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大明国师> 大明国师 第355节

大明国师 第355节

  他的目光,聚焦在了松江府的另一个地方。
  ——上海县。
  上海在宋朝时是一个镇,因为番商辐续,所以成立了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进行贸易。
  等到了元朝的时候,也就是至元十四年,蒙古人在上海镇设立了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宁波)、澉浦(海盐)合称七大市舶司。
  同年华亭县升格为松江府,到了至元二十七年的时候,华亭县部分乡分出,新设了上海县。
  所以现在松江府所辖地区设有华亭县(府治所)和上海县,以及金山卫和青村中前所等卫所,至于青浦县,则是姜星火前世历史上,于嘉靖、万历年间才增设的。
  “有办法了。”
  姜星火喃喃说道。
  “嗯?”
  此时宋礼方才走了进来,怔了怔问道:“国师大人所说的是什么办法?”
  “运粮食的办法。”
  宋礼自然晓得现在粮食运输如何的困难,放下手中的文书,诧异来问:“怎么运粮食?京杭运河又可以通行了?”
  姜星火摇了摇头,点着堪舆图说道:“从华亭县本地筹措粮食,往北自水路走大黄浦,到上海县做中转,但是不入海,转而向西进吴淞江,便可运到阳城湖与淀山湖之间。”
  大黄浦,也就是筹划的黄浦江,这是姜星火之前就跟宋礼讨论过的治水路径之一,宋礼自然知晓。
  可眼下这个在地图上行得通的方案,却面临着种种实际困难。
  宋礼连声问道:“咱们预备的粮食都在常州府,如今本地士绅都在囤货居奇,粮价涨得厉害,官仓里粮食不够,怎么能筹措到足够一万,甚至十万人吃的粮食?”
  “便是筹措到了,又怎么才能打通大黄浦这条线?”
  姜星火拿起旁边的蓑衣,说道:“先解决第一点,第二点我自有办法。”
  “现在让松江知府,召集华亭县左近的士绅,晚上本国师设宴。”
  第336章 摇人
  “陈瑄是怎么打仗的?”
  五军都督府内,朱棣看着前线传回来的奏报,直接将其毫不客气的摔在了地上。
  今日朱棣来此,目的正是听取都督府的将军们关于征伐安南相关情况的汇报。
  征伐安南的事情,之前呼声就很高了,朱棣一直强行压着,就是为了等姜星火那边完成江南治水,安顿好流民,如此方能进行大规模的棉纺织业生产,手工工场开张了,大明的军队自然就可以去找销路了。
  有了这个前提条件,征伐安南也就不会变成亏本买卖,否则光靠从安南国内抢一笔,还是会亏毕竟十几万大军开拔,每天那都是在往无底洞里扔钱,更别提维持统治的成本了。
  但五军都督府的将军们可不管这些,他们的眼里只有开疆扩土与获得功勋,所以,哪怕是朱棣,也快压不住他们的呼声了。
  军队是朱棣的基本盘,也是他权力来源的核心所在,朱棣不能无视将军们的意见。
  而且,前阵子寮国送过来的安南皇孙陈天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在朝见时,于大殿上泪流满面说什么“贼臣侵思明府,夺其土地,究其本心,实欲抗衡上国”,明着说安南现在的伪朝是在跟大明作对,然后又说什么“陛下德配天地,亿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兴灭继绝,此远夷之望,微臣之大愿也”,鼓动着朱棣出兵。
  如此一来,征安南的面子里子都有了,将军们就愈发兴奋起来。
  因此,征伐安南的具体战略、战役策划,也就顺理成章地提上了日程。
  在姜星火祈雨前后,这个过程就开始了,这些日子以来,经过五军都督府紧张的准备,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今天已经呈现在了朱棣面前。
  但朱棣却不太满意,倒不是对具体内容不满意,而是对领军之人。
  在世的三位靖难国公里,丘福、姚广孝都已垂垂老矣,唯有成国公朱能一意任之,先后数次请战,本来朱能就是最佳人选,可惜经过姜星火的提醒,朱棣现在心中确实有所顾虑,生怕这位大明军界中生代的顶梁柱有个三长两短。
  朱棣亲自探望过朱能,朱能确实身体无碍,但朱棣却在日常观察中,细心地发现,朱能确实比此前在某些细节上显得虚弱了一些,比如时不时的咳嗽。
  可朱能说自己没事,朱棣虽然有最终决定权,也可以做到干纲独断,但朱棣对于将军们,还是讲公平赏罚的领军出征的机会,当然是奖赏的一种。
  朱棣也不好以这种“国师预测说你会出意外”这种荒谬的理由,强行不让朱能这位最合适的人选领兵。
  否则,会让众将觉得皇帝是不是害怕朱能功高震主?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就要杯酒释兵权了?
  天下方定,这正是将军们最担心的事情。
  朱棣也不好说什么,所以,就随便挑了几个小刺。
  然而好巧不巧地是,陈瑄的军报也恰好到了,正触在了朱棣的霉头上。
  “陈瑄提前到了江南那么久,就不知道修桥铺路、建设兵站、储备粮饷?”
  “陛下息怒!”
  都督府众将连忙跪伏在地,甚至有人诚惶诚恐道:“臣等无能,请陛下降罪……”
  话虽如此,但语气中的揶揄却显而易见。
  江南平乱进度缓慢,又不是他们带的兵,是平江伯陈瑄在实际指挥,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无非就是明军内部派系倾轧的细节体现罢了。
  大半年之前,陈瑄作为非洪武开国勋贵子弟的南军将领,统领水师布置江防抵御燕军,但却主动投降燕军,使得朱棣顺利挥师渡江,陈瑄固然以“默相事机”之功,仍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加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但他这个靖难功臣,跟别人能一样吗?比之同样开门投降的李景隆,含金量都略有不足。
  所以,在如今大明军界的鄙视链里,能把非洪武勋贵、降将、水师等几个鄙视链最底端的关键词集齐,又获得了独领一军去平叛露脸的机会,陈瑄让人嫉妒揶揄几句,也实属平常。
  朱棣余怒未消,指着堪舆图说道:“江南拖了这么久,难道就不耽误朕征安南的大事吗?”
  获封荣国公,姚广孝其实就是以武臣勋贵的身份参与庙堂军国重事了,所以,此次征安南的会议,他当然列席。
  见皇帝盛怒,其余将军跟陈瑄关系也都一般,自然懒得帮陈瑄说话,可陈瑄的指挥权,在理论上是姜星火委托给予的,所以看在姜圣的面子上,姚广孝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
  “陈瑄这几千水师,之前接到的是疏通航道的命令,非是准备作战.民乱一起,陈瑄也着实在苏州府做了些守备事宜,苏州府内无一城沦陷,陛下倒也不必太过苛责。”
  “哼!”
  朱棣敲了敲沙盘,道:“其人终归是思虑不周,罚俸一年以示惩戒,马上下旨,督促其协助国师速速进剿,平定民乱。”
  身后郑和微微拱手,却是转身传旨去了,几个翰林侍诏就在外面。
  军议厅内,曹国公李景隆不在,作为当下洪武勋贵的带头人,魏国公徐辉祖默默地在一旁看着不说话。
  徐辉祖当然看得出来,皇帝好像也没有真生气,反而是找到了某种借口,明面上开骂,但心底里还是挺高兴的。
  而且这番指责与姚广孝的默契解释,其实是某种保护,有了皇帝对此事的定性,别人也就不好再多攻击陈瑄什么了。
  “咳咳.陛下,我们接着议吧。”
  成国公朱能捂着嘴巴咳嗽了两声,接着说道。
  “刚才说到哪了?”朱棣叉着腰问道。
  不知道皇帝是故意的还是怎么,但旁边的人赶忙提醒道。
  “安南的象兵。”
  “喔。”朱棣点了点头,道:“安南、占城、暹罗等国,素来喜欢驱使大象作战,大象体型庞大,纵使重甲铁骑,若是相冲,在结成阵型的大象面前,都会被正面摧垮,他们的象兵确实不可不防,那众卿可有良策?”
  此时,左军都督府佥事柳升忽然说道:“陛下,臣听闻黔宁王沐英生前曾以火铳、弩矢、大炮破了麓川象阵,如今轻量化的野战青铜炮和永乐元年式火绳铳,已经小规模的制造出来,何不用于征安南?”
  “哦。”朱棣眼睛闪过一丝精光:“这倒也是个好主意!只要有把握对付象阵,想来安南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招数,来对抗我大明天军了。”
  “陛下英明。”朱棣身后的武将纷纷附和。
  而淇国公丘福却是皱起眉头,不悦地劝谏道:“陛下,火器不过是吓唬野兽有些用处,古来征战,能取胜者无不靠铁甲大马、敢战悍卒,没听说过单靠火器就能取胜的.便是靖难之时,火器提前摆放好,依靠着车阵,不也一样被冲的稀碎?还请陛下切莫沉溺于此歪门小道。”
  同安侯火真作为骑兵出身的蒙古裔将领,此时也操着北地口音的汉语赞同道:“平江伯在江南进展缓慢,未尝没有税卒卫骑兵太少,多是手持火器与长枪的步兵的原因,天一下雨,火器无用,而安南亦是常年高温多雨,若是真的用火器,怕是还得看天气打仗,远不如儿郎们骑上马冲一个来回。”
  这就是丘福等骑兵将领,在给皇帝明着表态了。
  火器这玩意,用来吓唬吓唬大象就完了,别真拿来当独立兵种使用。
  事实上,丘福作为大明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对于校内的火炮、火铳相关火器科目的教学,也是一贯的鄙视态度。
  这里面也有切西瓜,你切的多了我就会少的顾虑。
  传统的骑兵军官们,对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是非常非常上心的。
  而同样支持使用火器,但在军中地位极为尴尬的平安、盛庸,此时已经被派往了北地,训练塞王们献还的三护卫,所以柳升环视一圈,竟是有些孤立无援了起来。
  不过好在,这时候魏国公徐辉祖,却是站出来帮他说了话。
  “火器能不能单独成军,税卒卫现在的表现还不好说,毕竟他们也没有装备新式的火绳铳和青铜炮,陛下不妨把兵仗局制造出来的这一批火器送到前线去试一试。”
  “粮食都运不上去,火器怎么运上去?”朱能也看了陈瑄的战报,自然晓得如今江南的运输条件是何等的拉胯。
  徐辉祖解释道:“粮食袋子是因为怕水所以没法人抬手提,而且粮食所需数量太多,运的少了就是杯水车薪。可这些火器数量不算多,且放在箱子里盖上雨布,总是能运输的一个箱子估计就能放几十支火绳铳,组织一队人马,怎么都能走过苏州府不好走的路运到前线去,最多运的慢一点嘛。”
  朱棣若有所思道:“国师在常州府雷厉风行,倒是给江南的行动立下了稳固的大后方,这时候不好走的,不过是苏州府内京杭大运河的中段罢了.”
  “你们的顾虑,朕能理解。”
  思考了片刻,朱棣下了决定。
  “可新型火器总该是要实战的,就依着魏国公的意思吧,组织人手送一批到前线,几十个、一百多个大箱子的事情。”
  “柳佥事。”
  被点名的柳升连忙应道:“臣在。”
  朱棣嘱咐道:“伱带着朕的旨意,从兵仗局调拨这段时间制作出来的全部火铳和几门小炮,先给江南平乱前线运过去,到了浒墅关看具体情况,若是雨小了或者停了,那么能运就运;若是依旧大雨连绵,就帮着运粮食也可以。”
  “臣遵旨!”
  就在这时,郑和忽然带着一份奏折回来了。
  “陛下,国师有奏。”
  朱棣匆匆展开,旋即有些费解。
  “要兵仗局的大批工匠,走长江水道再从海路到松江府?除此之外,还要携带一批火药?”
  “国师要干什么?”
  不过虽然心头疑惑,但朱棣依旧保持了对姜星火的信任,更改了他的命令。
  “柳佥事,你带着火绳铳和青铜火炮跟着兵仗局的工匠一道去松江吧,国师说他有办法打通大黄浦和吴淞江,继而走水路把物资运到前线。”
  柳升躬身请求道:“不过臣想请陛下允许,带上一些精研炮术的军校生一同前往。”
  “自然可以。”
  于是,柳升与兵仗局的大批工匠,以及徐景昌、朱勇、张安世等军校生,带着好几船火药,在郑和的护送下,就这么踏上了新的征程。
  姜星火却是不知道,自己在宴请松江府本地士绅前抽空写的奏折,本来只是为了摇点人来帮忙,却一下子摇来这么多的援军。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