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启复汉> 第448章 反应过激

第448章 反应过激

  七月十八日,返回路过北海,刘信启见到了李猷,李猷向刘信启献上了自己创作的一幅《收复北海》。
  一幅大八尺的巨画。
  画中涵盖了半个北海城和北海城外的兴汉盟野战军,气势非常的磅礴大气。
  城外兴汉盟的野战军军阵威势十足,火炮正在轰鸣,北海城城门楼被轰的正在塌陷,城墙上是慌乱的守军。
  整幅画非常传神的表现出了这场战争的精髓和敌我双方的巨大差距。
  刘信启收到画后很满意,就算在后世,刘信启也没有亲眼见过这么巨大的手绘工笔画。而且这幅画是彩色的,虽然不像油画那样色彩鲜明,但是也区别于水墨画的黑白色,带有一些其他的颜色。
  比如火炮轰鸣,炮口的红色火焰,绿色的田野,土黄色的城墙等等,颜色都很淡,衔接的也非常的融洽。
  最让刘信启满意的是这幅画的名字。
  《收复北海》
  “收复”两个字将刘信启定义在了正义的一方。
  “谢谢你,回去后我会将他裱起来,用八尺大的玻璃框架,然后将它挂在我的办公室里的。”刘信启道。
  “卑职的荣幸。”李猷躬身。
  这幅画其实蕴含了很隐晦的拍马屁含义,画上刘信启被画的很细致,比周围的将士都稍稍大了一圈,威武无敌。只要仔细看这幅画的人,目光最后都会被吸引到画中的刘信启身上。
  刘信启没有打算给李猷钱,因为只要刘信启将这幅画挂在办公室,整个兴汉盟全都会知道刘信启欣赏李猷的画。到时候,李猷的画价格肯定会飙升,自然会给他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
  在北海休整了一晚上,刘信启继续启程返回蓬莱,马不停蹄的赶路,终于在七月二十一日到达了蓬莱。
  回到蓬莱之后,刘信启先去见了见罗成和卢仁,确认没有重要的事务之后,先回到了家里。
  陪着母亲和妻子吃了一顿温馨的晚饭。晚上小夫妻久别胜新婚,团建之后,刘信启终于算是彻底放松了下来。
  “按照你说的,今晚你…,我是不是要怀孕了?”周玥趴在刘信启胸口,娇声问道。
  “嗯,有可能。现在我们兴汉盟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立住脚了,你也成年了,当然可以怀孕了。”刘信启道。
  周玥很高兴,忍不住笑出了声。
  “你笑什么??”
  “我高兴啊。”周玥道:“我特别想要小孩,之前刘家堡的那些朋友都已经结婚,有些早的都已经开始怀第二个了,大孩子都会跑了,每次我看到那些小孩都好羡慕。”
  “说道这个你倒是提醒我了。这次回来暂时就不出去了,该好好关注一下民生了。”刘信启打算立法规定最低婚育年龄了。
  低龄结婚生育不仅仅是对女性身体不好,生产时死亡率也会非常高,远远高于成年孕妇。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好不容易将一个人养育道十四五岁,却因为着急,提早三四年生育导致死亡,非常的划不来。
  第二天,刘信启精神抖擞的来到盟部上班。
  先来汇报工作的是徐忠,徐忠比刘信启早返回蓬莱。
  “金国之前已经有了行动的迹象,但是收到伪齐大名府被偷袭的消息之后,又再次按兵不动,想来是被吓着了。”
  徐忠向刘信启汇报了大陆上近期主要的情报信息。
  “估计他们是怕把我们逼急了,我们将金国上京府也端了。”刘信启感慨道。他终于深刻的领会到了后世“核”平世界的根本。
  对付不了“核”,有“核”国家就根本不可能打起来。换到现在也一样,金国没有弄清楚伪齐是怎么被偷袭的,没有妥善的应对方法之前,也不会轻举妄动的。
  “是的,这次也算是杀鸡儆猴了。就连赵国朝堂的讨论也没有之前那么激烈了,那些叫嚣着要过河接管京东两路的大臣也都闭起了嘴。”徐忠回道。
  “那就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我们兴汉盟的科技,争取下一次与他们在战场上相遇,能够让敌人的军队望风投降,不敢有反抗的心思。
  “还有一件事需要你决断。”
  “什么?”刘信启看徐忠的面色认真了许多,知道这件事确实让他难以抉择了。
  “您还记得之前去杭州时拜访的李纲吗?”徐忠问道。
  “记得,前赵国左相,怎么了,他去世了?”刘信启问道。
  在这个医疗不发达的时代,人的平均年龄并不高,上次见李纲的时候,刘信启看到他的年龄已经很大,猜测是不是老人有了什么三长两短。
  “不是。李纲来蓬莱了,许翰带来的。”徐忠回道。
  “什么!!上次让他来,他不来。这次怎么会主动过来?”刘信启疑惑。
  “这是他们的跟踪记录简要汇总,您看一下就明白了。”徐忠地上一叠纸张,厚度达到了一指。
  刘信启接过后打开查看,发现是谛听探子追踪李纲两人的记录,不过这份并不是详细记录,而是经过筛选汇总之后的版本。
  快速的翻看了一边,刘信启明白了:“你是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放两人回江南吧?”
  “对,按照探子的记录,李纲已经完全探明了我们兴汉盟,知道的太多了。”徐忠道:“我总觉得,让他们就这样回到道江南有些不妥。”
  “你反应过激了,我们兴汉盟的制度虽然比赵国优越一些,但是并不适合现在的赵国。”刘信启道。
  社会制度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封建社会,为什么会适用于分封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信息传递速度和资源运输距离。
  一个消息从国家边境传递到权利中心都需要一个多月,再加上反应和回信时间,估计已经是三个月之后了。这种问题处理速度,真有敌情,估计等命令到达,边境都被敌国都打穿了。
  对于国家境内的突发情况处置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只能分封,将权力中心分散,分散到国家的各个地方,提高信息处理速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