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都市生活>高龄巨星> 高龄巨星 第859节

高龄巨星 第859节

  “他妈的,得罪了方丈。这一次的电影节,够呛啊......”
  更新说明
  妹夫家生二胎,喜得麟儿,和老婆一起去喝喜酒。上午码了一千多字,想存点稿子,但是时间没来得及。又赶上正月初五,喝的着实有点多。
  和再一次当爹的妹夫喝了两瓶五十二度的梦之蓝,又一人喝了刘平啤酒。从中午一点半喝到了现在,意识真的有点模糊,所以更新延后。
  真的很抱歉,真多想更新出两章之后再去妹夫家的。给各位跟读的读者老爷磕头了,,,,,,
  第952章 电影节的真实面目
  李世信这一次来参加电影节,其实匆忙的很。
  前有春晚需要彩排,后有《三体》需要连载,过完年之后就进入到了入围影片重新剪辑和字幕译制的繁忙工作中。
  对于这个时空的柏林电影节,李世信几乎没怎么了解。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是这一波确实是犯了信息搜集不全的亏。
  在从餐厅回酒店的路上,李世信利用手机在网上搜索了一番,这个时空中国际电影节的真实面貌才部分的呈现在了他的面前。
  虽然说电影节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但是随着近些年国际形势的转变,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形态渗透,这个时空中的电影节早就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意识阵地。
  但这不是最要命的。
  要命的是不光是柏林是这样,任何的电影节几乎都是这样。在哪里发起在哪里举办,肯定就是哪里的群体掌握话语权。
  自家的地盘自家说了算,这本无可厚非。
  但真正让李世信难受的,还是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评审制度。
  当下大部分的国际电影节,采用的小评审团制。评审团的规模很小,通常只有十个人左右。
  这种评审制度有没有弊端?
  分怎么说。
  因为评审人数少,且评审员几乎都是行业内的大佬,有自己独立的电影美学观,所以在评选作品和影人的过程中,小评审团往往会有一种反商业化的文艺逆返心理。
  比如说你让十个自称是文艺青年的人,去评选一个音乐颁奖礼,这其中选秀歌手落选的比例就很有可能会是100%。因为对于许多浸淫真正音乐世界多年的人来讲,越是新闻性的歌手和音乐,就越是会造成他审美上的叛逆。
  电影圈也是一样。
  在小评审团制度下,越是别致,甚至是标新立异的电影作品,就越是能得到评审团的认可。
  在这样的制度下,电影节的各个奖项,很明显对于那些有想法有创意,但是还没有被主流市场所认可的导演有利。
  正式因为小评审团拒绝过度商业化的审美,所以各大国际电影节,往往被称为“文艺避难所”。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过于追求这种非商业化大众化的效果,也往往容易导致判断上出现偏差。甚至模糊综合性电影节应该有的宏观,客观和平衡。
  每一届的电影节,竞赛单元脱颖而出的入围作品,几乎都是评审团一群评审撕逼撕出来的结果。
  而最终决定大奖花落谁家的,终究还是评审团主席的品位决定。
  所以圈子里有口水话——年年无标准,换人即换标准。
  可不论评审团里换了谁,都还只是作品品位的事情。要知道的一点是;评审团也是举办方搞出来的,能进入评审团,意识形态肯定是个很重要的选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釜山电影节肯定不会邀卓月鱼羊导演担任评委。
  这就是无形的阵线。
  而在这样无形的阵线当中,不论是评审团内部怎么因为个人品味去撕逼,其实心里都是有一种默契的。
  这种默契就是;只有那些附和了他们意识形态的作品,才能有值得他们撕逼的资格。
  虽然晚上听比比西讲了一大堆的废话,但是这废话里面也有有用的信息。
  不论是《伶》还是《入殓师》和《只要爱》,都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甚至说他这一次最抱获奖希望的《入殓师》和《只要爱》根本就没有政治倾向。
  这两部片子,一个是探讨“死亡”这个所有人类都要面对的问题。一个,是探讨“爱”这个不变的主题。
  拔高一些来说,这是超越了政治层面的主题。
  但是。
  作品主题没有政治倾向,不代表作品没有倾向。
  在作品主题没有政治倾向的情况下,作品的主创政治倾向,既是作品的政治倾向。
  这么说可能会有些好笑,但事实就是这样。
  不巧的很,刚才在饭局上,李世信已经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躺在自己的大床上,看着酒店客房那高高的天花板,李世信幽幽的叹了口气。
  睡觉!
  睡醒了努力卖片。
  什么金熊银熊的,不想了!
  搞钱使老头快乐!
  咱老李来一趟电影节,总不能空着手回去不是?
  奖项拿不到,总得赚点洋人的钱找补找补哇!
  .......
  按照评委会的安排,《伶》的展映放在了第一天。
  《唯有你》和《只要爱》两部片子则放在了展映的第三天。
  和一群老粉趁着空档去柏林周围的几个经典转了一圈之后,李世信便将所有的精力都抽了回来,放到了展映这边。
  经过一天的发酵,在展映首日进行播放的《伶》,已经出了几篇影评。
  相比之下,其实影评人对于《伶》的口碑还算不错。
  特别是对电影中的场景打造和大量的京剧元素,《影人周刊》《kinoco》和《正片》几个杂志都给了一些正面评价。但是对于片子的剧情内容,几个杂志都是一笔带过。
  其中《影人》亚洲电影板块的一篇短影评,就很能代表西方主流影评人对于《伶》的观感;一个场景设置,镜头语言和故事元素很美,但角色挖掘没有深度的亚洲电影。
  而在柏林电影节的线上观众评分页面,《伶》的综合得分在首映之后,只得到了6.2的分数。
  可以说,在西方观众的眼里,这部去年在国内掀起了一轮京剧热的片子,也就是及格。
  酒店的餐厅之中。
  见李世信出神的看着手中那份杂志上关于《伶》的影评,徐潇等人不禁有些担心。
  华旗的运营和发行中心,负责的就是影视公司旗下所有影视作品的运营和发行相关事宜。作为发行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去年六月份《伶》这部片子在茶豆网上线的时候,就是徐潇经手的。
  “李老师不用太在意,其实这个评分已经不低了。”
  “哦。”
  听到徐潇的安慰,李世信默默的放下了手中的杂志。
  “小徐啊,我得问你一下。国际片商在电影节上买片,主要参考的因素是什么?”
  ???
  听到李世信的这个问题,还以为李世信是受不了《伶》的影评人和观众评分未达预期而郁闷的众人瞬间皱起了眉头。
  不是、
  我们以为您老这是受挫了,整个一早上都不说话。
  敢情......您老这么严肃是在研究卖片子的事情呢啊!
  砸了咂嘴,徐潇组织了一下语言,解释道;
  “因素其实挺多的。最主要的,应该就是得奖。这是最直观的也最简单的因素,基本上能够在电影节上拿到奖项的长片,各个国际片商都会给一个很好的价钱。但是每年得奖的作品就那么几部,可是一场电影节下来,发行权的成交往往能达到一百多部片子的量。除了奖项之外,影评人和观众对影片的观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拿《伶》来说,线上评分过6,基本上就已经进入到了片商们的视线了。只是这个评分还是......稍微低一些的。如果后续没有拿到奖项,《伶》这部片子的海外发行可能卖不了几个地区,就算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片商看中,估计也拿不了太高的成交价。
  估计,也就是单地区一千万人民币左右,或者打包全球发行五千万人民币左右这个样子吧。不过后者的发生概率,不是很大。毕竟展映这一轮,已经代表了欧美观众对这部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当然了,评分其实也就只是个参考,片商代表的口味和他们自己的判断也很重要。片子本身很小众,但是被片商看重,卖出高价的也有不少,只是这个就看运气了。”
  “唔。”
  耐心的听徐潇说完,李世信深深地点了点头。
  将手中的杂志放在了餐桌上,他站起了身来。
  望着餐厅对面,商贸中心影城的电影节专题展位上,那硕大的《入殓师》宣传海报,他眯起了眼睛。
  第953章 金子总会发光
  上午十点,商贸中心影视城的9号展厅,《入殓师》的竞赛电院展映正式开始。
  相比于之前的《伶》,《入殓师》的展映现场显然规模更大一些。
  9号厅虽然不是影视城最大的放映厅,但是足以容纳五百人的规模,已经是整个展映环节里面能排进前三的了。
  看到放映厅内座无虚席,李世信的心情忽然好了不少。
  可是他身旁,这两天一直安慰着李世信的徐潇等人,此时却显得有些紧张。
  “徐总,您感觉今天这一场,能不能成啊......”
  看着李世信正在默默的观察着场内的观众,在已经亮起来的银幕之前,运营和发行中心的一个团队成员压低了声音,问到。
  事实上,作为操作此次柏林电影节的团队,徐潇等人的焦虑,一点都不比李世信少。
  华旗此前几年因为高层管理有些混乱,一直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
  公司投资出品的影视作品,特别是电影作品,整整三年都没出爆款。在国内市场都没有很好的票房成绩,就更别提参加国外的电影节了。
  因为有李世信的加入,去年一年的时间,可以说华旗才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所以这一次参选柏林电影节,公司高层是给予了很高期待的。
  《伶》的出师不利,众人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面的压力说没有是不可能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