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山长所居的小院中,陆廷秀一开始还能镇定地向山长求情,但看到山长依旧不改前面的话,他就慌乱起来,几乎是涕泪满面地道:“山长,我并不是故意吓到花镶的,求您再给我一次机会。”
  山长看他一眼,眼神中尽是失望,卫谌以好信鬼神来禀告昨天晚上的巧合之时,他就觉得此事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一个学生压什么弱八字需要睡觉时起夜时都带着个面具,他做山长十几年,什么样的学生都见过,此前那因为嫉妒同学优秀,而特地在乡试资格考试前“弄鬼”的,他也抓过好几个。
  但是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真个弄鬼的。
  待到陆廷秀主动说出“不是故意吓到花镶”这样的话,山长已经可以断定,这个学生就是故意的。
  刚才,他可半句都没提陆廷秀昨晚扮相吓到同学之事,如果不是心虚,怎会主动说出否定的话?
  山长摆了摆手,叹气道:“走吧走吧,我管着的学里,不教心胸狭窄装神弄鬼之辈。你也才十几岁,此事,我不会往外说,你到县学,或是别的地方,照样可以勤奋苦读。”
  陆廷秀已经哭着跪下地来,沾满涕泪的脸上通红一片,羞愧,但反而更恨。
  “我送你一句话,比你更优秀的同学并不是你的对手,你也不是没有才气,只要平心静气,早晚会中,若是一味把精力放在如何打击别人上,最后被影响到的,只会是你一个人。”
  山长这一字一句都像重锤一般砸在陆廷秀心上、头上、脸上,砸得他自尊全碎,恨意横生。
  “说到底,山长还不是更看重那些读书更优秀的,仅仅因为我的无心之举,就要把我赶出府学”,陆廷秀眼中已不再流泪,神态间的求饶之态也都收了起来,“如果我是小三元,您可会因为这么一件巧合而处罚我?”
  山长见他不仅没有反思,反而更加有理起来,不由摇头道:“快走吧。”
  陆廷秀站起身来,一副屈辱模样朝山长施了一礼,转身就走。
  他刚走,一旁的木房子内就走出一个人,正是来山长这边书房借书看的兰沧江。
  “老秦啊,这个学生心胸狭隘又偏执自傲,偏偏却才学一般。以后若时运不济给他出了头,只怕会因为这事回来找你的麻烦。”兰沧江手里拿着本书,在山长对面坐了下来。
  秦山长却不在意地笑道:“我的学生可不止这一个,再说,正经是我学生的,只有每年院试的前十而已。这个陆廷秀,我倒不看好他以后能怎样。对了,你要的书找到了?我看看,什么书是你那儿没有我这儿却有的?”
  “啊,就是个机械杂书”,兰沧江把手里的书递给秦山长,“近来看了本讲述回到远古时期的话本,里面提到织布机、纺纱机,我对这些了解得不多,知你一向学的杂,就过来瞧瞧,没想到你这儿还真有。”
  秦山长翻着书本看了看,笑道:“这个书是我当初在平县任职时到工匠间走访,见他们都不识字,一时兴起,就画了大致的图,并在图下讲述了来历做法。手写的多了,老妻看见,就拿了大号的缝衣针给我订了起来。我都快忘了,没想到你今天好奇这个起来。”
  秦山长和兰沧江此前并不认识,倒是知其名号,兰沧江来青州府教学,他们相识后,却颇为合拍,现在已如相交多年的老友一般。
  听到这话,兰沧江哈哈一笑,说道:“看了那本远古民生的书,我才发现为官者,最重要的不是会审案、会驭民,最重要的是如何带领治下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了,其他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说着喝了杯茶,“这一点上,你比我做得好。我自从为官以来,从未离过翰林院,便是做过几首让人传颂的诗,也不过是口头上感叹民生艰难罢了。惭愧啊惭愧。”
  “一个话本能让你想到这么多,我还真有些好奇了”,秦山长笑说道,“可就是近来街面上纷纷谈论的那个半月刊?”
  秦山长早就听说过这事,只因为是话本,没有过多关注罢了,此时见老友都在看,也不由好奇起来。
  “正是那半月刊”,兰沧江点头,“里面共刊印了六个话本,可谓是本本别开生面,你作为青州府教育首长,真该看一看。如今已经出了两本,待会儿我让下人去取来,你看看就知道了。”
  秦山长道:“不用麻烦,让人去书店买就是了。”
  “现在啊你还真买不到”,兰沧江说道,“倒是有些书商那儿有翻刻的,不过也不多,印的还不好,跟正经半月刊书商印出来的大不一样。前两本我先借你看就是了,等新刊出来,你可记得早日让家中下人去买。”
  秦山长惊讶,“这小小一个话本子,还能上演一出洛阳纸贵?”
  “何止是洛阳纸贵,算得上是搅动了整个青州了”,兰沧江说着笑起来,摸着胡须道:“也不知写这些话本的,咱们可否认识。”
  那样好的话本子,可不是仅仅识了字的人就能写出来的,最低也是个秀才,而青州府的秀才就那么多,他们都能看到名册。
  所以虽是这么说,兰沧江却觉得,便是他不认识,在府学待了十几年的秦山长也认识。
  府学里两个先生说到半月刊话本时,在京城已悄然流布开来的这份话本也引起了不少震动。
  吴夫人这几天出门,总觉得别人看她的目光很不对劲儿,这天参加手帕交刘夫人长孙的抓周礼后,就被刘夫人拉到一旁说话了。
  “有本外地来的话本,你看过没?”只留下心腹下人,刘夫人才如此问道。
  “家里事多,我哪有什么空看话本?”吴夫人疑惑道,“你叫我来就是说这个的?我还想问问你可有发觉,为什么那些人看到我时总是面露嘲讽。”
  刘夫人道:“我叫你来,可不就是为这事,这个话本,你看看。”
  她不想直接说出来,毕竟好友再嫁这事儿是不是有什么猫腻,她不好说,而且好友再嫁的还是以前家里丫鬟的丈夫,说出来着实有些丢人。
  吴夫人接过刘夫人递来的话本,一面说着故弄玄虚,一面翻开来,话本里面有折页,因此一翻就翻到了庶女重生那一篇。
  “混账”,只看了开头几百字,吴夫人就面色大变,将椅子扶手拍得啪啪响,“这是哪儿来的混账本子,敢影射我家家事!”
  “胡说八道”,吴夫人速度极快地又把书页往后翻了翻,骂道:“简直颠倒黑白,胡说八道。如馨,你是知道的,我当初之所以改嫁到吴家,只是在初晴过世后才和吴知路有所了解而已。这是什么样的人,竟然写成话本子如此污蔑我们夫妻?简直其心可诛!”
  刘夫人和吴夫人是闺中好友,自然对她家的事有所了解,这吴知路是好友家的世交,当初吴知路到京城赶考,就借住在范家。
  那时候也是好友身边的丫鬟初晴主动要求嫁给吴知路的,还说什么相信吴公子日后一定会有大前途。
  好友一家都是厚道人,见这初晴如此主动,便免除身契又赠了她一份嫁妆,然后那丫鬟在范家吴知路借住那小院,与他拜了天地圆了房,之后吴知路落榜,就带着那丫鬟离开京城回去了老家。
  “你再想想,是不是你们家得罪了什么人,才被人揪住此事做文章?”刘夫人说道,“不过此事要尽快处理,不然被御史联系到你家,再上奏弹劾,恐怕要惹得一身腥臊。”
  吴夫人不自觉地打了个寒战,手里却已抓紧那个话本子,起身道:“如馨,我先回家去找老爷商量商量。”
  刘夫人点头,亲自送吴夫人离开。
  吴家住在内城外,马车停在吴府门口时,吴夫人看起来已经很平静了,只是下车时却差点没踩稳凳子翻下来。
  幸亏丫鬟及时扶住。
  吴夫人反而怒斥了丫鬟几句,跟着就迈着着急快速的步子进了家门。
  到家后,她先是让人去请还在办公的吴老爷,跟着就去了后院,径直来到一个处在小竹林旁的闺院。
  住在这里的就是吴老爷原配付初晴生的长女次女。
  吴夫人到时,两个女孩儿一个在看书,一个在刺绣。
  “是不是你?”吴夫人一把抓住那女孩手里的书,扔到一边,甩手就打在她脸上,“养不熟的白眼狼,你们母女三人都是一个货色,当初我就不该好心让你们留在京城?”
  看书的是吴大小姐,她懵了一瞬,才捂着脸道:“母亲为何生气?”
  “问我为何生气?”吴夫人面色狰狞,“那话本子,是不是你找人写的,就是为了给那贱婢出气?”
  吴大小姐吴二小姐平日都不出去,根本不知道什么话本子,被吴夫人质问半天,什么都说不出来。
  吴夫人却认定了他们两个,就算没问出什么,转身还是吩咐人过来看住她们两个,道:“没我的吩咐,不准她们跨出房门一步。”
  刚离开这片夏凉冬天却湿冷无比的竹园,婆子就来回禀,“老爷回来了,如今在主院”。
  吴夫人立刻拿帕子掩在唇上,到主院时,已经是泪流满面,“老爷,这日子是没法过了。”
  吴知路立马放下茶杯,走过去扶住妻子,关心问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有人把我改嫁给你的事弄了个话本子,还把咱们写成是害了原配的坏胚子”,吴夫人哭得没半点参假,“现在外面的人看我都是异样目光,真彻底把这流言传开了,咱们儿子还怎么科举?”
  吴知路听得皱眉,问道:“什么书?”
  吴夫人一侧头,她的心腹立即捧上来一本书。
  吴知路接过来看了,脸色越来越难看,看到那庶女吐血而亡,血的颜色不对,这不就是暗示那庶女妻是被毒死的吗?他愤而扔书,“何人如此大胆?我这就派人去查。”
  至于这书,吴知路转头看了眼地上的书,对吴夫人道:“我会想法子把这书打成反书,你这几天在家好好歇着,过两日就好了。”
  吴夫人点头,打成反书诛了这写书人的九族才算是解恨。又道:“只是这事未免太巧了些,是不是有人为初晴鸣不平,觉得是我害了她,这是想替她报仇呢。”
  吴知路看了吴夫人一眼,虽然很爱她的高贵娴雅,却也对她有怨。
  当初他们两人是有两家老爷子定下的婚约的,但她不愿下嫁,就日日派那一心想靠着嫁个有前途夫君的初晴去给他送吃送喝,不久初晴便对他动心,主动要下嫁。
  虽然原配是个丫鬟出身,但不得不说,她的眼光很好,吴知路当时却并不想娶一个丫鬟,他日后必要入朝为官的,娶个丫鬟还能有什么脸面与同僚来往。
  只是考前他却生了场病,如果不是初晴日日照料,他可能都好不了,因为心生感激,又因病体刚愈而对即将到来的会试没什么把握,他才点头同意娶初晴。
  范家陪给初晴不少的一笔嫁妆,要求却是他以后不得再提起与范家的婚约。
  虽然屈辱,但吴知路还是答应了,且打算把和范小姐的婚约当做一个秘密隐在心底,然而他却又忘不了借居范家时和范小姐仅有的两面之缘。
  世事难料,又三年后,他高中状元,而彼时出嫁才一年的范小姐却守了寡。
  初晴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请了范小姐几次到家做客,他正是在那几次,才得以接触以往在他心中如明月一般高洁的女子。
  后来原配因病去世,他总不能为她守寡一辈子,既然续娶,自然要续娶自己喜爱的女子。
  于是范氏才进了门。
  这其中内情,与那话本中所写完全南辕北辙,但那话本却会让只知表面的人,一下子想到他家。
  话本中,那嫡女是如何可恶,庶女丈夫又是如何可恨,虽未有正面的描写,但看了这话本的人,就不会有一个不骂这两人吧。
  此时听到夫人的话,吴知路心里也升起怀疑,以前夫人就提起过,初晴留下的两个女儿似乎非常不喜欢她。
  因此对那两个女儿,吴知路也是眼不见不烦,但如果真是她们两个联合外人算计家人,那也只能送回老家养着了。
  “我会查清这后面的所有人”,放下这一句话,吴知路便快步走了。
  很快,就有人带着两队负责京城治安的官兵走去街上的一家家书铺,开口就是收缴反书。
  能在京城开铺子的,谁没个七万八绕的后台,书铺掌柜听见反书表面上是诚惶诚恐,一转头便示意小二去找人打点。
  顾家在京城有铺子,有家书铺老板和顾家一个铺子的关系维持的就很好,于是不过一刻钟的时间,这事就传到了刚下衙的顾老爷耳中。
  顾老爷可是知道,这个刊印话本的书有他儿子一份,现在有人说这书是反书,他能同意吗?
  当即,带着书就直接去了皇宫请见。
  因为拐弯的亲戚关系,皇帝还是很看重顾荣祖的。
  顾尚书很快就被放进了皇宫,见到了正由两个美人陪着听戏的皇帝。
  “荣祖啊,你此前提的书号一事朕让太子找大学士等人商量,他们都说可行,你就着手去办吧。”皇帝以为顾尚书是为这事来的,一见面就如此说,跟着又半点没架子地招呼他坐下。
  当今就是这点好,信臣工也信太子,除了他想建造的园林、楼阁必须修建,以外的事,在他这儿都可以商量。
  也是如此,皇帝那么不给面子地处理了老臣兰沧江,臣子们也并不是全都站在兰沧江一边而指责陛下骄奢无度的。
  顾荣祖在小太监抬来的椅子上坐下,这才笑着道:“臣并不是为书号之事而来,是有一本书,想请陛下看看。”
  “什么好书?”皇帝问道,伸出手来,“值得你亲自大中午地过来给朕推荐。”
  因为顾荣祖很少劝谏他俭朴勤政,皇帝对他送书就没想多少,接过来就看,连着看了两章,才有空大笑道:“好书好书。”
  正想问这书哪里来的,世上真有修仙之事,就听顾荣祖说道:“不瞒皇上,这本书正是去了青州府学的小儿与几个府学学子编的。”
  皇帝本来还以为写出这书的是个什么高人,听了这话,立即笑得更大声了,“原来是阿徽与人编的,看来让他去青州府求学这事儿做对了。哪些是他写的,我看看。”
  “第三篇就是”,顾荣祖脸上也带着笑,具体解释道:“这书共有六篇话本,他和五个同学一人执笔一篇,虽都是小儿胡乱猜想,但也颇成体系,颇为可读。”
  皇帝这才知道,这本书共有六个故事,当下直接往后翻,翻到第三篇,大致瞅了几眼,就仔细看起来,边看边赞叹:“不错。”
  如果只有一个求仙的故事,皇帝或许还会把修仙之事当真,但看完这第三篇的三章,又大致翻了翻前后的几篇,就已然把这些当成了一个纯粹的故事。
  皇帝说道:“不是少年人,也想不出这等奇幻故事。朕以前在皇子所读书时,偷偷看过两篇话本,全都味同嚼蜡,今日你拿来这本,无论从刊印方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别开生面的好书。就算给少年人看了,也不怕移性情。只是语言太白,缺少些优美。”
  “有皇上这句肯定,臣就放心了”,顾荣祖不在意后面这一句,忙起身叩谢。
  皇帝拿书点了点他,道:“荣祖,你这是话里有话?是不是有闲人拿阿徽写的东西做文章了?”
  顾荣祖就把吴知路派人将这书当作反书收缴的事说了,跟着道:“牵扯到‘反书’,臣不敢自作主张,赶紧就进宫请皇上定夺。”
  没什么比反之一字能更快更彻底地覆灭一个家族了,顾荣祖这么紧张,皇帝完全可以理解,同时又对掌京都一半兵权的吴知路万分不满起来。
  动不动就反书,他这是嫌朝堂太安稳了?
  “他这是想做什么,难道这书犯到了他的忌讳?”皇帝虽然生活奢靡,但脑子还是很好使的。
  顾荣祖忙道:“皇上圣明”,跟着就把庶女重生那一篇指了出来。
  当初儿子把这书寄到京城,顾荣祖看过了,就猜到这篇会惹怒吴家,只是没想到吴知路会恼怒到把这书往反书上打这么愚蠢罢了。
  是不是反书,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吗?
  还不如用其他理由列为禁书,但由此也可见吴知路对写书之人的愤恨。
  毕竟若是只列为禁书,而禁书多是黄书犯了某些忌讳的书,他是没理由命人抓来写作者审问的。
  皇帝一边听着顾荣祖叙述从他妻子顾夫人那儿听来的吴家八卦,一边看着话本,点头道:“写的这些妇人都挺真实的,怪不得能让吴知路那么着急。”
  吴知路做初一,顾荣祖就做十五,当即说道:“臣以为,吴大人能被这么一个虚构的话本激得跳脚,是不是当年他那原配的死亡另有隐情。”
  皇帝爱好奢靡还十分护短,更何况这书是阿徽那小子也有份的,如果是反书的话,他们皇室都成了“该灭”的九族了,所以当下拍板道:“你传朕口谕,直接让大理寺去查,至于吴知路,先停职回府反应去吧。”
  按理,没有御史弹劾,是不好轻易查办一个大臣的,但谁叫皇帝最大,皇帝一句话,常规都可以让路。
  顾荣祖领了口谕出宫时,街面上的书铺已经被收缴了好几家,而其中地处位置偏僻的小书店,一看就没后台的那些,还被抓走两个老板。
  顾荣祖先去大理寺传了旨,转而就到京城守备营传旨。
  吴知路正在审那两个老板,势要问出写话本的人,至于是不是真的“反书”,等把写话本的人抓来才会知道他们是不是有反心不是吗?
  只是吴知路还没审出什么,京城守备一把手兵马总提督就和顾荣祖一前一后地走了进来。
  半个时后,吴知路抱着官帽,失魂落魄地向家中走去,他怎么都没想到,他还没查到那个话本的写作者,顾荣祖就先把话本送到了皇上跟前,甚至还请来了查他家往事的旨意。
  吴知路很想大吼一句,凭什么为什么?因为一个胡编乱造的话本,要查我家的家事?
  显然他忘了,他因为一个胡编乱造的话本,想要置写作者于死地。
  吴知路还没到家,被他收缴回来的那些书,就被各书铺、书店的老板过来领了回去,随后,这些话本彻底在京城流行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