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汉世祖> 汉世祖 第910节

汉世祖 第910节

  多分封几个皇子,多建几个海外邦国,即便不能全部守住,哪怕只存留下一个,刘皇帝这最基本的目标也就实现。而相比于让中国的刘家天下千秋万代,此事实现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第387章 就国
  相比于地位层次不够的人,作为大汉宰相,赵普收到的消息要靠谱得多,准确得多,刘皇帝的讲话更是一字不差地呈于他案头。
  对于内容,赵普并没有太多惊奇的地方,很多都是老生常谈,刘皇帝在日常的交流中也向赵普露过不少口风,也有些意外刘皇帝会如此“坦诚直言”,但真正让赵普沉默的,是功臣阁之会,竟然没有他这当朝首相。
  政事堂七相,除了他与吕端之外,其他人都在受邀之列,就连赵匡义都去了。且不提首相地位的加成,不管怎么说,他赵普还是皇帝钦封的浔阳侯,也是正经实在的贵族,但偏偏被刘皇帝“遗漏”了。
  事到如今,赵普也难以揣测到刘皇帝的想法,老皇帝晚年心思之多变,已是心思机巧如赵普都难以把准脉门的了。
  此事上的区别对待,或许只因为在刘皇帝心中,他赵普并非勋贵集团的一员,仍旧是大汉官僚领袖、天下庶族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哪怕赵普已经做了不少背离自身阶级利益的事情……
  广政殿,政事堂,今日依旧是赵普亲自当值,宽大的公案后,赵普翻阅着各部司机诸道州府上呈的奏章,动作很慢,完全没有平日里的高效率,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相公!”略带恭谨的呼唤将赵普拉回了神,抬眼看,乃是尚书左丞颖贽。
  颖贽乃是开宝元年的进士,文章极好,又敢言直谏,入仕之后,在三馆编过书,在都察院当过御史,后有历任地方,虽无出类拔萃、一鸣惊人的政举,但还算一个为人正直、经验丰富、踏实做事的良臣。
  赵普二度拜相后,在朝廷内清除了一些“庸碌”之徒,同样也提拔了不少能才干吏,以填补诸部司,颖贽便是其中之一,被调到尚书省,协助赵普处理日常政务。
  这也是赵普这两年为人诟病的地方,攻击他最多的就是培植党羽,任人唯亲。当然事实上,赵普提拔的人,虽有出身上的考量,更多还是量才取用,很多新近提拔的官僚,与赵普并没有多少利益往来,甚至没有多少联系,颖贽也是其中之一。
  “何事?”赵普兴致不太高的样子,问道。
  颖贽呈上一道本章,沉声道:“禀相公,这是兵部请拨南洋舰队之饷银、兵械、舟船及各项军需物资,下官看了看,数目有些庞大,仅钱款就需一百万贯,据闻,这还是枢密院、兵部拟议划拨第一批……”
  赵普表情严肃了些,拿来奏章审阅了两眼,放下,思索片刻,吩咐道:“发文有司,如数照拨!”
  “相公!”闻言,颖贽不由神情凝重地道:“半年以来,朝廷前后已向安西军前调拨了三批军辎,费钱百万,发役丁两万,如今,又是大笔往南洋调拨,于朝廷而言,负担实在太重了!”
  对于这些大臣的顾虑,赵普如何不知,不过看着忧心忡忡的颖贽,赵普没有多作解释,而是问道:“陛下在功臣阁的训话,你可有耳闻?”
  闻问,颖贽颔首:“下官也听到了些风声!”
  赵普摆了下手,道:“既然有所耳闻,难道还看不清当下朝廷的风向?陛下决议之事,未见成效,未现祸端之前,谁能阻之?”
  “相公此言,下官不敢苟同!”颖贽正色道。
  “听闻你当了近三十年官,怎么这书生意气,还是未去啊!”见其状,赵普笑了笑,道:“你有忠言,尽可面陈陛下,但朝廷的事务,当做还得做,容不得半点折扣!”
  说着,赵普又轻叹道:“如今给大汉管钱袋子的,是韩徽,负担重不重,能不能拨款,自有他去衡量,你不当其政,就莫要多操心了!”
  颖贽张嘴欲言,赵普挥手挡住,道:“此事莫提了!”
  颖贽沉默了下,拱手应道:“是!”
  见他仍旧站着不去,赵普又问:“可还有其他事?”
  颖贽略作迟疑,近前一步,小声道:“下官偶闻一则消息,难辩真假,不知当讲不当讲!”
  这话一出,赵普哪能察觉不到异常,微微点头,示意道:“何事让你如此谨慎,先说说看!”
  颖贽低头道:“都察院有人似乎在调查楚州谎报财税、赋役作假之事……”
  赵普闻言,面上倒也还稳得住,不过眼神却有一刹那的锐利,释放着危险的气息。若是其他人也就罢了,他儿子赵承宗可是在任的楚州知州,不得不警惕这背后的阴谋。
  稍作思忖,赵普笑了笑,冲颖贽道:“风闻言事,不可尽信!”
  见状,颖贽拱手一拜,郑重地道:“下官仅是就此事提醒一二,还请相公当心!”
  看颖贽说得坦诚,赵普这才点点头,嘴里吐出两个字:“多谢!”
  “下官告退!”
  待颖贽离去,赵普一张老脸立刻阴沉了下来,面上的皱纹褶子瞬间全部出来报到。空穴来风,对于颖贽的提醒,赵普自然不会不当回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事在楚州,那矛头最终指向的恐怕还在自己身上,只不过,都察院何来的胆量,敢针对他赵相公?背后究竟是谁呢?这需要好生调查一番了,赵普暗自思量着。
  ……
  “官家,晋王殿下来了!”垂拱殿前,喦脱小声地向在午休的刘皇帝禀道。
  日头正好,阳光照在身上舒服极了,刘皇帝也懒洋洋地缩在躺椅上,闻声,眼睛也不睁,只是敷衍地回了声:“让他过来!”
  很快,刘晞便过来了,很小心站在另一侧,免得影响刘皇帝享受日光浴。刘皇帝也终于睁开了眼,瞥了下恭恭敬敬的刘晞,问道:“你大哥他们送走了?”
  刘晞颔首,禀道:“大哥与十四弟,已然起行北上就国。”
  “都走了啊……”刘皇帝闻言沉默下来,有些怅然地叹道,老眼之中少有地流露出一抹不舍之情。
  已是三月,这近两月来,朝廷中枢最紧要的任务,便是为封国之事做准备,官吏派遣、国制构建、军事安排、物资调运,事务之繁杂,人员之忙碌,比打一场大仗也差不到哪里去。
  当然,重心还在饶乐国与安西、南洋,尤其是后两方面上。刘曙的林邑(新楚)由于封建得比较早,时间相对宽裕,方方面面准备已然充足,至于安东就更别提了,那就几乎只差名义了,刘皇帝的封国诏书只是正式履行一道手续罢了。
  而到如今,齐王刘昀、梁公刘晓已然随过郭良平南下安南道,刘曙也已带着他的家臣、奴以及朝廷给他准备的封国官吏及两千甲士,前往封国。
  赵王刘昉与凉公刘更是在二月的时候,就已经动身前往安西。至于今日,则安东王刘煦与饶乐王刘昕北上就国,刘皇帝特地让晋王刘晞代表自己去送行。
  而刘皇帝总是这样,人在的时候,恨不得将之赶得远远的,甚至不愿让人长久逗留,人一走,舐犊之情又占上风了。
  “这一去,也不知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刘皇帝有些感伤地说道。
  见他这副作态,刘晞一时无语,正欲出言开解一番,便见刘皇帝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了,两眼虽有些迷蒙,但语气透着一股子厉害:“你为何不主动请求封国?”
  第388章 驻吐蕃大臣
  或许连刘皇帝自己都不清自己是抱有怎样的心态与目的,问刘晞这个问题,不过于刘晞而言,心中却是压力感拉满,微低着头,顿了顿,答道:“臣在等候陛下意旨!”
  这个回答,多少有些出乎刘皇帝的意料,默默地注视了刘晞一会儿,见其始终波澜不惊的模样,方才说回了目光,嘴里发出一道无声的叹息。
  过去,刘皇帝是恨不能皇子们人人如龙,个个是英才,但那更多是从父亲的身份出发。然而,作为一个皇帝,到如今,刘皇帝却真正开始为儿子们太优秀而烦恼。
  皇室之中,英才辈出,这于天家是好事,于国家却未必,如何安置,总是让人头疼的。而在家人子嗣的问题上,刘皇帝又向来求全,哪怕心里知道只是奢望。
  把皇子们赶去封国,这是刘皇帝纠结了半生,最终想出的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早年的四大皇子,刘煦、刘昉都有安排了,不可能单单剩下一个刘晞。
  而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刘皇帝一系列的动作,已经从他自身开始,确立了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毕竟,至少从表面来看,已经不留“备胎”了。
  这也是刘皇帝的分封之议,搞得上下非议,但始终有一些人在鼎力支持,其中就包括太子及其臣属们,他们是最能体会到其中好处的。
  不是当了三十年太子,这地位就稳固了的,说到底,还得看老皇帝的心思。而至对太子那一系人而言,目前的形势是真正明朗了,圣意已定。有些事情,刘皇帝是真的折腾不动了,尤其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甚至有些不敢。
  然而,有的时候,刘皇帝又不禁想,如果太子换个人,如果是刘煦、刘晞乃至刘昉将来继承大汉帝国,又会是怎样的结果,会不会比刘旸更适合,做得更好?
  其他人且不论,经过这么多年的悉心观察,至少在刘皇帝眼里,刘煦以及刘晞,都是具备足够能力的,或者说二人都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了极类刘皇帝的特质,而这一点是格外吸引人,也容易影响刘皇帝对其评价的。
  相较而言,太子刘旸就显得过于中庸了,乃至被人认为是平庸。当然,这样的对比,于太子刘旸而言,是不大公平的,倘若是刘煦、刘晞为太子,刘皇帝或许又是另外一番感触了。追根究底,这还是皇帝看太子造成的,而非单纯的父亲看儿子。
  此时,面对着这个自己从未看清楚的儿子,刘皇帝心中再度升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稍作酝酿,刘皇帝悠悠道:“既然如此,那朕就再给你安排一个任务!”
  闻言,刘晞再拜:“请陛下示训!”
  注视着刘晞平静的模样,刘皇帝道:“吐蕃大会已经开了两次了,今年是第三次,朕有意让你代表朝廷,前往逻些城,主持召开大会!”
  吐蕃大会,是自吐蕃诸部向大汉臣服之后,在刘皇帝的授意下,由朝廷派遣大员前往逻些,组织召开一场朝廷与吐蕃诸部之间的盟会,招抚诸部,同时协调诸部利益纠纷与矛盾。
  自从当年几个吐蕃部族“代表”联合进京,表示对朝廷的臣服后,朝廷便名正言顺地将雪域高原纳入大汉治下。当然,想要施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还是有些难度的,即便骄狂如当年的刘皇帝,也没有强求,而是在获得了对吐蕃诸部名义上的统治权后,选择招抚,继续维持部落头人们的利益,保证他们的治权及各项利益。
  这些年朝廷对高原政策,基本围绕着三点展开,政治上拉拢,经济上收买,军事上威慑,简单地讲,就是又打又拉,大棒与枣子结合。
  吐蕃部族并不是那么容易就驯服的,早年之时,也不是所有部落都愿意臣服朝廷。沉浸在过去的荣光之中,意图继续保持“独立自主”的状态,甚至还有野心勃勃之徒,妄图结束吐蕃一百多年分裂,重新统一高原。
  当然,那些不臣的,反对的,终是在长时间的对抗中,一一被消灭,成为历史。对于高原,朝廷或者说刘皇帝,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
  针对不臣,也很少主动派兵,而是通过政治经济利益收买那些亲向朝廷的部落,通过扶持这些势力,去打击那些顽固分子。
  朝廷需要付出的,只是一些钱粮、布匹、盐茶等物资罢了,这些东西,在高原属于稀缺资源,但于大汉,只是九牛一毛罢了。
  在这种糖衣炮弹的攻势之下,没有多少吐蕃部族能够抵抗得住,不服的,要么赶到不毛之地,逃到神明都厌弃的绝域,要么身死族灭,领地、部民、牲畜尽数被瓜分。
  因此当初只不到十年的时间,不管是否信心服,雪域高原上大部分的吐蕃部落都接受了朝廷的赐封,成为大汉的土司。
  那之后,朝廷便开始以中央的名义组织起“吐蕃大会”,这是这么多年,朝廷直接干预高原事务的一项举措,并且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
  吐蕃大会的召开,是大汉以仲裁者的身份,具体干涉吐蕃诸部关系与事务,是不断强化统治关系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朝廷与吐蕃直接交流对话的机会。
  五年一届,到开宝二十六年,正好是第三届,而这一届,刘皇帝显然要玩些新花样。要知道,前两届代表中枢赴会的虽然都是朝廷大员,规格虽高,却怎么也不可能比晋王刘晞这个亲王更高。
  由此可见,刘皇帝对此次大会的重视,以及在高原事务及对诸部吐蕃态度的转变。如果从乾祐时期的逐步渗透开始算起,大汉对吐蕃诸部的渗透影响已经有足足三十年了,这刘皇帝下得最耐心的一盘棋,如今,也该到收尾的时候了。
  过去,那些吐蕃部落酋长们,之所以投靠朝廷,接受朝廷的封赏,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朝廷保证了他们的利益,保证他们的统治权。
  在此基础上,还能得到不菲的利益,充分享受到茶马经济交流的好处,而作为朝廷的“在编人员”,既受朝廷保护,还能在对那些“乱臣贼子”的征讨中获取掠夺式红利。总而言之,除了名分上成为大汉臣民,不能再以吐蕃国自称之外,他们享受一切自治权力。
  过去,朝廷在吐蕃的事务上,除吐蕃大会之外,能够直接参与进去的,只有设立的几处榷场,通过边市贸易影响,以及邻近的州县,会涉及到吐蕃部民的管理。
  逻些城内,倒是有理藩院的派遣官吏,但也仅仅是占个名义,常驻职吏,更多是作为联络员而存在,并不能起到应有的调解、仲裁、管理的作用。
  说起高原,大臣们的印象,便是远且阻,环境恶劣,统治不便。但即便如此,以刘皇帝那旺盛的掌控欲,终究还是不容许大汉在高原之上统治,永远停留在这种初级的、散漫的自治状态。
  直辖或许难度依旧大,但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影响,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件差事,刘皇帝打算交给刘晞来做。
  在刘晞沉凝的目光中,刘皇帝缓缓道:“今次大会之后,你留驻逻些城,为驻吐蕃大臣、同平章事,全权处置吐蕃事务!”
  第389章 分封与否
  “吐蕃!”刘晞嘴里呢喃了一句,眉头已然不自觉地拧起,眼神不住地往刘皇帝身上瞥,目光中满是疑思。
  刘晞不得不猜测刘皇帝此举的用意,以当下朝廷的政治氛围,说是要封他为吐蕃王,他是不会有丝毫奇怪的。只是,倘若封到吐蕃,那或许还不如安东、饶乐呢?
  何况,高原地区,不论地理、经济,还是宗教、民俗,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困难,发展潜力有限。安东、饶乐虽然哭喊,但有牧场、有耕地,山里有矿,河里有鱼,就是天寒地冻,还可以加衣生火避寒,而高原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待,都愿意去待的……
  在刘晞看来,朝廷针对高原能实现名义上的统治,吐蕃诸部已认可朝廷的权威,做到这一步,已然足矣,寻求更进一步,实在费力不讨好,赔本赚吆喝罢了。
  要说马匹、牲畜、皮货等资源,于朝廷而言,从河西、漠南乃至漠北获取,岂不更加方便?
  或许是刘皇帝近来在决策上给人的印象过于深刻了,刘晞已然下意识地考虑起把吐蕃地区封给自己的问题了。
  至于什么“驻吐蕃大臣”,在刘晞看来,很大可能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罢了。就如安西与南洋之事,虽还未像饶乐、安东、林邑那般明诏颁布,但已经自上而下达成了共识,被刘皇帝定义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使命与任务,悬而未定,只是欠时机而已。
  当初刘皇帝给诸子们看的那张分封图,可不只是舆图上的描绘与畅想,倘若刘皇帝出了什么差池,那张图便是朝廷在分封事务上最具法理的一项依据。
  刘晞凝眉苦思,刘皇帝则目光迷离地遥望着乾元殿,这座有史以来最巍峨、最庞大的殿宇,正在春日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带给刘皇帝莫名的感动。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