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炮灰在年代文里报国> 炮灰在年代文里报国 第77节

炮灰在年代文里报国 第77节

  再想想原主后来的下场,收她再多的谢礼都是应该的。
  作者有话说:
  新故事开始,继续求支持啊,么么啾
  第55章 七零锦鲤踏脚石02
  正如吴知青所想的那样, 林知言虽说决定将肉罐头收下,却没打算自己吃。
  且不说这肉罐头都是淀粉裹着肥肉制成,不甚健康营养, 光是看着就让人没什么胃口。
  就说两瓶这么点量, 自己吃最多一顿就能吃完,一点都不垫肚子。
  与其直接吃了, 还不如拿去找村子里的人家换成粮食稻谷。
  这两瓶肉罐头的市价可不低,买的时候需要票不说, 最少也値十来块钱,完全足够他跟人换几十斤粮食了。
  想到这里, 林知言便从两位知青手里接过肉罐头, 提着朝外走。
  孙、吴两位知青见状, 还以为他拿了东西是要退给赵芸芸的,连忙跟了上去。
  然而等跟着林知言走出知青大院, 他们却发现林知言要去的压根不是赵芸芸家, 而是大队长家的方向。
  “宋知青这是打算干啥?难不成他是想通过大队长,再把东西退给赵芸芸?”
  此时赵芸芸家里就只有她一个人在家,直接找上门退东西, 孤男寡女的肯定不方便。
  想到赵芸芸之前对宋知青的频频示好, 以及宋知青对赵芸芸那避之不及的态度, 他肯定不会找上门自投罗网。
  至于大队长,毕竟是赵芸芸的族叔, 把东西退给对方再合适不过。
  两人面面相觑之余,心中也有些郁闷。
  他们本来还想着宋知青要是将肉罐头收下,或许还能跟在他后头混一口肉吃, 没想到这家伙性子这么固执。
  “管他呢, 等他发现粮食根本不够吃, 饿肚子的时候就知道后悔了。”
  林知言对后头两位舍友的嘀咕并不清楚,他提着东西直接敲响了大队长家的门。
  大队长的媳妇赵婶子跑过来开门,见敲门的是知青点长的最好看的那位小宋知青,有些颜控的赵婶子眼睛不由一亮。
  “是小宋知青啊,你头还伤着,怎么不在宿舍好好歇息?老赵先前还跟俺夸你呢,这回要不是你刚好救了芸芸,那丫头现在还不知道要怎么样呢,快快,快进来,到婶儿家喝杯红糖水,你看你这脸煞白煞白的,这是失血过多的症状。”
  赵婶子将门口的地方一让,就招手让林知言快些进院子。
  自己去厨房泡糖水的同时,还不忘扭头朝屋子里大声喊了句。
  “赵天明,快些出来,宋知青过来了。”
  喊完后,赵婶子还忍不住在心里嘀咕,她丈夫这村干部当的真是不称职。
  宋知青可是为救他们村里的人受的伤,尤其救得还是他赵天明的堂侄女,他也不说上门关心慰问一下人家。
  赵队长忙了一下午,才刚从乡里回来,屁股都还没坐热呢,就听到媳妇在外头叫唤他,连忙披了衣服出去。
  见林知言脑袋上裹着一圈白纱布,上头还有渗出的殷红的血迹,赵队长忙关心的问起他的身体情况。
  他倒不是忘了宋知青的功劳,主要是他之前的精力都放在揪出那个欺负赵芸芸的二流子上,这才没顾得上去知青点看望宋知青。
  得知自家堂侄女差点被个二流子给欺负了,赵队长当然是非常生气的。
  若非是赵芸芸的哭求阻拦,他为了这个堂侄女的名声考虑,不好将事情闹的太大,他当时就忍不住去县城报了警。
  虽然因为赵芸芸的哭求放弃了报警的打算,赵队长却没放弃要将那个二流子给找出来。
  若是能早些把人揪出来,说不定还能阻止再有其他姑娘受到侵害。
  他先是找了堂侄女赵芸芸,让她说说那二流子到底长什么样,谁知道赵芸芸就只知道哭。
  后来还是在他的不耐催促下,赵芸芸才说了几句对方的长相,然而对那二流子的描述却是不清不楚。
  那二流子是赵芸芸特意找来配合演戏的,赵芸芸肯定不能说实话,免得真让赵队长把人给逮到,再把自己给供了出来,便乱七八糟的胡扯了一番。
  完了还说当时事情发生的实在太过突然,她受到了严重惊吓,压根没看清那二流子长什么样,若实在找不到,那就算了。
  算是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的。
  按照赵芸芸的描述,赵队长开始发动人脉到处找人,然而忙活了大半天,却连那个二流子的半点踪迹都没找着。
  无可奈何之下,赵队长只得先回了家,还打算稍作歇息就去知青点看看。
  一方面自然是代替赵芸芸的大哥赵文远,去感谢宋知青对赵芸芸的救命之恩,另一方面,也是想问问宋知青,当时他有没有看清楚那二流子的长相。
  这会儿见宋知青找上门,手里还提着两瓶肉罐头,赵队长不禁有些疑惑的看向他。
  自己都还没来得及去慰问宋知青呢,他怎么反倒先提了东西来自己家了?
  “赵队长,这肉罐头是赵芸芸送给我的谢礼,接下来几天我都不能去地里干活儿,这东西又不经吃,我就想用这两瓶罐头跟村里人换点粮食,别人我也不熟,这才来找赵队长,想请赵队长出面帮忙问问看,村里有没有谁家要换这东西。”
  林知言并没有遮掩,直接将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不管差点被二流子欺负是不是赵芸芸自导自演的戏码,原主救了赵芸芸都是事实。
  既然赵芸芸说这是原主救她的补偿,非得送他,那他就笑纳了。
  得知林知言提着罐头是来找自己帮忙换粮食,而不是送礼的,赵队长顿时松了口气,二话不说就同意了下来。
  宋知青想换粮食,倒是用不着再找村里其他人家,直接跟他们家换就行了。
  他家小儿子过两天正要去县里的未来丈母娘家,这肉罐头刚好可以留着给小儿子当礼物带过去。
  听说罐头是堂侄女赵芸芸送给宋知青的谢礼,赵队长不由满意的点头。
  觉得赵芸芸这丫头总算是长大了些,难得通了人情。
  原本他还想着,要是赵芸芸那里对救命恩人一点表示都没有,他就以赵芸芸的名义多送些东西给宋知青做补偿,替她描补描补,其他的就等赵芸芸她哥赵文远出车回来再说。
  现在看来,他先前的打算倒是可以省了下来。
  说完换粮食的事,赵队长就拉着林知言,问起他对那个二流子是否还有印象。
  能不能仔细描述一下对方的长相,他也好尽快把人给抓起来。
  林知言见赵队长还一心想抓那二流子,心中不由好笑。
  若是等他抓到人,却发现一切都是自己堂侄女的自导自演,也不知道赵队长会是什么心情。
  林知言倒是挺想看赵芸芸掉马的,便没有任何隐瞒的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
  原主当时出手救赵芸芸的时候,虽然小树林里的光线有些昏暗,那二流子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还特地给自己套了个黑头罩,却依旧没能遮挡住自己的脸。
  在跟原主打架的时候,二流子的头罩不小心被原主给扯了下来,哪怕他后来急忙忙的将头罩戴了回去,还是被原主看见了长相。
  原文剧情里,因为被赵芸芸刷好感夺走了气运,使得原主根本顾不上这个二流子,就被随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连串的倒霉事牵住了精力,倒是让对方和赵芸芸顺利的混了过去。
  现在既然知道这一切都是赵芸芸的设计,林知言当然要帮赵队长尽早将那位二流子揪出来。
  等把人抓到,撬开了对方的嘴,赵芸芸指使对方干的事肯定会暴露出来。
  见林知言说清楚记得那二流子的长相,赵队长顿时高兴不已,连忙让他仔细的描述一下,他好去抓人。
  担心嘴巴描述的不清楚,林知言干脆让赵队长找来纸笔,说自己可以把对方的长相直接画下来。
  不管是林知言,还是原主宋严州,都是会画画的,尤其是林知言,他第一世可是自小就学过绘画,画个肖像对他来说简直轻而易举。
  等把二流子的长相画出来,交给赵队长,林知言就不准备在赵家多待。
  按照原主记忆里的物价,林知言跟赵队长换了五十斤粗粮和十多斤精面粉。
  林知言刚准备提着换好的粮食走人,就听赵队长喊住了他,又跟他说了个好消息。
  原主因为见义勇为,还为救人受了伤,短时间内想下地干活儿肯定是不行了。
  经过村里几位干部的一番商量,就决定给他换个轻松点儿的活儿。
  原主下乡时的档案上明确写着,他自小跟随搞医药研究的父母学习,几位村干部就打算让他接下来去村里的卫生室工作。
  刚好东营村卫生室的张大夫年纪大了,已经决定辞职,过些日子就要被他闺女接去城里生活。
  原先他们还发愁上哪儿再弄个大夫过来坐诊,现在倒是有了现成的接班人选。
  至于宋知青家庭出身成分不太好的问题,有他救人的功劳在,这些其实都可以选择性的无视。
  林知言对村里的这个安排,当然是非常满意的,卫生室的活儿工分高不说,还格外轻松。
  虽说暂时只是个临时卫生员,但只要他接下来能帮乡里乡亲治好头疼脑热的毛病,过段时间就可以由村里帮他申请转正。
  这可比下地干农活,要轻松的太多太多。
  上辈子村干部们倒是也给原主换了份新工作,不过不是去卫生室当卫生员,而是让他跟女主赵芸芸一起去放牛。
  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才让原主不得不跟赵芸芸朝夕相处,被赵芸芸抓住机会刷好感,有心算无心的被攻略成功。
  这回村里没让他再跟赵芸芸一起去伺候耕牛,而是直接给他安排了去卫生室给人看病的活儿。
  林知言猜测,两辈子的工作安排会出现变化,八成还是跟赵芸芸脱不了干系。
  要知道赵芸芸可是赵队长的堂侄女。
  她若是想来个近水楼台先得月,求着赵队长把原先给原主安排的卫生员工作换了,以赵队长对这个自小就没爹没妈的堂侄女的疼爱,肯定会同意。
  现在跟原主那辈子唯一的不同的是,他并未给赵芸芸太多操作时间,就早早来了赵队长家。
  让赵队长将村子里对他的安排提前说了出来,没给赵芸芸插手的机会。
  上辈子赵芸芸把原主当卫生员的活儿给换成了放牛,还利用这个向原主卖过好。
  说是她亲自找了大队长说情,才让他免于继续下地干活儿,令不擅长做农活的原主对她感激不已。
  林知言想想就十分无语。
  原主也是个傻的,竟被赵芸芸就这么忽悠了过去,对她好感顿生,让她又借此吸走了不少气运。
  解决了工作问题,林知言心中也暗自松了口气。
  毕竟几辈子下来,他还真没怎么干过太重的农活。
  现在让他下地,他担心自己或许还不如原主干得好。
  推辞了赵婶子留他一起吃饭的邀请,林知言提着换好的粮食匆匆返回了知青大院。
  东营村地处皖北,因为这里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农业大省,上头在安排知青下乡的时候,分到这里来的知青向来比较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