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盛唐风流> 第123章

第123章

  “乐相所言虽是有理,然下官以为‘纯‘字虽好,却是臣之谥,不足以显太子殿下之尊,下官以为‘仁孝’二字或为更佳。”
  一派赞许声中,明崇俨突然从旁站了出来,提出了个反对的意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对太子推崇备至,其实不然,谥号向以一字为贵,二字则差了一筹,别看“仁孝”二字不错,可比起“纯”字来,却是差了不老少,再者,这个“仁孝”左右不过是在掩饰太子与武后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在为武后涂脂抹粉罢了,
  “明大夫此言大谬,‘仁孝’不过为人之本分耳,岂能与太子殿下之仁德并论,请恕本官不敢苟同!”
  这一见是明崇俨这个后党中坚跳将出来,乐彦玮的脸皮子立马便耷拉了下来,拿出当朝宰相的架子,毫不客气地训斥了明崇俨一番。
  “不然,乐相误矣,唯本分者,难得也,窃以为‘仁孝’二字大佳,有何不可之说。”乐彦玮话音一落,刘祎之便即站出来反驳了一把,半点都不肯退让。
  “荒谬,荒谬绝伦,尔等……”
  乐彦玮久居中枢,无论是资历还是官阶都远在刘、明二人之上,此际正因太子的死而满腹悲愤,这一听二人居然敢当庭跟自个儿对上了,登时便是一阵大怒,眼珠子一瞪,便要出言训斥将起来。
  “陛下驾到!”
  没等乐彦玮将话说完,一声尖锐的嗓音突然在后殿里响了起来,诸臣工们自是顾不得再争议,忙不迭地各自整容而立,恭候着高宗的到来。
  “陛下,您龙体要紧,万不可有失了才是,妾身无能,竟让陛下抱病议事,臣妾……”
  高宗到是到了,不过却不是自己走进来的,而是乘着四人抬的软辇从后殿里转出来的,面色苍白如纸不说,还时不时地颤抖着,显然病情不轻,一众朝臣们见了,都暗自伤感不已,自不敢多看,各自大礼参拜不迭,而正端坐在龙床上的武后则秀眉不经意地一皱,旋即便掩饰了过去,急匆匆地起了身,迎下了前墀,抢到了高宗身旁,款款地便是一福,口中絮絮地说着,末了,眼圈一红,竟自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朕没事,朕还死不了!”
  高宗的气色不好,脾气显然也大了不老少,也没管武后是如何哭泣的,不耐地挥了下手,吭哧了一句之后,由着数名小宦官搀扶着下了软辇,晃晃悠悠地行上了前墀,重重地落了座,微喘着抬起了手,对着一众大臣虚虚一抬,语气急促而又嘶哑地开口道:“诸爱卿都平身罢,接着议,朕听着便是了。”
  “臣等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众朝臣们虽不敢肯定高宗的心意何在,可却都看出了高宗对武后显然有着不满之意,谢恩的声音自是就此高昂了不老少。
  “陛下,老臣以为太子殿下乃至情至性、至纯至孝之人,其之逝实我大唐社稷之哀也,当以‘纯’字为谥,方能彰显太子之仁德,恳请陛下明断。”
  眼瞅着高宗自打进殿之后,便连正眼都不看武后一眼,显然对武后已是不满得紧了些,乐彦玮大受鼓舞之下,立马第一个站将出来,高声禀报道。
  “陛下,臣等亦是如此认为,还请陛下明断!”
  乐彦玮的话代表了诸多朝臣的心,自是纷纷站将出来,齐声应和着,朝堂上的局势呈现出一边倒之状。
  “朕对弘儿向来期许有加,也亏得弘儿贤能,朕方能得些逍遥日子,而今弘儿既去,朕岂能屈了其,区区‘纯’字如何能配得朕的弘儿,朕本意便是要传位于弘儿,奈何天不假年,弘儿竟就此去了,朕心疼啊,朕若是能早传位于弘儿,或许弘儿也不致走得如此之早,朕有愧啊,朕有愧啊,呜呜……”
  高宗越说越是激动,到了末了,已是老泪纵横地哭泣了起来,慌得一众朝臣们全都手足无措地不知该说啥才好了。
  “朕知晓,这些年来都是弘儿在操持着国事,比起朕来,更像个帝王,朕不能屈了弘儿,朕意已决,弘儿的谥号便定为‘孝敬皇帝’!”高宗大哭了好一阵子之后,突地一拍龙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了决断,此等古来未有的荒唐之谥号一出,满朝文武尽皆就此石化了……
  第二百九十七章无解的难题
  太子之位从来都是个高危险的职业,运气好的,挨到了老皇帝死去,顺顺当当地登了基,那就算是得了高回报,当然了,高回报的反面就是高风险,自古以来,登基不成把命丧的太子不知凡几,尤其自开唐之后,三朝拢共立过五个太子,可算来算去,也就只有高宗一人登了基,余者全都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不可谓不血腥残酷,对此,大唐的官员们嘴上虽不说,心里头却早已是习惯了的,别看今日朝臣们似乎很在意太子之死一般,其实不然,那都是在做表面功夫罢了,也就是合着伙表演一下忠孝而已,至于太子的谥号究竟该是啥,真儿个在意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朝臣也就是在等高宗拍板,顺势敷衍着称颂上一把,也就算完了事儿,但却没想到高宗居然冒出了如此个荒唐至极的谥号,所有人等自是全都傻了眼了,谁也不知这当口上是该称颂好呢,还是反对才妥。
  所谓的谥号有着两层的意思——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只有地位尊崇之辈方能有谥号,也就是个盖棺定论的意思,于亲朋来说,固然是极为重要,可于旁人而言,那就是无甚要紧之事了的,本来么,太子的谥号如何定,朝臣们争归争,却不过是各表忠心罢了,然则高宗将李弘的谥号定为“孝敬皇帝”的话一出,麻烦可就来了——首先,自古以来就无此等先例,哪怕翻遍了古礼与《大唐律》,也断然找不出半点的依据,毫无疑问,高宗这道旨意有着浓浓的乱命之嫌疑,其次,既然李弘的谥号是“孝敬皇帝”,那葬礼就得依照帝王之礼来办了的,花销之大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关键的是如今正值农忙之际,要造帝王之墓,所要动用的民夫之数目可不是三、五州县能应付得了的,说是劳民伤财也绝不为过,不过么,这两条都不是群臣缄口的关键所在,真正令朝臣们忧心不已的是高宗此举的用心之所在,很显然,满朝大臣就没谁想当上官仪第二的。
  “陛下圣明,妾身以为弘儿一生操劳,所行诸事皆利国利民,确当得此谥号。”
  朝臣们都看出了不妥,有着七窍玲珑心的武后自然更清楚高宗此举是在向自个儿表示着不满,然则武后却宛若不觉一般,抹了把眼泪,率先打破了殿中那令人窒息的沉闷,体贴至极地附和了一句道。
  “父皇圣明,儿臣等别无异议。”
  武后话音刚落,有心表现一下的李贤便即从旁闪出,高声称颂了起来。
  “陛下圣明,臣等叹服。”
  李贤既已出头,刚调回朝中任侍御史的林奇等十数名潞王一系的朝臣们自是不敢怠慢,各自出列附议不已,然则绝大多数朝臣却依旧是面面相觑地呆立在当场,既不赞同,也不出言反对,只是一味地保持着沉默。
  “李敬玄何在?”
  高宗显然是决心已下,压根儿就不理会群臣们的沉默以对,也没去理会武后与李贤等人的称颂,铁青着脸便点了礼部尚书李敬玄的名。
  “臣在。”
  李敬玄说起来也是朝中老臣了,早在高宗还是太子时,便已在东宫任职,只是官运只能用一般般来形容,熬了二十余年,才于去岁因前任礼部尚书卢承庆病故方得以接掌礼部,其为人素来谨慎,自是早就看出了高宗给出这个嗜好的蹊跷之所在,本打算装聋作哑地应付过去,却没想到高宗第一个便点到了自己的名,尽自不情不愿,可也只能怏怏地站了出来。
  “爱卿素以善五礼知名,今既掌礼部,朕便令尔主持弘儿之丧礼,望尔好自为之,莫失了朕望。”高宗重重地坐回了龙床,大喘了口气之后,这才下了旨意。
  “臣遵旨。”
  一听高宗如此说法,李敬玄登时便是一阵头大,可又不敢出言推辞,只能是硬着头皮领了旨。
  “陛下,弘儿在日,每以爱民为要,既仁且慈,今农垦在候,田务方殷,重归关辅,恐有劳废,妾身以为当营陵于景山,或相宜焉,还请陛下明断。”李敬玄方才退下,武后便即站起了身来,对着高宗盈盈一福,一派为民请命状地进谏道。
  “准了!”
  面对着武后的款款请求,高宗脸色变幻了好一阵子,似有不同之意,只是到了底儿,还是没勇气当面反驳武后,只能是勉强地吐出了两个字来。
  “陛下圣明,臣妾以为兹体事大,须得有亲贵之人坐镇方好,显儿素来精明强干,有其居中调度,当可确保无虞,恳请陛下圣裁。”武后丝毫不因高宗的不耐而有所不满,依旧福着身子,再次进言道。
  “这个……”
  武后的这个建议显然是大大出乎高宗的意料之外,不由地便愣在了当场,看了看武后,又瞄了眼默默不语地站在殿旁的李显,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应答方好了。
  死老贼婆子,啥时候都不忘坑老子一把,有种!李显心思灵动得很,眉头只一皱,便已看穿了武后的居心何在——让李显去背负这劳民伤财的罪名只是其一,至于其二么,则是要将李显暂时排挤出朝堂,不让李显在册立太子一事上有所作为,最主要的是要防着群臣们拥立李显的可能性,用心不可谓不歹毒,不过么,李显本就没打算去争夺太子之大位,倒也不介意暂时离开注定将纷争不已的朝堂,然则却不想去承担害民之过,该如何避免此事可就有得计较了的。
  “父皇,母后所言甚是,太子哥哥在日,每以仁心对百姓,曾记得,总章元年,我大唐发兵征高句丽,会有司以征辽士亡命及亡命不即首者,身殊死,家属没官。太子哥哥上本曰:‘与杀不辜,宁失不经。臣请条别其科,无使沦胥’。父皇以为善,遂罢株连之法,百姓闻之,莫不以菩萨视太子哥哥,儿臣素来叹服,深以太子哥哥为楷模,今太子哥哥不幸早薨,儿臣痛心疾首,若能为太子哥哥身后事尽些绵薄之力,乃儿臣之幸也,然,儿臣却不敢因之而有违了太子哥哥之道,今正值农忙时分,若大举征民夫以修太子哥哥之陵寝,恐太子哥哥在天之灵不安甚矣,还请父皇三思。”
  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显自是半点都不含糊,也不等高宗开口,便已从旁站了出来,一躬身,畅畅而谈了起来,言而有据不说,也没忘了拿武后之矛去攻其之盾,口口声声为民做主,却不提如何做主来着,摆明了就是要高宗自己去说个分明。
  “唔,显儿此言甚是,朕何忍惊扰百姓哉,诸位爱卿对此可有甚良策否?”高宗本就不善政务,面对此等难题,又哪有甚良策可言,不得不将问题抛给了群臣们。
  这就是道无解的难题目,别说高宗了,便是诸葛亮再世,也断然找不到稳妥的解决之道,道理很简单,以帝王葬礼而论,征发民夫以为修陵之用乃是定律,历朝历代皆是如此,虽说扰民,可从大义名分上来说,却并无差池,民众纵然有怨气,却也能理解,问题是李弘并非真皇帝,而是被赐的谥号皇帝,自然不能享有随意征调民夫修陵的待遇,要民众信服,显然没那等可能性,随之而来的民愤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的,真要说解决之道的话,那就只有不按帝王之礼葬之,然则高宗那头都已下了决断,朝臣们又哪敢在此时提出反对的意见,于是乎,任凭高宗望将过来的眼神有多期盼,一众臣工们也只能是装作没瞅见,全都三缄其口地木立着,谁也不敢跟高宗对上一下眼神。
  “怎么?都哑巴了么?嗯?”
  高宗素来宠爱李弘,此番尽管明知其死得颇为蹊跷,却又因着武后的缘故,不敢强去追索根底,心中自是不快至极,之所以提议给李弘一个体面的葬礼,与其说是恩宠的表示,倒不如说高宗这是要凭此来抚平内心深处的愧疚心理,在此事上自是容不得旁人有丝毫的反对意见,只是李显提出的意见他又不能不重视,毕竟高宗本人也不想背上一个扰民无度的罪名,这会儿见济济一堂的朝臣们居然无一人肯站出来进言,高宗的脸色立马便难看到了极点。
  高宗这一怒不打紧,本就惶恐不安的群臣们却就此更坚定了缄默的决心,谁也不愿在此时触了高宗的霉头,再者,眼前的局势摆明了便是英王李显与武后当庭扛上了,在形势未明前,自是谁都不敢轻易插手其中,万一要是一个不小心得罪了其中一方,那后果怕不是那么好消受的,大家伙都不是傻子,沉默是金的道理还是清楚的,至于高宗的怒火么,只要没烧到自家头上,那也就权当耳边风好了。
  “废物,通通都是废物,气死朕了,朕……”
  高宗吹胡子瞪眼睛地等了好一阵子,还是没人肯站出来进言,心头的怒气自是再也按捺不住了,一拍龙案,变脸怒骂了起来,情绪一激动之下,身子猛地一个哆嗦,歪斜着便软瘫了下去……
  第二百九十八章强硬碰撞
  “父皇!”
  “陛下!”
  ……
  高宗这么一软倒,原本三缄其口的群臣们登时便全都慌了,各自惊呼了起来,倒是默默地立于高宗身侧的李旭轮眼明手快,紧赶着扑上前去,一把扶住了高宗软塌塌的身子,焦急万分地叫了起来。
  “来人,快,快传太医!”
  这一见高宗倒下,武后也急了,顾不得许多,紧赶着便呼喝了起来,早已在后殿待命多时的一众太医们自是不敢稍有怠慢,全都乱纷纷地冲上了前墀,围着高宗便忙活开了,把脉的把脉,按人中的按人中,好一通子忙乱之后,总算是将高宗弄醒了过来。
  “走开,朕没事!”
  高宗人虽醒了,可气色依旧是极差,脸色苍白无比,几无一丝的血色,双目一转,见围在身边的全是太医,心中登时大为的不耐,勉力抬起一只手,无力地挥动了一下,极之不悦地吭了一声。
  “陛下,您的龙体要紧,些须小事便交由妾身来办好了。”
  武后满面愁容地看着高宗,温声地劝谏道。
  “朕说过没事,接着议!”
  高宗口中说着没事,腰板随即一挺,便想着坐直了起来,奈何身体却不听使唤,连挣了几下,却是怎么也坐直不起来,反倒累得直喘大气不已。
  “来人,送陛下回后殿休息。”
  武后见劝高宗不动,索性不再劝了,面色一肃,直截了当地下了令。
  “诺!”
  侍候在旁的高和胜见状,高声应了诺,一摆拂尘,自有数名随侍的小宦官们一拥而上,将高宗抱上了软辇,往后殿便抬了去。或许是真的体力不支,也或许是想逃避先前那道无解的难题,高宗没有再多言,更不曾挣扎,任凭诸人施为,不数息便已转进了后殿去了。
  “诸公,陛下之意已决,此事不容耽搁,须得从速办了去才是,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还请诸位爱卿畅所欲言,莫辜负了陛下一片厚望方好。”将高宗打发走之后,武后便即再次坐回了龙床之上,一派威严地扫视了一下殿中诸人,面色肃然地开了口。
  “启禀娘娘,微臣以为英王殿下所言过虑了,太子殿下生前宽爱百姓,深得民心,今其不幸早逝,百姓闻之,必感其德,为其建陵之举,不宣而人或自至,再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君上分忧解难本属臣下应尽之责,何来惊扰之说,臣以为实无须杞人忧天,径直下诏可也。”武后话音一落,明崇俨立马便站了出来,好一通子长篇大论下来,句句不离挤兑李显之用心。
  “荒谬,按尔之言行事,百姓温饱且不可得,何来乐意之说,明大夫既言之灼灼,那便请身体力行好了。”
  明崇俨的歪理邪说一出,群臣一片讶然,乱议之声大作中,一名身着大红袍的官员已愤然而出,毫不客气地喝斥了明崇俨一番,众人定睛一看,这才发现出列者赫然竟是当今文坛领袖、御史中丞骆宾王。
  “骆中丞所言甚是,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若不得食,何来知礼节一说,今春耕正忙,仓促征发民夫,不是扰民又是甚子?臣实不敢苟同!”骆宾王话音一落,礼部侍郎林明度便即站了出来,不留情面地驳斥着明崇俨的建议。
  “启禀娘娘,明大夫既敢如此妄言,那便请明大夫自行任事好了,臣等将拭目以待!”
  “臣附议!”
  “臣亦附议!”
  ……
  有了骆宾王、林明度的带头,李显一系的官员们自是不甘落后,纷纷站出来喝斥明崇俨的谬论,到了末了,近乎大半的朝臣们也都跟着出了列,浑然一派痛打落水狗之架势,生生辩驳得明崇俨面色铁青不已。
  “众爱卿之意本宫知矣,然,陛下既已下了旨,须怠慢不得,终归还是得拿出个准主意方好,不知诸臣工可有甚教本宫者?”
  高宗将李弘的谥号定为“孝敬皇帝”的举动其实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出自一时之义愤,不过是想当场给武后一个难堪罢了,还真没去细想实施的具体可能,一遇棘手之难题,立马就玩起了“昏迷遁”,将这烂摊子丢给了武后,本心里未尝没有为难一下武后的意思在内,不过么,高宗显然是低估了武后的肚量以及对权力的无限渴望,面对着众臣围攻明崇俨的局面,武后丝毫不曾动怒,反倒是认认真真地听着,直到诸臣工们发泄了个够之后,这才不紧不慢地压了下手,一派心平气和状地将先前的问题换了个说法,再次提了出来。
  武后这句话说得不温不火,并未对先前争议双方进行点评,可话方一出,便有如一道大闸猛然落下一般,生生将群臣们的汹汹激情彻底掐断了,偌大的殿堂中再无一人刚轻易出言的——本来么,这世上就不存咋又要马跑又要马不吃草的事儿,要想不扰民又要以帝王礼厚葬李弘压根儿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任是谁对此都难言有把握,再说了,这事情还不光是厚葬不厚葬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天家之争,旁的不说,先前那架势摆明了就是英王与武后在扳着手腕,在此风向不定之际,多说很有可能便是多错,保持缄默方是稳妥之道,殿中诸臣工都是明白人,自然是明哲保身为上了的。
  “显儿素来多智,娘一向都是知道的,今既受命主持其事,娘相信显儿定能妥善为之的,莫要负了陛下与为娘的厚望才好。”
  对于群臣们的三缄其口,高宗是气急败坏地玩起了“昏迷遁”,可武后却显然极为享受诸臣工这等哑然无声的敬畏,半点都不以为忤,等了片刻之后,便即自说自话地将此事毫不客气地扣在了李显的头上。
  知道你个屁啊,老子啥时领旨了?你个死老婆子,这等指鹿为马的事儿都敢当众玩将出来,欺负咱不敢反抗是不?李显一听武后如此说法,登时便怒了,面对着武后一次又一次的耍无赖手腕,李显不打算再退让了,这便大步行到了殿中,对着武后一躬,不徐不速地开口道:“母后对儿臣的厚爱之心,儿臣感佩在心,时时不敢或忘,然,说到主持其事,孩儿自认无法在不惊扰地方之条件下,达成其事,请恕儿臣不敢领旨!”
  “轰……”
  李显此言一出,便算是摆明了车马要与武后当庭争锋了,群臣们见状,全都哗然了起来,可也就是私下乱议罢了,却无人敢出列搅合其中。
  “哦?是么?那显儿以为如何方能得两全,且说来与娘听听。”
  武后显然也没想到李显居然敢当庭摆出如此强硬的态度,眼神里的厉芒瞬间便是一闪,可也没就此发作,而是身子往龙床的靠背上轻轻一靠,一派饶有兴致状地打量了李显好一阵子之后,这才眯缝着眼,淡淡地问了一句道。
  武后此言语气虽平淡,可内里却暗藏杀机——李显若是能答得出一个两全之策,那其先前拒绝领旨的言行便是不折不扣的抗旨不遵,倒霉怕是不免之事了的;若是答不出个所以然来的话,李显一向以来的英名必然要受损不说,武后也能借机发落李显一把,虽不致有生命危险,可脸面却要就此丢光了的,这一点满殿大臣可都是看出来了的,大多数朝臣都为李显暗自捏了把冷汗。
  “母后见谅,儿臣说过了,此事万难两全,儿臣愚钝,还请母后指点迷津。”
  以李显之精明,自是不可能看不出武后话里的玄机,可也并不以为意,既然都已杠上了,李显自不肯稍有示弱,这便毫不客气地将问题反推给了武后,他压根儿就不相信武后能拿出甚良策来。
  无解的难题便是无解的难题,不独对李显是如此,对武后来说也是一样,毕竟现实摆在那儿,谁也无法做出无米之炊,两全其美的法子压根儿就不存在,纵使武后智算再过人,显然也不可能找出甚良策的。面对着李显强硬的反击,武后再也无法保持雍容的气度了,面色瞬间便耷拉了下来,可要想发作李显么,却又找不到任何的借口,只能是以狠戾的眼神死盯着李显不放。
  我勒个去的,你个死老贼婆,都已打算对老子下黑手了,还指望老子屁颠屁颠地“摇尾巴”不成?想玩硬的,那就来好了!李显昨夜险些落入武后的陷阱之中,早已是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朝堂上再被武后如此接二连三地挤兑着,都已被逼到了悬疑上,哪还肯再退让,这便毫不示弱地站在殿中,与武后对眼瞪视,大殿里的火药味就此渐浓了起来,一众朝臣们全都就此被惊得目瞪口呆,满殿一片诡异的死寂。
  随着母子俩各不相让的沉默对抗愈演愈烈,大殿里的气氛自是越发紧张了起来,诸臣工全都因之屏气凝神,大气都不敢稍喘上一下,谁都怕在这节骨眼上稍有闪失,万一引来无名之祸,那乐子可就大了去了,就这么着,死寂复死寂,时间宛若就此凝固了一般……
  第二百九十九章进退有据
  “启禀娘娘,微臣有一策或能解得此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