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其他类型>彼岸繁花[综红楼]> 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543节

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543节

  “仅仅是他阻塞言路吗?那你为什么要蛊惑大家扯上已经定论的萨尔浒战败之事、扯上几年前的廷击案、扯上新君前几天已经定论的红丸案?”
  杨涟盯着姚宗文发问。
  实话说方从哲对姚宗文还有提携之恩。这几年连续在增补官员的名册里添上他的名字,光宗登基后他也是第一批得到官职的,能得了户科给事中的位置,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手里的实权还是不小。他一度很感激方从哲,但是方从哲打回所有弹劾熊廷弼的折子,这就不是他所能容忍的了。
  “文儒兄,方首辅的所为不适合继续做首辅的。首辅实就是相权的别称。他行事懦弱担不起内阁的重任。”
  杨涟听姚宗文指责方从哲行事懦弱时,就犹如一道闪电劈开杨涟混沌的认识,他立即就想明白为何新君要维护方从哲了。
  ——懦弱又如何,新君狠厉的个性,最需要的就是有方从哲这样性格偏懦弱的首辅配合。
  且方从哲为自己和左光斗讲情,更是在新君面前树立了以德报怨的高尚心性。方从哲分明是这次被弹劾中获得了最大好处的赢家,自己和左光斗就是凑上去给方从哲垫脚的。
  现自己在新君跟前落了下乘,成为党同伐异的卑劣小人。这让他恨透了挑起事端的姚宗文等人。
  被十五六岁的文盲新君诘问,是不是出于公心弹劾方从哲?
  真是一巴掌糊到他骄傲、清高的老脸上。
  恼羞成怒的杨涟立即反唇相讥姚宗文,“那你担得起首辅了?”
  魏大中见杨涟不是好声气,赶紧劝道:“弹劾方从哲也是因为他堵塞言路,不是称职的首辅。宗文定没有其它意思。”
  御史顾慥也为姚宗文圆场,“文儒兄,且莫着急。孔时兄说的不错,要不是方从哲堵塞言路,我们也不会弹劾他。”
  杨涟沉痛地对魏大中和顾慥说:“陛下言封回弹劾熊廷弼的折子,是他命方首辅做的。”
  屋子里十几人立即被杨涟的话镇住了。
  姚宗文不甘心,急急地追问杨涟。
  “天子为何偏袒熊廷弼?我们这些人上书,难道天子该不博采众言,不该想想为什么大家都弹劾熊廷弼吗?这时候把熊廷弼撤换掉以平众臣不豫,才是明君应该做的事儿。
  我们这么多人联合弹劾首辅的不称职,方从哲与宫廷旧事有牵连、在致先帝与死地的‘红丸案’中,没能坚持首辅该做的,更该在下台之列。
  文儒兄,我们在朝堂的东林党人不如此联合起来这么做,那些昔日返乡蛰居的东林同道,何来位置立足朝堂呢?”
  杨涟这时候真的有骂人的冲动了。但他只有气无力地摆摆手说:“天子言‘这朝廷往后就只有帝党,再无齐楚浙党也无东林党了。’”
  末了他还加了一句:“诸位同仁与其弹劾方从哲过去做的不够好,不如把自己认为的怎么做才是好,上书与天子。我看天子更喜欢做实事的。”
  杨涟不想再违背天子的警告,随即端茶送客。在杨涟府上没得到满意回答的人,又不约而同地去左光斗的府上。
  说心里话,今晚的左光斗他想静静,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捋顺一下自己弹劾方从哲的时候,是不是完全没有公心?他想不到方从哲会为自己和杨涟说情,“要留有用之才与朝廷”。他能想到的是自己和杨涟被打发去辽东,等自己回来的时候,一起上书弹劾的同仁还有多少能立在朝堂上?
  可是几十人涌到他的府上,别说坐的地方没有了,后来者只能挤在厅堂的门口。
  左光斗只好耐着性子解释:“首辅是否称职有六年一度的京察,至于我撤出弹劾方从哲,实在是个人的缘故。因为天子追问这次弹劾方首辅是否从公心而为?”
  御史顾慥说道:“我们身为御史,难道弹劾朝臣不是从公心还能是从私情吗?”
  左光斗点点头,有些灰心地说道:“顾兄说的有道理。我不如你。我是听了汪文言的蛊惑,才弹劾方首辅的。所以无法在新君面前继续强颈,只能撤回自己的折子了。”
  众人皆黯然。能够说动清廉忠义的杨涟和磊落刚直的左光斗参与进来,乃是众人寄胜望之所在。杨左二人退出,意味着此次弹劾很可能是虎头蛇尾再无胜算了。
  左光斗见众人没有散去的意思,就丢下一个大雷。
  “天子要我和文儒在大典后去辽东犒赏,还要赏熊廷弼麒麟服。至于姚兄、三元兄所言熊廷弼不法之事,我去辽东会逐项核实。若是真如姚兄和冯兄诸位所言,回京的时候,我自会秉承公心上弹劾折子。”
  姚宗文心里慌乱,嘴上还是对左光斗说的冠冕堂皇。
  “共之去辽东万事多加小心,熊廷弼老奸巨猾,莫被他欺骗了。”
  左光斗不在意地说:“我为御史,自有自己查看实情之法。众位都是从公心议事,光斗惭愧。待从辽东回来后,再与各位并肩行事。”
  袁化中对左光斗拱手,“我与共之一般,不是出于公心,既如此,我明日也去撤回弹劾。”
  骆思恭手下盯着文武百官的锦衣卫,很快把杨左两府发生的事情报去朱由校那里。
  朱由校看到杨涟和左光斗的反应,满意地点点头。此事的东林党人,还是有与元老级别的韩爌一样,心中有一份正义存在。杨左二人能有这般思想,也不枉自己伸手拉拔一次。就是袁化中要取回弹劾折子,这个人也可以列在考核待用里了。
  于是他吩咐刘时敏,若是明日有人来取回对方从哲的弹劾尽由之矣。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得尽快将万历年间就传到福建的甘薯引种到陕西等地。他把这事派给骆思恭去做。为免出意外,还慎重地叮嘱骆思恭。
  “你派去福建的人不要扰民,用银子购买就是了。这东西在福建是随处都有种植的贱物。巡抚衙门当有不少人知道此物的好处。要让过去的人问明白此物的种植、保存等,多运来北方一些做种,可以缓解北方因大旱造成的饥馑。至于户部那边,朕还会另外行文让他们也做此事。只是户部太慢,还要靠你们锦衣卫尽快完成。”
  骆思恭立即应道:“臣定会派妥当人完成此事。”
  第769章 木匠皇帝24
  登基大典是吝啬点儿还是浪费一点儿好呢?
  朱由校陷入沉思中。
  从王安受伤,刘时敏就被天子点到身边伺候。他现在是一个人干着三人的活, 他自己那份秉笔太监的、天子启蒙先生的、还有王安东厂的厂督那份。
  他在御案侧面的小桌上, 埋头处理内阁那边送过来的票拟, 屏声敛气怕惊扰了沉思中的天子。不知不觉中刘时敏把内阁送上来的厚厚几叠子的票拟都做了批红,按照天子的要求, 分门别类地放置在不同的文件盒子里。然后到了他例行发愁的时候了。他在心里叹气,自己该怎么和时不时就“文盲”的皇爷说清楚、那些不想看的这些奏折呢。
  抬头他就发现天子还是那一个姿势没变,难道是一动不动地坐了小半天?
  御案上放着礼部已经送来一天的登基大典方案,一月前光宗登基才使用过的。从送到乾清宫,朱由校就坐在那里盯着看, 好像能从字里看出花。
  刘时敏站起身抖抖衣袖, 弄出来一些细碎的声音,以图在不惊着天子的情况下引起注意。然后发现他的皇爷在打坐呢, 根本就没看礼部送上来的登基大典流程。
  礼部还等着用印呢。
  这可真是要愁死人了。
  内阁早早就专程把礼部的这个折子送了过来。考虑的就是天子可能会看,因为这属于“有用”的折子。
  刘时敏端着文件盒子, 蹑手蹑脚走到御案前,把文件盒子一个个按着天子喜欢看的顺序摆好。摆完了抬头,发现天子在盯着他看。
  “皇爷, 臣把内阁今天转过来的折子都批过了。现在读一遍吗?”
  “不用,你打发人去请孙如游来。”
  “是。”
  刘时敏束手躬身行礼, 慢慢倒退了几步后,转身吩咐小宦官去礼部请人。
  孙如游一直在等着内阁的回信,后天就要举行登基大典了。他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这新君不像他爹那么好说话,礼部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不知望着老天祈祷了多少回, 就盼着小皇帝能够乖乖地按着流程走一遍。
  等他看到乾清宫来请他的小宦官,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看,新君到底还是有反对意见了。
  孙如游听完小皇帝的要求,堵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得耐下性子相劝:“陛下,户部就是再缺银子,陛下登基大典的银子他们不敢少,陛下大婚的银子他们得准备出来。必须要祭天,走完所有的流程,才能说依礼承继了皇位。”
  朱由校一边听一边点头,好像是同意了孙尚书的解释,但他一开口,孙如游就知道这事儿难办了。
  “孙尚书,这个流程太繁琐了,朕要是不按着这个做,有谁敢说朕这个皇帝是假的吗?”
  孙如游要挠墙了,新君这是像了神宗啊,专门唱对台戏的。
  “朕想这样,把这些都划掉,祭文就这样写:朱由校成为大明新君,将努力维护大明的子民和疆域。”
  孙如游摇头搓手急得不得了,“陛下,这祭文是有固定的格式,要感谢天地的,历来都是这样写的啊。像□□登基的时候,说的还更谦虚呢。”
  朱由校摇着脑袋坚决不肯。
  “按你这么说,要是明年地动了,后年旱灾蝗灾洪水了,就是老天在警示当皇帝的不合格了。这对朕不公平。不行。”
  孙如游都想伸手去捂新君的嘴巴了,怎么可以这样说话呢?!想起自己小孙子说话不讨喜的时候,想呸几口又不敢。
  “陛下,你可不能这么说的。万一成真了可怎么好。”
  “朕悄悄与你说啊,明年真的有地动的。这登基祭天的花销太大了,不如拿去赈济淮北的灾民。”
  “陛下,若是明年会地动,”孙如游想抽自己嘴巴了,怎么就给新君带跑题。“咱们更得好好祭天了。不然明年会说是陛下祭天不虔诚引发的。”
  “那总好过说朕不该继承皇位啊。孙卿啊,太仓真的是没钱了,内帑金也发的差不多了。朕想在年前把宫里的内监和宫女子放出去大半,宫里人太多了,真的养不起了。”
  孙如游猜测是因为撤回了矿监、停了榷税,内库少了进项。他才不信内帑就没了银子,很可能是新君为了重开榷税找借口呢。
  还是银子惹的祸。
  君臣为祭天的开销扯到要放宫女子出宫,把宦官送一部分去净军或者是皇陵,替换首领的军卒回来去辽东。孙如游知道自己不同意新君的主张,怕是会有更多的事情。
  千不该万不该他说了一句,“陛下,臣听说福王府被抄,别说祭天的银子了,就是你明年大婚的银子也够啊。”
  朱由校的脸立即板住。
  “福王不该得的家财,抄了也是充九边的军资。但是淮北的赈灾刻不容缓,就把为登基大典预备的银子拿去赈灾了。”
  孙如游气得胡子都翘起来,“陛下,后天行礼,礼部该花的银子早花出去了。赈灾是由户部出银子的。”
  明朝这财政管理真到处是坑。六部各自有银库。南京那里还有一套六部班子,也是各自有银库。天下财不能统筹安排,京师的户部尚书是个被分权的大管家。
  朱由校愁怎么把南京的六部合并到京师一起,能省多少是多少啊。
  “孙卿莫急,朕这不是被银子逼的嘛。唉,今秋的赋税还没有解到。九边不知道得用多少银子才能够。刘时敏,把你统计出来的那个隐田累计的偷税表拿过来。”
  刘时敏应声把表格递上去。
  “孙卿啊,你看这些人从秋闱得中,家产就暴增数倍。这是他们自己填写的隐田、投靠的户人数目,朕还没有让东厂去查呢。这才多少人,累计下来的银两徭役,就差不多够赈济淮北的了。那些中举没出仕的人就更多了。”
  孙如游捏着表格看了又看,小心地问:“陛下想让这些人出赈济淮北的银两?”
  朱由校立即笑逐颜开,“这主意好!孙卿果然心系黎民百姓。就这么办了。”
  孙如游盯着朱由校问:“那后天的登基大典?”
  “按孙卿的安排做。”
  孙如游捏着那张表格告辞,转身去吏部找周嘉漠。
  “明卿兄,你看看这些人的隐田隐户,可是你这里报到乾清宫的?”
  周嘉漠虽然只比孙如游大了三岁,但他可是孙如游的老前辈了。他是隆庆五年的进士,比孙如游早了二十四年,如今朝中与他年龄相仿的已经不多。像孙如游这样敢拿着东西质问他的,真是凤毛麟角呢。
  周嘉漠接过表格看看道:“吏部这里正在统计呢。这是户部那边送上去的。你拿这个要做什么?”
  孙如游把才在乾清宫的事情,对周嘉漠说了一遍。
  “我要是不应了新君让这些人出赈灾的银子,陛下后天就不按登基大典的祭天流程走。”
  周嘉漠气笑了,这新君的行事直如顽童一般。
  “景文,你也别恼。天子年幼,行事虽出格顽皮一些,可还是为了黎民百姓好。他在朝中没有可用之人,只有让我们这些老不死的出头,去办这些难办的事儿。再说了这隐田之事,当年张太岳处置了一大批人,使国库得到恢复。要是都如他们这么做,可不是赋税越来越少了么。”
  周嘉漠摇动案上放置的一个大铜铃,守在他门外的仆役立即应声进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