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宗明天下> 第918章 对战程朱理学——结束

第918章 对战程朱理学——结束

  选定了会试上榜的一百多人后,还要举行殿试决定这些人是一甲二甲或是三甲,以及将来能选定的官职。不过距离举行殿试有些日子,这还不是现在朝堂内外最引人注目的事情。
  现在朝堂内外最引人注目的事情,当然就是理学派与其它学派之间的辩论了。
  自从几天前允熥宣布废除朱元璋颁下的免除节妇娘家差役的旨意、又下令废除殉葬制后,理学派与其它学派之间就因此不断唇枪舌战,随着时间过去不仅没有慢慢停下来,反而愈演愈烈,不仅京城的文官,就连京城附近的地方官都写信到京城,委托好友替自己张贴大字报。
  虽然理学派与其它学派互相之间的分歧甚多,能够辩论的观点不少,但双方不由自主地集中到了对女子的态度上。一来,这次辩论正是因为允熥废除对节妇家里的优待引起,二来谈论其它也容易引起忌讳。
  孔子亲口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君臣关系比拟为父子,即使允熥金口玉言,说了儿子孝顺父亲也要依照礼仪而不是做父亲的说什么就是什么,但臣下说这样的话仍旧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怀疑不孝,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尽量避免这方面的话题。至于君为臣纲,就更没人敢谈论了,况且双方在这一点上的分歧本来就很小,是以众人均辩论到底女子的地位应该如何。
  允熥靠在榻上,闭着眼睛听陈瑛将这一段时间双方的主要辩题和依据叙述了一遍后,说道:“这样说来,现在理学派的主要依据,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言:‘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了?”
  “是,陛下。”陈瑛说道:“孔子所言中有关女子的话语甚少,就是有也大多只是泛泛而谈夫妻之道,女子自然要顺从丈夫,但顺从到何种程度却只是说合乎礼仪,所以难以作为依据。”
  “而孔子之后的诸多典籍,因为此次辩论又以‘正本溯源’为名目,所以无法引用,因而这句孔子对女子有贬低之意的话语就被理学派封为圭臬,与周礼、汉礼等学派争辩。”
  “原来如此。”允熥睁开眼睛,拿起放在一旁的《论语》,翻看几页将自己的猜测又确定了一遍,对陈瑛说道:“爱卿附耳过来。”随即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
  陈瑛听了允熥的话非常惊讶,在心中默念几遍《论语》,抬起头来难以置信的嘀咕道:“怎会如此?”饶是陈瑛仅仅将儒家经典当做敲门砖也有些咋舌。若允熥所说是对的,那整个儒学都要受到影响。
  “陈爱卿,朕的意思你也应该明白。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这个观点散布出去。”允熥说道。
  陈瑛回过神来,躬身说道:“臣定不辱命。”
  ……
  ……
  第二日,上午巳时正。
  这一日是三月二十五日百官休沐之日。既然是休息的日子,那大臣们都不必上朝也不必理事,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因此,这样的日子都是辩论的双方最为活跃的日子,今日也不例外。
  这一日从辰时初开始,就有人在木板上张贴大字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辩驳。这个年代大多数人晚上睡得很早,因此起床也很早,许多人卯时初就起来,借着微弱的阳光写字,在天大亮以后张贴。
  也因此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发生了:许多观点对立的人在张贴大字报的木板前相遇,随即理所当然的争论起来。很快,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木板附近,分为两边大声争辩着。远远看过去,很像是两伙儿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开片。但你若走近,就会发现双方大多数人都是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个个穿着长衫,嘴里操着或流利或生硬的官话激烈的争辩着。附近还有人满脸焦急地操着谁也听不懂的话说着什么,应该是来自两广福建一带的官员。
  此时在这一片公租房附近的派出所内,两个警察正坐在屋顶,一边嗑着瓜子一边颇为新奇的看着这些文官辩论。其中一人说道:“这可真是新奇,我家也是世代居住在京城的人,活了近三十岁还是头一次看到文官们这样吵闹。”说着又有些担忧:“他们不会打起来吧?若是打起来了,咱们两个守着就在一旁的派出所,但只是看着没有动作,恐怕会被上官斥责。”
  “不会。”另外那人说道:“文人们讲究君子动口不动手,虽然这些文官儿未必个个都能算得上是君子,但也不会动手。”
  “更何况,即使他们动手了,咱们两个上去劝解能有什么用?他们大多可都是朝廷命官,会听咱们两个小警察的话?万一碰到了谁,咱们两个可就不是被斥责一番就能了解得了。”
  正说着,从东面又有一人走进公租房这个坊,走到正在激烈辩论的文官附近,想要分开人群走到里面去。
  “这是,中书舍人陈瑛?”一个警察道。
  “就是陈大人。听说他是陛下的亲信。”
  “既然如此,他说什么,一定是经过陛下首肯得了?”
  “应该就是如此。”
  “那看来这次辩论要结束了。陛下的亲信岂会随意出言辩论此事?定然是有了十分重要的证据。”那个警察说道。
  此时站在木板前的宋麟等人想的和两个警察也是一样的。前些日子陈瑛一直没有说过什么,也一张大字报都没有贴,但此时忽然出现,一定是有了他以为难以辩驳的依据。宋麟不由得停止说话,握紧拳头看着陈瑛。
  大多数人都如同宋麟一般想,所以渐渐的场内竟然变得悄无声息,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站在中间的陈瑛。
  陈瑛颇为享受这种注目,扫视了一圈后才咳嗽两声,问宋麟道:“宋学士,学生请问,《论语》中一共有多少个‘女’字?”
  宋麟有些莫名,但还是在心中默念了一遍《论语》,答道:“《论语》中一共有十九个‘女’字。”
  “不知这其中通‘汝’字的一共有几个?”
  “一共有十八个‘女’字通‘汝’字。”
  话音刚落,宋麟就反应过来,很惊讶的说道:“莫非孔子的本意,这剩下的一个‘女’字也通‘汝’字?这句话的本意是……”
  “是‘惟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陈瑛大声说道:“《论语》中一共十九个‘女’字,其中十八个经历代大师鉴别,都必定是通假字。那这仅存的一个‘女’字,如何说它不是通假字?”
  “更何况,若这个字是通假字也不是说不通。此言出自《论语》第十七阳货篇,若是‘女’通‘汝’,此句意为:(阳货)你这个小子和小人一般难以相处。”
  “若此字确为通假字,那孔子就从未有过对女子不屑的言论,即使女子仍旧要听从男子,也不必像理学派所说的卑下。”
  “这。”顿时,现场响起一阵抽气声,随即响起了议论声。
  陈瑛提出的观点太新颖了!或许在很久以前也有人怀疑过这个‘女’字是否是通假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董仲舒对论语的解释成为正统的解释,虽然后世也不断有人对他的解释进行质疑,但从未有人怀疑过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含义太清楚了,甚至不读书的农民都能听明白。也因此理学派即使用这句话作为自己辩驳的根本,也没有仔细分析过‘女’字是否可能是通假字,从而现在被陈瑛一举驳倒。
  若是平时,这句话被重新解释对理学派算不上太大的打击,但现在这句话是理学派同其他学派辩论的重要依据,若是原来的解释被推翻,他们就会马上陷入危机之中。
  “你这只不过是一家之言,虽然其余十八个‘女’字都是汝字,也并不能据此以为这个‘女’字也通汝字。”宋麟反应过来,大声反驳道。
  “孔子在《礼记》中庸篇言到:‘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此言中的夫妇,并非指夫妻,而是男女百姓之意,自古以来的儒者均如此以为,学生也无其它见解。但由此可知,可见孔子以‘妇’字称呼女子,而非‘女’字。所以如何能认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其意为女子?”陈瑛又道。
  这番话彻底压倒了理学派,让在场的理学派诸人说不出话来。他们现在要想驳倒陈瑛的话,就得证明《礼记》中庸篇中的夫妇二字是夫妻之意,但这句话中的夫妇如果解释为夫妻是怎么都讲不通的。
  并且《礼记》中还有专门表示妻子之意的词,就是‘妻’这个字。他们更加没有辩驳的余地。
  陈瑛说过这些话,见在场的理学派诸人都哑口无言,有些人还露出颓丧之意,有些得意的掸了掸身上的尘土,躬身行礼道:“诸位同僚,学生还有事,就先走一步了。”随即离开了此处。
  坐在派出所屋顶的两个警察有些目瞪口呆的看着离去的陈瑛。他们猜到了陈瑛必有惊人之语,但没想到效果这样好。他们虽然听不大懂陈瑛说了什么,但见在场主人的反应就能明白有多大作用。
  他们很快兴奋起来,因为终于有一件可以和旁人吹牛的事情了。‘在陈中书说了这一番道理后,在场的许多官员恼羞成怒,要围殴陈中书,幸得我冒死相救,陈中书对我感谢道……’其中一人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思起了要如何对旁人吹牛。
  不过正是在这许多普通人歪曲的口耳相传下,这番话迅速传播开来,不仅当朝的官员知道了,京城内外的百姓知道了,居于乡下的秀才也很快知道了。理学派迅速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
  更加学上加霜的是,又有人张贴大字报,列出了朱熹生前被人弹劾的几大罪状: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家妇不夫而孕。从私德上攻击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朱熹。
  这下子,理学派更加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原本在孔子时代,私德并不与公德完全相提并论,但到了后世这二者就相提并论了,私德不好也会被人认为公德不好。朱熹本人如此,他的学说如何能被认为是正确的?虽然理学派的人翻故纸堆,找出当年的记载,试图证明朱熹只是纳了两个尼姑为小妾,儿媳妇怀孕不是他干的。但这事都过去二百多年了,想要完全证明十分不易;何况即使仅仅纳尼姑为妾也是丑闻,理学派因此在短时间内几乎就要被全面打倒。
  可就在此时,尚未参加殿试的今科会元周述忽然张贴大字报:“《论语》卫灵公篇有云: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虽然朱熹自身私德颇为可疑,但也不能以此认为他的言论都是无稽之谈,理学还有许多有道理之处。”
  在他说出这番话后,许多和他持有一样观点的人纷纷出言,反对彻底将理学派打倒的做法。
  但这反而使得真正的理学派更加难堪。因为理学派本身就是主张公私合一的,这番话等于进一步否定了理学派的根基。
  最后允熥适时出手,表示理学派虽然有许多谬误,但也有一些可取之处,让周礼派吸纳了理学派的部分观点。不过并非所有周礼派的人都愿意如此,所以周礼派发生了分裂,其中一支形成了新的学派,后世被称为明礼派的雏形。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事情到此,理学派的人大多转投其他学派,剩下的人也只能苟延残喘;又过了许多年,仅存的人都死光后,真正的理学派灭绝,除非再发生一次类似于蒙古灭宋的重大政治变动,否则理学派不会再兴起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