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节

  “割掉。”郝教授干脆利落,“下霜后就立刻割掉蒌蒿在地上的部分,然后施肥浇水,覆盖大棚。”
  很多蔬菜跟韭菜是一样的,割了一茬接着发第二茬。
  等到蒌蒿新发出的枝条一个巴掌长的时候,就可以收割,留一个指甲盖的长度便可。
  再上肥料,等过一个月,就能出第二茬。
  这样子,一直长到来年四月份,没的任何问题。
  魏镇长也拿着本子记,热情地邀请郝教授:“您三位要不要跟我去渡家边看看,那边好大一片蒌蒿呢。”
  村委书记急了:“哎,我说魏镇长,咱们讲好的。你不能这样,我们这儿问题还没解决,你就先把我们请的客人给带走了。”
  “哎哟,我的老书记哎,说好的觉悟哩。一家富裕不是富裕,家家户户富裕才行。你们郑家村走在前头,也要带带后面的村子哎。”
  魏镇长嘴里头说着话,眼睛已经往边上使眼色,他带来的几个学生立刻大着胆子将郝教授跟周教授往外头引。
  舅舅在边上大笑:“老书记,你也有今天啊。”
  当初,他就是这么硬把人从郑家带去教村里人不挖稻草根种油菜的。
  一行人热热闹闹往前头走。
  镇政府的小车被派去送镇上中学老师去市里头开会了,魏镇长自己也是骑自行车来郑家村的。
  这回去渡家边,他索性问承包大沟的人家借了条渔船,亲自撑船送教授过去。
  周教授微微一笑,没有反对。
  这位民办小学老师出身的代理镇长,虽然有点儿表演型人格,但终归是在积极热情地做事。
  只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达成一致的时候,人才能有最大的动力。
  她微笑着伸手招呼还在河岸上漫步的薛副教授:“一块儿过去看看吧,港镇的风景不错。”
  这种机会,林蕊怎么可能放过。
  她首当其冲,巴巴儿挤上船去。
  林鑫哪里放心她一个人,只能皱着眉头瞪她,也跟着上船。
  郝教授笑呵呵地问林蕊:“你的小龙虾养成了没有?”
  “薛教授说可以在藕塘里头套养!”林蕊笑容满面,“这样小龙虾的上市时间就可以提前到明年的三月份。”
  薛副教授看了她一眼,没有纠正。
  郝教授乐呵呵的:“那好啊,提前了整整两个月呢。这要是打开了小龙虾市场,你可比别人占了两个月的先。”
  林蕊得意地挺起胸膛,美滋滋地欣赏河面美景。
  真是美景,十月底的河流两岸,芦苇花白茫茫一片,漂亮得简直可以拍明信片。
  船上的大人都被她的话给逗笑了。
  林鑫也笑着摸摸她的脑袋,把她抱在怀里,怕河面风吹的她受凉。
  林蕊看着河边的翠绿色的杆子,立刻惊奇地招呼她姐:“哎哟,我还以为荸荠都长在水田里头呢。”
  “说什么傻话。”林鑫嗔了眼妹妹,“你还真是五谷不分。这是鸡头米,什么荸荠啊。”
  薛副教授突然间冒了句:“其实藕塘里也能套种荸荠,这样能够增加产量。”
  郝教授哈哈大笑:“我说有意思吧,比你闷着不出来有意思多了吧。除了荸荠,我看藕塘里头也是能套种蒌蒿的,不过种双茬藕也好。那个鸡头米其实在水田里头产量更好,因为好控制水量。你套养泥鳅啊,小龙虾啊,都没问题。”
  正在划船的魏镇长立刻招呼林鑫:“大学生,帮老叔个忙,赶紧记下来。”
  林蕊囧,总觉得她姐成了秉笔太监。
  林鑫作势要揍妹妹。
  魏镇长却哈哈大笑:“教授说的话可不是金科玉律?”
  渔船顺风顺水,一路滑到下游。
  魏镇长在前头带队,他们穿过一片农田,又走过一座石板桥,然后终于到了沙壤土河滩边。
  放眼望去,大片全是绿色。风吹过来的时候,林蕊还闻到了蒌蒿特有的清香。
  前面有个戴着眼镜的三十多岁的男人冲魏镇长挥手,笑容满面地迎上来。
  魏镇长赶紧给大家介绍:“这是我们港镇农科站站长,渡家边是他丈母娘家,他对情况最了解。”
  现在正是茨菇钻心虫肆虐的时候,农科站站长忙着指导茨菇种植用药,所以没跟着去郑家村迎接几位教授。
  他连连道歉。
  郝教授赶紧摆手:“哎哟,我们又不是你领导,要你接什么啊。”
  魏镇长立刻接腔:“你们可比我这个纸糊的官厉害有用多了。你们的技术能带领我们港镇人民劳动致富。”
  郝教授直奔主题,开始给农科站长上课,如何搭建大棚:“今年没准备,等明年八月份的时候,要记得给蒌蒿打顶摘心,别让它们开花结籽,不然养分就不往下面走了。”
  他领着人,手把手地教授如何整地施肥,大棚又该怎么起。
  “中间留半米宽的过道,还有小拱棚要加地膜覆盖。这个你应该很熟悉了,我看你们自留地上种菜也加地膜的。”
  林蕊偷偷跟她姐咬耳朵:“加地膜干什么啊?”
  林鑫点她的脑门儿:“你还要搞种植养殖业呢,最基本的道理不懂吗?保温啊,用地膜保温。大棚蔬菜,就是利用塑料膜的保温技术。”
  林蕊恍然大悟:“我还以为是为了方便往里头灌二氧化碳呢。”
  郝教授笑得快被呛到了,勉强点头道:“这也可以啊,二氧化碳是保温气体,还能够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
  林蕊不好意思地往她姐身后蹭,努力转移话题,借以挽回尊严:“大棚可以套种吧,成本这么高,得多种几样,不然容易亏本。”
  郝教授笑眯眯地看着她:“那你说套种什么好?”
  林蕊眼睛骨碌碌直转,落在河岸还没有来得及收割的黄豆上时,她灵机一动:“毛豆,可以套种毛豆。”
  具体原理她记不清楚了,好像是化学书上说的,毛豆有种什么能力,可以不用加氮肥。
  所以,农田套种的时候,大豆一直都是热门作物。
  郝教授笑着点点头:“大豆不错,可以有效改善土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你再想想,还能套种什么?”
  这林蕊一点儿也不含糊:“丝瓜啊,黄瓜啊,反正挂着长的东西就行。”
  外婆家的丝瓜都挂在墙上,基本不占土地面积。
  郝教授开怀大笑:“好,只要你以后过了标准线,我一定收你当研究生!”
  周教授在边上拆丈夫的台:“今年就没人报你的研究生。”
  林蕊捂着嘴巴,眨巴眼睛,同情地看着郝教授。
  好惨哦,好歹也是名校教授,居然混得手下连打杂干活的小弟都没有。自己招的博士还是他写推荐信送出国的。
  郝教授也不怕丢脸,直接摆摆手:“没事的,以后肯定会好起来。只要我们好了,走了的肯定想方设法回来。人总是用脚投票的嘛。”
  第107章 动植物混养
  郝教授一连说了好几条大棚蒌蒿的套种方案。
  蒌蒿是种市面上颇受欢迎的野菜, 既往一直主要依靠野生。
  野生蒌蒿根茎又短又弯, 能吃的地方就三根手指头并起来那么长。人工用根栽培的不一样, 要长不少,能吃的部分自然也多。
  人工反季节种植蒌蒿,目前在市场上没什么竞争对手。
  “这就是人无我有。”郝教授滔滔不绝, “一开始产品的质量就必须得过硬,让吃过的人还愿意买你的东西。别怕卖得好, 人家会一窝蜂跟着上, 只要你的牌子打响了, 到时候消费者认的还是你家的东西。”
  林蕊在边上插嘴:“螃蟹到处都有,可大家一说起来大闸蟹, 第一个就想到阳澄湖。”
  她上辈子曾经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路线跑去高邮玩过,当地导游说贴着阳澄湖大闸蟹标签的很多螃蟹都是高邮湖里头养出来的。
  可高邮湖的螃蟹不沾沾阳澄湖的水,贴上那层金衣服,就卖不出来价。
  这就是品牌效应。
  港镇的蒌蒿跟小龙虾也一样, 得让食客一想起吃这两样东西,立刻便想到港镇的招牌。
  郝教授哈哈大笑:“你这丫头还真是什么时候都忘不了小龙虾。你怎么不提对虾啊?”
  “那个在海边推广比较合适。”一直没开口的薛副教授说到自己的专业问题,显然多了兴致,“我觉得刚从美国引进的南美白对虾很不错, 解决好种虾来源跟育苗问题, 很有发展前景。”
  林蕊眨巴眼睛,虚弱地为她家小龙虾摇旗呐喊:“那我们还是先养小龙虾吧。”
  旁边的大人全都笑了起来。
  这丫头还真是时刻不忘小龙虾。
  郝教授收敛了笑容, 转头看魏镇长:“你先别笑。你们要搞大棚养蒌蒿,就得做出点儿样子来, 不能搞草台班子。”
  名声要怎么打响?一开始就做精做细了。
  咱们国家大棚蔬菜种植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发展相当迅速。
  为什么有的地方做的好,有的地方菜却要烂在地里头亏钱?
  除了种植种类的选择外,怎么种也大有讲究。
  “你就说搭建大棚的材料吧。用毛竹搭建,成本肯定是最低的,但同样的,它也是最容易损耗的。还有大棚蔬菜的浇水施肥问题等等,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
  郝教授认真地看着魏镇长,“你想把港镇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要投入的成本可不小。”
  “浇水可以利用滴灌技术。”林蕊不假思索。
  上辈子,林主席的单位有个菜园,咳咳,当然对外宣称是生态园。
  菜园里头的蔬菜浇灌应用的就是滴灌技术,施肥好像也是通过滴灌进行。负责种菜的外聘菜农每天耗时最多的工作就是摘菜。
  用林主席同事开玩笑的话就是管摘不管养,只等着收菜就好。
  现在电脑控制浇灌可能不太现实,但滴灌技术完全可以应用进去嘛。
  郝教授点点头,又强调:“这方面的投入也该考虑到。”
  魏镇长豪气的很:“这钱我们镇肯定出。老关,这事儿我交给你负责。你打个签报上来,我签字批准,你找会计拿钱。”
  郝教授正色道:“你可得想清楚了,这不是三文两文就能解决的问题。你们大棚搞复合种植,材料成本不低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