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旅明> 第568章

第568章

  位于后世松江二中原址上的松江府衙,在17世纪是占地相当大的一处建筑群。毕竟府衙在规制上来说,要比县衙大个两圈的。
  在地契联盟开完品茗会的第二天,一位使者便坐在了松江府衙的后宅暖阁里,和知府方岳贡在品茗。
  这位使者姓吕,之所以派他来找知府,是因为吕缙绅和方知府同为天启二年的进士;双方既是同年,平日里又有往来,算是一个合格的说客。
  知府方岳贡是湖北谷城人,字四长。此人相貌平平,个头不高,略微有些富态,年纪在三十八九,算是中年干部里比较年轻的了。
  此刻的方知府,正亲手从脚下一个烧着木炭的泥炉上提起铜茶壶,给邻座老友添茶。
  “四长兄,太简陋了,廉洁奉公也不至如此。待明日弟差人送个火油炉子来,冬日湿寒,正好用上。”
  某些人的乱入,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了这个位面。
  拿冬季取暖的炉碳来说,现在最不差钱的大户人家,用得都是能调节火头,方便干净的煤油炉。次一等的富人家会用传统的银丝白炭,再次一等的,才会像方知府这样用普通木炭。
  “衙门里公使费就这许多,如之奈何?”方岳贡给老友添完茶后,脸色变得有点意味难明:“你也莫要给我送火油了,我这穷官儿用不起。”
  “说哪里话来,弟还能管兄长要银子不成?!”吕缙绅佯怒。
  “便是不要银子的才贵。”方知府说到这里,收起玩笑脸,正色问道:“你这蠹虫一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到底何事,且老实说来!”
  吕缙绅闻言哈哈一笑:“还是方兄知我。”
  下一刻,吕缙绅也收起了笑脸:“近来有人桀骜不驯,行事不按规矩,势大难制,还望兄长出手稍稍压制一番,弟足感盛情!”
  “哼哼。”方岳贡听到这里,摇了摇头:“夺人产业的勾当,你莫要寻我。”
  “哦,方兄都已知晓了?”
  “笑话,你们这几日闹得沸反盈天,夜夜杀人放火,当我这知府是死人吗?”
  “呵呵,兄长既已知晓,那弟就敞开天窗说亮话了。”吕缙绅这时面上半点羞愧也无,盯着知府兄台说道:“此事已然让诸位缙绅下不了台。如今我等势成骑虎,还望兄长出手,略略压制那伙丘八几天,各位缙绅事后必有厚报!”
  方岳贡听到这里,一脸不出我所料的表情,抬起头望着窗外,伸手敲着桌面:“厚报?什么厚报啊?”
  “但凭兄长开口,弟等无有不从!”
  吕缙绅话音未落,方知府却像等了一万年似的,急匆匆从嘴里冒出一句话:“我要修塘。”
  紧接着他又面无表情地补充道:“石塘。”
  ……
  历史上的方岳贡,其实和海瑞,王尊德都是同一类人:为官只求名,不求财,官囊羞涩。
  崇祯十年张献忠占据谷城时,听说居民方岳宗是方岳贡的弟弟,于是就占下方岳宗的房子,借故把他拘禁起来,要他出钱助饷。
  然而等张献忠到方岳宗家里一看后,发现对方确实为一介平民,顿生敬意,并把他释放。
  这几位清廉名仕的官途都有一个共同点:为官于公,不惧权贵,家无余财。他们和大部分官员不一样——“赢得生前身后名”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东西。
  但就做官的手段来说,方岳贡这位崇祯最后任命的末代大学士,无疑是要比以上二人强很多的。
  方岳贡是在去年就任的松江知府。他上任后便选择了一个深得人心,名垂青史的项目:修海塘。
  前文说过,从崇祯初年开始,江南的潮灾和风灾就没停过。由此引发的海水破堤令民众大量死亡,灾民遍地。
  方岳贡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开始谋划修堤。
  那么为什么他能青史留名呢?因为修得是一条石塘。是的,在方岳贡之前,几千年来江南的海堤统统都是泥堤,俗话叫干打垒,夹板墙。
  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古人来说,一块大石经过采掘,修整打磨,最终运输到海边,这个纯人力费用是极其高昂的。再加上用来当作粘合剂的糯米,蛋清等耗材,一条使用万千大石修建的真正石塘,这个造价对于地方官府来说,那真是极其吃力的。
  所以有史以来,直到明末方岳贡,才成功修建了江南地区的第一条石塘。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方岳贡的为官和组织能力是完爆其他那些清廉之臣的——江南地区历来富庶,为何之前没人能搞定?
  这个说白了还是能力和决心的问题。
  要知道一开始方岳贡召集士绅筹款时,也是遭遇了重重阻力。
  士绅们害怕增加经济负担,强调筑石塘有三难:一是费用昂贵;二是石塘技术上比土塘要求高;三是“海势不可与争”,主张内徙退筑土塘。
  然而方岳贡坚持认为内徙等于让地于海,遂力排众议,决定建造石塘。
  这之后方知府每天驾一叶小舟,到处劝募,并且颁布了松江府的修堤土政策:“富户有田百亩者,一律劝输每亩银八厘”。
  以上这些,体现了方岳贡高明的施政能力:银子不是那么好收的,手腕不高的话,光凭泛舟募捐作秀,士绅们哪里能就范?
  再之后就是工程管理,方岳贡这方面同样很强,甚至比后世很多工程都强得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