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小军阀> 第九百五十四章 战争大幕拉开!

第九百五十四章 战争大幕拉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战败,被迫接受协约国的《凡尔赛条约》!
  德国放弃东部历史上曾属于波兰的大量领土,德国对于波兰的厌恶程度甚至超过英法等国,原因包括英国对德国的态度转向容忍、法国军事思想转为防御为主、并还有士气萧条的情况,故不易另起战端,且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只丧失了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给法国,这两省在历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国,民族成份复杂而难定其归属,但在波兰的情况中,德国不但要让其恢复1772年时的领土,还要丧失西里西亚此一重要的工业产煤区、割让但泽这个纯德国城市以及“走廊地区”给予波兰在名义上成为独立的“利伯维尔”,导致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分隔,严重限制了后者的发展。
  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总计丧失帝国时期的13%领土与12%的人口,其中波兰又占其极高之比例。出身自德东一带的塞克特对波兰更是痛恨,曾说道:“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与德国本身的需求不可调和的,波兰必须灭亡,而且一定会灭亡。”并灌输军队中“毁灭波兰”之信念。后来此主张也同样为柏林的高级官员所接受,魏玛共和国总理约瑟夫.魏尔斯曾公然发表过“波兰必须受到惩罚”的言论。
  而英国首相乔治.洛伊德也曾说过:“波兰被给予的太多,以后会造成大麻烦。
  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终于决定解决波兰问题了!
  1939年的4月20日,是希特勒50岁寿辰。近日来他常怒形于色,说明他已没有耐心了。
  时光在飞逝;他相信,自己只还有数年有健康的体魄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与通常一样,1939年希特勒的生日是通过盛大的阅兵来庆祝的。场景雄伟壮观——国防军三军以及武装的党卫队均有代表。
  目的在于警告敌人。
  应希特勒的明确要求,表演了最新式的中型炮、重型坦克炮、高射机枪和空军的探照灯。一队队战斗机、轰炸机从头上轰鸣而过,又多又吓人。
  出席阅兵式的外国使节,对德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阅兵,各有自己的印象。他们也没有忽视把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作为主宾、放在希特勒身旁的意义。
  此次阅兵虽使许多人吓破了胆,但是,见到如此强大的武装力量,大部分德国人均引以为自豪。
  50岁寿辰也是掀起另一次颂扬希特勒的宣传浪潮的借口。
  对许多崇拜者而言,他是德国的救星:“元首是本世纪唯一能掌握上帝的霹雳并为人类而重新改造它的人。”对其他人而言,他胜过弥赛亚——上帝本人:“我的孩子们把元首看成是为万物发号施令,安排一切的上帝。在他们眼中,元首是万物之主。”
  小学生也被教会了唱颂歌:“阿道夫.希特勒是救星、是英雄,在辽阔的世界中,他最高尚,为希特勒而生,为希特勒而死。上帝就是希特勒,他统治着勇敢的新世界。”
  8月22日,元首召见了高级将领和他们的参谋,在宽阔的接待室内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
  “把你们找来,目的是要把政治局势向大家描绘一下,这样,你们才能看清我赖以作出行动决定的各种因素,同时也是为了增强你们的信心。”他说,与波兰的矛盾迟早总要爆发的,有许多理由可证明最好是立刻行动。“首先,有两个个人的因素:我自己的个性和墨索里尼的个性。主要的是一切均靠我,靠我的生存,因为我有政治天才。也许,将来不会再有人像我这样对德国人民充满信心。所以,我的生命是大值里的一个因子。但我可在任何时候被一个罪犯或笨蛋消灭。”
  第二个个性因素是意大利总理。他若有个长短,意大利是否仍忠诚于他们的联盟,这是值得怀疑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英国还是法国,那里都没有杰出的人物。“我们的敌人只有水准以下的人。没有个性、没有师傅,没有搞行动的人物!”
  另外,政治形势也有利,地中海在竞争,东方局势紧张。目前的所有这些有利形势两三年后均将不复存在。“谁也不知道我还能活多久。所以,还是现在就打为妙。”
  接着,他把问题讲得更具体了。他说,与波兰的关系已无法忍受。
  “我们面临的决择,不是打便肯定被消灭,或迟或早。西方有什么作为呢?不外乎是从马奇诺防线发动进攻或对帝国进行封锁!”
  戈林一带头,其他将领也跟着热烈鼓掌。
  “我的元首!”戈林元帅说道“部队会尽其责任的。”
  掌虽然鼓了,但戈林和其余将领都一致反战,因为大家都相信,德国还未作好发动战争的准备。弹药只够6个星期之用,钢铁、石油和其它重要物资也奇缺。
  与其将领一样,希特勒对此也是了如指掌的,但他考虑的是一种不同的战争:闪电战,即用足以保证迅速取胜的兵力和战斗强度,全面发动突然袭击。
  这既是战略概念也是战术概念。他曾发誓,永远不让长期战争带来的苦难重新在德意志的国土上出现。
  对部队,他只在广度上而不是在深度上进行武装,其原因也就在于此。常备武器的生产率较高,不为长期战争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德国经济的这种组织方法,是希特勒有意这样搞的。他的目标在于迅速地生产武器,而不是增加兵工厂,或改组兵工厂的结构。
  一系列的闪电战,靠短期的生产爆发力维持,将使希特勒看来好像很强大。
  他避免为常规战争进行大规模生产,因为这意味着经济毁灭。他的哲学是穷汉的哲学,只有靠胆识才能成功。用战争冒险的办法,他已取得了一系列廉价的胜利,而这个战争冒险正是他的较富裕的敌人几乎不惜一切代价要避免的。
  闪电战不但与其赌徒的天性吻合,而且也与其独裁者的地位相适应。一个民主国家是经受不起这种经济突发力的,
  例如,在集中生产坦克后,立即又转向民用生产。可能会伤害一个民主国家的东西却不适用于一个具有奇特的经济弱点和力量的国家。
  希特勒的闪电战,使其将领也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的理论仍源于过去。
  他们不像希特勒那样明白,论战斗,德国的准备要远较英法之准备为好。这是一场赌博,但他估计到,他能迅速取胜于波兰,永远无需与英法两国交手。奇特之处就在于,他们会觉得报复是徒劳无益的。他必须用某种方法将西方中和,或恫吓、或动武。
  8月22日上午听过希特勒讲解入侵蓝图的军人,未提过片言只字的批评意见,午餐后被带进来听训话的野战将领也未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元首劝他们不必发慈悲。
  “强权即公理。”他说完后便宣布入侵波兰的时间有可能定在星期六即8月26日的拂晓。
  8月25日,星期五,是关键性的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波兰问题一解决,他就准备并决心再向英国提出一项全面的建议,例如,他愿意接受大英帝国并亲自保证它的继续存在。
  但是,如英国拒绝他的建议,他恶狠狠地说道:“那就会出现战争。”
  而这又是他最后的建议。
  半小时后,即下午3时零2分,他批准了于佛晓进攻波兰的命令。表面看来,他这一赌注原系机会主义使然。但是,应该承认,希特勒是个日常政治的狡猾巨匠,他的外交政策确有其基本目标:一步一步地控制欧洲大陆。这个政策是与其激进的反犹计划密切相关的。
  在罗马,德国大使在齐亚诺的陪同下,带着当日早些时候草就的那封不寻常的信,正步走入维内西亚宫。
  3时20分,汉斯.格奥尔格.冯.马肯森大使将那份文件递交给了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讲求现实,不能不面对这个事实:在阿尔巴尼亚表现如此软弱无力的意大利军队,并不具备打一场真正的战争的士气、训练和技能!
  战争被推迟了,又很快被制定了新的日期。
  向波兰发动进攻的日子便确定于星期五,即9月1日;在西方则不采取任何行动。这份指示被派人送至各高级军官手中,由他们再以最机密的办法向野战指挥员发布特别令。
  至下午4时,开始入侵的执行令已经落实;部队和装备已开始向边界附近的前线移动。与此同时,党卫队安全处的头子也向波兰边界上一支秘密的德国部队发布了特别令。在此之前,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就泡制了一个计划——“希姆莱战役”!
  给希特勒发动进攻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借口。
  乔装成波兰士兵和游击队的保安处先遣队,将于入侵前夕在边界上挑起事端,在刚好4小时后,便向一森林车站发动进攻,击毁一德国海关大楼,这是最重要的,短暂地占领格莱维茨的广播电台。
  战争已经无可避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