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重回气运被夺后我名满天下> 重回气运被夺后我名满天下 第99节

重回气运被夺后我名满天下 第99节

  老鸨也结结巴巴说,“可不是,是他们夫妻两把小玉卖给我的,我可没犯法,你,你也不能对付我。”
  沈糯开口,“可签了卖身契?”
  老鸨不说话,沈糯知晓这应该是还没来得及签,所以小玉还未卖给青楼。
  沈糯转头看黄家夫妻,问他们,“你们打算将自己的外甥女卖多少银子?”
  一般人家卖女儿去大户人家做丫鬟,哪怕是死契,五两银子都算顶天了。
  卖去青楼的话,价格应该高点,但小玉年纪小,又给饿得面黄肌瘦,五官也只算清秀,价格不会高出多少。
  黄家夫妇一对视,正想报个高价,突然听见那沈小娘子冷淡的说,“别想骗我,我能让你们口吐真言的。”
  黄家夫妇没法,只能说,“六两银子。”
  也就比卖去大户人家做丫鬟多了一两而已,就为了这一两银子,他们想把自己外甥女推入火坑。
  沈糯道:“这样,我给你们六两银子,把她买下来。”
  黄家夫妻面上一喜,正想同意,他们也不想以后日日被人戳脊梁骨,卖给这个可怕的沈小娘子至少还能得个好名声。
  夫妻两人忙不迭点头,却又听那沈小娘子说,“六两银子现在就能给你们,不过还有个条件,就是连着她那弟弟也一起卖给我,六两银子,我买下他们姐弟二人。”
  黄家夫妇两人立刻就同意下来,那外甥病重,治不治的好都另说,而且才十岁,治好了也卖不出价格,不如一并给了她,说不定能在沈小娘子这得个好名声,以后有甚事儿还能请她帮忙看看。
  两人是带着卖身契出来的,沈糯按上手印给了他们六两银子。
  小玉泪眼汪汪跟在沈糯身后,紧紧抓着她的衣裳。
  她别的不知道,但见沈糯连着弟弟都愿意要,肯定是个好人。
  旁边的老鸨连话都不敢说,眼睁睁看着差点买到的小丫头成了卖给了别人。
  其实她也在犹豫,这沈小娘子是不是真的如同传闻那般有神奇本事,但她也没傻到真去跟沈糯硬碰硬。
  黄家夫妇收了银钱打算回去把外甥也给送来,就听见沈小娘子道:“现在你们已经将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卖给我了,那接下来还得算算两个孩子的爹娘留给他们的家产。”
  一听这话,黄家夫妇脸色巨变,“你胡说什么,什么家产,就一间破屋子,早就卖掉了,这两孩子我们养了两年,不用给他们吃口粮啊,早给他们吃干净了,我们可没亏待他们!”
  沈糯道:“两孩子的父母到底给他们留了多少东西,你们折算这两年养他们二人的伙食费,剩余的都还给他们吧。”
  “都说了没有,什么都没!”
  “看样子,你们是想闹去官衙了?”
  这种虽算家务事,但两个孩子的父母留给他们的家产,若他们不再跟随黄家夫妇,这些家产需还给两个孩子的。
  沈糯也没跟他们啰嗦,掐了个诀,问那黄太太,“两个孩子的父母给他们留了多少东西?这两年他们伙食费和其余开销多少?还剩余多少?”
  黄太太根本不想说,却控制不住的开了口,“我,我家小姑子死后留了十四两银子,村上的一座小院,小院被我们卖掉了,卖了二十两银子,还留下三亩良田卖了十二两银子,小姑子的首饰也卖了五两银子,一共是五十一两银子,两人这两年住在我们家,就,就是吃点口粮,其他的都没用钱的地儿,大概花了不到一两银子……”
  她一边说着,眼泪还直往下淌。
  黄老爷脸色煞白,脸上的肉一直颤着。
  连老鸨和带来的几个壮汉也都下意识的离沈糯远了不少。
  周围百姓们都惊呆了,又惊惧又兴奋的。
  “所以沈小娘子真懂玄门道门的本事哦,那侯府公子衙堂上能说真话也真是沈小娘子所为,就跟现在这黄太太一般。”
  “沈小娘子真厉害,这黄家夫妇可算踢到铁板了。”
  “真解气!拿了人家五十多两银子,孩子都不愿意帮忙养,还要把人卖去青楼,现在被沈小娘子揭穿了吧,恨不得上去踢他们两脚。”
  大多数人并没太畏惧沈糯的本事。
  小玉也惊讶的看着自己的舅母,不懂舅母为什么这会儿就愿意说出来了。
  等黄太太说完,吓得动都不敢动。
  沈糯道:“现在带我过去你们家,若不肯,也可去衙门走一趟,再把你说的话复述一遍,这样不仅要还银子,还得挨上一顿板子,可是想好了?”
  “想,想好了……”
  黄家夫妇吓得瑟瑟发抖。
  他们到底是惧怕这样的本领,害怕沈糯用别的招数对付他们。
  两人带着沈糯和小玉回家。
  那老鸨迟疑下,竟也带着自己手底下的人去围观了。
  连带着其他小商贩,生意也暂且不做了,都跟了过去。
  黄家夫妇的住宅就在这条街上,走了没多久便到了。
  小玉急忙冲进宅子里,去把自己弟弟扶了出来。
  两人是双胎,今年都是十岁,容貌却不同,一个随了母亲,一个随了父亲,但模样都还算清秀。
  黄老爷的妹妹嫁的人家姓蒋,同沈糯三叔母同个姓,沈糯已经从周围邻里和商贩口中得知,这两个孩子,一个叫蒋小玉,还有个叫蒋小峰。
  蒋小玉把蒋小峰从屋里半拖半抱出来,孩子脸颊通红,沈糯过去摸了下孩子额头,滚烫的。
  她又给孩子把脉,这孩子都不知烧了多久,再拖下去都要拖成肺痨病了。
  沈糯不敢耽误,看向黄家夫妇,让他们把剩余银子掏出来。
  两人磨磨唧唧,最后还是沈糯猛地冷下脸,吓得两人急忙回屋,抱了一包银子出来,里面是剩余的五十两银子。
  沈糯把银子交给蒋小玉,告诉她,“这银子你收好,我先带你弟弟去治病,然后带你们回水云村,你们可以先待在沈家,不过每日需要帮着做家务的,等你们长大后,我把卖身契还给你们,你们带着银子去自立门户,可愿意?”
  蒋小玉抱着银子使劲点头,“我愿意,我和弟弟都愿意。”
  沈糯这样做,倒不是真的想买丫鬟,也是凑巧碰见。
  这两兄妹,她要不买下来,只是帮他们夺回家产,现在就让他们自立门户是不可能的事儿,等她一走,指不定那黄家夫妇就给找上门,抢了他们的银子,继续把蒋小玉卖去青楼。
  毕竟按照大凉的律法,他们没有亲人,黄家夫妇就是他们的监护人,有理继续管制着他们。
  既撞见了,不如买回家,管他们一口吃的,每月给个一两百文钱的月例,等他们长大,能够守护自己的家业财产,再归还他们的卖身契,这也是最好的结果。
  沈糯把银子交给蒋小玉,喊了旁边的人帮忙把蒋小峰先抬去最近的医馆。
  毕竟是个半大小子,她不好直接把人抱去医馆。
  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前,沈糯回头看了黄家夫妇一眼,吓得两人又抖了抖。
  都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黄家两夫妻的面相来看,后面可是还有不少苦日子要吃的,豪横的人会遇见更加豪横的儿媳。
  等沈糯带着两个孩子离开,黄家夫妇吓得瘫软在地。
  周围小商贩还在唾骂两人。
  黄太太都吓得没了力气,却还嘀咕,“谁知她是不是拿了这五十两银子私吞了,就这些傻子们相信她会真的把银子留给那两个小扫把星!”
  …………
  把蒋小峰送去最近的医馆后,沈糯借了医馆的银针给他施了针,没一会儿,蒋小峰的额头便没那么烫了,人也醒了过来。
  蒋小玉哇的一声抱着弟弟痛哭起来。
  沈糯给了药堂诊费,她的胭脂盒子都还没来得及去买,原本还打算再逛逛别的布行的。
  现在多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人身体又太虚弱,沈糯打算租车先带两人回家。
  刚出药铺,碰见个水云村的人,是对中年夫妻,已经听周围的小商贩说了方才发生的事儿,见到沈糯,就道:“阿糯,要不叔婶送你们一程?正巧我们再买点东西就打算回村了。”
  有了牛车,沈糯也没去租马车,正好两人去置办东西的地儿距离胭脂铺子挺近,沈糯也买了自己想要的胭脂盒子,这才带上两个孩子坐上牛车回了水云村。
  瞧见沈糯领回两个孩子,沈母也给吓了一跳。
  “阿糯,这怎么领回两个孩子?”
  瞧着都还面黄肌瘦的,可怜巴巴的。
  沈糯把奉永镇的事情跟沈母说了遍,才又道:“正好家里忙,我也没什么时间帮着娘做家务,有了小玉和小峰,也能帮着帮着摘菜烧火,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
  “求夫人怜惜。”蒋小玉扶着弟弟,眼中含着一包泪,“我跟弟弟吃很少,什么活儿都会,家务事全都不用夫人操心的。”
  她虽才十岁,却已懂事,知道就算现在沈家人愿意把银子和卖身契还给他们,他们也护不住的。
  虽然姑娘有些奇怪的本事,但也帮了她,留在这里才是最好的。
  沈母见两个小孩瘦得跟猴儿一样,有些心疼,“别怕别怕,就是多两双筷子的事儿,也别喊什么夫人不夫人的,我们也是普通的农户,你喊我们叔叔婶婶就行,喊阿糯他们做哥哥姐姐。”
  家里也就沈莺比这两孩子小两岁。
  两个孩子就这样留在沈家。
  沈糯先让小玉扶着小峰去沈焕房间里睡下,她去给小峰煎药。
  蒋小峰不算什么大病,只是感染风寒一直不给治疗,就越发严重起来,喝上几日她配的药方便能好。
  蒋小峰喝了药就睡下了。
  蒋小玉也麻溜的跟着沈母下地干活去了。
  沈母有三亩田地要侍弄,打算全部种上寒瓜种子,这两日都在地里忙活,沈莺得空也跟着去地里帮忙的。
  等蒋小峰睡下,沈糯站在院里看沈家的房屋。
  其实沈家房屋也勉强够住,让蒋小峰跟沈焕住一个屋,小玉和她还有莺儿挤一挤,房间的通铺够大,她们三人都还挺瘦,够睡。
  但沈糯还是有点别的想法,去年是手上的银子有限,所以只在院子右侧多盖了间药房,她现在手上银子还剩一百多两,想扒了左侧的院墙,多加盖几间屋子,再在后院给沈父盖一间私塾,和一排后罩房。
  沈父现在教学生们读书的地儿,就是在后院随意搭建的一个木棚子,风吹日晒雨淋的,私塾盖起来,沈父和孩子们都能舒服点。
  至于后罩房,平日可以用来放杂物,后面那一排还能用来养些家禽。
  房子盖大点,大家住的也舒坦些。
  她手上的银子差不多刚好够用。
  晚上吃饭时,沈糯就把这想法同家人说了说。
  沈母也有点心动,她现在能赚钱了,也希望家人过的舒服些。
  沈家人一起商量了下,最后一致决定,明日就去里正那划地,请人开始动工加盖房子。
  只要是村里的人,想划地盖房写份文书按下手印即成。
  拿到文书,划了地,沈糯就开始请人动工。
  她请的人多,一个月就把房屋私塾和后罩房盖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