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其他类型>彼岸繁花[综红楼]> 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514节

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514节

  周瑜插话, “没想到我与张鲁对战到关键时候, 张飞会冲过来。要不是士元和仲达警醒跟上来的比较快,我就要重蹈先岳丈的覆辙了。那一日也亏了在座的所有将士用命来挡住汉中军卒, 不然就是一溃百里被追杀殆尽的局面。”
  周泰、贺齐、朱恒、邓当都被孙策派到周瑜的这一路军中哪一个也都是骁勇之辈。那日周瑜遇险,他们是立即吹响竹哨带着军卒往前冲, 不然周瑜和庞统、司马懿就折在两军阵前了。
  司马懿咽下口里的食物说:“张飞太小人了。我和师兄俩人招架的好辛苦。还是都督实力高绝,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挑下马了。”
  庞统继续说:“那日刘备在我们三人对抗张鲁、张飞最艰苦的时候,指挥军卒往上冲,想一战就彻底地灭了我们呢。”
  太史慈大手用力拍桌案,震得食盒跳了起来。
  “我不知刘备竟是这样的人。”
  然后他对周泰等人责备道:“你们也不提醒我。”
  周瑜等人都知道太史慈与刘备有旧, 哪里肯会与他说这些。
  唯有庞统接着太史慈的话说:“我们也不知你与大耳贼有旧。想着你今日上阵一枪扎死那个屠夫也就是的了。”
  周瑜叹息,“可惜大耳贼今日脱逃了。要没有他的指使,关羽好好的在下邳镇守,哪里会去攻打广陵郡啊。”
  太史慈觉得自己不好接话了。杀张飞和杀刘备在他心里并不一样,好在没了张飞,周瑜对上刘备也是猫戏老鼠,也不用自己伸手相助去多管闲事了。
  周瑜等所有人都吃好了,该说的话也都说了,便道:“大家都散了回去早些歇着。明早仍然是四更造饭,五更出军。把那些今晚没逃出汉中郡的富户都赶出去。”
  太史慈不理解周瑜的话,但是从蜀郡赶过来只歇息了一天,就挑起对阵张飞的大梁,也是累的不轻。他见周瑜满脸都是受伤后的疲惫,就随众与周瑜告辞退出。
  第二日太史慈起床就匆匆往周瑜的帅帐赶,却见周瑜已经披挂整齐,其他将领也陆续过来。周瑜为人谦和有礼、从来不自恃与孙策的关系,对其他将领颐指气使,反倒让所有人都服从他的号令。
  待人到齐了,周瑜对庞统示意。
  庞统上前说道:“鲁将军传信回来,昨夜守在汉中郡四门的军卒,截获了一些外逃的富户,人数不算多,以北门和西门为最。”
  各个将领立即都笑逐颜开,鲁肃能堵住人,大家就有额外的收入。帅帐里立即嗡嗡起来。
  周瑜等众人说笑了一会儿才出声,“一会儿吃了饭以后,你们两人一组各领两千军卒到西门、北门、东门的三里外增援。我与都督在南门佯攻,都打点起精神来,到益州快一整年了,大家不要漏了任何一个携财潜逃的富户。”
  太史慈这才明白周瑜和其它将领昨日不肯进入府城的缘故,也将白来汉中郡一趟的心思放下。进城抢掠在百姓中会败坏了名声,那些携财出逃的人遇上灾厄毙命,在这乱世里就是说不清的了。
  周瑜带领他的大军用了三日的时间,才慢慢地攻进了府城,这时候府城中稍微能置办起车马的人家都已经逃的尽光了。周瑜贴出安民告示,勒令军卒不得扰民,警告五斗米的教众们,从即日起不再信教则既往不咎。
  百姓们龟缩在家中几日,见无兵丁上门侵扰,街面上渐渐有了市民行走,没几日就恢复了原来的热闹。
  周瑜把拿下汉中郡、自己杀了张鲁、太史慈杀了张飞、走了刘备的消息送回寿春,然后点齐一万兵马交给太史慈和邓当,让二人往五都郡去。鲁肃和周泰带了一万军卒往阴平郡去。等寿春收到张鲁、张飞、刘备的消息时候,益州的大半落到了孙策手里了。
  上元节的时候,寿春进行了再一度的官吏选拔。这一次就增加了女科,条件非常地宽泛,十五岁到四十岁都可以报考,文试之外加了选择度极大的武试,可以在射箭、骑马、或是校场跑三圈。把需要在武试中一对一对练的儿郎们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孙匡和孙朗俩人见妹妹孙仁可以报考,俩人心热起来,晚饭后也不回院子做功课,就在吴国太的正堂守着,东一句西一句地与母亲闲聊,等孙策过来。
  “大兄,我们也想参加考试。”
  孙策摇头,“儿郎们要满十八岁,考过了以后还要从军两年。你们俩连十六岁都没满,就是我同意了,你们到校场比武试,也会被打败。”
  俩人不大服气。
  “大兄,为什么女郎就只考射箭、骑马?”
  孙策得了前线的战报心情好,就耐心给他们解释。
  “考取的女郎只在刺史府做文书类事务,而从军后的儿郎们是要派去各地做县官、以后还要做太守、刺史的。若是你俩愿意一辈子在刺史府里做书记,满了十六就可以去从军,两年后也有资格参加吏员的考试。”
  孙匡和孙朗互相看看,哪里会愿意一辈子只做个吏员,怏怏不乐地谢过了,再与母亲和大兄行礼告辞,回去自己的院子用功做课业去了。
  吴国太等兄弟俩走了才笑着对孙策说:“我还奇怪他俩怎么今儿用了晚膳不走、愿意陪我聊天呢,原来是有事情要问你。”
  孙策把怀里抱着的阿绵递到母亲的怀里,“他俩现在每天给先生们管的很紧,我问了他们的先生,他俩的功课在官学也就中上。这样怎么成!还想做官呢。我看就是打的少了。”
  婆媳俩都看着孙策笑,谁也不接他的话。名列前茅是那么容易的么?!孙家可是武将起家,几个男孩子能学到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
  孙策说了几句见母亲和妻子都不接他的话,伸手把围着祖母和妹妹转的阿绍拽过来,正色对阿绍说:“阿绍,你将来入官学要是学的不好,小心屁股挨板子。”
  阿绍从来没被打过,不知道父亲说的是什么,眨着大眼睛疑惑地与孙策对视。
  吴国太正扶着阿绵立起来,看孙策犯傻就开口提醒他。
  “伯符,阿绍将来学的是治理天下,怎么能和官学里儿郎学一样的东西。他得你带着另外教导的。”
  阿绍从父亲怀里挣出来,跑到祖母身后,扒着祖母的肩膀说:“阿嬷教我的,我都会了。”
  吴国太侧脸对阿绍说:“等你再大两岁,要学的东西就多了,不仅得你阿翁教导你,还有其他的先生教导你呢。”
  “阿嬷教我不可以?”
  “不可以。有好些事情阿嬷也不知道呢。”
  阿绍有点儿懵,“阿嬷有不知道的?”
  “有啊。天下之大有太多阿嬷也不知道、也不会的呢。”
  再培养一个能做皇帝的小儿郎也不算很辛苦的事儿。难在孙策与儿子的年龄差比较小,怎么让这个小儿郎能有足够的智慧、心机,与他的父亲始终保持如今日的亲密关系。当然还要与那许多与他的父亲一起打天下的重臣,都建立起适合的关系。
  那是挺累人的一件事!
  让他亲爹去做主教练。
  孙策和大乔分坐在吴国太两侧,笑看儿子扒着母亲的肩膀说话,已经能立住的阿绵被母亲叉着肋下不停地倒腾双脚。
  “阿娘,阿绵是该会走路了。阿绍这么大的时候早就会走了。”孙策就是望子成龙的典型家长,什么都想自家的孩子要最好。
  “不急不急,她才过周岁呢。有的孩子走的早,有的走的晚一点儿。”
  “阿绵生下来太小了,自然比不上阿绍的。都怪我。”大乔自责。
  “你可不要这么自责。你做的很不错很好了。两个孩子挨得这么近,伯符又在外面领军打仗的,够难为你的了。你看阿绵这一年被你养的多好,与公瑾和小乔的阿循比,也不差什么的。”
  孙策拉着女儿的小手凑趣,“那阿循可是我们阿绵的小女婿。”
  与寿春孙策一家的温馨相比,是奔逃到洛阳的刘备在与天子哭诉孙策的跋扈不臣。刘备的哭诉让朝臣们注意到孙策差不多把南边都占了。
  说差不多也是益州牂牁郡、朱提郡、越嶲郡那一线以北,已经被孙策收入囊中。再南边的兴古郡、建宁郡、云南郡那一片,则被孙策隔离了开去。除了当地世代在彼处居住的山民,谁也不可能再与他去争那片土地了。
  曹操得知孙策得了益州,多少羡慕恨齐涌上心头。自己还在为保住兖州与袁绍苦苦对战,孙策就又得了富庶的益州。
  他想了又想派人去给袁绍送信。
  主题就是:本初啊,咱倆别打了。再打下去两败俱伤,孙策就要北上,把咱倆一勺烩了。
  作者有话要说:  比较尴尬,不知道改了错字的内容为什么发不上去
  为庆祝重回金榜,新章留言的亲,各个都送红包
  你们是爱我的文呢,还是爱我的小钱钱
  出来露露啊
  第732章 武烈皇后78
  袁绍得知孙策占据益州大半的消息,心里也是非常地不舒服。他倒是不像其弟袁术, 有那么个心结必要做皇帝。他的内心深处的自卑, 让他只想在天下间、在朝堂上有一个谁见到他、提起他都得对他礼敬、遵从的位置。
  比如他身上现有的大将军职位。
  这也是源于他的身世。
  他出身于名门“汝南袁氏”, 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几代数人位居列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是汉室实打实的一等一名门了。不过他的身世比较隐晦一些,有说他是生父袁逢的庶子, 也有说他是生父袁逢的私生子。
  反正他从小就养在伯父袁成的家里。
  因为他长的英俊、学习用功, 颇得生父的喜爱。他的叔父袁隗是当朝太傅, 也是非常地喜爱他。他的优异表现,把生父袁逢的嫡子袁术, 被他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比对得样样不如他。
  所以袁术见他就提他的出身讽刺他,俩人的不对付由来已久。
  后来袁成膝下无子, 生父就把他过继为袁成的嗣子。照理说他出继了,袁术该减轻对他的敌视了。可惜过继的晚了一些,袁术和他的关系已经不可挽回。
  而今袁术已死, 大将军袁绍坐拥四州,兵强马壮,一呼百应。早已经实现了他心中的梦想。可是袁术死前给他曾写过一封信, 言外之意就是我不行了,袁家应该是能够得到皇位的。这就得看你的了。
  袁术利用心腹耿苞试探手下的将领,结果没人支持他登基自立为帝。他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小心思,继续在天子刘协的旗下做汉臣。
  曹操本来想要大将军的职位,结果袁绍一句恕不奉诏, 逼得曹操人在洛阳不得不把大将军的名头给了他。还派孔融持天子符节出使邺城,拜他为大将军,赐给他弓箭、符节、斧铁和虎贲军士等。让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小心翼翼地与他求和,获得他的谅解。
  同时也帮他把除去公孙瓒的军师行动,在朝廷上合法化、正义化。
  曹操的所做作为让俩人的关系“相敬如宾”,可等袁绍灭了公孙瓒之后,袁绍心底被袁术跳起来的那小火苗,开始慢慢地迎风盛大了。
  袁家是黄帝之后,就该替代了刘家做天子的。这乱世里不就是谁兵强马壮谁当皇帝么。可是袁绍忘记了一件事,汉室一步步走到今日的局面,与汉室长久以来的内宦、外戚祸乱有关,与他也有关系。
  三十二年前,汉桓帝刘志驾崩,但其无子。皇后窦妙临朝问政,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择了十岁的刘宏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孝灵帝继承大统。灵帝登上皇位的初始,皇权被把持在外戚窦武的手中。可是宦官为祸汉室多年,不肯退让。窦武就想杀了与他争权的宦官。可是密谋杀宦之事泄露,宦官就提前动手,来了个“九月辛亥政变”。一夜之间就把政治形势翻转,窦武及其追随者皆被杀。皇权从此又继续被宦官把持了。
  灵帝一个十岁的娃娃能干嘛,就听从宦官摆布呗。“十常侍”就是灵帝在位二十二年中,荣宠宦官在历史上留下的“美名”。
  等他及冠立皇后的时候,他坚持要立屠户何家的女儿。朝臣反对,但是宦官支持没有根基的何家女为后。于是何氏成为皇后了,她立即与宦官结成了牢固的成为互为臂助的关系。
  灵帝在宦官的环绕下长大,也对宦官的感情颇深。何皇后把刚刚生了皇子刘协的王美人毒死,就是靠宦官说情逃过废后的惩罚。可见这对皇室夫妻对宦官的无比信任。
  在灵帝驾崩后,荣升为太后的何氏更加信赖依赖宦官的行为,激怒了何氏的异母兄大将军何进 。
  何进欲杀宦官独揽大权,何太后袒护不允。袁绍就给他出主意,要何进召将军兵谏太后。主簿陈琳担心带兵的将军进京后不服节制,何进哪里肯听劝告。
  “兵谏”的命令发给了并州牧董卓。于是董卓被招进了洛阳。
  在董卓进京前,宦官合谋杀了何进。然后袁绍与曹操等人愤而起兵杀了二三千的宦官。
  至于董卓进京以后凭借强势兵力,要废了少帝、另立刘协为帝,与袁绍闹掰、袁绍袁术出逃,也只是争权夺势的冰山一角。
  之后董卓通缉袁绍、袁术,还鸩杀灵帝的皇后何氏、已经承继了帝位的长子刘辩,另立了不到十岁的娃娃刘协为皇帝。八岁的娃娃皇帝刘协,成为董卓把持朝政的名头。他把朝堂当成他董家所有物,差的就是一个名头了。
  袁绍袁术逃出洛阳,凭着袁家的声望,号召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得知袁绍在山东起兵,就把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以及在京师的袁氏宗族都杀了。
  国仇又演变成家恨了。
  袁绍袁术一起号召诸侯讨伐董卓,但因为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的经历,还曾指挥诛杀宦官,被推举为关东联军的首领。他建议天下秦王的十八路诸侯(刘备那一路是充数的)另立皇帝。
  对他“怀恨”在心的袁术跳出来和他唱对台戏。
  另立皇帝的事情不了了之。
  而唱惯了反调的袁术,在孙坚对董卓节节胜利的时候还断了孙坚的粮草。反正十八路诸侯各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眼看着董卓挟持了娃娃皇帝西去,天下无主,变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说袁绍也是祸根之一,真的没有冤枉他。
  但是袁绍这人从小在士族之中的口碑就好。他占领的冀州等四州的百姓,因为他的仁义待民还挺支持他的。他要征伐曹操给天子刘协讨公道、征伐曹操,天底下竟然没反对他的声音。
  袁术还是听到了反对他的声音,来自他帐下的谋士沮授和田丰。
  可不管帐下的意见如何,袁绍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加上地广粮多,灭了曹操得到兖州,北方就就全在手里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