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其他类型>大唐第一闲王> 第356章 军改

第356章 军改

  “兵种不同,待遇自然也不同,就像普通府兵和禁军一样!”李元景有些不太好意思的说道。
  这个比喻当然不太恰当,但事实就是这样。
  让海州军降低军饷那是显然不可能的,规矩已经立起来了,再去改变那就会出问题,低调高没问题,高调低你试试?
  “也只能这样了!”房玄龄点了点头,道理他自然明白,而且接下来朝廷对海州军也有所依赖,不能做的太过份。
  再一个,海州军现在立下的功劳也不允许朝廷去降低他们的待遇。
  李世民和其他大臣也纷纷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办法。
  待遇问题算是初步解决了,接下来商量一些待遇的细节就没必要拿在这里讨论了,李世民也没这个时间去浪费。
  “先在军中统计,愿意留下来的则签署五年合约,欠缺的名额则从平民中招募!至于驻地……道内互调吧!”李世民想了想,决定道。
  “不妥!不妥!”这个办法虽然不错,但在李元景看来却有些问题。
  “有何不妥?”李世民问道。
  “唐军先在所欠缺的是远征综合能力,军改最大的目的就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让大唐更上一个台阶,道内互调虽然也属于异地驻扎,但距离还是太近了,有些人的影响可不只是一州两州的,甚至能影响到其他道!”李元景直接说道。
  虽然没有明说,但目标已经很明确了。
  说的就是那些世家门阀,这些家族的庞大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甚至能在三五个道内找到他们的宗族势力。
  当然,李元景所指的也不只是他们,毕竟世家已经看到了封王的希望,他们断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自毁前程。
  李世民也同样知道,李元景指的是岭南道的士家,这个先前李元景就跟他说过了,他要动岭南道,而且必须要动,朝廷没有拒绝的理由。
  “那你说该如何办?”李世民问道。
  “很简单,划片征兵!”李元景突然一笑,突然发现后世征兵体系的优点了,虽然依旧不能避免派系之分,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派系不会消失,但却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
  “划片征兵?”李世民愣了下,这是什么征兵法?
  不少人也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他们意识到了李元景的用意不浅,但对于这个办法还是很陌生,仅能触摸到外面的一层。
  “很简单,朝廷用五年的时间来打造这套制度,五年之后,制度形成,军改完成,具体的划片由兵部负责,比如说今年的关内道有两万名额,兵部划分的征兵区域为岭南道,那么岭南道已经完成军改的两万人就会来到关内道服役,这两万人会被打散到各个部队。
  明年兵部给关内道划分的征兵区域为河南道,那么河南道完成军改的兵员就会来到关内道服役,若是觉得不保险,可以同时划分两个道甚至三个道。
  当然,本道的兵也是要有的,只需要保持一定数量就可以了,至于路程也不用多虑,船队半个月就能把岭南道的兵运到海州,一个月基本就能到长安了。”
  兵部尚书郭福善突然眼前一亮,猛然道:“这个办法好啊!”
  郭福善的名声并不显赫,他能坐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是要狠狠的感谢一下李元景的。
  原本的历史中这个时期的兵部尚书应该是侯君集,但侯君集在新罗造反被诛,所以后面就没他什么事情了。
  郭福善是整个兵部资历最老的侍郎,贞观四年李靖卸任兵部尚书之后,侯君集曾经以右卫大将军检校兵部尚书,后来去了新罗,接着在叛乱之后被革职,由郭福善接任。
  事实上这些年兵部的事情一直都是郭福善在负责,虽然他的名声并不显赫,但这其实也是个牛人,不过他的后代比他还牛,虽然不是他亲生的,但也属于宗族后辈。
  郭福善的父亲是隋朝太仆卿,左光禄大夫,右侯卫大将军,蒲城郡公郭荣,郭福善是郭荣的次子。
  而郭荣有个堂弟叫郭履球,相比较两者的后代,郭荣的次子已经高居兵部尚书,而郭履球的儿子郭昶却只是凉州司法参军。
  郭履球这一脉在接下来这些年没少受到郭荣这一脉的提携,终于在几十年后出了个真正的人才,郭子仪。
  按照辈分来说的话,郭福善是郭子仪的伯曾祖!
  当然,郭子仪现在连个胚胎都还不是呢,但毕竟出身于军人世家,郭福善对军事方面的理解还是很透彻的,瞬间便看到了李元景此举的用意。
  “以往的造反叛乱多以乡朋为主,此举可最大限度避免乡朋聚集,而每一批兵的来源不同,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派系,相互之间既是竞争,也是监督,朝廷只要把控好不出乱子,未来可期呀!”郭福善连忙解释道。
  府兵制度虽然也很稳定,但就是因为太稳定了,所以才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而随着军改的提出,大唐势必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要给百姓减负,这一点已经不需要再去考虑了,军改会诞生职业军人,有了职业军人也就意味着以后朝廷不会随意征招那些劳力去参军打仗。
  除此之外,干活什么的也需要改变一下策略了,以前是每个人都有役期,强制性的,不想去就拿钱来抵消,或者出钱让其他人去替自己服劳役。
  但现在大唐有钱了,需要帮助新的货币制度站稳脚跟,所以要尝试着给钱去让人干活,以此来刺激消费。
  这些都是李元景私下里提出的方法,李世民虽然有些疑虑,但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岭南将会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承担着新的重任,朝廷很多工坊都要在那里布局,而且船队会驻扎那里,以此来缩减路途耗时,所以,臣弟觉得第一批进行改制的应该是岭南道。”李元景直接提议道。
  “嗯,兵部那边先准备一下,从周边各道抽调十五万人进驻岭南道,岭南道的则分散去调出各道!”李世民点了点头,心中暗暗的嘀咕道:‘士家,是时候动一动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