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是啊,人家是地头蛇,能在暗无天日的老林子里面过活,你不识道路还敢追击吗?”顾同山是文官,对于军事上问题是根本谈不上有多少的认识,但是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可本官就不信了,没有外来的粮食、盐、铁器,这些真腊人能在老林子里坚持下去。”
  白国恩呼应道:“都护大人此言甚是,想来只要切断了真腊人的粮道,局面就有改观。但这一点前线并非不知道,没有足够的兵力一切都是白搭……”
  “恐怕哲塔王这边也要给予一定的压力。”长孙淼建议道。“必要勒令他在河西襄助。”
  “通过真腊人封锁湄公河,我看是不太可能的,哲塔王不在其中捣鬼已经很好了,让他禁止河西物资输入河东,恐怕他也是有心无力。”按说哲塔家族应该对真腊各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不过这种影响力随着哲塔四世割让大部分国土以换取重登王位的举动已经消失不见了,政令基本不出金奔的哲塔王可以说根本没有力量阻止下面诸侯的自行其是。“要做成这事,关键还要靠湄公河分舰队自身的力量。”
  湄公河分舰队有多大的力量呢?分舰队、分舰队,顾名思义也就是十几二十几只船顶天了,以此孱弱的力量想要封锁几百里的湄公河又如何可行呢。
  为此,长孙淼有些马后炮的说道:“早知当初,何必扶持哲塔王了。”
  “这事怨不得哲塔王。”顾同山还是比较清醒的。“说起来人家还是受了咱们的拖累。”
  说话间,有属官前来报告说是真腊王的正旦使求见大都护。顾同山不愿意出面,于是长孙淼便走出去接见这个家伙,结果回来时,长孙淼的脸色颇为古怪。
  “曲溪兄这是?”白国恩忍不住开口问道。“哲塔王出什么幺蛾子了?”
  “省侗兄,今天我才知道什么是老狐狸。”长孙淼回应道。“哲塔王见政令不通,各地都有反对之声,决定年内退位。”看着表情诧异的两人,长孙淼夸赞道。“这就是明辨时机,懂得进退之道,这王位说舍弃了就舍弃了,不过你们不用担心,左不过是以退为进而已,扶持一个傀儡小王族上台,背后依旧操持实权,倒也能暂且避过万夫所指的风头。”
  “好一个以退为进。”顾同山一眼看出了问题。“如此朝廷就不能指望他了。”
  “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白国恩愈发的显得愁眉不展了。“这可如何是好。”
  “要不还是向朝廷请旨吧,不必遮掩你我的无能,实话实说,请朝廷同意金兰扩编军伍。”兵的问题当然是第一位的。“另外,还要请朝廷额外拨出一笔费用来把这一仗打完。”
  白国恩还未表态,廊下又有属吏报告道:“都护大人,有京中快信抵达。”
  顾同山接过来一看,虽然是快信,但路上也走了十几天,这样算来应该不是自己奏章的回复。于是他撕开信囊,取出内函一看,只见内函的封壳上写着“总督蕃洋列国事务衙门”几个大字。由此他轻呼了一声。
  “是本管。”见到是来自主管单位的文件,顾同山更不敢怠慢,于是打开来一看。“本管从西康采买一千蕃族奴隶,男女各半,已经在年前发出,预计二月前后可以运抵金兰。”所谓蕃洋衙门购买的藏族奴隶,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一千蕃族奴隶其实是川北、康区的藏蕃头人对松潘宣慰安抚司、理番宣慰安抚司、康藏宣慰安抚司的进贡,蕃洋衙门正好拿来充实海外殖民地。“另外本管让咱们做好准备,朝廷可能把神策军的番号授予金兰、海东、凌牙门等地的军伍。神策军?地方军伍?这?”
  “这可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啊。”白国恩立刻雀跃起来。“大人,本管有没有说这神策军怎么编制?兵员从何而来?军费如何开销。”
  “白大人,你太心急了。”顾同山把文书直接递给白国恩。“你自己看吧。”白国恩愣了一下,发现顾同山已经闭目思考起来,他这才和长孙淼一样低头看起来,看罢之后,两人相对无语。“看清楚了,这个神策军,怕不是什么经制兵啊。”
  “大都护,神策军肯定不是经制兵,否则来的就应该是兵部的文书。”白国恩对此显然更清楚。“不过下官以为,不管是不是经制兵,只要朝廷首肯咱们以神策军的名义扩军便行。”
  “白司马,你这话不对,不是经制兵,这军费由谁来承担。”长孙淼此时却跟白国恩有了意见分歧。“别说一师之众了,就算是只增加几个团,这开销也打不着啊,更何况现在都护府的情况又如此窘迫……”
  “大都护,下官窃以为,本管传递这个消息怕是预先敢咱们打招呼,”白国恩却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调用前线的伏波军和龙骧军一部怕是要立刻归建了。”
  长孙淼却不相信:“白大人,莫不是你在信口开河。”
  “不,白大人此言不无可能。”顾同山睁开眼接口道。“朝廷要削弱都护府的不稳定,就肯定会控制兵权,所以接下来咱们是不能指望水师了。”
  长孙淼顿时急了:“那前线怎么办?那可半个金兰。”
  “所以神策军的编练不容刻缓。”顾同山指了指文书言道。“朝廷不把神策军当成经制兵是有道理的,但是兵员朝廷也已经替各都护府想好了,可以是倭军、可以是奴军、可以是土著兵,只要军使以上是国朝军将就是了。”
  “但这缓不应急。”
  “既然一时吃不下,还白白浪费钱粮,但不如缓一缓,等编伍出几团兵马后再说……”
  第499章 邓明道
  虽然只穿着一身惨淡的绿袍,但邓明道依旧趾高气扬的摆出一副上国使臣的架势来,冲着目前唯一的手下命令道:“曹通事,你且跟那边的日人唐船奉行去说,这三百亩的商用地也太狭了,让他至少划出三千亩来备用……”
  邓明道,男,江西抚州宜黄左乡邓家村人,清顺治十七年,不对,不对,应该是前明永历十四年生人,今年四十三岁。邓明道的前半生虽说不是悲惨,但一心想登龙门的他却始终只是一个童生。按照惯性,若是不出意外的话,他会在耗尽家财之后,勉勉强强进学,以大清朝一名秀才的身份终老故里,但是郑军自海上而来的大反攻改变了他的命运。
  由于没有进学,邓明道幸运的逃过了对所谓汉奸走狗的审判,不过由于对县中吏目身份不屑一顾,所以他也没有第一时间“从龙”。然而后来他才发现,他期盼的科举之路在重光的大明朝是不存在的,只有类似北宋“三舍法”的学校体制才是读书人唯一的进身之路。
  思来想去,始终没有明白自己其实不是那块读书的料的邓明道终于再度鼓气希望参加了县学的入学考试。虽然成绩不怎么样,但幸运的是,此时的郑藩因为扩张太速以及官府下乡政策的试行等诸多原因,紧缺各级官吏,他因为一笔不错的书法而最终成功考入县学,由此成为郑藩体制下的一名预备官吏。
  县学是进了,可邓明道的学习情况依旧不尽人意——虽说郑藩治下的县学最初只要求粗通君子六艺,但四体不勤且又不懂得附庸风雅的他除了书、礼两科的成绩尚可外,其余四门功课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还是拜托了明郑夹带中无人的缘故,邓明道还是以宜黄县后来历届县学生员不可思议的成绩肄业了,并以流外四等就任一名书吏——邓明道最终还是以他看不入眼的李元生番开始了在明郑政权下的出仕一生。
  干了两年书吏,邓明道刚刚升任流外三等的书记,结果就遇到武定天子薨逝,保康天子继位,在除了夏王郑克臧以外人人官升一阶的普惠奖中,他又转眼升了流外二等的典书。
  接下来邓明道又在典书的位置上熬了一年多,等到保康天子去世,泰顺天子继位,这时的邓明道已经是流外一等的主书,距离获得真正的官品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明泰顺二年三月,郑克臧代明,邓明道搭着东风终于成了品官。可还没等他高兴完,从前明武定朝开始的郑夏官府机构调整便波及了他。也不知道是运气来了,还是县中府上有了动了手脚,邓明道因此成为了一名隶属于总督蕃洋列国事务衙门的从九品京官。
  从九品的京官在行政武昌城里绝对是不起眼的一个,不过邓明道倒不用担心自己会不小心冲撞了哪位要员、哪家衙门。原因很简单,总督衙门知道这批新晋官员的老底子,因此邓明道一进京城就被关在总督衙门办的学堂里回炉深造。
  也许知道这次深造关系自己的前程,在一年半的学习生涯中邓明道很是拼命,也确实学到了一点东西,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怎么样代表华夏做一名使节,甚至还学会了几百个倭国和朝鲜国的常用词汇,因此得以顺利肄业。
  肄业后的邓明道被分发到宁波,在朝鲜馆伴使下实习,武成三年实习期满,得到驻泊(朝鲜)南浦鸿胪使门下主簿的正九品职司。还没上任,夏日战事爆发,邓明道孤注一掷上书本管,请求到军前效力,虽然为祸批准,但却在本部司挂了号,等到夏日和议,日本开放十四处通商口岸后,正式被调任日本秋田,同时晋阶一等,升任从八品驻泊鸿胪副使。
  因为谁都知道与日本通商的利益,所以总督蕃洋列国事务衙门内部各派势力对正七品驻泊鸿胪使的争夺格外激烈,倒是地位稍低的副使无人注意。因此邓明道便第一时间被派来日本主持秋田地区的商用地的划分、驻泊鸿胪使馆的建设等事务。而踌躇满志的邓明道也希望能在日本这个舞台上展示能力,好再次往上爬,故此也显得比较积极。总督衙门的派驻命令一下达,他就第一时间搭上前往日本的军船,然后几经辗转,先到了江户,然后去了虾夷地,最后才由海东都护府去济县的船送到了秋田港。
  来到了秋田港,邓明道这才发现自己运气逆天了——秋田港的主人、久保田(秋田)藩的藩主佐竹义处如今缠绵病榻,大有不久人事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久保田藩上下唯一能做的是镇之以静,不让幕府有发难减封、改易的机会,这同样给邓明道以讹诈的可能。
  “什么?一百八十町(注:1町约等于1.1顷),这,这商用地也太大了吧。”果然,佐竹家的唐船奉行根本不敢硬顶邓明道的要求,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坚持。“不行,不行,贵使的要求实在太多了,本家最多只能给八十町。”
  “八十町能干什么,一个驻泊鸿胪使馆,一个堆栈,一条街道就填满了。”邓明道其实能听得懂一些日语,但恪守总督衙门准则的他却故意等到通译回复后才开口道。“告诉那个日本野人,这里已经通商开口了,今后我朝的商船会来很多的,人无远虑可必有近忧。”
  野人,的确,别看邓明道只有正八品,好像比起日本人名字中这个守、那个辅、这个佐、那个尉的大有不如,可是日本人那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戴的高帽子,事实上就整个久保田藩来说,也就是藩主义处有真正被日本朝廷以及江户幕府认可的官位、官职,因此跟邓明道比起来,面前的家老格的唐船奉行不就是一个乡野俚人吗?
  能当上唐船奉行,邓明道面前的日本人多少有些汉学知识,因此一听到邓明道如此鄙视的说词,当即脸色就是一变。说起来,日本人这个民族还是很奇怪的,因为夏军战胜了日本最高的统治者,所以日本整个民族便认为华夏是真正承袭了中华文明的上国天朝,因此被人鄙视了之后,唐船奉行第一个感觉不是愤怒,而是自备,觉得自己即身份不如邓明道,这看事务的眼光嘛,同样差得很远,浑然不知道刚刚邓明道其实是在忽悠他。
  没错,夏日条约签订后,华夏驶日的商船肯定会暴增,但这也是要看地方的。诸如开往松江、鹤舞、轮岛、新泻、酒田、秋田等日本海沿岸港口的华夏商船,几乎可以肯定不如开往平户、长崎、马关、神户、今治、名古屋、横滨、石卷等距离较近的港口的多,其中能前往距离华夏本土最远的秋田港贸易的更是十中无一。
  “那就,那就一百町如何。”久保田藩的唐船奉行考虑再三,卑谦的给出了个新数字。“实在不能再多,港口附近已经没有平地了,就是这些还要平掉几个小坡呢。”
  “一百二十五町,不能再少了。”邓明道用手一笔划。“否则以后就麻烦了,至于土地平整吗?暂时还不需要。”由于邓明道的强硬,全权负责的唐船奉行还是最终点头了。“那商用地的大小暂时解决了,不过现今划在商用地里的那些日本商屋、鲸屋的怎么处置?铲了?”这些都曾是久保田藩的财源,唐船奉行自然不能答应让邓明道铲了,于是邓明道顺势要求道。“既然在商用地内,根据两国和约,便要遵循我朝律令,这税收也要缴给商用地巡检司。”日本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邓明道故意退让一步。“至少也要一家一半,否则不如赶出去,将地方空出来交给我朝商贾使用呢。”
  眼下秋田港最好的地块都被邓明道给划走了,唐船奉行不敢保证让几家商屋、鲸屋、宿屋搬家后还有同样好的生意,因此思量了一会,唐船奉行只能委委屈屈的接受了邓明道的意见:“那就栋别钱一家一半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