郎指的是辽东经略杨镐。
  杨镐进士出身,曾经担任过右佥都御史一职,在三大征的援朝抗倭之战中经略援朝军务。
  明军在蔚山被倭军击败后,杨镐隐瞒败讯不报,又谎报军功,被万历皇帝罢职。
  不过,万历三十八年,杨镐被启用担任辽东巡抚,后来告老还乡。
  女真人造反后迅速攻下了抚顺城,守将及一众兵士英勇战死,辽东巡抚李维翰催促总兵官张承荫前往增援,结果张承荫与副总兵颇廷相等人相继战死,一时间辽东震动。
  由于杨镐熟悉辽东的军事,故而在此得以启用,挂兵部右侍郎衔担任辽东经略,总掌辽东平叛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的官职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设置,那就是“加衔”。
  加衔并不是真正的官职,只是表明获得加衔者享有所加官职的的行政待遇和行政级别而已。
  以杨镐为例,他挂兵部右侍郎衔担任辽东经略,其官职是“辽东经略”,不过这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并没有行政级别,故而有了“兵部右侍郎”的加衔。
  这并不是意味着杨镐就是兵部右侍郎,而是他享受与兵部右侍郎一样的官阶和行政级别。
  自明帝国中期开始,六部的右侍郎就成为了一个虚职,外出巡抚、经略的京官挂右侍郎衔来威压地方官吏。
  之所以这样做,与大明的内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众所周知,内阁的大学士不过是正五品的官职,这样一来不要说各部院的堂官了,就连那些堂官下属官员的级别都比大学士高。
  这与内阁最开始的性质有关,内阁最开始只不过是一个秘书机构,内阁大学士官居五品,直到洪熙皇帝起才开始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宣德皇帝登基时年纪轻轻,其六部堂官都是历经数朝的老臣,故而为了抗衡朝堂上那些资历深厚的老臣,宣德皇帝强化了内阁的职能,依靠永乐皇帝和洪熙皇帝留下的以“三杨”为代表的近侍臣子来制衡六部,使得内阁有了今天的地位和职能。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宦官的崛起也是从宣德朝开始,宣德帝不仅给了司礼监批红大权,还在皇城开设太监学堂教那些小内侍识字,使得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都受到了宦官的制约。
  鉴于内阁拥有的议政权,六部拥有行政权,而代表皇帝的司礼监拥有决策权,三者既相辅相成,同时又相互对立。
  所以,内阁的阁员肯定不跟能六部有什么瓜葛,一旦进入内阁就要放弃在六部的职务,但为了保证他们的行政级别,这个时候就有了加衔。
  例如,内阁大学士通常“兼”六部侍郎或者尚书。
  需要注意的是“兼”与“兼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兼”的职务是虚职,一种加衔而已,而“兼任”则是实打实的职务。
  因此,史书上出现的内阁大学士兼六部尚书、侍郎,并不是内阁大学士在六部任职,只是一种确保其行政地位、等级的方式。
  必须要指出的是,六部并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双方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互不统属,六部的首领是有着“天官”之称的吏部尚书,与内阁首辅平起平坐,双方之间的势力关系此消彼长。
  可以说,正是因为内阁才有了加衔这个特殊的制度,京城的官员出巡或者经略地方,为了威压地方官员,通常都会被皇帝授予加衔,等办完差事回京后加衔会随之取消。
  “杨经略久居地方,本官对他了解得不多,不过在当今朝堂上论到谁对辽东的形势最为熟悉,那么非杨经略莫属!”
  吴亮嗣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而杨镐是万历八年的进士,两人之间确实没多少交集,因此吴亮嗣沉吟了一下后向李宏宇摇了摇头。
  “正是杨经略对辽东的事情太过熟悉,必定会产生轻敌之念,然杨经略离开辽东已经数年,在此期间女真酋首努尔哈赤称汗,辽东形势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倘若杨经略不能慎重处之,后果将不堪设想。”
  李宏宇闻言嘴角不由得苦笑了一声,忧心忡忡地望着吴亮嗣说道,“辽东战事看似微小,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失利势必威胁京城的安危。”
  “你是说,官军此次进剿将会失利?”吴亮嗣的眉头顿时微微就是一皱,认为李宏宇此言有些危言耸听了,目前辽东明军的形势可一片大好。
  “虽然学生这样做有些灭自家志气长他人威风,但女真酋首努尔哈赤能以十三副铠甲起兵,最终收复辽东女真诸部,确实不是一个等闲之辈。”
  李宏宇知道吴亮嗣并不相信自己的话,故而沉吟了一下后郑重其事地向吴亮嗣说道,“吴大人,学生有一事相求,希望吴大人能把学生的‘平辽策’献给皇上,如今女真人士气正盛,官军如果急于冒进正中他们的下怀,希望能引起杨经略的警觉。”
  “你想本官把这道‘平辽策’献给皇上?”吴亮嗣闻言顿时面露惊讶的神色,要知道李宏宇写的这个东西肯定会引发万历皇帝的不满,说小了是妖言惑众,往大了说可就是动摇军心,是要被杀头的。
  “学生如果是平头百姓,那么绝不会妄议辽东的战局,可学生是大明的举子,自然不能眼睁睁见辽东危局而坐视不理。”
  李宏宇清楚吴亮嗣的意思,郑重其事地一拱手说道,“吴大人,学生虽然不敢自诩忠君报国,但这一点儿胆量还是有的,请吴大人成全,了却学生的一桩心愿。”
  “李解元,你可知现在皇上关注的就是辽东的战事,不仅加收了新饷而且还调集了各地卫所军的主力前去辽东参战,大战未起而畏敌三分,皇上会高兴吗?”
  吴亮嗣闻言沉吟了一下,然后正色向李宏宇说道,“此时把这道‘平辽策’递上去的话,那可是自寻烦恼!”
  “大人,所谓不破不立,祸福相依,如今朝政被江南那些人把持着,咱们要想杀出一条血路来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发力,否则将成为江南那些人的依附而已。”
  李宏宇知道吴亮嗣不想冒险,因此想了想后郑重其事地望着吴亮嗣,“以学生看来,这次的辽东战事正是咱们崛起的绝佳时机,要让皇上知道咱们才是真正的忠君报国、忧国忧民。”
  吴亮嗣的眼前亮了一下,他肯定知道李宏宇的意思,如今朝堂之上最大的两个党派就是同时江浙出身的东林党和浙党,楚党、齐党以及其他的小党派要依附于浙党才能不被东林党给吞并。
  因此,吴亮嗣当然想让楚党与东林党和浙党平起平坐,可惜要想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否则浙党和齐党也不会依托浙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