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7章
高勇的信息也很敏锐。
相对相邻的清海市,房价一直持平不涨的向阳市,可谓是投机商的价值洼地。
他们就如嗜血的大白鲨,闻到金钱的腥味,就会结群成队地游过来。
“给他们一个教训。”叶秋桐突然在边上冒了一句道。
“哦?”高勇还有些不解。
“放他们进来,等游资进入时,再关门打狗。”叶秋桐道。
炒房团之所以能炒房成功,初期可能只是几个家族资金的纠合行为,但是到了后面,他们实力大增之后,一般都是和政府联合的炒作行为了。
最现实的莫过于,找政府要一块地,再讨要几个建设学校的指标,然后炒作概念:学区房。
于是,原价一两千一平米的房子,顿时暴涨到三四千,甚至五六千元一平米。
这些炒作手法,都是叶秋桐前世屡见不鲜的,对于这些炒房团,叶秋桐深恶痛绝,一点同情心也没有……
正文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一把手的困扰
叶秋桐前世见过为了让孩子能得到优质教育资源而用上千万买一间只能放一张床的破房子的父母;见过夫妻为了多买一套房假离婚而闹成真离婚的;见过房子变成奢侈品象征后,普通人家的儿女,为了一套婚房加谁的名字、谁出装修,而感情崩溃,临门一脚分手的……
反正,炒房的罪恶罄竹难书。最大的罪恶就是导致实业投资价值的崩溃,从而进一步动摇国家前进的根基……
所以,叶秋桐认为,炒房团的黑手,早晚会伸到向阳这块价值洼地来,向阳一定要挺住了,就象国际游资大鳄索罗斯一样,几次攻击香港的资本市场,都被背有靠山的香港狠狠反击回去,吃了痛,受了教训,索罗斯就不敢轻易再来骚扰。
炒房团也一样,他们带着巨资来炒作,不让他们“断手断脚”地离开向阳,向阳也会沦为他们的口中食物。
叶秋桐的话,让高勇眼前一亮。便虚心地向叶秋桐讨教起了遏制炒房团的办法。
不耻下问是高勇的优点,他不象有些人做了领导,吹捧的人多了,就飘飘然,把自己当那么回事。
高勇知道,自己在叶秋桐等人眼里,还真就只是那回事,以他们的能力,随时可以捧十个八个高勇起来。自己要不是沾了亲戚的光,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而且,高勇发现,每次叶秋桐的意见都很有前瞻性,基本上会出现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困难时期,叶秋桐都能提前应对。
高勇把这归结于叶秋桐具有超高智商的缘故,他身为一个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也知道在整合资料方面,智商高的人肯定比一般人强大得多。
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象叶秋桐这样的人,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她能从中剥丝抽茧,只要得出一条具有预见性的信息,她也能获得千百倍的回报。
因此,高勇几乎把叶秋桐这里当成他的智囊库了,但凡有困惑不解的经济导问题,都会咨询一下叶秋桐的看法……
叶秋桐也不推辞和隐瞒,说了几套应对方法,高勇听得频频点头,道:
“炒房团的压力,我已经有些感受到了,真是山雨欲来啊,最近屡屡有上级和一些交好的朋友向我打招呼,问我关于在向阳开发房地产的事情。
向阳的各级部门也知道,咱们在房地产这块抓得很严,有人甚至抱怨说,为什么不放开,象别的市一样,那样他们要完成税收任务也更简单一些。
还有的上级劝我,说我现在正是关键上进的时候,如果放开房地产市场,我就能在自己的政绩上再添一笔。
但是向阳现在这种局面,正是我们几任领导坚持‘房子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的结果,我不能因为一己之私,把前几任的功绩都抹杀掉,让大家的努力付诸东流。”
高勇沉重地道。
“有你这样的认识,咱们向阳群众就有福了。”叶秋桐毫不吝惜赞美。
因为,不炒房,向阳的实业才能健康发展,不会出现象清海市那样的悲剧,什么卖了锅炉企业去改做开发商的,并且竟然还成功了。
然而,向阳大地上如果密密码码竖起房子,而做实业的企业家都改行去炒房,高勇想了就觉得不寒而栗。
摸着知识份子的良心,坚守一个公仆的本份,他也不能支持这样嚣张的势力。
虽然这些势力很强大,还能动用到上级领导,还有一些人甚至直白地提到了,开发一栋楼,提留五套给他当福利分配给下属的好处,都被高勇坚决拒绝了。
如果按清海现在的房价,一平米已经达到两千多元,五套房就是一百多万,而且一个小区开发的楼何止一栋?象这些炒房团来,至少都是一个中型小区,能造二、三十栋楼,这对他和他的下属来说,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
如果他的下属知道他拒绝了这么大的诱惑,有的人可能甚至还会对他有意见,因为他不光拒绝了自己的利益,还把下属的利益给拒绝了。
这些炒房团的人手段无所不用至极,高勇从这点就能体会到了,下一步,他可能还会更艰难,因为这些人已经扬言要高勇好看,还有人往上级那里造他的小话,说他是开放的阻力派、保守派等等。
这些事情,高勇今天喝了点小酒,又都是自家人,索性一并说了个透。
说完这些,高勇心里就舒服了。
叶秋桐没想到高勇贵为一把手,还要面临这么多的压力,甚至还被人身威胁,政治上攻击,她冷冷一笑道:
“所以用我方才的法子吧,不用同情他们,关门打狗就是了。”
高勇又喝了杯酒,心里也拿定了主意……
……
公交车上,一个戴着草帽,穿着汗衫的中年男人,油头大耳的,看他白白嫩嫩的,应该不象坐公交车的,不过,他的行李也很朴素,是一个沉重的蛇皮袋,就搁在他脚下。
中年男人问坐在身边的妇女道:“大姐,你们这边的建筑工地好找工作吗?”
“你是来这里打建筑工的?好找啊,我们向阳到处在搞建设开发,建筑工可好找了,小工五六百,有经验的师傅工一个月都能赚个一千多块钱,是我儿子大学生毕业工资的好几倍。”
中年妇女热情地道。
“哦,那我就放心了,呵呵,我是打粗工的,能赚五六百不错啊。和隔壁的清海市也差不多。”
中年男人一比对,觉得心里有数了。
果然,数据在民间。最真实的数据反而是象这样锦衣潜行才能得来。
当然,他要投资的项目重大,也不可能只听一个中年妇女这么说,不过,这是他搜集资料的手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