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跟谭老三交接完毕,到手八千块钱,再算上自己往日里存下的定期,尤晓莺手头的钱都加在一起,七七八八也有两三万了。
  但她还是犯了愁,自己有钱又怎么样,不赶紧找个生意做,坐吃山空的不长久不了。现在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遍地都是,像谭老三这样小摊小贩的做得热火朝天,自己再入场捡人家剩下的,已经失去了先机。
  还没等尤晓莺想到接下来的出路,尤父就把一大家子人全召集齐,商量家里的大事……
  ☆、第35章 盖房
  除了年节,尤家人难得到的这么齐全,一屋子塞得满满的。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尤家的饭桌上添了两口人,一个是尤晓莺并不感冒的表妹尤晓芬,别一个是上个月才出生的小侄女尤珍。
  二哥尤晓健为女儿取名的事,早半年前就圈了一字典的名,抓耳挠腮的纠结,最后还是白忙活了,两家父母一碰头,想着孩子父亲姓尤,母亲姓曾,干脆利落地拍桌子决定,取父母的姓氏作名字叫“尤珍”,也有如珠如宝的意头在里面。
  二嫂曾丽是当教师的,月子没做完就被学校催着回去继续上课了,这生产后孩子没人带不说,喂孩子的奶水也不多,只能用母乳混杂点蛋白粉和米糊之类的东西喂着。不到半个月,这生下来七斤半的大胖侄女,就又瘦又黄,把尤母这个作奶奶的急的嘴都气泡了。
  要说尤晓芬是个有眼力见会来事的呢,她在尤家待了大半年好吃好喝地住着,虽然尤父帮她迁来了户口,但工作的事情一直没着落。也不见她急,倒让原本对她有点成见的尤父都赞了一句稳重,私下和尤母商量着再去找找老交道帮帮忙。
  二哥家的小侄女因为全家都得上班没人带,她更是自告奋勇地去带孩子。别说她长相老实、做起事手脚麻利,带孩子也似模似样的,连二嫂一贯讲究的父母都挺喜欢她的。一个月下来,尤晓芬和二哥二嫂的关系可谓是一日千里,以后这小侄女长大了待她也比自己这个亲姑姑亲热。
  不过这都是后话,今天尤父之所以把几个子女叫回来是,起因还就在二哥二嫂身上。
  最近上面有红头文件下来,提住房改革的事,算是把公有住房出售放在明面上了。88年以前房子都是公家的,住在集体房里的干部工人每个月都得按时交租金。国家一下子开放了房屋和土地买卖,可谓是反响巨大,这有钱的想着批块地盖自建房,没钱的也指望这能攒钱认购下单位的住房。
  二嫂的父母也算小有积蓄,想从城区周边的农民手里买块地自己盖房,二哥家的老岳父发话了,这盖房子是他曾家的事,如果二哥要搬进去住就得出钱凑份子。不过两人还有一个选择,二嫂她学校最近也在认购集资房,他们到底是买集资房还是盖,小两口拿不定主意,还得回家请尤父拍板做决定。
  这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说来说去还是钱在作怪。二哥尤晓健结婚几年,小两口也没存下什么钱,最近添了小孩,更是花销巨大。明面上是向父母来讨主意,实际上就是上门向父母伸手的。
  尤父把子女召集到一块,就是为了表明态度,不管是买房还是盖房都是好事,他也支持,不过家里孩子多,他们做父母也没积蓄,四兄妹一碗水端平,每人三千块,当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番心意!
  尤父尤母的为难,尤晓莺心里有数,自己和三哥尤晓峰还没有成家,特别是三哥,年纪不小了,他的婚事也该排上日程了,尤母这两年忙着为他们攒嫁妆和聘金。前几天她还听见父母商量着想用他们两人几十年的工龄换家属院现在住的房子……这要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无疑是把老两口的棺材本都掏光了。
  尤晓莺现在有点小钱了,不是不想帮衬着哥哥们过上好日子,让父母少操些心。可大哥进邮局,二哥在医院,三哥混体制,他们都是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她这个但妹妹的能出力的地方不多。她想帮哥哥们把房子的问题都解决了,可这忙这么帮,帮多少,还得看父母的意见。
  “爸妈,这年来我也赚了点钱,要不咱家也学曾叔叔一样盖房子吧。”
  尤晓莺思来想去,一大家子各自分散住着,兄妹之间的感情只会越发生疏,父母晚年也寂寞,她不想隔三差五就看着他们给儿孙打电话。
  她想把一家人都维系在一起,他们四兄妹也能彼此帮衬着、照顾着,但公家的房子普遍都不大,一般也就是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尤家的几个子女也不在同一单位,要想让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起,买集体房是不可能的,还得自己修房子。
  一听有人能出大头,尤家两个嫂嫂都是眼睛一亮,这小姑子开烟店听说是赚了不少钱,没想到都能帮家里修房子了。
  嫂子什么反应,尤晓莺并不在乎,关键还是看哥哥是什么态度,见大哥和二哥却连连推却,尤晓莺心下微安。他们向父母开口是一回事,自己出钱又是另一件事,当哥哥的抹不开面用她的钱,也侧面证明了他们还顾惜自己这个妹妹,这冤大头她才能当的心甘情愿!
  尤晓莺的意思是四兄妹把房子修在一处,大家分墙共院,盖个两楼一底的门面房,只要位置选对了,以后楼底可以当门面租出去,楼上自家住。这父母兄妹住在一起大家和和睦睦的,成了家的小两口关上门可以过自己的小日子,父母老了他们四兄妹一起赡养……
  听尤晓莺勾画的蓝图,父母是第一个点头同意的,对尤父尤母来说,让大儿子和二儿子婚后住在娘家是迫不得已,儿子寄人篱下,尤父在两个亲家面前就直不起腰板说话。
  见父母都表态了,三个哥哥确是神态各异。大哥是高兴的,他习惯了为家人付出,常说一家人在一起才有个家的样子;二哥的脾气硬,也受不得岳父的挤兑,能搬出来和父母住也是情愿的;三哥现在还是孤家寡人,住在家里对这些都无所谓。
  现在的地价几何,在机关工作的尤父一清二楚。他经手过几桩土地买卖的审批,这从农民手里买一分地也就七百块钱,尤晓莺暗自换算了下,这一平米还不到十块五毛钱,比起二三十年后动辄数千上万的房价,何止是便宜,简直是白送。尤晓莺都有种冲动,她干脆什么也不干,直接拿着钱圈地,坐等土地升值吧!
  尤父的兴致颇高,拿出安县县志翻县城的地图,现在县城里周围大多是农民的庄稼地,心思活络想修房子的人不多,买块地盖房子,跟在地里的挑白菜似的随便选。
  “就这吧,和你们曾叔叔挨着。”尤父指着城东挨着农机局的地界,想在那上批块五分左右的地,他想和亲家做个老邻居。
  记忆里,二嫂娘家的房子选址不是很好。马路对面就是菜市场,平日里吵闹不说,地底下还有条暗河,光是打地基就费了老鼻子劲了,一涨大水就会遭殃,九八年长江涨大水的时候,那房子被淹过,墙体全泡坏了,不得不推到重建。
  尤晓莺是万万不能让尤父把房子修在那,她翻到县志的某一页,试图提醒尤父:“爸,农机局地底下可有暗河呀!”
  “我怎么把这是给忘了,小西河改过两次道,当初建农机局的时候,桩一打下去,坑里面全是水……”尤父一拍脑门,恍然大悟道。
  曾家是后来才迁来安县的,对这些老典故不清楚,二嫂开始为娘家把地选在农机局旁边暗自焦急,恨不得立马赶回家劝父母改变主意。
  尤晓莺靠着自己前世的记忆,旁敲侧击地诱导,终于让尤父将地址选在城西的纺织厂后面,未来在那会建一条商业街。
  现在城西除了几个工厂,一眼望过去全是农田,尤父嫌那荒凉,但每每他看中一个地方,尤晓莺都有一大堆理由打破,让他不得不作罢。就当是满足小女儿的小性子吧,尤父最后还是依了她,哥嫂心里虽然不情愿,但毕竟是尤晓莺出大头,更不好干涉尤父的决定。
  土地很快就批了下来,尤家除了尤晓莺和尤晓芬,其他人都有工作,尤晓芬说到底毕竟还是外人,盖房子的事只能靠尤晓莺一个人监工。
  说尤晓莺是监工,这修房子的工人还不知道上哪去找呢?
  一直到八十年代末,建筑施工队大多都是挂靠在地方企业名下,这时私人的自建房还没兴起,施工队接的活也大多是公家集体的办公楼、家属楼,还有厂房一类的建筑。这专门修私人自建房的建筑队一时间还真没地找。
  尤晓莺左右打听,好不容易拉到到一群散工能帮着盖屋,工人却不敢接活。她连张图纸都没有呀!两三层的楼房到底要修成什么样,几个房间,几个门面,要用多少工时,费多少方水泥砂石,这领头工人一问,尤晓莺全都抓瞎了。
  她还不信自己见过那么多房子,还画不出张居民房的图纸,尤晓莺拿着纸笔,抓耳挠腮了一晚上都没画出个结果。
  术业有专攻,尤家还真没人会这些,尤父学农出身,尤母是个会计,要是其他的事上还能出把力,这画图纸谁都不会呀!
  一想到批下来的地在那荒着长草,尤晓莺也急了,画图不会是吧,自己去学。她带着个笔记本,在县城的阅览室里找了本砖头厚的建筑大全,硬是泡了大半个月,把什么事结构图、建筑图、墙柱图、平面图……反正什么乱七八糟的制图理论都学了一遍。
  最后,尤晓莺地画了一张自己满意得不得了的图纸,喜滋滋地去找工头,人家还是说不行,这次的理由是:这图纸弄得太复杂了,他们这些在地里刨食出来的农民,没那么多文化,看不懂那些七扭八拐的符号!
  那一刻尤晓莺的内心别提有多荒凉了,她画出了图纸,别人却看不懂,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明明练成了绝世神功的,却连鸡都杀不死一样!
  好嘛,你们看不懂图纸是吧!尤晓莺撸起袖子决定自己上,驻守在工地上指挥,她就不信邪了,还盖不出自己的梦里家园!
  ☆、第36章 工头
  万丈高楼平地起,虽然只是两三层的小楼房,但自己一大家子要住几十年的房子,一定要足够的坚固,尤晓莺计划里第一步就是把地基打牢。
  可等尤晓莺大张旗鼓地从计量局批来了钢材、联系好水泥沙土,拉到工地上,准备让工人开始打地基的时候,又被人泼了冷水了。
  “为什么不能打地基?”尤晓莺就不明白了,怎么看人家把自建地打包出去找人帮着盖,都是轻轻松松的等着收房子,自己费心费力地守在工地上监工,怎么事事都行不通呢!
  工人里领头的是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尤晓莺称呼他作吴哥,安县本地人,年轻的时候在外面修过路桥,对建筑也算是经验丰富的,自己拉着一帮工人,小打小闹地在县城周边承包些农民的小工地。
  吴哥倒不敢因为东家年轻又是个姑娘而起轻视之心,很是耐心地对尤晓莺解释:“也不是不能打地基,就是你这钢筋水泥的打下去,太浪费了!”
  “我打给比方吧,这庄稼户建屋,是不会费时费力地打什么地基框架的,只要把地翻平整,就可以垒砖砌瓦,把房子盖起来。像你们城里这条件好些的呢,也就在地基上多扑一层条石,挖出下水道,撒些生石灰隔下潮。我们脚下这地以前就是农民耕田,地也平实,用不着打什么地基,直接砌砖就行。这钢筋水泥都是紧俏东西,你这一车车地拉来,用在这两三层的小房子上捣腾,也不划算……”
  尤晓莺将信将疑,怎么修房子还不用打地基,盖起来的房子能稳当吗?她记得尤父提过农机局的办公楼是打过桩的,她就径直把疑惑问了出来。
  吴哥倒不介意:“这农机局多高哇,我记得有六层楼吧,那地基打下去最多也就用掉四吨钢的样子,这还是有财政拨款的大手笔,自家住的屋子修成这样不划算!”
  这年头自己修楼比买集资房划算,地方把土地卖给个人,这一分地批下来,只要有钱在建设局交足够配套费,你想盖几层多大面积,就都没人会干涉。但毕竟有钱修房子的还是少数人,趁着这八十年代末房改春风,安县最先盖起来私人的楼房,最多也就两楼一底的规模,因为用工用料不足,质量很一般,这遇见几次大雨,地面反潮、天花板漏水都是普遍现象,到了零几年的推到重建的不在少数。
  尤晓莺可不想自家的房子建好没多久,就出现这些糟心事。她事先和吴哥声明,这工要用最好的,材料也一样,绝不能偷工减料。可不能修成后世的“塌塌楼”、“摇摇楼”那种豆腐渣工程,这洪水地震一来,就全完了!
  见尤晓莺坚持己见,吴哥也不好多劝,这主家都发话了,用最好的料、最好的工,也不是花他们的钱,他们这种卖力气赚钱的,老板手脚大方,也是喜闻乐见的。何况这小姑娘还见天在工地上盯着,也不敢懈怠。
  一番辛苦,到了十一月地基才终于打好了,尤晓莺估摸着照现在这个进度,遇到过年还得让工人停工休息,房子得修到明年四五月去。
  这可不行,现在正是机会稍纵即逝的黄金时期,自己蹲守在工地里和群工人混上大半年,等房子交接好,自己都和市场脱节了,什么黄花菜都凉了!
  尤晓莺尝试着和吴哥商量下能不能加快工期,争取在年前就把房子完工。话一出口,吴哥头就摇的跟拨浪鼓似的,连连叫苦。
  “这可不行,小尤啊,你天天的待在工地上,这里是什么情况你也清楚。我们这个施工队,大工小工加在一起,统共也就二十来个人,修房子都是力气活,你要工人加班加点地干活,时间长了,他们身体也遭不住啊!”
  吴哥说的也是事实,干建筑是辛苦。但尤晓莺旁观着时间久了,也看出来了他这施工队的人员配置并不合理,这挖沙运土的打杂小工太多了,真正有手艺的大工就那两个,砌砖放线的全靠他们俩,这工期怎么会不被拖慢?
  “吴哥,你看能不能多找几个瓦工、木工的,这多出的工钱我出!”
  这不是尤晓莺在充大款,实在是现在的工价太便宜。一个大工才两块一天,小工更便宜只有六七毛,开工一个多月了,账面上也才支出去万把块,这还包括土地审批所花的几千块钱,尤晓莺初步估计这修下来,花三四万块就顶天了,自己出两万,父母和三个哥哥分摊剩下的。
  “手艺好的人是有,我也认识几个,但我这小庙他们可看不上。我试着去说和说和,他们来不来还真不好说。”吴哥答应去找找人,但看他的神色其中的成算并不大。
  “我这工钱能适当涨点,不会亏待师傅们的,这些小事都好商量。关键是你找来的人手艺得好,不能耽误了工期。”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尤晓莺顿了顿,补充道,“我放句话在这里,只要能在年底完工,验收的时候,我给你们每个人都发个大红包!”
  “好勒!”吴哥保证这是肯定能成。
  没过几天,还真带来来了几个泥瓦工,盖房的速度快了许多。
  和尤晓莺在工地上闲聊时,吴哥就感叹道:“确实这队伍大了,工程就是干得快,这房子眼看就要封顶了。要是往年,修这样栋楼,还不得一年半载的。“
  “这趟帮你这东家盖屋,我也涨了些见识,以我们工程队现在的规模拉来出去,就是盖栋大楼、家属院什么也是妥妥的。不过就是一般的大工程怕是找不上我们这种临时搭起来的草台班子!”
  “吴哥,这话怎么说起,现在你手下的这些师傅手艺我是看得见,房子盖出来的质量,比那些挂靠在建委名下的建筑队只好不差。”
  吴哥望着院里的三四十个工人,语气唏嘘:“要不是你开的工钱高,这几个师傅我也留不住。你这工地结束了,我还不知道眼前这些人,还能剩下多少!”
  正所谓“路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工地里工人来来往往也是常事。
  “吴哥你怎么不把建筑队的规模再扩大点,接大工程也容易。”
  “谁不想把摊子做大呀,没本钱哪能玩得转大工程呢!这承包个工程不是像你现在这样,材料什么都是东家买好的,我只负责保证工人的生活就行。”
  “建房单位前期只拨一两成的资金,从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到工人的工钱,这些大头都得包工头自己先垫着,这可不是几千几万就能解决的。再者,盖楼房的工期长,等住户验收后结完尾款,差不多都是一两年后的事情了。这没点家底的人,谁敢包工程呐!”
  尤晓莺心念一动,要说后世什么最赚钱,房地产算得上是朝阳产业,自从房改实施那天起,神州大地哪里不是干的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房价数十倍百倍的攀升到一个天文数字。
  家里的房子盖好了,装修粉刷后,还得置办家具,让新屋敞一阵子,散散湿气……
  接下来的日子,尤晓莺都没什么事做,前几天,她收到陶姜从沪市汇来的二十万,这钱不能闲在银行积灰,她思忖着得把它用在该用的地方,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创办出一份家业。
  这几个月来,自己在工地上蹲着,跟这些建筑工接触得最多,对着工地里施工上的门门道道也比一般人熟悉。
  尤晓莺手上有现钱,想找长久的事业;吴哥他带着个建筑队,也有心做大工程。她出资当老板,吴哥出力管工地,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把建筑队的队伍拉起来,抓住县城里火热的建房热潮,大包工程。
  尤家的房子竣工后,算在安县城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倒不是修栋房子有多稀奇,县城里这半年冒出了不少楼房,主要是尤家的三层小楼房和其他家中规中矩的房子一对比,显得高大洋气,外人嘴里把尤家的房子夸得和电视里见过的洋楼别墅一样。
  其实房子还是同样的房子,依着尤晓莺半灌响水的水平,也画不出太出挑的建筑图。唯一值得夸耀的就是她舍得花钱。
  尤家的房子外墙上全贴满雪白的瓷砖,配着红色的屋檐,在阳光下格外好看。尤晓莺还让工人修了堵墙围出院子,当做是小花园,在里面移植了不少花草。当然比那些一眼看上去就四四方方,满眼都是灰扑扑的水泥墙,只讲究实用性的楼房,大方洋气不少。
  尤晓莺按她心中构想打造出的完美家园,意外地成了展示她和吴哥俩人合作成果的样板房,给工程队起到了最好的宣传效果。
  这两天,不少正在修房子或是家里准备盖房的人都来参观尤家的房子,上门取经,关系熟的更是直接开口,想借尤家建房的图纸回去研究研究。
  既然打算当个包工头,这都是机会呀!
  尤晓莺话里话外就开始和人推荐自家的建筑队,直说自己也没费什么心,房子盖得好,只要是工程队师傅的手艺好……
  还真有人找上吴哥,想让他帮着盖房子。期待中的大工程没有找上门,这些小虾米也不能放过,同时接下了三四个自建房的工地,原先三四十来人的建筑队,规模一下子扩大到了两百多人。
  一时间,尤晓莺成了在安县城里叫得上号的的大包工头……
  ☆、第37章 聚省城
  方远万万没想到会在省城碰见陶姜和冯露。
  这天方远本来是跟着系里的教授外出做个市场调研项目,最近各地兴起的建筑热潮也是他们这些学建筑人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在建材市场的惊鸿一瞥,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人背影和陶姜十分相似的,边上还跟着个姑娘,也挺像高中老同学、尤晓莺的好姐妹冯露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