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慕林> 慕林 第360节

慕林 第360节

  第1331章 讨论
  谢慕林与朱瑞回到自己的屋子里后,朱瑞就忍不住问她了:“方才在王妃那儿,你怎么一个劲儿地怂恿王妃去办那什么劳什子毛衣作坊?虽说我们王府确实不用担心宫里会有怨言,但这世上能有几人穿毛线衣?能找到一个会织的织工已经不容易了,你竟然还打算办作坊教会许多人这门技艺?虽说军中确实可以收购毛衣,可它未必及得上棉袄实在,就怕那些将军们碍着脸面答应了,私底下却会抱怨王妃与你呢!”
  谢慕林不答反应:“你穿过毛衣没有?觉得怎么样?”
  朱瑞犹豫了一下:“我没穿过毛线衣,只见父王穿过那身袍子,不过……”他顿了顿,“娘子你从前给我织过棉线袜子,那个我是穿过的,确实不错。从前我没留心,如今想来,好象就是用的织毛衣的手法?”
  谢慕林给了他一个肯定的回答:“我原本是打算送你毛线袜子的,只是我哥哥穿了我织过的袜子后,觉得有些刺皮肤,我怕你会穿得不舒服,才改用柔软的粗棉线织了一对厚身些的袜子,觉得应该也不会太差。你没穿过羊毛衣,不知道它的好处,回头我织一件给你。天气转冷之后,你把它穿在外套下面就知道它的好处了。棉袄确实厚实,只是略嫌沉重些。
  “再者,王府名下有牧场,每年也没少出产羊毛什么的。我看过账目,织造上顶多就是用来做毯子,可我们又能用得上多少毯子?!难道还能年年给军中发新毯不成?听说每年都有许多羊毛被当作无用之物丢弃了,太过可惜!如今要是能把这些羊毛利用起来,又添了新品种的冬衣,难道不是件好事?”
  再者,把这项技艺传出去,不必燕王府一门独揽所有的毛衣生意,让它在民间真正传播开来,对平民百姓过冬也是有好处的。北方的冬天真的很冷,棉花的价格却不见得便宜。相比之下,现在的羊毛真不值什么钱。倘若让百姓知道这东西除了用来做毯子,也可以制成毛线衣穿在身上取暖,他们又怎会不乐意?
  谢慕林觉得,织毛衣明明不是什么复杂的技术,哪怕各种花样难织些,最简单的平针法,难道不是稍稍研究一下就能学会的吗?这个时代的女性连复杂的刺绣技艺都能熟练掌握,擅长织布的妇女也有很多,怎么可能学不会织毛衣?顶多就是织得不如燕王那件袍子漂亮,但毛衣嘛,穿在外套下面,织得丑一点又能如何?够暖和就行了!现在用的毛线,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羊毛线呢!之所以闹到要失传的地步,还不是因为它主要是在上层阶级里流传?!掌握这门技艺的织工太少了,有些人还会有敝帚自珍的想法,企图把它当成独家技艺,只在小家里传承,于是哪天懂技术的人意外身亡,传承就断绝了。
  谢慕林怀疑当初太宗皇帝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了,一时顾不上织毛衣技术传播这种小事。他本身又是个男人,懂得织,能把技术教给宫廷织工,已经很了不起了,其他的事情他是顾不上的!只要他自己冬天能穿得上毛衣,需要给身边人安排时,内务府随时有供应,他多半就不会关心别的了。所以他那位叛逆的儿子建文帝一朝上位,记恨父亲差一点儿就把他废了,索性全盘推翻了父亲生前的政策,连带那些有用的技术也都束之高阁。
  也就是水泥这种用途广泛传播力又大的实用技术,才得到了北方边军的力保。无论皇室是什么态度,只要建文帝没有厚脸皮到公然禁止任何人使用他老子生前推广的技术,边军就只当不知道,代代延用水泥建筑军事防线。而毛线编织技术也就是织织毛衣而已,本来就传播有限,能接触到它的权贵阶级成员又不是个个都喜欢穿朴实的毛衣的,所以才造成了它如今的窘况。
  谢慕林索性扩大这门技艺的传播,只要掌握它的人足够多,就算明面上无人买卖,各家各户也能私底下编织,还怕哪天会失了传承吗?
  朱瑞能理解妻子的用意,只是觉得她对此似乎过于热心了,还道:“从前边疆太平的时候,我们也会收外族贩来的羊,那时候羊毛派不上用场,丢弃了不少,确实挺可惜的。但这些年边镇跟北边年年都要打上几场,互市也停了,光靠北地各家自养的羊,又能出多少毛呢?我估计你建两三个作坊就差不多了,能满足军中使用就好,倒也不必把全副心神都用在这上头。”今天妻子光顾着跟燕王妃讨论作坊的事儿,没怎么理他,朱瑞表示自己有点小委屈。
  谢慕林忍不住觉得好笑,掐了他的脸一把:“你都多大年纪的人了,怎么还跟我撒娇呢?!”说笑过了,她又回到正题,“咱们跟北边不是刚刚打过一仗,接下来有好几年都不可能打了吗?北边打了败仗,元气大伤,正需要休养生息,难道就没有恢复互市的打算?”
  朱瑞哂道:“恢复了互市,岂不是叫北边得了便宜?他们若是太早恢复了元气,就该轮到我们边镇不太平了。”
  谢慕林嗔了他一眼:“呆子!北边虽然听说也种粮食,但本质还是马背上的民族,热衷于放牧过活。你要是让他们认为,养羊卖肉卖毛,比种田更赚钱,你觉得北边会不会有人把自家草场里养的牲畜都换成羊?!草原上的草数目是有限的,养的羊多了,马自然就少了……”
  朱瑞双眼一亮,立刻抓住了妻子的手:“北边如今是小皇帝在位,太后当家。那太后不是什么精明厉害的人,大将军王又早就落在我们手里了,剩下的掌权者多是蠢货,就算有聪明的也一心
  朱瑞双眼一亮,立刻抓住了妻子的手:“北边如今是小皇帝在位,太后当家。那太后不是什么精明厉害的人,大将军王又早就落在我们手里了,剩下的掌权者多是蠢货,
  第1332章 中秋
  谢慕林也就是随意提了一嘴,具体要如何施为,还得看朱瑞与燕王讨论出来的结果。
  只不过朱瑞还未跟父亲商量,就已经想到,倘若边境承平,两国不再打仗,反而恢复了贸易往来,那不管是明面上的互市,还是私底下的走私,反正两国商人之间一旦有了接触,完全可以派人借着收羊毛羊皮的名义,潜入北国,打探消息。如今北边内部混乱,蠢货也多,只要派出去的探子足够精明,未必不能在暗地里搅风搅雨,叫他们斗得更乱一些。如此,北方边境一线,也能多太平几年了。
  这些事,谢慕林任由朱瑞自己考虑去就好了。毕竟不是她擅长的领域,私下里议论几句闲话也就罢了,正经出主意,却是没必要,没得影响了朱瑞的思考。反正这一晚,朱瑞自顾自地坐在书桌前,斟酌着整个计划的细节,谢慕林则坐在一旁把在燕王妃那儿刚织了个开头的毛衣继续织下去。
  她织的当然是常见的套头圆领式样,这个她织过好几件了,比较熟练,织来送给丈夫朱瑞作今年冬天的新衣礼物正好。至于孝敬燕王那一件,还得她跟织造上的人研究出如何用毛线编织的手法织一件交领袍子,才好动手呢!
  不过,在她开始这项研究之前,中秋节先到了。
  今年燕王府留守北平过节的人少,燕王不在,永平郡主随新婚丈夫去了真定老家祭祖,所以燕王妃也没什么心情办大型宴会,连王府属官们,也都打发他们各自在自个儿的小家里过节了。燕王府今年只办中秋家宴,也就是燕王妃带着儿子朱瑞与儿媳妇谢慕林一块儿吃顿饭,需要事先做的准备工作大幅减少,相对于往年的大宴或是只有燕王府内部人士参与的府宴,都要简单许多,正适合谢慕林这样的新媳妇练手。
  谢慕林也没有辜负燕王妃的信任,她接到任务之后,就先问了账上预算是多少。看到预算数目不大,她也不慌张。反正钱多有钱多的做法,钱少也有钱少的做法,只要足够喜庆就行了。
  王府上下的大清扫是必须的,装饰工作方面,也不必特特弄些什么绫罗绸缎与大量的花灯彩蜡了,只需要让花圃那边的花匠们将差不多颜色的小盆花卉多送些来,在王府前院正中央与正院中央,都摆放出一个吉庆样式的主题花坛来,另外弄些木板做成圆月、祥云、白兔的模样往上头一摆,就是妥妥的大型中秋装饰了。这也费不了多少银子,等过完节,花匠们将盆花运走,照样可以继续养活,不会浪费。就连木板做成的月亮祥云与白兔,也很容易做成。
  花灯耗费比较大,谢慕林也不特地命王府工匠们去弄什么华丽的宫灯,只让他们做了一盏最精巧的走马灯出来应景,其他的则是提议王府内部的属官、亲卫等人,每家有兴趣的出一盏灯,参加王府内部的赏灯赛,鼓励各家自制,只是成本价不能超过十两银子,做好之后集合在一起,让所有人观赏一番,然后评出最好的一盏来,王妃自会有赏赐。
  这是各家属官出头露脸的大好机会,赏赐倒在其次,关键是能把别人比下去,那风光可就难得了!于是大家从八月初就开始忙活这件事了。男人们还有公务要忙,家里的女眷和孩子就专心捣鼓这个了。反正今年王府只办家宴,不办府宴或大宴,女眷们不用花心思打扮得花枝招展地与人比,就把热情都放在花灯制作上了。不过她们私底下都忍不住想要埋怨,主持灯赛的永安郡王妃限定了成本不能超过十两银子,使得她们没办法往花灯上弄太多上好的绫罗珍宝,连请个名家帮忙画幅画都不行呢!她们心里都在想,若是没有这个限定条件,自家做的花灯一定就把旁人的灯给比下去了!
  谢慕林并不理会底下属官家眷们的议论,她限定了花灯的成本,就是不想让这场娱乐性质的比赛变成了各家变相比拼财力的竞争,那就大大违背了她的本意,也跟燕王府的画风不符。不过,有了这场花灯赛,燕王府内部便有了大量的精致花灯应景,不必她另外花钱去布置了。
  当然,她代表着燕王府的主人家,也不能太过一毛不拔了。虽然不参与竞赛,但她也命人做了一批彩灯,用的却是织坊最初一批女工练习织布过程中出的成品,还叫印染部门试验染料效果时,顺道给染成了各种鲜亮的颜色。
  这批布都是新手练手之作,质量肯定是不太过关的,拿出去卖,太过丧良心,但要是丢了也过于可惜。军中又不是随便收次货的地方,自然不可能让他们接收。但若说直接赏了织布的女工,谢慕林又担心会有人起了贪念,抱着“只要我织坏了一匹布,它就是我的了”这种念头,破坏织坊的运行,所以,她索性就把这批布转给了印染部门练手,练手出来的成本,再挑些质量还不错的,扎成了简单的彩灯式样。虽说式样过于简单了,但大晚上的,用各种颜色的棉纱布扎成的各色彩灯在院子里组成各种造型闪烁,只要颜色搭配得好了,也是非常好看的。
  于是,中秋节的夜晚,燕王妃一出门就看到正院中央摆放着“百花、圆月、祥云与玉兔”主题的花坛,周围衬着一大圈五彩小灯笼,竟是前所未见的华丽夺目。她才刚刚赞叹了一番,便被儿媳妇谢慕林邀请去前院参加王府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花灯大赛,欣赏了上百盏图案、式样各不相同的精致彩灯,与众人一同欢庆佳节。大家评出今晚最出色的一盏花灯时,得奖的长史司工正所主官工正——一位八品的中年官员,脸上笑得仿佛自己已经是全王府最风光得意的人了。
  众人的喜悦也感染了燕王妃。她满面笑容地发下了得奖者的赏赐,又勉励了所有人一番,方才带着儿子媳妇回到了自己的院子。
  这时候,中秋家宴的二十多种菜肴已经上了桌,随时可以开吃了。菜色虽然多,但量都不大,正好是燕王妃喜欢的口味与种类。
  燕王妃对着这桌盛宴,看向朱瑞与谢慕林脸上灿烂的笑容,只觉得原本心头那一点无法与丈夫、女儿于佳节欢聚一堂的伤感,全都消散殆尽了。
  第1333章 佳节
  燕王妃看到桌上的菜肴,便知道儿媳妇谢慕林准备这些菜色,全都是依据自己的口味与喜好定的。
  她心中感动,对谢慕林说话时的语气也就越发柔和了:“你这孩子真是的,既然是家宴,自然该照顾到全家所有人的口味。王爷与珮儿不在家,你们两口子处处照顾我,我心里知道你们的孝心,可再怎么样,你们也该为自己着想一二才是!别的不提,瑞哥儿媳妇,你怎能不备几样瑞哥儿喜欢的菜色呢?”
  朱瑞笑着说:“王妃别埋怨娘子,这个菜单刚订下来的时候,她就问过我的意思了,我觉得没什么关系。王妃爱吃的菜,其实我也挺喜欢吃的。倒是我爱吃的菜,王妃未必喜欢,就连娘子也不见得爱吃。与其辛苦备一桌子菜,却有几样是王妃与娘子都吃不了的,倒不如叫厨房全做了所有人都爱吃的菜色算了。”
  谢慕林也冲燕王妃腼腆地笑了笑:“王妃不必替瑞哥与我担心。若是瑞哥有什么爱吃、想吃的菜,明儿我亲自下厨做给他吃就是了,不会叫他受委屈的。”
  听到妻子的话,朱瑞笑得更高兴了:“这便起筷吧?王妃。如今天气渐冷,菜放久了就不热乎了。菜还是要热着吃的好。”
  燕王妃看着朱瑞与谢慕林小夫妻俩恩爱和睦,对自己也是恭敬孝顺有加,只觉得心里热乎乎的,轻轻“哎”了一声,便拿起筷子开动了。
  菜确实都很好吃,大部分是燕王府大厨们的得意之作,燕王妃素日就喜欢的,还有七八道是没见过的菜色,估计都是儿媳妇定的新菜谱了,但食材与做法也都是燕王妃喜欢的类型,味道更合她的口味。燕王妃每道菜都尝了一筷子,吃完之后,已经有七八成饱了。她因为体弱,一向奉行“吃饭只吃八分饱”的原则,这时候就停了筷,结果谢慕林又命人送上了汤水和点心,甚至还有新鲜的果盘!燕王妃感动于儿媳妇的细心与周到,不忍拒绝,于是便难得地吃了个全饱。
  朱瑞与谢慕林也吃饱了。前者对于今天晚饭的美味大为赞赏,连着拍了妻子好久的彩虹屁,听得谢慕林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老实告诉他,其实只有几样菜是自己拿出来的菜谱,其余都是燕王府的保留菜色,所以他觉得美味,并不全是自己的功劳。
  可朱瑞哪里会在乎这些?他难道是在正经评论妻子的厨艺么?当然不是!他是在夸奖妻子的本事,赞颂她的功劳!反正只要说话哄得妻子开心就行了。具体的细节并不重要!
  燕王妃笑眯眯地看着小夫妻俩打情骂俏,只觉得自己今天真的吃得好饱,尤其是方才吃的那几颗葡萄,虽然好吃,但实在是太甜了!
  家宴结束,桌上的菜还剩了不少,不过没人担心会浪费。因为燕王府素来的规矩,是主人吃剩的菜肴会赏赐给身边侍候的人。极得脸面的心腹仆从,兴许还能得主人恩赐,另得一份从厨房送来的干净饭菜,与主人食用的菜色相同。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吃剩饭剩菜的,当事人还半点不觉得有问题,反而认为这是极有脸面的事呢!
  燕王妃吩咐吴姑姑带着身边的丫头婆子们去吃饭了,自己则由朱瑞与谢慕林一左一右地搀着,慢慢在院子里绕着游廊散步消食,顺便欣赏院落正中的花坛与彩灯。
  她跟朱瑞讨论燕王南下之行,跟谢慕林讨论这次中秋家宴的花费,还夸奖谢慕林那花灯大赛的创意不错,既热闹又喜庆,还费不了多少银子,却能让全王府的属官及其家眷们都开开心心地过节。她尤其欣赏谢慕林限定了参赛花灯成本的规定,这能有效地避免众属官们为了一点虚荣心,就花费太多无谓的钱财。就算消息传出王府,也不会给北平城的官民们带去错误的示范。
  花灯明明只要有出众的创意和审美,再添上手艺,就能做得足够吸引人。王府属官们都是正经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写诗画画什么的都是学过的,哪怕不懂得做花灯,在匠人做好的灯上画画、写诗,也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花灯大赛,比的又不是各人的花灯用了多么华丽昂贵的材料,关键还是要看大家的才情和手艺呀!
  谢慕林对此与燕王妃颇有共识,婆媳俩开开心心地讨论起今天见过的花灯来。虽说得奖的作品确实精致华丽,工艺也十分精湛,但考虑到制作人本就是王府里的工正所工正,这本来就该是他应有的水平。况且那盏花灯华丽精致不假,却并不是十分合文雅的燕王妃口味,但见所有人都公推那盏灯做得最好,她才顺应大流,评它为最佳罢了。她最喜欢的,其实是王府长史家拿出来的那一盏灯,那灯造型古朴,上头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也没有色彩鲜艳的绘画,就是简简单单的梅兰菊竹罢了,可是绘画的笔法实在高明,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大家之作了!
  燕王妃一看就知道,那画绝对不是王府长史的手笔,但他的夫人却是书香世家之女,画得一手好丹青,性子比较清高,不爱交际,所以燕王妃虽然很是欣赏她,却很少见她到燕王妃这边喝茶聊天。燕王妃把这位长史夫人介绍给了谢慕林,提议让她想要找人请教学问的时候,可以去请长史夫人到院子里说话。长史夫人从前曾经说过,很是佩服谢慕林的嗣祖母宋氏,在丈夫去世后支撑书院,培养出了许多出众的读书人。想必有这份前情在,谢慕林有心要向人讨教学问的话,长史夫人是不会拒绝的吧?
  燕王妃其实也是知道儿媳妇谢慕林好学,爱读书,从前在娘家时还能时时向嗣祖母请教,又有兄长们可以时时指点。如今到了燕王府,丈夫朱瑞经常不在家,就算在家,又是弃文从了武的人,学问上未必能给她多少帮助。燕王妃自己倒是书香门第之女,也爱看书,但对自己的身体实在没什么信心,所以才会担心儿媳妇无处讨教,特特指出了长史夫人这位明师。
  谢慕林领会了燕王妃的好意,连忙谢过了她的引介。
  这时候吴姑姑等人吃过饭,笑着向他们走来。燕王妃便笑着向朱瑞和谢慕林摆摆手:“好啦,你们小两口回去吧。中秋佳节,你们夫妻俩也该私下相处相处,说些亲亲热热的私房话。我这里有人侍候,用不着你们啦!”把儿子媳妇都打发走了。
  第1334章 互吹
  中秋佳节,大家心情愉快。谢慕林趁此良宵,与丈夫朱瑞私下研究了一下避孕的法子。次日清晨起来,夫妻俩都觉得精神焕发,互相对视一眼,齐齐欣喜一笑。
  中秋节既过,节日时期在王府内部的总布置就要收拾起来。燕王妃体恤,让儿媳妇歇了两天,接下来就要开始忙活几家作坊的事儿了。还有下个月的重阳赏菊茶会,也要开始做准备。
  重阳赏菊茶会不同于中秋家宴,是要遍请北平城中文武官员家诰命妻女与会的,所以燕王妃没有直接把任务交给儿媳,而是由自己揽总,但也不象是永平郡主婚礼时那边,让儿媳负责其中一项任务。她把谢慕林带在身边,让后者看自己是如何筹备这场茶会的,顺便连同安排茶会座次时,各家女客之间的恩怨纠葛也都一并告诉了谢慕林,可以说得上是手把手地指点了。
  谢慕林明白燕王妃的好意,也学得十分认真,脑子记不全的,就用上纸笔。反正几日筹备工作下来,等茶会请帖发出去的时候,她已经把北平城里大小文武官员家内眷的恩怨情仇了解得七七八八,只差还不能全数把名字对上脸而已。这个小问题自然不是什么问题。到了茶会那日,她跟在燕王妃身边见过每一位来客,自然就知道谁都是谁了。
  燕王妃没什么留一手的意思。她身体不好,自己也有些懒怠庶务,更想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照顾丈夫与出嫁的女儿身上,再有闲暇时间,也乐得倒上一杯清茶,清清静静读一会儿书。只可惜燕王府人口不多,从前又还有个徐夫人在暗地里搅风搅雨,为了给忙于军务与地方政务的丈夫燕王做好后勤工作,也是防备有人对女儿不利,她才会抛下自己的喜好,专心一致主持中馈罢了。
  如今她有了能干又孝顺的儿媳妇,为什么不多倚靠倚靠小辈?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她更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柴米油盐上。趁着清闲,她索性多养养身体,让自己少生些病,多活几年,才好长长久久地陪伴在丈夫左右,看着女儿夫妻恩爱,儿孙满堂呢!
  就是儿子朱瑞,她也十分关心,希望能亲眼看到他日后生儿育女,给燕王府多添人口,全家人热热闹闹的情形。等到那一日,她就算是到了九泉之下,见到萧家明珠姐姐,也有个交代了吧?
  燕王妃抱着这样的心思,与谢慕林自然是婆媳相得。谢慕林领会她的好意,不但在日常生活上对她关心有加,也会时不时给她来点小礼物小惊喜什么的。
  比如王府织造上的人从谢慕林这里学会了毛衣编织的技术,连几个简单的花样都学会了,立刻就开始为燕王准备新袍子,哪怕赶不上最新这一波送冬衣了,也要让燕王回到燕王府后,第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新衣,欢喜欢喜。
  而谢慕林从织造的人那里学会了做交领长袍的方法之后,先是完成了给自家丈夫朱瑞的圆领毛衣,便开始为嫡婆婆燕王妃做一件交领长袍,还选了与燕王那件新袍子同样颜色的毛线,力求让公婆未来能穿上情侣装。
  为了这事儿,朱瑞前脚夸过老婆孝顺有心思,后脚就有些酸溜溜地表示,自己也很想要一件袍子,那件套头的毛衣固然暖和,但不好穿在外面,叫外人看到自己多么有福气,媳妇亲自巧手替他做了新冬衣呢!
  谢慕林对于丈夫的言辞无言以对。她只能说:“眼下离冬天还早呢,你也不必急于一时,且等我研究一下,如何做好这件给王妃的袍子。等这件袍子完工了,我还想给静明师太做一身呢。我爹娘那儿,也得送一套的……”这么算下来,以她织毛衣的速度,到腊月前都没什么空了。所以朱瑞想要新袍子,还得再等几个月。
  朱瑞露出了委屈的表情,可他又不能叫老婆先给自己织。无论是燕王妃还是生母静明师太,老婆有心要孝敬她们,都是应该的。岳父岳母那边也不该落下。老婆好歹不需要给父亲燕王织一身,已经令他暗暗庆幸了。再怎么说,他也有一件老婆亲手织的新毛衣,比所有人都先穿到了身上。
  朱瑞消停了,谢慕林也暗暗松了口气,手上织毛衣的动作倒是越发熟练起来。虽说几年没上手了,但当年学得仔细,许多技法到现在她都还记得呢,因此很快就重新捡回了这门手艺,真该多谢大学时代的社团学姐们倾囊相授。为了报答她们的好意,她也会把这门手艺倾囊相授给燕王府与作坊中的织工的。她就盼着这些人早日掌握这门手艺,最好青出于蓝,织得比她更快更好。这样,以后她想要添新毛衣,就不必自己亲自动手了。
  时间走到了八月末九月初,永平郡主与仪宾袁燮从真定老家回来了。这回袁老夫人没有跟着回来,而是留在了老家,但袁夫人却与儿子媳妇同行,一起进了北平城。
  听闻这个消息,燕王妃原本立时就要打发人去接女儿女婿回王府用饭的,如今只得打消了念头,按捺住想见女儿的心情,先派个人过去问候一声,等女儿女婿歇两日,家里的事也都料理妥当了,再回王府来见自己。
  燕王妃担心女儿回娘家太勤,会让婆婆袁夫人不高兴。
  然而,燕王妃派出去的人到了袁家,袁夫人便带着儿子媳妇一起到燕王府见亲家来了。袁夫人半点都不为儿媳妇爱回娘家一事生气,反而还劝永平郡主,得闲时多回来看望王妃呢。燕王不在家,女儿也出嫁了,燕王妃的心情一定不好受。袁夫人自己有过艰难的岁月,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十分开明体贴。
  燕王妃顿时就感动了。
  谢慕林得了消息,与丈夫朱瑞一块儿到正堂见亲家与小姑子夫妇时,就看到燕王妃与袁夫人正手拉着手,亲亲热热地说着家常话。前者告诉后者:“珮儿这孩子从小被我惯坏了,有许多不懂事的地方。亲家若觉得她有不对,只管教导她,不必客气!”后者告诉前者:“郡主可孝顺可贴心了!有这样的儿媳妇,真真是我们袁家的福气。王妃把女儿教得这么好,何必谦虚?!”
  居然互相吹捧上了。
  谢慕林与朱瑞面面相觑,看到同样是一脸尬笑的永平郡主与袁燮,只觉得一头雾水。
  第1335章 齐备
  袁夫人的回归带来了好消息。与袁家交好的那几户人家,通通都同意了将今年收获的棉花全数卖给谢慕林建立的织坊。而且,只要她愿意,以后一直供应下去也没问题。
  袁夫人离开北平后就去了好几个地方,一家一家地拜访了这些世代相交的人家。他们未必个个都如袁家这般富贵,但最落魄的一家,也有百十亩地,其中大量都是棉田。他们所居住的区域,本来就是燕王治下盛产棉花的地方。当地官府还有官属棉田,每年给军队提供大量棉花呢!无奈这几家人虽然都有家庭成员出身军伍,还在曾经风光无比的袁老将军麾下听令,又立过军功,却跟如今在军中管理后勤的人不大相熟,因此家中出产的棉花只能卖给熟悉的商人。当那商人出了事,他们也就抓瞎了。
  袁夫人上门,给他们带来了好消息,他们都十分高兴,半点不介意谢慕林这边给出的价钱比市价还要稍低一线——这是大宗货物批发价,自然不能与市面上零售的价钱相比。他们甚至还觉得,只要能保证长期稳定的交易,价钱再便宜一成也无妨的。燕王府的未来世子之妻,如今也是堂堂郡王妃,她开的织坊绝对不用担心会倒闭,那就能长长久久地买他们地里出产的上等棉花了!这种旱涝保收的好事,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自然要紧紧抓住机会啦!
  袁夫人今日来燕王府,就带来了这几户人家家主的亲笔手书,全权代表他们与谢慕林签定契约。她还带来了这几户人家今年可能会收获的棉花数量,表示他们有足够的人手和车,愿意包揽运输任务,甚至还答应把收获的棉花晒干又去了籽,再打包装车送往北平。
  袁夫人笑着表示:“我告诉他们,郡王妃定下了这个价钱,那就是这个价了,不可能轻易更改。今年外头的棉花价钱略有回升,但他们几家若是决定了要把棉花长期供应织坊,那就不能看着外头的棉花价钱左右摇摆。他们都认同了我的话,还说郡王妃开的价钱很好,比去年强得多了,心里还担心郡王妃会吃亏呢!既然郡王妃不打算降价,那他们就多做些事,给郡王妃多些便利,好让您记得他们的好处,答应与他们签上十年八年的长约,让他们从今往后,再也不必为卖棉花的事犯愁了!”
  谢慕林不由得失笑:“夫人,府上这几家世交真真是性情纯朴。我当初定价钱时,原是根据去年的价钱与今年上半年的棉花市价定的,没想到如今外头的市价又涨了不少,还担心您那边谈判不会太顺利呢!没想到这几户人家全都不在意不说,还愿意将晒棉、去籽和运输的活计都包揽了去,可给我解决了大|麻烦了!我心里不知该如何感激才好呢。只要我这织坊能一直开下去,我自然乐得跟他们签长约!”
  袁夫人得了她这句准话,心里也颇为欢喜,感觉自己对世交的承诺总算可以实现了,便笑道:“郡王妃不必替他们几家人担心。今年棉花价钱确实稍有提升,但那又不得长久,等到明年降了价,棉农又该吃亏了。他们虽然只是埋头种棉花的庄户人家,就算是老将军麾下时,也都是只知道听令行事的老实人,但还不至于太蠢,上赶着叫自己吃了亏。您这笔生意对他们的好处大着呢!”
  谢慕林与朱瑞对视一笑,心下明了袁夫人的言下之意。
  那几户人家与袁家交情好,财政上的问题可能不是太严重,但明显在军中已经不剩什么人脉了。他们的家主既然是袁老将军生前的部下,袁老将军去世后,嫡亲孙子袁燮尚且处境艰难,两位夫人勉强靠送礼维持着昔日的人脉,因伤退伍的旧部自然更不必提了。如今袁燮成了永平郡主仪宾,袁家境况大为改善,有心要回报这些世交,奈何能帮忙的地方有限。钱财物资什么的,人家未必急需,可若是提拔他们家中子弟入伍,又要担心战场上刀枪无眼,伤了子孙性命。
  他们如今不比从前,都有些家底,若不是实在艰难,何必送孩子入边军挣命?再说了,今年年初一场大战,北边元气大伤,接下来几年可能都没什么大规模的战争了,孩子入了军伍,却没了立功的机会,不是白耽搁功夫么?!
  这几家人如今缺的是人脉,是底气,是能让他们的儿孙有前程出路的渠道,也是保住他们家财不被人侵吞的靠山。有了永安郡王妃的一纸契约,他们还需要担心什么?!他们几家连棉花差一点儿血本无归的日子都经历过,如今不过是少赚些银子,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