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两人穿过假山群,登上种着银杏与枫树的山坡,绿荫中掩映着一处翠竹小楼,便是此次内眷饮宴之处了。因浓荫覆盖的缘故,这小楼之中甚是清凉,角落里的冰盆融得也格外慢些。时不时便有轻风穿过树梢,徐徐拂过来带走所剩无几的暑气,里头三三两两坐着的人均觉得舒适非常。
  仆婢禀报崔渊领着王方翼前来拜见,已经自王玫处获知了方才偶遇细节的真定长公主、郑夫人自是命她们赶紧将人带进来。小郑氏、清平郡主陪着各自的友人,也都安然坐着,笑看两位英姿勃发的年轻郎君并肩而入。王玫左右分别坐着崔氏、王十七娘与卢十一娘,也都抬首看过去。
  “仲翔见过表姨母、郑夫人。”王方翼躬身行礼。
  真定长公主将他唤到身边,很是慈爱地问了几句,郑夫人也问候了他的阿娘李氏,又赞他孝顺。王方翼自是谦虚说不敢当,但他“孝童”的名声早便远扬了,在场的贵妇多少也曾听闻,于是便跟着说了些好话。又有人见他生得俊美英武,性情也很不错,便说笑要与他做媒。真定长公主瞥过去,嗔道:“仲翔的媒,我却是做定了,谁都不能与我抢。”诸位贵妇便都笑了,凑趣说待往后亲迎礼时,可别忘了下帖子邀她们沾沾喜气。
  在满室笑声中,崔渊与王方翼暂时告退,回到文会上去了。真定长公主、郑夫人又将卢十一娘唤到身边。两人都含笑望着她,低声嘱咐道:“十一娘只管回去听好消息便是了。”
  卢十一娘满面感激地向她们行礼,回到王玫席边后,自是又遭了一番打趣不提。
  ☆、第一百四十四章 皇后召见
  虽说这一日的文会上出了些纰漏,但也并未影响崔渊结识朋友、谈书论画,也丝毫不耽搁王方翼与卢十一娘的相看之事,更未坏了王玫与密友们相聚的好心情。到得夜里,崔渊将他的推测与王玫说了,两人默契地对视半晌,齐齐在心里给太子李承乾的名字上打上叉。说来也奇怪,身为备受圣人与长孙皇后看重宠爱的嫡长子,李承乾似乎自叛逆期来临之后,就一直在往作死的路上狂奔,始终不曾反省自身。能够中二这么些年,最终中二到把自己彻底作死,也实在不容易。
  “按理说,他愈是觉得魏王虎视眈眈,愈是忧心太子之位不稳,自己便应表现得愈为出色才是。”王玫道。寻常人若是想与兄弟们争宠夺嫡,难道不是表现得越出色越有希望么?当然,前提是当爹的不会因儿子太过出色反而生出了忌惮之心。
  “如今应算是物极必反罢。”崔渊接道,“他生性聪敏,因是嫡长子,深得圣人宠爱,皇后殿下却待他颇为严格。两位时紧时松,反倒让他养成了喜好骄奢玩乐的性情。由此,皇后殿下认为他不能自律,也越发失望不喜。圣人又让太子属官劝谏,本意是敦促太子克己,但那群人言辞太过激烈,反倒激得太子越发不满。”
  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果然会导致孩子的教养失败。王玫心想。圣人与皇后殿下对太子、魏王、晋王的期待本来就不同。对于往后要担当起帝皇之责的太子,自是需要更严厉一些。可惜因圣人宠溺的缘故,前后待遇不一致,便让太子钻了牛角尖。而相比之下,始终深受帝后宠爱的魏王便有些碍眼了。处于中二期的太子只会觉得都是魏王的错,举止便越发离谱——大约与叛逆期少年为了引起父母注意,反而总做些坏事的道理相似。
  太子撒丫子狂奔,离正常人之路越来越远,崔渊与王玫自然不愿与他扯上任何关系。若是崔泌模仿笔迹成功,他谋逆事发倒下时,崔家说不得会受到牵连。更惨痛的是,可能与杜荷、赵节等人一样,落个被视为教唆犯身死败亡的下场。此事须得想方设法尽快解决,绝不能让崔泌钻了空子。逐渐改变笔迹是一种法子,但改变笔迹总得有个由头才是。且新改的笔迹,必须在圣人面前过了明路。
  夫妇二人在衾被中低声讨论着应对之法,直到深夜才沉沉睡去。
  翌日一早,宫中来使,称皇后殿下召见真定长公主。真定长公主遂装扮妥当,带上王玫、崔简、崔韧、崔芝娘前去禁苑。她们尚未出发,晋王李治便上门拜访。听闻崔家女眷得了召见,他索性便领着崔渊一同去禁苑赏玩美景。
  到得禁苑之后,真定长公主便带着晚辈先去竹林宫殿拜见长孙皇后。因皇后病势渐好,说起话来中气也足了许多。姑嫂二人说了几句话,长孙皇后便笑道:“你家的晚辈还在外头罢。我病了这么些年,倒是许久不曾见他们了,不如让他们上前来让我瞧一瞧。”
  真定长公主嗔道:“阿嫂身子大好之后,什么时候见不得他们?眼下我只怕孩儿们年纪小,冲撞了阿嫂呢。”
  “不过是见上一见,哪有什么可冲撞的?”长孙皇后道,便命宫婢将崔家诸人都引上前让她见一见。在外头守候的王玫领着孩子们绕过绘着荷池图的十二折屏风,朝着床帐的方向跪拜行礼后,便听一个柔和的女声道:“起来罢。都是不曾见过的,抬首让我看看。”
  王玫微微抬首,不着痕迹地瞄了卧在床上的女子一眼,又飞快地收回视线。只一眼,她便看见箱型大床上卧着的中年女子。她大约四十来岁,因常年卧病的缘故,脸色有些枯黄,也没有多加保养,眉目间却依稀能瞧出年轻时的美丽容颜。不过,即便容色不再,她浑身雍容温雅的气度也教人十分心折,略带着些琥珀色的双眸中好似沉淀着岁月、透着灵慧与柔和,仿佛一眼望过来便能看破一切虚妄。所谓望之可亲、见之可敬,便是如此了。
  长孙皇后噙着笑,细细端详着他们:“十三娘(真定长公主排行十三)果然是个擅长调教人的。若不是如今大郎(李承乾)、青雀(李泰)都是当父亲的人了,我真想将他们一股脑都塞给你好生调教一番。”她虽然说的是顽笑话,但也足可听出她对如今的嫡长子、嫡次子都很不满意。
  真定长公主便叹道:“阿嫂常年卧病,便是大郎、青雀做了什么错事,也自是阿兄教养不当的错。阿嫂又何必自责呢?况且,大郎、青雀都是孝顺的好孩子,偶尔犯了些小错,也不值得一提。我那个孽障,也都是到了而立之岁了,才想着要上进呢。想来只要年纪再大些,便自然而然通透豁达了。”
  长孙皇后弯了弯嘴角:“连你也只会说好话安慰我了。”
  真定长公主便道:“阿嫂这可是冤枉我了。谁不知道我的性子,一向都只说真话实话的。阿嫂如今只管好好养病便是了,旁的事还有阿兄呢。何况,雉奴(李治)、兕子(晋阳公主)、幼娘(衡山公主)的婚事已经足够让阿嫂操劳了。”
  她将话题顺利地转到了李治的婚事上来,长孙皇后自是从善如流,让宫婢们将王玫等人带下去后,便道:“你们提的三个小娘子,我又问了丽质(长乐公主),果然样样都比那祁县王氏女好些。听说她们都颇为精通书道,你们这些当姑母的,竟比我这阿娘还更疼雉奴几分,真让我羞愧极了。”
  真定长公主握住她的手,低声道:“阿兄阿嫂疼爱雉奴的心,我们也都清楚得很。只是没有空闲细细挑选,又格外信任姑母罢了。其实,姑母的心情我也能够理解。她将那族孙女视为亲孙女,只觉得她样样都出色,又认为雉奴一定是个好夫婿,这才动了心思。”
  “此事是我对不住姑母,少不得替她那族孙女做个好媒了。”长孙皇后轻轻一叹,“话说回来,这三个小娘子家世都不错,却只能选一个当媳妇。我左挑右选,总觉得哪个都舍不得放了。只恨没有多生几个儿子,将她们都聘来做儿媳妇。”
  真定长公主禁不住噗嗤一声笑起来:“阿嫂也是促狭。若是喜爱她们,让她们当妯娌也使得。我那些小兄弟们也很有几个不曾婚配,都眼巴巴的想请阿嫂为他们做主呢。”
  长孙皇后当然早就心有盘算,听真定长公主将这话说了出来,便道:“那,你看这样如何?……”
  两人低声私语了一阵,便定下了几位小娘子的婚配之事。真定长公主又道:“其实,我还有一件事想请阿嫂帮帮我。昨日我起了心思想做一桩好媒,细细一想却不知能不能成,想让阿兄阿嫂帮我向姑母说几句好话。”
  长孙皇后有些惊讶:“莫非,你想给崔氏子与姑母的族孙女做媒?”
  “那族孙女是姑母心爱的,我哪里敢动什么念头?”真定长公主回道,“是仲翔的婚事。这孩子都十八九岁了,竟还不曾说亲。他阿娘也心急得很,但也不敢不经姑母允许,私自定下婚事。姑母如今恐怕满心想着族孙女的亲事,将亲孙子都忘了……阿嫂也知道,她待仲翔实在有些……恐怕也不会轻易教他得了什么好婚事。可怜仲翔这孩子,都这般年纪了还孤零零的,瞧着就让人心疼。”
  长孙皇后便一叹:“这孩子如今是千牛备身,经常跟在圣人身边,我也见过几回,确实是个不错的。这样罢,由我出面做媒,姑母总不可能驳了我的面子才是。毕竟是嫡亲的祖孙,什么时候转过弯来了,见着孙儿婚姻美满,想来她也只有高兴的。”
  真定长公主接道:“可不是么?都说老小孩儿,越老越似小孩儿,执拗得紧。咱们这些当晚辈的,也只有拐着弯孝顺姑母才行得通。”说着,她便提起了卢十一娘,连声赞了几句,而后又从袖中取出晋阳公主、衡山公主当日为兄长相看嫂嫂时填的表。两人看着上头的圈叉与备注,从中依稀能看出两位小公主维护兄长的心思,直笑得花枝乱颤。
  晋阳公主、衡山公主自是不知自家阿娘与姑母正被她们当时填的表逗得忍俊不禁。她们听说崔家人被招进禁苑之后,便辞别了给她们讲经的青光观观主,往偏殿行来。正好崔渊向晋王李治介绍起了长安城中出名的景致,她们便坐在一旁静静听着。
  李治尚未大婚,算不得成年人,圣人也几乎不派什么差使给他,让他多出了不少空闲。如今听崔渊解说,才知这长安城内及郊外仍有许多不出名却清幽的景致,便兴致勃勃地想都走上一走。
  衡山公主性子活泼,对这些景致亦心生向往,便缠着他道:“九阿兄怎么能落下我们?”
  李治无奈,只得道:“如今你们不方便出宫。待你们大婚建了公主府,想去哪里我都陪你们去,如何?”
  衡山公主却嘟着嘴道:“别说我和兕子姊姊大婚了——九阿兄大婚之后,想必便只会带着阿嫂到处游玩了,哪里还会记得被关在宫中的两个可怜的妹妹呢?”
  闻言,李治哭笑不得,晋阳公主也忍不住捏着妹妹的脸颊道:“偏你也不害羞,说起大婚来连脸色都不曾变过,还敢打趣起九阿兄来了。若让阿娘知道了,非得让尚宫好好教一教你礼仪不可。”
  衡山公主笑着倒在她怀中,哼道:“难道我说得不对么?阿娘将真定姑母唤来,便是商量九阿兄的婚事呢。却也不知道是哪个小娘子有这等福气,做了咱们的嫂嫂。”
  李治轻咳一声,顾左右而言其他,岔开了话题,完全顾不上衡山公主像乳燕一样笑嘻嘻地在晋阳公主怀中扭着身子撒娇。“子竟几乎将咱们大唐的江山都走遍了,觉得那些闻名遐迩的名胜如何?”
  崔渊便又说起了他的所见所闻。在他眼中,并不只有那些传世名胜才值得观赏,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沧海汹涌,处处皆是美,处处皆是与众不同。因此,不论是名胜古迹或是衰草荒原,他娓娓述说之时,都让人觉得美不胜收,脑海里不由自主地便展现出了种种画卷,或五彩斑斓或清淡宜人。
  听他描绘这些,诸人皆很是神往。衡山公主更拉着崔简左看右看,羡慕道:“阿实小小年纪,便能跟着阿爷走了这么些地方。偏我家阿爷便是去狩猎,也不会带着我和阿姊同去,还总拿我是小娘子来搪塞我。小郎君、小娘子又有何分别?咱们平阳姑母还不是巾帼不让须眉么?”
  崔简眨了眨眼睛,还未来得及应话,便听殿外响起了一阵笑声:“偏你的性子怎么都不像你阿娘,却真是像足了你平阳姑母。”众人抬首看去,便见一身常服的圣人含笑立在殿外望着他们,立即拜下行礼。
  圣人将他们叫了起来,怜爱地瞧着衡山公主,摇摇首叹道:“其实,像阿姊也没什么不好。”平阳长公主是他们那一辈中唯一的嫡出公主,曾为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也是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称得上是初唐时代的传奇。圣人与这位早逝的姊姊的情分自然也与众不同。
  衡山公主便趁机道:“阿爷既然觉得好,便许我出宫游玩如何?我也不走远了,就想见见长安城内外的景致。兕子姊姊当然也与我同去——”她环顾四座,又拉上王玫与崔芝娘:“表嫂和芝娘也一起去,正好让子竟表兄给我们做向导。”
  圣人抚了抚长须,看了崔渊一眼:“如今天气炎热,你和兕子的身体偏弱,容易中暑气病倒。还是等入秋了再说罢。秋高气爽,不但适合四处游玩,我也好带着你们去游猎。而且,那时候子竟过了府试,也有心思带着你们去顽。”
  崔渊遂起身拜谢圣人作为长辈的慈爱之意。
  李治也跟着起身,道:“兕子、幼娘不妨做一做东道,带着表嫂与外甥、外甥女们在禁苑中游玩一番。我和子竟正好有事想请教阿爷。”
  圣人兴致颇好,便立即答应了。
  ☆、第一百四十五章 法帖之泽
  却说圣人虽是满口答应了指点李治与崔渊,但也没有忘记来禁苑的目的。他吩咐宫人将他们且带到附近的水阁中去,自己又去了长孙皇后处探望。亲眼见皇后日渐好转,他一时高兴,便又重赏那些个佛医道医。因真定长公主是举荐之人,他也毫不吝啬地说要给她升汤沐邑封户。大概是太过兴奋的缘故,他张口便豪爽地许诺说,给她加到万户之数。所谓万户只是虚封,但按照旧例,便意味着实封千户。
  以眼下的规矩,公主享用汤沐邑实封三百户,长公主则有翻倍六百户之数,升作大长公主之后便再加三百户——到得同安大长公主这种辈分,又得圣人尊重,才在前些年拥有了千户实封。真定长公主自然不想做这等出头之鸟,当下便使劲地给长孙皇后使眼色。长孙皇后看得有趣,含着笑毫不留情地替她拒绝了。她用的理由很简单,于国有功才能大升实封,不然只会给真定长公主招来群谏,反倒不美。真定长公主也连连颔首,说与其赏加实封户,倒不如给她一座京郊的别院更实在些,也便于她避暑。
  回过神来之后,圣人亦觉得若想兑现这个许诺,丢到前朝发敕旨,肯定会引来轩然大波。但妻子与妹妹如此贤惠,无形之中替他提前消灭了来自心腹爱臣们的谏言,他心里又颇有些不是滋味。于是,怏怏不乐的圣人默默地旋踵去了水阁。
  将嫡长子与嫡次子宠成了熊孩子,已经习惯于无视群臣苦口婆心的劝谏,始终保持几乎毫无原则宠溺爱子的风格——圣人大概从未体会过欲宠溺疼爱而不能实现的滋味。而一向知情知趣的长孙皇后、真定长公主,当然也难以理解他的满心怅然。喜欢将熊孩子宠上天的耶耶,和喜欢通情达理的好孩子的阿娘,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于是,宠溺欲望未能得到满足的圣人来到水阁,在看见晋王李治与崔渊的那一刹那,眼睛不由得亮了起来。“雉奴、子竟,你们究竟有什么事想请教于我?”
  这水阁是圣人近来时常流连之地,因此墙上挂满了他较为欣赏的书画。甚至,有一面墙上专门并排列着诸臣的《兰亭集序》摹本。至于真迹,圣人恨不得每天暗地里捧着欣赏,又哪里舍得让众人瞧见。李治与崔渊便立在这面墙跟前,低声地讨论着这些摹本的优劣之处。
  因李治见过多回,自是知道各种摹本都是何人所作。他有意考一考崔渊,便指着那些摹本一一问是谁所书。崔渊不过端详片刻,便答得八九不离十。两人对视,心中都觉得十分畅快,忍不住朗声笑了起来。
  这时候,听得圣人询问,李治回首笑道:“阿爷,方才子竟评了这些《兰亭序》摹本,儿子觉得很有道理。子竟,你不妨再说来听听。”
  圣人很感兴趣地走到二人身侧,颔首道:“唔,许多人都评过这些摹本,且让我也听听,子竟的评论究竟有何不同。”
  虽说书写摹本的都是些久负盛名的长辈,但崔渊骨子里确实沉淀着魏晋名士的狂性,也不甚在意这是在天家父子面前,便娓娓评述起来。他年纪轻轻,在外又素来显得颇具锋芒,因而用词也格外犀利,完全不给那些长辈面子。虽说评点得都很有道理,但也因锋芒毕露的缘故,多少略有些偏颇之处。最终,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十几幅字,写得最好的,也不过得王右军七分神韵而已。”
  圣人听得哈哈大笑,指着他道:“分明从未见过真迹,评别人倒是毫不留情。也不知你自己临摹起来,是否能得七分神韵?”
  崔渊遂脸皮很厚地接道:“圣人让臣看摹本照着书写,自是顶多也只能得七分神韵。若是瞧了真迹,再能揣摩些时日,约莫便能得八九分神韵罢。”当然,具体要揣摩多久,方能得八九分神韵,他却并未说死,给自己留了几分余地。
  李治也跟着道:“阿爷,子竟也工于行书,不如让他试上一试?说不得,阿爷这面墙上又能挂上一幅好字呢?”
  两人的目标实在太过明显了,圣人心中一清二楚,便道:“原来你们口口声声说是请教,其实就是冲着这《兰亭序》真迹而来的。倒是让你们想了个巧法子,哄得我心里生出好奇,不知不觉便松了口。”他是王羲之的脑残粉,拿出偶像所书的真迹自然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因方才心里存了一口怅然之气的缘故,转念想了想,便又答应了:“罢了罢了,便暂时交给你们欣赏些时日罢。不过,只得一个月为期,不许赖着不还。”
  李治回道:“阿爷,我和子竟哪里像是赖着不还之人?”
  圣人瞧着两人笑得十分欢快、依稀仿佛摇起了背后蓬松的狐狸尾巴,不由得嘀咕道:“哪里都像。”眼见着心腹宦官将装着《兰亭序》真迹的玉盒捧了出来,他又是心疼又是懊悔,禁不住又叮嘱道:“记住,以一个月为期,不许耍赖。另外,子竟你的府试准备得如何了?别因临摹这《兰亭序》,反倒误了科考。”
  “圣人尽管放心,半点不会耽误府试。”崔渊笑着应道,“臣与大王都说好了:臣白天观赏法帖、临摹法帖,晚上准备科考;大王白天与臣一同观赏临摹法帖,晚上再带回宫继续揣摩品鉴。”
  李治的晋王府已经建好了,足足占了保宁坊一坊之地。保宁坊虽然在朱雀大街上,但距离城南门明德门也只隔了一个安义坊而已,离北边的皇城、宫城格外遥远。爱子心切的圣人自是不愿意让他去住晋王府,便借口让他留在长孙皇后身边侍疾,一直将他留在宫中、留在身边。此时听得《兰亭序》晚上还会随着嫡幼子回宫,圣人这才露出了笑容:“雉奴,你们若有什么发现,记得及时与阿爷说。你们俩每天的摹本,也带回宫让我看看。”
  李治自是立即答应了:“阿爷既然要看,也须得给我们些评点才好。如此,子竟才能书写出得王右军八九分神韵的摹本。至于儿子,也努力写到五六分罢。”
  圣人抚着长须,满意地笑起来:“评点自然是不会缺的,你们二人到时候可别觉得我严苛。我几乎每日都看这《兰亭序》,虽说摹本尚有不足,但评点摹本却是人人都不及我的。”他话语之间颇为自得,李治与崔渊便忍不住簇拥着他到书案前,亲眼看他书写一份摹本。
  三人书书写写,趣味盎然。崔渊也用行书写了一遍《兰亭序》。他的书法并不似王右军那般自然圆融、已臻化境,而是笔走龙蛇、潇洒自若、隐藏狂势。圣人见了,评点道:“想是你近来一直练习草书,行书中也多了几分狂意。论起来,草书或许更适合你的性情。”
  崔渊回道:“臣的阿爷还叫臣练习虞公、欧阳公和褚公的楷体,再多写一写汉隶与秦篆,磨一磨性情。他说,若不将臣的棱角打磨得圆润些,在官场上只怕会撞得头破血流,反倒容易折断。”
  圣人摇摇首:“你虽有狂性,却并非不通世事之人。你阿爷也是担心过甚了,就许他怀着胆气,不许你所向披靡不成?而且,以你的言辞脾性,若能入御史台,便是大善。”
  崔渊却道:“回圣人,臣在京城里待了两年,早便有些待不住了。与其天天念想着离开长安继续周游大唐,倒不如求个外放,去个山清水秀之地得好。”
  圣人与李治闻言,都怔了怔。而后,圣人便应道:“也罢,勉强将你留下,也没什么趣味。你想好了要去何处,到时候尽管与我说便是了。”
  崔渊自是赶紧拜谢,又压低声音道:“此事臣的阿爷暂时不知,还望圣人与大王替臣保守这个秘密才好。”
  天家父子两个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都有些期待起来:明年崔敦得知他外放的消息的时候,脸色又会有多精彩呢?崔家父子俩相处的方式一向很独特,那时候的场面一定很有趣罢。
  而后,崔渊淡定地从袖子中取出一张帖子,放在书案上。李治仔细一瞧,笑道:“这是谁仿造了你的文会帖子?若不是深知你笔迹的人,恐怕都辨不出真假。子竟,想不到你的笔迹也有摹本了。”
  圣人看了看,不以为意道:“不过得三分神韵罢了。子竟的笔意特别,难以模仿。尤其有几个字,大概未能得见你的笔迹,便索性自己写了,更有些不伦不类。”
  “臣刚见到时,也颇为意外。还想着要时刻带着这帖子,寻出写帖子之人,好好询问一番。臣的文会也没什么名气,何必仿造帖子与别人?若是想来,便给我投书帖、画作就是了。随手临摹便有如此功力,想必于书道也颇为精通才是。”崔渊道,“不过,方才见了这面墙上的摹本,臣忽地便豁然开朗了。臣欲一观《兰亭序》,还能请大王一同想方设法从圣人这里借来。许多人仰慕诸公的书帖,却只听闻他人评说,从不曾亲眼见过。如此,倒不如将我收藏的书帖真迹都拿出来给众人临摹,也好教更多人能品鉴大家之作。当然,有人如此欣赏我的行书,我也不吝当场写就,让他们留下摹本。到时候,将上佳的摹本都挑出来,让擅书者多临摹几份,集结成卷轴,也好教更多人能窥得书道门径。”
  圣人双目微眯,忍不住颔首笑赞道:“此举大善。世家子犹可寻得先辈法帖效仿之,寒门子却遍寻不着练习书法的好法帖。将摹本散发出去,寒门子弟都可得益于此。趁着各州解送的举子到长安,还可令他们将这些摹本卷轴带回去修习临摹,惠及天下寒门子。”
  李治便道:“子竟,你想出了这般好主意,我也帮不得你什么,只能将我所藏的那些名家真迹都拿出来了。”
  崔渊立即拜谢他:“需要大王帮忙的时候还多得很呢。首先,评选摹本只我一人定是不够的。且大王也有擅长临摹之书体,不妨也参与评选罢。若是此事能成,天下文人士子便都受了圣人与大王的惠泽。”
  圣人挑眉笑问:“你出了主意又操持此事,雉奴也帮着出了名家真迹、还须临摹评选,我却是什么事都不曾做,何处泽被天下文人士子了?”
  崔渊指了指李治抱在怀中的《兰亭序》真迹,坦然道:“这一幅《兰亭序》真迹,便抵得过大王与我所有的收藏了。是故,圣人的惠泽日后必将传遍天下万民。”
  圣人听了,龙心大悦,仰首大笑起来。
  就在此时,宫人传话道:“司徒(长孙无忌)、谏议大夫(褚遂良)求见。”圣人立刻让身边的宫人将书案收拾干净,又对李治、崔渊和颜睦色道:“方才的主意很是不错,《兰亭序》便许你们多留一个月。去罢,去罢,若摹本集成了卷轴,别忘了给我带一卷。”
  “头一卷便献给阿爷。”李治满口答应,便与崔渊一同行礼离开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