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其他类型>跃过人生迷茫的日子> 灵感源于生活

灵感源于生活

  稍纵即逝的那种悟性来源于生活,悟出的灵性才具有灵魂,往往灵魂的闪现,只有少数的思索者能够捕捉到那种灵感,并迅速的用文字表述成作品;所以说作家的写作与自己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只有经历了,才能把题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利用文字反映出来。
  寻思某个大作家,把自己人生经历的苦难思想与情感形成的世界观写进了他的作品,写作中竟然描述了带有自我的影子。这位前苏联作家的一次人生特殊的死刑经历写成的故事。
  在行刑前刽子手接到改判的判决书,获得了重新审理核实的机会,在最为惊险的时刻刀下留人,放弃了执行死刑的处罚,作家被无罪释放,后来作家并把这段恐怖到了极点的内心感受记录下来。这样的恐惧过程,深深地埋藏在他的记忆深处,这是任何人不会想象出的恐惧烙印,通过自己的特殊经历他写了小说《罪与罚》。
  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各不相同的经历,感悟自然也就不同。有特殊经历的人在生活中几乎很少的人,普通人的生活只有琐碎的平凡的经历,往往不会引人注意,但是在细小的环节中却也孕育着思想。
  冯路他作为普通人,当然不会经历那样历险的心灵故事,只能描写生活的琐碎,特别是流逝的记忆中许多悲欢离别的故事。
  小人物生活在单调乏味郁闷悲苦中,经常遭遇挫折的生活,小人物受到种种的限制,心灵深处难以承受磨难,自然生活的情趣低俗活的无地自容。
  因为小人物没有深邃的思想,也没有刻苦耐劳的钻研精神,不能经常表现自己,欠缺能力而受到了人生的限制,不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产生了心理障碍,所以才是小人物。
  小人物的冯路他在想,如果能把自我的意识和思索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在案,是否可以获得写作的灵感,并以此为突破呢?
  于是冯路他开始尝试地把知道的奇闻逸事写下来,一则报道说日本人的佛教中有一点让人不十分的理解,讲坐禅的人,尤其是女人,被法师用木棒子重重的击打肩背,越被重击者,越感觉到高兴。
  冯路他认为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妇女会感受被人折磨时带来的饶恕罪恶的心里满足感的欢快,打击的力度越重,而被击打的女人却乐此不疲,并且还感谢击打者对她们的惩罚。
  听到了击打声,感觉到了恐怖,冯路他真的不理解她们如何想,也许这就是佛教神奇的精神所在。据说这样的做法能把体内的恶魔打出去,如此也是人精神信仰的力量的支撑。
  这一点上冯路他认为个人喜好不同及心理上和□□忍受痛苦与折磨的程度不同,有人自愿麻木不仁,甘心情愿去做什么,事情完全是为了解决精神上束缚与心理上的障碍。
  近来,冯路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啦?对生活中种种的事缺少了兴趣,觉得这与年龄有直接关系,这个年龄段敏感地第一次感觉到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
  又自忖的想,也许不能够怪罪别人,而是怪罪自己的秉性的无情无义,冯路他想自己抽不出时间来与友人畅谈人生与未来,也不参与任何人组织的活动,所以个人生活的局限,让自己感觉到生活的平淡,情绪的低落。每天呆在屋子里想着天下那些奇谈怪论的奇闻逸事,简直不可思议几乎到了脱离现实的地步。
  虽然友人中不乏诉说心声的真诚朋友,可自相矛盾的心理,阻挠了冯路他去找友人诉说自己的心声,因为冯路他不想这样的浪费时间,宁肯固执己见想尽快地在写作上获得成功,总是想等自己有了可以玄耀的资本去见朋友们。
  谁知道欲速不达,越是不愿意浪费时间珍惜时间,越是与友人们疏远了。于是在寂寞的时候才想起友人的生活境况如何,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接近友人了,时常感觉到了无奈,好久不见面的尴尬,阻挠了去寻找重温旧梦叙述友情的机会。
  时间久了也会在空虚寂寞的时候会想起曾经沧海的友人与曾共患难的朋友,与朋友的友谊没能长久共度,但冯路他仍然怀念善良的年轻时候交的友人,那些的友谊是无利益的纯真,一直保持了好多年彼此之间只有信任,开诚布公坦荡的胸襟,而无猜忌的友人的友谊。
  然而由于冯路他自己的自私,不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友人相守,远离这样的朋友,是人生一件憾事,心想假如有一日可以遇见,如何与之继续交往,然而生活没有给予冯路他人生这样的机会,只是在等待中失去了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