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苏晋不知道是谁要害她。
  但她知道,单凭一个小小内侍,还不能在这戒备森严的都察院随意出入。
  这内侍背后,一定是有人指使的,能将人安插到都察院,应当还是一个权力不小的人。
  这宫内是不能待了,“那个人”既然能派内侍进都察院,那么就能派人进宫中各个角落去寻她。
  不如撞在巡逻的侍卫手上险中求安?
  不行的,苏晋想,指不定哪个侍卫就是一道暗桩,自己撞上去,岂不自投罗网?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要害她的人,大约也是忌惮都察院的,否则他会派人就地动手,而不是毒杀。
  既然忌惮都察院,为何又要选在都察院下毒?
  她不过一名京师衙门一名知事,若想杀她,趁她在宫外不是更好?
  是有甚么事令他非要在此时此刻动手不可了吗?
  透支过度的身子已开始不听使唤,每走一步都像踩在云端,疲累将匿藏在百骸的病痛如拔丝般拽扯出来,渗透到每一寸骨骼血脉中。
  可苏晋却顾不上这些,她仔仔细细将从昨日到今晨发生的事回忆了一遍。
  昨日清晨,先是任暄来看望她,然后她问周萍讨了刑部手谕进了宫;见了刑部尚书以后,去了詹事府,柳朝明烧掉策论,令她逃过一劫。之后去了朱南羡的王府见了死囚沈奎,回到京师衙门,被赵衍带回都察院。而她见的最后一个人是柳朝明。
  就在半个时辰前,她对柳朝明说,仕子闹事的背后或许有人指使。
  难道“那个人”要杀她,是因为她觉察出了仕子闹事的端倪之处?
  这也不对。
  苏晋回想起闹事当日,她问那牙白衫子“天皇老子都不管,甚么意思”的时候,那牙白衫子便已动了杀机了。
  倘若这就是最重要的,那么闹事之后,她在京师衙门养伤多日,这位背后的人,为何不在当时派人除掉她呢?
  一定有甚么更紧要的,被她漏掉了。
  脑中有个念头在一瞬间破茧而出——是了,是晁清的案子!
  若说这些日子她说了甚么,做了甚么,挡了甚么不该挡的路,只能使晁清的案子了。
  且从昨日到今晨,她从朱南羡的府邸打听到了晁清失踪的线索以后,唯一落单的一刻,便是方才柳朝明从值事房离开。
  而柳朝明离开不到半刻,那送药的内侍就来了。
  这说明,或许有个人,从她去了朱南羡府邸后,就一直盯着她。不,也许更早,从她开始查晁清案子的时候,就开始盯着她了。
  既然仕子闹事的案子,背后有人藏着;而晁清失踪的案子,背后也有一个权力不小的人。那么这两桩案子,是否有关系呢?
  苏晋觉得自己汲汲追查多日,所有的线索终于在今日穿成了一条线,虽然有许多揣测还有待证实,但她终于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
  宫阁重重,每一处假山奇石背后都像藏了一个人,苏晋甚至能听到身后追来的脚步声。
  她绕过一个拐角,眼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承天门,过了承天门便可出宫,可承天门前是一望无垠的轩辕台,她穿过轩辕台,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二条路通往宫前苑,那里花树草木丛生,若躲在里头,虽不易被人发现,但却要费时费力地与之周旋。
  自己的体力已所剩无几,加之旧伤的剧痛像一只大手,将她的五脏六腑搅得翻天覆地,这么下去,又能与人周旋到几时?
  苏晋这么一想,当即就往承天门的方向走去。
  她不过一从八品小吏,对方未必会认为她能逃出宫去,不一定在宫外设伏,因此只要能顺利穿过轩辕台,就暂时安全了。
  苏晋握手成拳,罢了,且为自己搏一条生路。
  朱南羡刚回宫,正自承天门卸了马,远远瞧见轩辕台上,有一人影正朝自己这头疾步走来,身后有人在追她,看样子,大约来意不善。
  那人似乎很累了,又似乎受了伤,步履踉踉跄跄,却异常坚定,扶着云集桥的石柱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身后纵有兵刀杀伐声,也不曾胆怯回头。
  朱南羡一时怔住,倏忽间,他发现这坚定的样子似曾相识。
  他往前走了一步,唤了一声:“苏时雨?”
  可苏晋没有听见。
  朱南羡又大喊了一声:“苏时雨——”
  苏晋觉得自己再也走不动了,她拼着最后一丝力气撑着云集桥的石柱,竭尽全力不让自己就此倒下。
  恍惚之中,她仿佛听到有人在唤她,可她转过头去,眼前一片昏黑,已什么都看不清了。
  心中终于泛起一丝苦涩的无奈。
  苏晋想,那就这样吧。
  朱南羡拼了命地跑过去,苏晋的一片衣角却在擦着他手背一寸处滑过。
  他眼睁睁地看着她仰身栽进了云集河水里,一刻也不停顿地跟着跳了下去。
  天刚破晓,寒冷的云集河水漫过朱南羡的口鼻,这一夜终于要过去了。
  他勾住苏晋的手腕,用力将她揽尽怀里,衣衫已被河水冲的凌乱不堪,苏晋的外衫自肩头褪下,露出削瘦的锁骨。
  朱南羡用力将她托上岸,可就在这一刻,他的掌心忽然感到一丝微微的异样。
  他愣愣地将手挪开,愣愣地上了岸,然后跌坐在苏晋旁边,愣愣地看着她衣衫胸口,隐约可见的缚带。
  朱南羡脑中盘桓数年而不得始终的困局终于在此刻轰然炸开。
  第19章
  苏晋很小的时候打翻过一个青花瓷瓶。
  那是她祖父最珍爱之物,是四十年前,他随景元帝起兵之时,自淮西一欺世盗名的州尹手中缴获的第一件珍宝。
  景元帝随手给了他,说:“若有朝一日江山在我之手,当许你半壁。”
  她的祖父是当世大儒,胸怀经天纬地之才学,也有洞悉世事之明达。
  后来景元帝当真得了江山,曾三拜其为相,祖父或出任二三年,最终致仕归隐。
  苏晋记得,祖父曾说:“自古君权相权两相制衡,有人可相交于患难,却不能共生于荣权,朱景元生性多疑,屠戮成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看来这古今以来的‘相患’要变成‘相祸’了。”
  后来果然如她祖父所言,景元帝连诛当朝两任宰相,废中书省,勒令后世不再立相。
  那场血流漂杵的浩劫牵连复杂,连苏晋早已致仕的祖父都未曾躲过。
  苏晋记得那一年,当自己躲在尸腐味极重的草垛子里,外头的杀戮声化作变徵之音流入脑海,竟令她回想起青花瓷瓶碎裂的情形。
  彼时她怕祖父伤心,花了一日一夜将瓷瓶拼好,祖父看了,眉宇间却隐有惘然色。
  他说:“阿雨,破镜虽可重圆,裂痕仍在,有些事尽力而为仍不得善果,要怎么办?”
  要怎么办?
  苏晋不知,事到如今,她只明白了祖父眉间的惘然,大约是追忆起若干年前与故友兵马中原的酣畅淋漓。
  旧时光染上微醺色尚能浮现于闲梦之中,醒来时却不甘不忍昔日视若珍宝的一切竟会堕于这凡俗的荣权之争焚身自毁。
  苏晋想,祖父之问,她大概要以一生去求一个解,而时至今日,她能做到的,也仅有尽力二字。
  朱南羡疾步如飞地把苏晋带到离轩辕台最近的耳房,回头一看,身后不知何时已跟了一大帮子人,见他转过身来,忙栽萝卜似跪了一整屋子。
  这耳房是宫前殿宫女的居所,未值事的宫女当先跪了一排,身后是一排内侍,再往后一直到屋外,黑压压跪了一片承天门的侍卫,其中有几人浑身湿透,大概方才跟着他跳了云集河。
  朱南羡轻手轻脚地将苏晋放在卧榻上,然后对就近一个宫女道:“你,去把你的干净衣裳拿来,给苏知事换上。”
  那宫女诺诺应了声:“是。”抬眼看了眼卧榻上那位的八品补子,又道:“可是……”
  朱南羡觉得自己脑子里装的全是糨糊,当下在卧榻边坐了,做贼心虚地遮挡住苏晋的胸领处,又指着宫女身后的小火者道:“错了,是你,你去找干净衣裳。”
  小火者连忙应了,不稍片刻便捧来一身浅青曳撒。
  朱南羡命其将曳撒搁在一旁,咳了一声道:“好了,你们都退下,本王要……”他咽了口唾沫,“为苏知事更衣了。”
  一屋子人面面相觑,一个也不敢动。
  先头被朱南羡指使去拿衣裳的宫女小心翼翼地道:“禀殿下,殿下乃千金之躯,还是让奴婢来为苏知事更衣吧?”
  朱南羡肃然看她一眼,拿出十万分慎重,道:“放肆,你可知男女授受不亲?”
  宫女噤声,带着一屋子女婢退出去了。
  正好先头传的医正过来了,见宫女已撤出来,连忙提着药箱进屋,却被朱南羡一声“站住”喝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好在门槛上跪了。
  朱南羡又肃然道:“本王方才说的话,你没听见?”
  医正一脸惛懵地望着朱南羡:“回殿下,殿下方才说的是男女授受不亲,但微臣这……”他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榻上躺着的,大意是他跟苏晋都是带把儿的。
  朱南羡一呆,心中想,哎,头疼,这该要本王如何解释?
  思来想去没个结果,朱南羡只好咳了一声,更加肃然地道:“大胆,本王怎么说,你便怎么做,都是男的就可以不分彼此上手上脚了么,赶紧滚出去。”
  此话一出,医正连忙磕了个头,与一帮子仍跪在地上尚以为能上手上脚的内侍一齐退了出去,临到耳房外时还听到朱南羡慎之又慎地再交代了一句:“把门带上。”
  医正连忙将门掩得严严实实,忍了忍实在忍不住,对垂手立于一旁眼观鼻鼻观心的宫前殿内侍总管说:“张公公,十三殿下这是……”
  张公公一脸晦气地看了他一眼。
  医正一惊,一手往耳房指了指,又压低声音道:“可老夫听说,这榻上躺着的是京师衙门的一名知事啊。”
  张公公一脸晦气地点了点头。
  医正的下巴像是脱了臼,再问:“殿下样貌堂堂,品性纯良,怎么、怎么染上这一口了?”
  张公公一脸晦气地说:“怎么染上的且不提,要论就先论陛下与太子爷殿下知不知道这回事儿,若知道还好,要是本来不知道今日又知道了,且晓得您与杂家为这榻上这位瞧了病,废了心,蒋大人还是想想咱们这胳膊脑袋腿儿还能余几条吧。”
  医正听了这话,泪珠子直在眼眶里打转,心一横眼一闭,觉得不如撞死得了,当下就往门框上磕过去。
  谁知脑门没触到门框,门便从里头被拉开了,医正一个失稳,倒葱似栽到了朱南羡脚边。
  朱南羡咳了一声,这回倒没有摆谱,只垂着眸低声说了句:“瞧病去。”
  卧榻特意布置过了,也不知十三殿下从哪儿拉了一张帘,将苏晋隔开。
  像是为女眷探病,不能见其真容。
  医正一边把脉,一边拿余光觑朱南羡。
  自他进屋以后,十三殿下便一语不发地,端然地,笔挺地,几乎一动不动地坐在一旁,仿佛要努力摆出一副人正不怕影子歪的模样,可偏不巧,脸上却带着一丝微红。
  待他的指尖甫一从苏晋的手腕上拿开,朱南羡便忙问道:“她怎么样了?”
  医正道:“回殿下,苏知事的脉悬浮无力,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此乃气血双虚,久病未愈之状。又兼之操劳过度,伤及肝肺,实不宜再劳心劳力,能心无挂碍,将养数日,并以药食进补最好不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