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都市生活>仕途红人> 第714章三方联保

第714章三方联保

  对于东华市商业银行的这些领导,张峰并不熟悉,主要是秦丰一直想隐在幕后,不想再介入银行业务、房地产业务等,为此张峰并不愿意主动地接触东华市商业银行的领导。
  现在听说耿靖与东华市商业银行湖东支行行长关系不错,便问道:“为什么东华市商业银行如此热衷于对优质公司发放贷款?其实上,东华市民营经济比省城、天宁市都要发达,许多小微企业对于银行贷款需求大,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多动脑筋?”
  “要知道,这些企业有求于银行,那么信贷员应该是很牛逼的,而对于你们这样的优质公司来说,信贷员还要主动来与你们进行沟通,增进感情。”
  耿靖解释道:“张书记,象我们这样的优质公司,只要从银行贷款了,肯定不会发生不还的情况,而对于众多的小微企业来说,发生呆帐的概率就高了。”
  “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额度低、利润少,而且风险大,审核的工作量是差不多的,信贷员当然选择优质公司了。”
  “张书记,我曾经与东华市商业银行湖东支行的行长与信贷科长一起吃饭,他们给我讲起过,小微企业骗贷的情况,让他们觉得防不胜防。”
  按照政策规定,各个银行对于小微企业有着一定数量的放贷任务,为了降低风险,东华市商业银行要求小微企业进行“三方联保”。
  所谓的“三方联保”,就是3个人一起来银行贷款,每个人在自己申请贷款的同时,还要为另外两人做担保,承担连带责任。
  湖东支行里新来的信贷员沈听负责审核一笔贷款,他发现这三个客户的征信记录显示的信用都不错,负债也低,在之前已结清的上一笔贷款业务中,也没有任何的逾期记录。
  这次他们每人都是以纯信用的方式申请贷款,一人上限30万,所以这笔新的“三方联保”申请涉及的金额最高为90万。
  调阅完材料,沈听就根据原先的申请表上的信息约了他们3人。他们的电话都是一打就通了,而且都表示第二天就有空,可以让他上门拜访。
  第二天,沈听去了这三个客户所在的建材市场。
  陈治、印晓海、储开山三人是同乡,之前就一起在湖东支行附近的一个建材城里卖装修材料。
  三个人卖的东西不同:陈治是卖的灯具、电线和开关;印晓海卖的是地板、涂料和瓷砖;储开山卖的是门窗。
  三人常常互相“照顾生意”。如果一家接了订单,常会附带着给顾客推荐另外两家的产品,因此也算是同气连枝的“生意伙伴”。
  听他们介绍完各自的经营状况后,沈听取出了申请表,请他们填写完毕,便跟着他们走访了各自的门店和仓库,核实经营情况,都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
  按照流程,最后还要有一个访谈,谈完后再填写《客户访谈表》。按规矩,访谈是要“一对一”进行的,因为有些问题较为敏感,如果一起谈,担心有人说话有顾虑。
  沈听本来是打算一个接一个地去他们各自的办公室进行访谈,考虑到他们上一次办理联保贷款时已经走过这套流程了,同时现在这三个人又一起跟沈听说,他们三家为了节约成本,办公的场地都是合在一起的,于是,沈听最终便用他们合用的办公室进行访谈。
  进了办公室,沈听还特意看了看墙壁,结实的钢筋水泥,隔音应该不错。曾经有过密室谈话内容被他人偷听的经历,所以许多信贷员在这方面尤其谨慎。
  第一个接受访谈的是陈治,他的仓库里还有很多库存灯具,卖的最好的是一套水晶灯,价格是3000多元。
  陈治有一支长期合作的装修队,批发走量还是较为可观的。当我问起他们三人是如何相识的时,陈治说他从小就出来打拼,是某年回到老家过春节时认识的印晓海和储开山。
  接着接受访谈的是储开山,沈听问道:“储先生,我刚刚看到您的仓库里几乎没什么货,是怎么回事?”
  储开山回应道:“我们平时做的都是接装修的活,现在每户家装都讲究个性化了,我只在经营部这里提供门窗的样品,剩下的,都是施工队把门窗的数据报给我后,我再联系工厂直接发货送到客户那里。”
  “本来窗子都是玻璃做的易碎品,好的中空玻璃,1平米要1000块左右,如果放在我的仓库里中转一道,就会增加运输损坏的风险,所以我这里的仓库几乎是空的。”
  这样的回答听起来倒也无懈可击,沈听又和他聊了一下之前他们三人怎么认识的家长里短,说法和陈治也基本一致。
  最后接受访谈的是印晓海,他的仓库里各款地板齐备,没有哪种型号的库存特别多,经营销售情况明显好过了另外两家,显然,这次的联保的核心人物是他无疑。
  沈听为他准备的问题也比另外两位多:“印先生,我刚刚看了您的仓库,您的货周转率和账期一般都是多少?”
  印晓海回应道:“存货周转一般要60天到90天吧,账期的话,一般3个月……没办法,老客户多,有些客户喜欢延长时间,但基本上还是能正常付钱的。”
  沈听还是那个问题:“那您是怎么认识另外两位的?”印晓海的回答也和陈治、储开山一致。
  沈听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您的资质应该是你们三位里面最好的,为什么您会和另外两位在一起‘联保’呢?”
  印晓海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愣了半饷,并没有直接回答。
  第二天,沈听把写好的调查报告交给了其师傅李武,让他把关。
  “这是你昨天一天的成果?”李武看完后问道。
  沈听回应道:“是啊,我去了一天,弄了这些东西,您帮我看看我写的怎么样。”
  李武指着报告里的一些数据问道:“你写的报告里面,是怎么复核客户的财务数据的?”
  沈听解释道:“因为客户属于小本经营的工商户,没有完整的会计制度,我只能根据表里的内容将客户提供的数字填进去。”
  李武见沈听没有理解其意思,便耐心地继续问道:“我不是问你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是问你怎么复核数字的正确性?就比如这个库存,你对我说说,你是怎么复核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