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汉道天下> 第1459章

第1459章

  左思右想之间,决定先到江陵看看。
  后世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大江南北是经济重心,两湖平原也比关中平原面积更大,长江又是天然的黄金水道。以江陵为都,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司徒府的左长史张松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只是一提出来就被人否了。理由是江陵虽然曾是楚国都城,但基础太差,远远不及长安和洛阳。如果要定都江陵,少不了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与当下发展经济的宗旨不符。
  但荆益扬三州士人却对此颇有热衷,张松找了个机会,直接向刘协汇报了这个方案。
  刘协也有些心动,但他更谨慎一些,知道江陵在后世的确没有作为都城的历史,其中必然有其现实原因,所以也没给出意见,只是提出来看一看。
  这一看,他大致清楚了江陵的局限性。
  地利太低,水患太严重。
  就算后世有了三峡大坝那样的超级工程调节水量,这一带还是时常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就眼下的工程技术而言,在这里立都,要有随时做渔民的心理准备。
  当然,江陵还有一个天然缺陷:离北疆太远。
  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依然是华夏最主要的威胁。都城离北疆太远,会严重影响边疆政策。
  从长安迁到洛阳,已经让朝廷对待胡人的政策偏向安抚,到了江陵,只怕更缺乏迫切感。
  江陵最多只能充当偏都,不能做首都。
  “骠骑将军,太尉,对定都的事,你们有何高见?”
  张济张了张嘴,嗯嗯啊啊了几句,也没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索性闭上了嘴巴。
  反正他也知道,自己就是个摆设。天子真正要问的人是贾诩。带上他,只是给他面子而已。
  没有其他大臣在场,贾诩也不客气。
  “陛下何不试试两京分治?”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陈年旧事
  “东西两京分治?”刘协沉吟道。
  的确有人提过这样的方案,既然长安、洛阳各有利弊,不如兼而有之。甚至有人提出了更详细的方案,以天子守长安,太子监国洛阳。
  也有提出相反意见的,天子守洛阳,太子守长安。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太子掌握兵权,既能熟悉边疆事务,又不用担心被废,有利于帝位传承的稳定。
  当然,这个方案对皇帝明显不利,所以没人敢明着提,只是隐晦的提出,仅供参考。
  支持这个建议的人不少,但贾诩一直没有发表过意见。他现在提出这一点,莫不是也心动了?
  贾诩摇摇头。“两京何必是东西两京,也可以分动静、虚实嘛。”
  刘协有点糊涂了,示意贾诩细说。
  贾诩也打开了话匣子。
  自从有人提议定都以来,各种方案都有支持者,但他觉得这些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目光局限在中原地区,不够开阔。
  别说已经纳入征伐目标的西域,就连大汉现有疆域之内的各州都无法顾及。
  不管是长安还是洛阳,真正能控制的区域其实还只是长城以内,五岭以北。天子重点关注的幽燕都护府、燕然都护府以及重建的中山国都不在其中。将来孙策出海征伐,大概率也会成为鞭长莫及的属国,游离于朝廷的有效控制之外。
  这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也无法满足将来的需要。
  因为,贾诩建议维持巡狩制度,建动静二都。
  静都负责日常政务的处理,动都则巡视天下,尤其是对各地军事力量的巡视,并兼负监察的职能。
  至于是天子巡视,太子守国,还是天子守国,太子巡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许。比如太子年幼的时候,应该守国,随三公学习政务,年富力强的天子则巡视天下。等太子年岁稍长,有了一定阅历,再去各地见习,而年岁渐高的天子则守国,顺便教导皇太孙,培养继承者。
  有皇太孙这个因素在,皇太子也不敢对天子过份,可以维持相应的体面。
  如果此计可用,那长安、洛阳都可以做为都城,或者兼而有之。动都则不必拘泥,天子或太子所经之处都是都城。
  刘协没有立刻评价,而是认真思考了一番。
  贾诩的办法有其可取之处,但具体执行起来,问题也不少。
  天子巡视天下,开销很大,对地方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贾诩说,开销肯定有,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首先,之前天子巡狩天下的开支之所以大,是因为各种礼仪制度约束,随行人员多,动辄万人,甚至数万人,还有公卿大臣随行,每个人都要有合乎他们官爵的待遇。如果只是例行巡视,大可不必搞得那么隆重,千余人即可,也不必让公卿大臣都跟着,派一个负责监察的卿臣官员就足够了。
  其次,虽说治国当以静,不能过多的干扰地方。但治兵则相反,如果长时间不巡视,镇守地方的将士难免懈怠。经常性的刺激一下,进行校阅,有助于督促他们训练,保持战斗力。
  最后,天子、太子巡视天下,有助于地方维护道路畅通,也能刺激车马、船只等交通工具的研制,对发展商业有利。陛下若能开放驰道,供百姓使用,能带来的效益足以抵销一部分开支。
  刘协听懂了贾诩的意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