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回到明朝做塞王> 第258章 朱元璋的纠结

第258章 朱元璋的纠结

  朱元璋没好气的抿了抿嘴,道:“错在景帝,若不是他信用晁错之言,执意削藩,那些藩王们也不会造反。你将来继位之后,要善待你的叔叔们,你们叔侄一心,共同保卫朕给你们打下的基业,这样以来,就没有谁敢动我朱家的江山了。”
  朱允炆低着头,没有说话,他心里还是忌惮这些藩王的,尤其是像燕王、肃王这样的强藩,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君臣之礼,一见面就“允炆,允炆”地叫他,一点都不拿他这个皇太孙当干部。
  朱元璋对这些事都了然于胸,他也明白朱允炆的顾虑,但是他还是想让朱允炆明白,以他的能力,独自掌握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血亲之人帮助他,所以他一直都在努力调和他好和藩王们的关系,慢慢悠悠地拿出一个奏折,扔到朱允炆跟前,道:“这是你十四叔给朕的一份情报,你打开看看。”
  朱允炆双手拿起奏折,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来读,越读眉头皱的越紧,这份情报是关于中亚的帖木儿的。
  朱楧将帖木儿是为头号敌人,对他的一举一动自然是格外重视,早就派人将渗透到帖木儿帝国,将他的行动做了一次次汇总,写成了这个奏折。
  朱楧在奏折里将最近几年,帖木儿灭掉的国家和他军队的大致数量做了一个说明,可以说是灭国无数,用兵数十万,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搞了一个蒙古人联盟的组织,日夜想着灭掉大明,中兴元朝。
  所有的一切都让朱元璋十分地忧心,虽然他灭掉元朝的过程是很简单随意的,但朱元璋心里很清楚,若不是元朝内乱,窝里斗,他绝不可能这么轻易地赢得天下,因此他心里对蒙古人的势力还是很重视的,做了皇帝之后,还是不断地降低身价,一而再再而三的拉拢王保保,希望他能投降。
  为此,还把王保保的妹妹邵敏郡主许配给他的二儿子秦王,姿态摆的相当不高,一点也没有他在国内时的一言九鼎,雷厉风行。
  因为他知道,国内的这些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大臣,都奈何不了他,他不高兴可以一杀杀一片,但是国外的蒙古势力依然很强大,除了瓦剌和鞑靼以外,还有帖木儿帝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等大势力,他们若是真的联合起来进攻大明,复兴元朝,真的够他喝一壶的,为此他开国之后不断地发动北伐,希望能彻底的解决蒙古问题,让他的后代免受这些人的威胁,只可惜没有成功。
  可以说,蒙古人的一举一动朱元璋都很关心,因为这意味着他的江山是否能长治久安,他是一个实干家,是从最底层一步步干上来的,因此十分实际,他根本不相信儒家说的那一套,更不相信他们编写的史书,仿佛只要你这个皇帝按时上下班、少搞点女人、多重用文臣、多听他们骂骂自己你这个王朝就亡不了。
  人家只要比你强就可以灭掉你,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跟你上不上班,搞不搞女人有什么关系?
  他认为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那个什么帖木儿帝国就算没有大明的实力强,也不会差太多,更何况他还要搞什么蒙古人联盟,这对大明就是最大的威胁了,比哪里出现了水灾,哪里有几个毛贼造反要威胁大的多。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的样子,知道他的内心也开始担心起来,略微地舒了一口气,道:“允炆,若是这个帖木儿打过来,你一个人行吗?”
  朱允炆将奏折放在桌子上,低着头,没有说话,但是脸色并不是特别好看,皇爷爷这话是什么意思,岂不是太看不起他了,凭什么说自己打不过这个帖木儿,只要自己像书上说的那样勤于政事,任用贤臣,怎么可能会被打败?
  朱元璋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微微地叹了口气,道:“元朝虽然亡了,但是蒙古人的势力还是很大的,据朕所知,他们统治的国土面积丝毫不比大明小,所统治的人口也不比大明少,若是他们联合起来进攻你,你该怎么办?”
  朱允炆抬起头,用无比坚定自信的目光看着朱元璋,似乎是在宣示他已经成年,有能力统治好大明朝,昂然道:“孙儿可以任用贤将去征伐他们,孙儿相信我大明还是有卫青和李靖的。”
  “那也可能是司马懿,是安禄山。”朱元璋加重了口气指点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外人你对他再好他也很难跟你完全是一条心。你的叔叔们虽然有人嚣张跋扈,但到底是家里人,血浓于水。你十四叔现在干的不错,你应该高兴,万一哪天那个帖木儿打过来了,也有他给你在前面顶着,他们两个交战一场,不管谁赢,都会受到不小的创伤,对你的威胁也就会降低。”
  自古以来,外姓人功劳太大进而篡权的例子还是少数吗?朱元璋对此可以说是无比担心,外姓人若是夺了他的大明江山,可以说他的龙子龙孙们一个都跑不了。
  朱允炆没有说话,将头又低了下去,他似乎觉得皇爷爷说的有些道理,可是那些藩王们就没有异心吗?他们可是老朱家的正根,造起反来更加名正言顺,对他皇位的威胁就更大。根据他的一些眼线报告,他的一些叔叔,在地方上多行不法,根本不拿朝廷的法令当回事,皇爷爷在的时候他们都这样,皇爷爷不在了,他们还会老老实实地对自己俯首称臣吗?
  朱元璋看到他的这个样子,微微地叹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这个孙子对藩王的忌惮可谓是深入骨髓了,自己苦口婆心劝他跟藩王搞好关系,怕他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更何况有那些儒家的大臣们撺掇,这孩子不会一上来就削藩吧。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微微地一怔,他深知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内讧,生怕他的儿孙们也会像元朝那样打来打去,最后被英雄豪杰趁机夺了江山,因此他才一遍遍的不厌其烦地跟他们将一家人要和睦的道理。
  他对当年的太子朱标还有现在的太孙朱允炆讲的是皇帝要爱护藩王,要真正拿他们当手足,就算他们犯了错误,也不要轻易处罚他们,以免伤了皇家的感情。
  而他对藩王们又是另外一番说辞,不断地劝导他们要尊重皇帝,要服从皇帝的旨意,一家人一条心,共同努力保卫大明的江山,将他所提倡的“亲亲之谊”进行到底。
  看这样子,朱允炆怕是多半没有听进去啊。朱元璋的心里闪过了一丝担忧,生怕他的孙子自以为是,盲目削藩,进而引起天下大乱,若是这个时候,有人趁机浑水摸鱼,摸了他大明的江山,那他辛苦一生所创下的基业岂不是呜呼哀哉?向朱允炆招了招手,道:“允炆,你过来一下。”
  朱允炆不知道老朱突然叫他是为什么,但还是十分乖巧地走向前去,道:“皇爷爷。”
  朱元璋伸出长满老茧的手在朱允炆的后脑勺上摸了几下,感觉他的后脑不太圆啊,按照迷信人的说法,这种骨相的人很难守住富贵,莫非他真的做不了太平天子?朱元璋的心中开始犹豫了起来,虽然他已经犹豫过很多次了,但这一次是最强烈的,面无表情地对朱允炆说道:“朕累了,扶朕回去休息吧。”
  朱允炆懵了一下,不知道朱元璋摸他的后脑勺是什么意思,看了看朱元璋,最终还是忍住不敢问,乖巧地将朱元璋扶到了屋内休息。
  人不服老总是不行的,老朱一穷二白打天下,天不怕地不怕,谁都奈何不了,唯独这岁月,是他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的。到底是老了,精力不如从前了。
  朱元璋躺在床上的动作都有些吃力,躺平之后,对朱允炆说道:“你也累了一天了,早点回去休息吧。你十四叔难得回来一趟,没事就跟他多走动走动。”
  朱允炆十分乖巧地作了一揖,道:“是,孙儿遵旨。”然后,缓缓地走出殿外。
  年纪老迈的朱元璋躺在床上却无论如何也睡不着觉,他行吗?他行吗?朱元璋不止一次地在心里问自己这个问题。
  朱允炆人很聪明,孝顺,也爱读书,本来是个很好的苗子,深得老朱的喜欢,可是立他为储君之后,他动不动就要求削藩,好像跟他本是同根生的叔叔们是他的阶级敌人似的,一点都没有领会朱元璋本人设置藩王的目的。
  他还是太年轻啊,太天真,以为照着书上写的去做就可以长治久安,做一个千古圣君,可是他不知道,书是谁写的?都是那些文人写的,他们在写书的时候难免会夹带私货,宣传自己的作用,让君王认为他们很重要。
  所以,书上贤明的君王都有这么一条,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一见到稍微有点本事的人恨不得跪下来求他来做官,文王拉车八百步,三顾茅庐,多好听的故事啊。仿佛不这么做就成不了大业,就要失败一样。
  其实是什么怕是很难说了吧,谁不想做官一展抱负啊,谁愿意守着一个草庐过一辈子?乱世之中君择臣,臣亦择君是不假,但无论什么时候,资本方都是占据优势的,只要你手里握着资源,就不缺有才能的人投奔你。
  后世的大企业中,哪个董事长会死乞白赖的求一个业务不错的人,你想走就走,这活也不是你一个人能干,你走了之后,我再从新找一个罢了,想借此抬高身价,要求不过分可以,要求过分了免谈,钱永远比人才重要,没钱谁会给你卖命?
  就拿起点中文网来举例,自从起点成立以来,有多少大神出走了?有的还是有着相当影响力的至高神,但是他们走一批,起点就会造一批新的大神,因为它有强大的以支持正版阅读的付费读者为主的资源,有专业的编辑团队管理这些资源。因此,只要你有两把刷子,它就有能力把你捧成大神。大神走了那么多,阅文不一样上市了?
  曹操能有良将千员不是因为他会死乞白赖的求人,而是他的屯田之政和民政搞得很好,地盘稳固,粮草充足,人口繁多,手里的资源多,人们就会纷纷投奔他,好希望可以攀龙附凤,实现自己的价值。
  毕竟人家提着脑袋跟你打天下要的是富贵,而不是你的繁文缛节。
  朱元璋对文人也很不尊重,刘伯温是他绑来的,著名的浙西四贤在他的集团里也没有多重的地位,不也一样赢了?
  历史上礼贤下士这一点做的最好的怕是要属李世民了,不过他也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的底子实在是太黑了,他又很在乎史书中对他的评价,因此不得不去压着性子,讨好这群文人,以求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歌功颂德。说白了,是交易而已,而那些文人也正好利用这一点,将他塑造成千古圣君,顺便说一句他之所以是千古圣君是因为礼贤下士,好给朱允炆这样的小白皇帝洗脑,让他们继续重用文臣,借此抬高文臣集团的身价。
  这帮人的心眼儿真是坏啊。朱允炆这么天真的人怎么可能玩的过他们,别说是朝中出现王莽、杨坚之类的人物,就算是再出一个胡惟庸,他搞得定吗?
  朱元璋对此深表怀疑,怕是这个皇太孙被人家卖了还会帮人家数钱吧。
  将自己的江山交到他的手里合适吗?朱元璋又一次动了易储君的心思,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动这个心思了,但是他想了又想,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这个念头。
  不是因为什么深谋远虑,也不是出于对宗法制度的维护,而是出于感情,对前太子朱标的感情。
  朱元璋是帝王,是雄才大略,同时也是史上最凶残的帝王之一,但他也是人,是人就有感情,他对别人的感情虽然很单薄,但是对他的儿子们,尤其是太子朱标的感情却是情深义重,无以复加。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