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幻想奇缘>昭君之开挂人生> 红楼惊梦(19)

红楼惊梦(19)

  今日,昭君一身棉布衣裳,带着两个儿子,在粥棚,诊棚来回忙碌着。
  别家的粥棚都写着这是谁家府上的粥棚,或者有辨认的标识。
  安平伯府没有任何标识,也不许府中的下人宣扬,做善事不是做秀,尽心了就行。
  未时末,刚忙完一阵,昭君坐下来休息,反手给自己捶捶腰。累的不行,她只是今日前来帮忙,也是让两个儿子忆苦思甜,让他们以后更懂事些。千万别给她变成纨绔。
  “娘,乐乐给您捶捶。”小平乐一直在粥棚帮忙,自己也累的不行。
  但看见娘累成这样,他忙过来要帮忙。
  “不用,乐乐,看见了吧。”昭君意有所指,指着远处,拖儿带女的一家家的灾民们问道。
  这些灾民能平安走过到京城,要不是京城不远处的,就是察觉问题,在老家提前出来的一批灾民。
  她知道,还有更多的灾民们还在奔赴京城的路上。
  小乐乐已经看见了灾民们的惨象,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全身没有几两肉,枯黄,头上的头发好些跟鸡窝一样。乱糟糟,一缕一缕的打绺了。
  糟糕邋遢面黄肌瘦的样,看着就知道生活的多不好。这就是穷苦人,他也看到有不少年龄与他和哥哥相仿的孩子,男孩露出来的腿,细长细长,与庄子上的麻杆一样瘦。
  有小姑娘,走路一步三晃,感觉随时都有可能栽倒在地。
  小乐乐情绪低沉,有些不忍心,紧抿着小嘴,声音闷闷的,“娘,乐乐明白,以后会好好读书,好好的锻炼身体。”
  昭君拉着乐乐坐在身边,瞧见乐乐的头上有残缺的落叶,轻轻的捡起小块的残缺落叶,动作轻柔。
  “好,我的宝贝儿子是个明白人,是个懂事的孩子。娘希望你长大以后,生活,做事都能自立,一个人能撑起一个家。
  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坦然面对。能在最短的时间,收拾起糟糕的心情,重新出发……”
  小乐乐在昭君的影响下,面对别人时,他是个早熟懂事的孩子。
  只是在面对亲娘的时候,他依然是个萌呆呆的小乐乐,“乐乐都听娘的。不会让娘失望。”
  母子俩温情时刻,在另外一边的平安却忙的火起。
  几日后,昭君通过她临时聘请的老大夫每日的汇总情况,发现了瘟疫的苗头。
  不只是洪涝灾害过后才有瘟疫,旱灾依然会有。旱灾时,饿死人,饿殍遍野,炎热的天气,加上尸体,以及差脏乱的环境,最容易滋生病菌,瘟疫。
  几日以后,杨平安以安平伯的名义给皇帝上了一封折子。
  他阐述了最近给几位老大夫帮忙时发现的问题。用部分案例告诉皇帝,已经有瘟疫在发生。
  像他这种勋贵,在朝廷没有官职,平日给皇帝上折子都是上请安的折子。
  这样的折子,不是紧急需要及时处理的折子,皇帝什么时候看,那可说不好。
  不过,杨平安的折子,是找肃王递上去的。皇帝是第一时间看到折子的。
  退朝后不久,太医院的太医和京畿卫的士兵,分散到各城门口,强迫所有的灾民检查身体。
  第三天,一道道圣旨传递到北方,西北方各地。
  真有瘟疫,昭君母子做的酒精,就此派上用场。
  一场轰轰烈烈的消灭瘟疫的战役在抗旱赈灾时,同时开展。
  酒精的方子再次献上去,还有蒸馏设备的制作方法一起献上去。小乐乐忙前忙后,这些全是以他的名义献上去,他要教会一群人怎么制作设备,怎么蒸馏提纯,理论与实践他都能信手拈来。
  为这一天,他准备了很久。
  暂时没有赏赐,还在赈灾,在消灭瘟疫,举朝繁忙。
  小小年纪就露了脸,在皇帝面前有了挂了号。
  南城门口,安平伯府的粥棚依然如故,依然在施粥。
  隔了好些时日,昭君带着三位侄女出来帮忙。如今三位侄女不再是以前畏畏缩缩的姑娘。在郡主府的三个月,学习了不少的生存技能,绣花,大户人家的规矩礼仪,待人接物等等。
  她不指望也不会刻意的给她们攀高枝,但是因为是她的侄女,自家好歹是安平伯府。以后只要她在,儿子们在,表姐弟之间肯定也要常来常往。
  差距太大,如果她们嫁人以后还像以前一样畏畏缩缩的。时间长了,心态会崩,喜欢疑神疑鬼。
  她不想她们变成那样,即使嫁到农户家,也得大大方方的。
  如今娘家兄长,弟弟,姐姐家的条件都不错,未来肯定是要在京城内安家落户下来。
  如此一来,侄女们也不可能嫁进郊区的普通农户家。不说高门大户,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至少是京城内有宅子的普通百姓之家。
  有宅子最好在郊区有十几二十亩田地的人家。
  她故意让她们学礼仪规矩,不是为了养大她们的野心。是为了开拓她们的眼界见识,以后能开通些。
  她们是女子,女子在古代生存比男人难多了,希望她们以后不要过于重男轻女,进出伯府时能落落大方,待人接物也大方得体。
  她是女子,第一世就出生在西汉,也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知道女子在古代的地位,也知道见识,眼界对女子的影响。
  她不会因为想帮她们就给银钱,这个大口子不能随便开。但是能帮她们具备独立支撑家的能力。
  在郡主府闲暇事,跟着从宫里出来的绣女学刺绣,就这一项技艺就足够她们以后能独立支撑门庭的能力。
  规矩礼仪也能让她们见到大户人家的管事,主母,小姐之类不会畏畏缩缩。也能大方应对。
  因为她深知古代对女子的束缚,才早早的为她们三打算。
  “丽华(大妮),丽萍(二妮),丽茹(三妮),还记得以前家里过的什么日子吗?”坐在摇晃的马车中,昭君问三位侄女。
  “二姑,我记得。”丽茹年纪最小,性子也最活泼,一听二姑的问话,马上举起小手回答。
  丽华,丽萍笑眯眯的看着三妹,让她说。
  她们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二姑,被洗脑的差不多了。
  知晓姐妹之间不要嫉妒,多谦让,能相互搭把手就搭把手。
  昭君也知道丽茹的性子,“好,你就说说以前家里什么情况?”
  “嗯,咱家以前比村里好些人家日子要过一点,但是也没有多好。日子过得可穷了,一个月还沾不了一次荤腥。
  我爹我爷奶他们都说,咱家以前比村里人过得好是因为二姑,现在过得好,也是因为二姑。
  哎呀,咱家要是没有二姑可咋办啊?”后知后觉的丽茹,突然觉得没有二姑一家子可咋办啊,咋呼的一拍大腿,那表情,很是搞笑。
  丽华,丽萍姐妹俩,捂嘴直乐,显然她们是习以为常,知道三妹是个什么性子。
  “是,姑娘家嫁的好,是可以给娘家带去好处。但不能一味的帮补娘家,逢年过节,父母生日时,可以补重礼。
  只是要记住,不管以后去了哪一家,自己要有本事。万一对方撑不起家,你要有能力撑起家。自己有本事,也能在夫家挺直背脊。
  不用看他们家人的脸色,只要大面上过得去,你就不用担心名声。要名声,但不能让自己太受委屈,憋屈,还影响自己的孩子……”
  “二姑,我们晓得。”三姐妹差不多同时说。她们知道,二姑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懂的东西比她们多,愿意教她们也是为她们好。
  “记住,但是不能忘本。不管以后去哪家,条件多好,都别忘记你们以前过过什么苦日子。
  要记得,忆苦思甜……”
  大侄女也到了相看人家的年龄,她干脆一起教她们。
  最近有一些小地主家上门求亲,她打算等年底调查一波,看看都是些什么情况,再做决定。
  侄女们嫁进小地主家是最好的,最好别嫁那些读书人。
  想光耀门楣可以啊,嫁进地主家,以后自己生孩子培养他们。
  马车晃晃悠悠的,很快就抵达了南城门口。
  还没有下马车,就听到外面翻天的喧闹声,“春竹,出去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是。”一直坐在门帘边上的春竹,掀开门帘的一角。
  “七叔,外面发生了什么事?”赶马车的车夫是府中专职车夫张七。
  “春竹姑娘,外面有一大家子在吵架。正吵的很凶。”
  张七也只是听边上的闲言碎语几句,知道个大概。
  多的,他也不晓得。
  里面的昭君已经听到,马车稳稳当当的停在粥棚边。
  几人下马车,粥棚外排着长长的队伍。
  队伍边上,一大群人围着另一个大圈圈,里面吵闹骂人声不绝于耳。什么脏话都有,有老妇的叫骂声,有沧桑的中年男声的恳求声。
  还有小姑娘,妇人的嘤嘤哭声,也有孩子的哼唧声。
  周围不少的劝解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昭君没有看热闹的习惯,径直走进了粥棚,她不爱管闲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