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盛唐小女官> 盛唐小女官 第65节

盛唐小女官 第65节

  翰林待诏主要帮皇帝写写诗文、拟拟文书以及陪皇帝参与各种兴趣活动,最初这活儿是由张九龄等朝中名臣兼任的,后来他们本职工作实在太忙了,朝廷便开始广征文学之士来干这活。
  只要你是个有点名气的文学爱好者,字写得不错且会写诗作文,又有达官贵人为你作保,你便有机会入京为皇帝服务。
  这样的职位升迁起来有点困难。
  准确点来说,应该是非常困难。
  三娘觉得以李白的性情,真当了翰林供奉不一定过得开怀。
  只是李白正在兴头上,三娘也不好泼他冷水。
  以李白的才华,说不定会混得如鱼得水!
  李白这会儿确实正春风得意。
  本来他酒隐安陆十年,很有些心灰意冷,今年正和朋友畅游吴越、寻访谢安故地呢,他的一个道士朋友吴筠就被举荐入朝当道家供奉。
  由于今年恰逢改元,圣人又大力推举道学,不仅接受各方举荐,还让这些被举荐的人也列个名单上来给朝廷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人才。
  这不就让李白的名字被提了上去吗?
  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她们瞧见这么个眼熟的名字,在李隆基问起时夸了一嘴,李隆基便来了兴趣,召他入京当翰林供奉。
  李白从小习武读书,为的不就是这种鱼跃龙门的机会吗?当下都没兴致在会稽游玩了,收拾收拾便连夜赶路入京。
  相比于满怀壮志奔向的李白,杜甫最近可就煎熬多了,先是他父亲突然去世,他必须守孝三年,接下来这三年都没什么机会参加考试了;接着他姑母又病重,哪怕他与表哥表妹他们一直守着也不见好,他本来就是姑母抚养长大的,见此情景哪能不伤怀。
  三娘本来还准备喊杜甫一起来长安玩玩,介绍他和李白认识认识。
  毕竟她这两个朋友都爱出去游山玩水,偏偏总是不小心错开,前些年李白到洛阳来,杜甫在吴越玩耍;这两年李白去吴越玩耍,杜甫又回了洛阳。
  两人分明都已经读过彼此不少诗文,竟是一直没能见上面。
  这会儿也一样,李白要来长安了,杜甫却是出不了洛阳也喝不了酒。
  以李白那爱喝酒的性情,估摸着是不会在这时候去拜会杜甫的了。
  一时半会还是见不上面啊!
  第77章
  到了初秋, 李白抵达长安,于酒肆中偶遇遛弯的贺知章,两人便坐下一同喝酒。
  酒到酣处, 贺知章咂摸着嘴里的好酒,再咂摸着李白的《蜀道难》,忍不住对着风姿过人的李白夸道:“子谪仙人也!”
  所谓的谪仙人, 通俗点来说就是“天上仙人下凡尘”。
  仙人下凡来了,可不就等同于遭了贬谪吗?
  贺知章不止当着李白的面这么夸,到了李隆基面前也这么夸。
  本来么,天宝元年朝廷网罗了无数人才, 有真本事的没真本事的全都一股脑儿被举荐上来, 李隆基压根没空一个个见过去。
  听到贺知章给李白这么高的评价,李隆基当即来了兴趣, 特地召李白到金銮殿觐见。
  这下就把李白翰林供奉的身份正式坐实了, 命他遇到什么特别活动的时候陪伴在侧侍弄翰墨。
  李隆基这人待人好的时候,会叫你觉得他非常看重你, 甭管他心里是不是这么想, 表现出来的就是如此。
  比如他后来入蜀的时候有人给他敬酒,他不想喝,就声泪俱下地表示自己年轻时曾因为喝酒误事,为此四十多年滴酒不沾。
  听了他这么一番说辞,谁还能忍心劝他喝酒?
  还有个受害者叫郑虔,就是那个曾因家贫以慈恩寺柿子树叶练字的书法爱好者。
  李隆基看了郑虔的书法作品后非常喜爱, 希望他能常伴自己左右,特封他为广文馆博士。
  郑虔顿时懵逼了, 广文馆是啥,他从来没听说过。
  郑虔去问长官, 长官也不明所以,专门给他分了个破破烂烂的空衙署,笑呵呵地宽慰他:“就这里吧,以后你就是天底下头一个广文博士,难道不是美事一桩?”
  结果郑虔赴任后李隆基就把他给忘了,衙署坏了有司也不给修,他只能去国子学寄住。
  时人因郑虔这个特殊的职位把他称为“郑广文”。
  可见李隆基这人吧,当面对你爱到不行,什么待遇都能许诺给你,回头还记不记得你就不一定了。
  李隆基初见李白也是极热情的,他召见李白时和李白畅谈天下大势,一个年过半百,一个四十出头,都属于特别爱指点江山的年纪。
  更可怕的是,李隆基是真的有江山。
  所以李隆基的代入感比李白还强,听到李白豪气过人的观点,只觉遇到了难能可贵的知己。
  他不仅邀李白留下陪他吃饭,还亲自为李白调羹,这种待遇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奇事。
  弄得李白一下子名扬长安权贵圈,不少人争相请李白赴宴喝酒。
  都是京师权贵,消息都挺灵通的,眼看又要出个长安新贵,他们当然不吝于备上好酒好菜拉拢李白。
  这倒是让三娘都没空和李白聚一聚了,她一个新科进士根本排不上号。
  左右李白是要常住长安了,三娘倒也没急着见这位老朋友,每日仍是读书练字或者应邀参加各种聚会。
  三娘再见到李白还是在贺知章家,贺知章照例邀新老朋友一起喝酒,这不就把三娘和给李白都给请过去了吗?
  李白见到三娘也是极欢喜的,当即邀她喝上一杯,与她聊起自己没能真正游遍吴越的遗憾。当时他一心想着来长安赴任,都没心思好好玩耍。
  仔细想想真是可惜啊!
  将来要是有机会,他还是要再去玩玩的!
  三娘听后热情地邀他多多创作好诗好文,争取接下来期期都上《两京文选》。
  李白听后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这大好的才华,不尽情挥洒出来实在太浪费了。
  三娘喝酒不易醉,宴后还是清醒的,特意留下让贺知章看她近来的习作。
  等她从贺家离开时,秋日已经西移,她溜达回常乐坊,却见自家大门外竟站着个中年文士。
  是从前不曾见过的。
  三娘有些纳罕地上前与对方行了个叉手礼,笑着问道:“您在我们家门口是要找什么人吗?”
  那中年文士见了三娘,也笑问:“你可是那郭家三娘?”
  三娘没想到人还是冲着自己来的,点着头答道:“是我没错,你是来寻我的?”
  中年文士点点头,又摇摇头,叹着气说道:“就想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先干了我想干的事。”
  三娘顿时来了兴趣。
  见天色不早,她邀中年文士入府说话。一会坊门就该关了,不如在郭家住上一宿再走。
  中年文士显然也是个疏放洒脱之人,闻言也没有拒绝,迈步跟着三娘入内。
  三娘命人去与祖父他们说了一声,邀中年文士到会客的堂屋说话。
  一聊之下,三娘才晓得中年文士名叫殷璠,是丹阳人士,早年中过进士,但吃不了当官的苦头,辞官隐居去了。
  唐代人隐居当然不是纯粹隐居,大伙都还是会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有人爱写诗,有人爱习字,反正隐居期间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人还真不少。
  殷璠也有自己的兴趣,他积极收集开元年间流传的诗文,想从中挑选适合编纂成集的佳作。他对自己这项伟大事业的期许,是比照着昭明太子那套《文选》去的。
  书名他都想好了,就叫《河岳英灵集》。
  所谓“河岳英灵”指的就是黄河五岳孕育出来的杰出人才。
  殷璠已经陆续筛选出一批适合入选《河岳英灵集》的诗人,比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之类的,那都是名作频出的诗坛风骚人物。
  结果这几年出了本《两京文选》,殷璠一开始远在丹阳整理诗稿还不知道这回事,知道以后那是越看《两京文选》越郁闷。
  崇文馆那么多博士参与选诗选文,还真不是他一个进士比得过的。
  别看大伙提起《文选》想到的都是昭文太子,实际上昭文太子也是广招天下文士一起来编纂《文选》的,并不是靠他自己一个人把那么多诗赋从文山文海里扒拉出来!
  殷璠这次因事到长安走了一遭,看到了京师读书人抢购《两京文选》的热闹,忍不住前来拜访三娘这位和《两京文选》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创刊人之一。
  三娘没想到殷璠还有这想法,看过殷璠带来的诗稿后笑眯眯地道:“我们国子监也曾有个与你一样想法的师兄,如今正在崇文馆参与每期的诗文择选,不如殷兄也去试试看。”
  三娘说的这个师兄叫芮挺章,这几年还在太学那边读书,也算隶属于国子监。
  他选文章眼光很独到,国子祭酒很喜欢他,经常让他负责筛选时下流传的诗文给自己和国子博士们看。
  现在芮挺章已经被推荐到崇文馆跟进《两京文选》的选稿工作,私底下还被国子祭酒委派编纂一本《国秀集》。
  眼下朝廷已经彻底掌握了雕版印刷法,到时候要是能争取印刷出来,国子监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代表刊物。
  殷璠这个《河岳英灵集》的想法其实和《国秀集》差不多,既然他有这个能力和这份心思,大可以去崇文馆那边试试看!
  将来说不准也能蹭一下朝廷的雕版印刷,把自己的《河岳英灵集》刊印成书呢!
  殷璠听后苦笑道:“我哪里来的门路?”
  他就是有点不甘心,才来看看三娘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人家芮挺章是走国子监那边的推荐才去了崇文馆,他虽是进士出身,却从未有过一官半职,哪有门路去东宫的崇文馆?
  三娘已经看过殷璠筛选出来的书稿,感觉殷璠于选诗方面很有些独到天赋。她含笑邀请道:“今年我准备考文辞秀逸科,你要不要也留下来一起考?若是考上了便能立刻授官,到时候想去崇文馆还是比较容易的。”
  进士出身这东西,说有用也算有用,说特别有用吧,其实也不见得。
  像殷璠这样考上进士却没选上官的情况并不算少。
  按照朝廷的规定,进士守选期一般是三年,而规定吏部必须给授个官的期限则是“五选”。
  也就是你选了五次都没选上,就可以去吏部递个名牒,获得个边远地区县尉之类的“安慰奖”。
  你真倒霉起来,十年八年没官当也是有可能的。
  殷璠就是连守选期都没熬过就选择隐居去的人。
  三娘想要参加文辞秀逸科,也是听了颜真卿的劝。
  颜真卿当初守选期结束以后当了校书郎,这是进士入仕的首选官职,非常适合新科进士在京师积攒人脉。
  不过颜真卿没当多久校书郎就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去了,今年才出了孝期回到长安。
  三年孝期过去,颜真卿就开始备考制科考试了,制科考试在职官员也能考,考过了就能选调到其他岗位上。
  颜真卿给三娘当了一段时间的书法老师,如今对三娘的仕途也颇为上心。
  三年守选期对男子可能不长,他们有三五十年可以慢慢往上爬,可三娘到底是个女孩子,以后要是成亲生子也不知会是什么光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