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都市生活>学霸的黑科技系统最新章节> 第496章 访问团抵达(1/3)

第496章 访问团抵达(1/3)

  一架亮银色的航班在碧蓝的空中划出了一道白线,一直延伸到了云端的边际。
  承载着国内可控核聚变事业的未来,一支规模在三十人左右的访问团启程前往了马普学会。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在那里他们将接受简单的培训,为接手wega仿星器装置做最后的准备。
  在原计划中,陆舟本来也是要一同前往的。
  然而,此刻他却并没有立刻出发,而是将行程安排在了三天之后。
  因为就在华国这边的专家出发的同时,从马普学会那边派来的专家,已经抵达了金陵国际机场。
  高耸的鼻梁仿佛要够着帽檐,满脸皱纹纵横的日耳曼工程师提着随身携带的手提箱,走下了飞机的舷梯。
  这时候,他眯着眼睛看了眼不远处的机场建筑,像是用闲聊地口吻,和旁边的同事简单地说道。
  “这里的变化很大。”
  走在他的旁边,模样看起来稍显年轻的红头发工程师挑了挑眉毛。
  “你以前来过这?”
  “十年前的事情了,”翻开了钱包,食指摩擦了下夹在里面的合影照片,略显老态的工程师随口说道,“如果你生活在柏林,十年的时间也许发生不了什么明显的变化,但在这里每一年都能看到不同的地方。”
  “你说柏林?变化其实还是有的。”
  “哦?”
  “自从我们的总.理女士把那些戴头巾的人放进来了之后,我们每天都能在《法兰克福汇报》上看到新的东西。”
  听到这位年轻工程师的调侃,年迈的老工程师笑着摇了摇头。
  “这种话私下里说说就行了,别让人听到了。”
  “我当然知道。”看着不远处的接机团,那年轻的工程师停顿了片刻,眯了眯眼睛说道,“……几千纳米宽度的导线,你真的认为他们能做到?”
  倒不是瞧不起华国在科技创新能力,毕竟在科技创新这方面,从二十世纪中叶之后疲软到现在的欧洲,实在没有瞧不起别人的资本。
  然而,科技创新是一回事,能不能把技术从实验室中搬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儿。
  事实上从14年初开始石墨烯纳米带技术就已经能在实验室中做到几十个纳米宽度的程度,到现在甚至能在实验室里做出宽度只有七个碳原子的“黑科技”,只不过这项技术至今为止依然被封印在实验室中。
  工业界和学术界最大的代沟,恐怕便是在这里。
  一个半世纪前,若是某个科学家发现了一样新颖的化合物,或者是某个重要工业原料的简易合成方法,他可能因此一夜暴富。但这种例子放到现在,却是相当罕见了。
  更常见的现象是,往往学术界做出了一项看起来非常漂亮的成果,但工业界却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去消化,甚至最终证明它是无用的。
  考虑到陆舟在锂负极材料上取得的成功,从sg-1材料诞生之初,亥姆霍兹联合会便注意到了这种潜力无限的碳基超导材料,但在对它的产业化可能性进行评估时,因为成本、生产难度等各种方面的原因,最终他们还是放弃了这种材料。
  然而,现在突然有人完成了这个在他们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他们自然难免感到诧异。
  毕竟,完成这项工作的华国,纳米级的精加工技术实在谈不上有多出色……
  “就他们寄来的样品来看,他们确实是做到了。”
  “难以置信。”
  “是的,难以置信,”停顿了片刻,老工程师继续说道,“我们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吗?”
  另一边,机场vip通道入口处。
  站在陆舟的旁边,看着不远处的飞机,杨旭忽然开口问道:“其实我一直想问,为什么来的是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人?”
  陆舟:“很正常,你总不能指望一群等离子体物理专家还得擅长材料学的研究吧。”
  杨旭笑着调侃了句:“这里不是有一位吗?而且还擅长数学。”
  微微愣了下,陆舟很快反应过来杨旭说的是自己,随即笑着摇了摇头。
  “完全不一样。”
  正说话间,德国那边的访问团已经走下了舷梯。
  而陆舟这边,也向着舷梯的方向迎了上去。
  走在一行人的前面,那个模样看起来稍显年迈的工程师摘下了黑色的帽子,向陆舟伸出了满是老茧的右手。
  “你好,陆教授,我是来自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的兰德·乌利奇。旁边这位是我的同事,西姆森·尤金。”
  “陆舟,”和这位日耳曼工程师用力握了握手,陆舟有些意外地看着他笑了笑,“你会汉语?”
  “我以前在金陵这边工作过两年,可能说的不是很标准,但多少还是会一点。”这位看上去很严肃的老人咧了下嘴角,用风趣地口吻说道。
  “是吗?可是在我看来已经很标准了,”友好地笑了笑,松开了手之后,陆舟继续向介绍起了自己旁边的三人,“这位是金陵高等研究院材料学研究所的所长杨旭,以及宝盛集团的总经理孙成武先生和总工程师曺敢为先生。”
  “我代表宝盛集团欢迎诸位的到来,”握着乌利奇的右手晃了晃,孙成武笑容满面地说道,“我们集团为诸位准备了酒店,请问你们是先去酒店放行李,还是另有别的安排?”
  乌利奇说道:“酒店一会儿去可以,可以先带我们去一趟工厂那边吗?”
  孙成武微微愣了一下,显然是没有料到这些德国人这么猴急,于是下意识看了一眼陆舟。
  见陆舟点头示意之后,孙经理立刻看向了乌利奇教授,欣然笑着说道。
  “当然没问题。”
  德国这边的访问团规模不大,总共只有六名人,但却全都是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从事碳纳米材料方向研究的顶尖专家。一行人上了接送的专车之后,孙经理主动坐在了陆舟的旁边,忍不住问道。
  “你说这些德国佬这么着急?”
  听到孙经理的问题,陆舟笑了笑说。
  “打个比方,上学那会儿,如果你的同桌平时考试只有七八十分的样子,突然在最近的一次测验上考出了120分的成绩,你会怎么想?”
  杨旭想了一会儿:“那得看是多少分制?”
  “多少分制不重要,”陆舟摇了摇头,“不管是多少分制,你肯定都会纳闷,他是怎么做到的,亦或者这其中是否存在猫腻。”
  孙经理迟疑了下:“你的意思是,他们在怀疑我们是在忽悠他们?”
  “这种关系重大的合作,是人都会留个心眼,”顿了顿,陆舟继续说道,“我们只需要证明给他们看就行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