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回到明朝做仁君> 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266节

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266节

  可是在大明,在这山东,自己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压在人民身上的大山?
  孔家就是压在山东百姓身上的大山。
  现在把孔家推翻了,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把土地分给百姓,百姓心里自然也就明白谁才是为他们当家作主的人。日子好过了,生活有了奔头,百姓才有了希望,国家也才有了希望。
  朱翊钧两人很快就走过了李老蔫家的院子。
  转头看了一眼,朱翊钧缓缓地露出了笑容,收回了目光。
  这座院子,恐怕永远都会存在自己的记忆里了。
  两人往前走了不远,就来到了村庄里的小广场,广场后面就是这个庄子的祠堂。
  现在祠堂前面聚集了不少人,大家正在轰然叫着好,也不知道在干嘛。
  李文达见朱翊钧伸着脖子往里看,问道:“白公子没见过?”
  朱翊钧摇了摇头说道:“没见过。”
  “说书人来了。”李文达笑着说道:“这些走乡下的说书人其实也是讨生活的人,每家有喜事的时候,他们都会来讨杯喜酒喝。当然了,大多的时候都是主家请他们来的。平日里他们很少过来,不过闲暇的时候也会走村串巷的说一段。大家也都爱听,随手扔赏钱给他。”
  闻言,朱翊钧点了点头。
  这些说书人恐怕就是外务府的人,下来也是为了搞宣传。
  在外务府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宣传机制,最底层的就是说书人,走街串巷。他们说书也不是白说的,都是有工钱拿的,想糊弄人也不成,上面的人会有下来巡查的。如果知道你没来说,你肯定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他们都愿意下来说,因为有钱赚。又不是让你白说,村子里面给的赏钱不是钱吗?
  朱翊钧拉着李文达走了过去,很快就来到了台下。
  周围围了很多人,原本朱翊钧以为根本就进不去了。没想到庄子里面的人见到李文达之后,都给他让出了一条路。
  看到这一幕,朱翊钧转头看着李文达,笑着问道:“没想到李公子在庄子上还很有威望。”
  “都是他们抬爱。”李文达笑着说道:“我只是庄子上的教书先生,他们这么做也是对我的尊重而已。”
  朱翊钧点头,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李文达那么狂热了,搞不好这个家伙也是外务府的人。
  皇庄里面的教书先生全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他们除了教学生识字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灌输一些思想。虽然没有到教学生“什么是压迫、什么是剥削”的地步上,但是也会教他们明事理,教他们明白怎么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西苑孤儿院的第一批人都已经放出来了,现在就分布在皇庄的各个岗位上。有很多都做了教书先生,朱翊钧在这方面非常看重。
  眼前的这个李文达不是孤儿院出来的,不过从他刚刚说的那些狂热的话就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自己的狂热支持者。
  朱翊钧两人很快就来到了前面,一起看向舞台上。
  这一刻,朱翊钧发现说书的居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难道他们已经衍生出相声来了吗?
  果然,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见朱翊钧有些不明白,李文达笑着说道:“白兄没见过吗?”
  “说书的倒是见过,但是两人一起的没见过。”朱翊钧摇了摇头说道。
  “因为他们在说故事,”刘文达笑着解释道:“一个人演不过来。听他们说,准备再增加几个人。”
  拉场戏吗?
  古话剧?
  相声剧?
  朱翊钧的心里面闪过了几个词,不过都没有说出来。
  不管是什么,只要下面的人喜欢就好了。看看周围的百姓,看着乐呵呵的,好事。
  一边的李文达语气有些幽幽的说道:“海大人的故事还真的是经久不厌,每一次说海大人的故事,百姓们都会跑过来听。”
  他的语气之中满是羡慕。
  第四一零章 统一思想的铺垫——新华书局
  朱翊钧看了一眼李文达,笑着说道:“既然你心中有如此抱负,自然可以伸展一番,学一学海大人做一回海青天。”
  因为宣传需要,海瑞的故事在山东这里宣传的很厉害。现在海瑞的故事在山东家喻户晓,谁都知道他是一个清官,海青天的名号声震山东。
  每一次海瑞的故事演出,都会得到大家的欢迎。
  朱翊钧听了一会儿就知道了,这里说的不是海瑞在山东探案的故事,而是京城那边传过来的全新版本,内容取材是包公。
  基本就是海瑞打坐顺天府,左张龙右赵虎,展昭在中央。
  这种具有传奇性的故事非常得老百姓的喜欢,何况里面还有清官破案,这就更得他们的喜欢了。
  现场很热闹,叫好声很多,不时就有人往台上面扔钱。
  朱翊钧和李文达两人并没有看很久,很快就从人群当中走了出来,穿来广场就到了庄子的南面,这一片也很广大。
  没走出多远,两人就看到了一座大院子,很多孩子正在里面玩。
  看了一眼,朱翊钧就知道了,这是学堂。
  每一个皇庄都有学堂,也就是子弟学校,百姓家的孩子到了年纪,全都要来子弟学堂读书。
  一来日子好过了,百姓们也想让孩子有出息,中华的父母向来如此。以前活不下去的时候没办法,现在能活得下去、吃得饱了,他们就希望孩子过得好、以后能当官。
  所以即便不是强制教育,子弟学堂的入学率也不错。当然了。强制是不可能的,必须自愿入学,皇庄还要补贴一些伙食费。学费什么的基本没有,老师的工资由皇庄出。
  建学堂的时候是全村出力、皇庄出钱。等到学堂建好投入使用之后,后期的维护费用就由皇庄来出。在这一方面,皇庄还是拿得出钱来的。
  除此之外,百姓们平常也会送一些东西过来。笔墨纸砚这些耗材,需要老百姓自行购买。
  做这个生意的,其实是朱翊钧手下的商号,其行为类似于后世的新华书店,主要致力于文化推广和书籍出版。
  现在所售卖的教材,基本都出自这一家商号——新华书局。
  这是朱翊钧亲自取的名字。
  等再过几年,朱翊钧就会宣布,以后的科举考试全都以新华书局的书籍为准。说白了就是你从别的地方看来的那些思想观点都不对,你要学就要学新华书局的书,别的地方的书都是歪理邪说。
  这有利于自己统一思想。
  大明现在的思想太混乱了,需要统一一下。不要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出来说乱七八糟的话。
  只不过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要慢慢来。到时候,自己会适当的引导,出题的时候全都是新华书局书册里面的题。这就会让很多人自己跑过来学习。
  都说读书为了大道,好像这么说就脸上有光。可实际上去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那帮读书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说读书为了圣人之道的那都是不要脸。
  要么是他们家祖上有人做过官、家里面有钱,根本就不用为了赚钱发慌。我虽然考不上,但是我也不屑于科举,我就是为了圣人之道。等我考上了,那就是为了百姓众生。反正人嘴两张皮,怎么说都是理。
  另外一种那就是脑子读坏了。
  不过这两种人在朱翊钧看来毕竟是少数,正常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说得再冠冕堂皇怎么样?
  什么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看看那些男盗女娼之辈,他们修身了吗?
  别开玩笑了!很多话他们说了,他们自己都不信。就像朱翊钧曾听说过后世的一句话,“和尚不信佛。”
  有了那样的想法之后,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自己只要把这些想要当官的人争取过来就行了,剩下的就没那么重要了。想要做学问的就让他们去做学问吧,自己用不着他们治理天下。
  看了一眼子弟学堂,朱翊钧就停在了门口。
  “白公子想进去看看?”李文达笑着问道:“不过恐怕不行,这里不允许外面的人进去。”
  闻言,朱翊钧点了点头。这个他知道。
  即便是孩子的家长,没有人邀请也不能进去学堂,想要见孩子的话也是孩子出来。更何况自己这个身份是来历不明的人?
  朱翊钧没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说道:“那我就不进去了。”
  “白公子,这边请。”李文达又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直接带着朱翊钧朝着南边走了过去。
  走到不远处,李文达指着山坡说道:“公子,看到那里没有?”
  朱翊钧放眼看过去,果然发现了,山坡上有一个建筑群,看起来很密集。
  朱翊钧有一些好奇的问道:“到底是做什么的?”
  “皇庄的厂子。”李文达笑着说道。
  闻言,朱翊钧就是一愣。
  没想到皇庄居然还有厂子了?这是什么情况?
  他转头看向了李文达,希望他解释一下。
  李文达笑了,继续说道:“好像是给城里某个商号做什么东西的,具体我也不知道,他们也不让我过去看,弄得神神秘秘的。不过庄子里面有很多人在那里做工,工钱倒是不少。”
  “对了,除此之外,你看那边。”李文达又指着另外一边说道:“那边是皇庄的养殖场,养了不少鸡鸭牛鹅羊。庄子里面很多庄稼的秸秆都被拿去喂牲口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没说话。
  他相信皇庄做这些东西很容易,毕竟在上辈子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是乡镇企业繁华发展的时期。只不过后来政策变了,乡村被抽血了,大城市化被推广开来,所有的政策都在针对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办不下去了。所有资金回笼到了城里,形成了大城市群。随后房地产政策又把乡下的人往城里赶,使得农村荒废,甚至土地荒芜。之后又推出了合村并镇的政策。
  究竟哪一个方向更好,朱翊钧其实也不知道。
  不过在现在的大明,乡村集群还是合适的。城市化、大企业集群现在还不合适,生产力还不够。
  第四一一章 到济南了
  在朱翊钧穿越之前,后世已经进行到了大城市上小城市抽血的地步,大城市集群越来越严重。
  对此,朱翊钧也不知道说什么好。虽然自己没有研究过,但这种东西恐怕很难改变。人都是向往的美好的生活,什么地方有好的医疗条件、好的教育环境,人自己就会往那里去,这是天性。
  对于国家来说,有些地方很重要,是战略位置、是经济位置、是资源位置;有些地方就没那么重要,那么优先建设谁就不用说了。只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了,自己这辈子能不能见得到都不一定。
  这辈子不操下辈子的心。对于自己来说,眼前这一幕就已经足够欣慰了。
  朱翊钧颇为感叹的说道:“百姓的日子真的好过了!”
  “是啊。”李文达在一边笑着点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