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虽然他被留下来了,但杜卓华很清楚,李定宸改革之心并未止息,他们这些老臣,早晚有一日会跟不上他。若是此次大战得胜,趁着劳苦功高,皇帝心里又高兴,开口乞骸骨,想来不会不允。而有了这份功劳,他这首相也就算是当得十分光彩了,也无须继续恋栈。
  打定主意之后,杜卓华心里终于觉得好过许多。
  像这种性格跳脱,冲动任性的皇帝,还是留给年轻人们去应付吧!
  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把首相吓得要辞职的李定宸正在翻看战报。虽然因为他要御驾亲征,中军延误了一段时间,但其他两路兵马,却是已经出发了,而且也调集了军队,先行赶往固原,解围城之困。
  但草原骑兵的威力名不虚传,到目前为止,战况并不算乐观。
  草原人又不傻,当然知道围了固原城,会有援兵来救。但他们打的主意,也是围点打援。——论到野外冲锋陷阵,骑兵的优势实在是太强大了,目前前去支援的小股援军,都被各个击破。虽然撤退及时,但也多少损失了一些人马,只能暂时退守各处关隘。
  李定宸略一琢磨,便下令援军放缓速度,在路上集结起来,不要给草原人可乘之机。
  这样一来,最终决战就将被留到中军赶到固原城下之时了。
  所以看完了战报,李定宸就让人将将领和参谋都宣过来商议此事。这一仗要怎么打,还需要从长计议。
  以参谋部集思广益的做法,效果的确不错。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倒是碰撞出了不少灵光,之后再整理和填充,就是现成的作战方案了。李定宸觉得这个做法似乎不错,于是这几日每天都叫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出了三份作战方案。
  “就暂且命名为甲乙丙方案。”李定宸道,“,接下来,就先试试方案甲。”
  围点打援的战略,大秦的将士们也都十分熟悉。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兵马包围城池,再加上一支或者几支机动性强的军队,这一点骑兵能够很好的满足需要。
  但即使是草原人,精锐骑兵的数目也必然不会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们来自不同的部落,不可能像大秦的军队这样如臂使指。
  ——如果是某个文臣或者武将全权负责此次战役,各地调遣过来的军队或许还会阳奉阴违,但现在李定宸御驾亲征,在将他本人的声望刷得极高的同时,也保证了下面的将领会百分百的执行他的命令,不敢有所延误。
  所以方案甲第一步,就是制造一个骑兵没有优势的陷阱,先将这些威胁最大的机动部队解决。
  随着中军接近固原,各路援军也都聚集在了一起,具备解决草原骑兵的能力。于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诱敌战,悄然展开。
  第124章 节节胜利
  草原地广人稀,一处水草丰美之地,就能够诞生出一支部落。
  大的栖息地是大部落,足以养活数万人。小的栖息地是小部落,有些还不如大秦一个村庄那么大。
  因为环境限制,就算是最强大的大汗,也很难将整个草原统一起来,最多就是达成部落联盟,推举自身为王。但实际上每个部落还是会保留自己的草场、兵马和财富,只不过听从大汗调度。
  但自从几十年前大可汗王被大秦世宗率兵击败,草原就一直分崩离析,黄金家族的血脉再也无法号令所有人听从。
  这一次,如果不是因为草原上的旱灾波及范围太广,大家的日子都过不下去,这联盟军也组织不起来。因为没有能够一呼百应的人,所以只能由几个大部落的领头人商量着做决定,而小部落带着自己的兵马跟在后面,期待能够捡点儿便宜。
  但是随着在固原城下驻扎的时间愈长,原本就结构松散的联盟内部,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
  围城打援,就注定要分出不同的职能。但是固守城外什么都得不到,还要一直消耗自己的人马和粮草。在外面游荡的,却可以去搜索那些已经人去屋空的村庄——他们走得急,总会留下一些东西。而且打劫援军更是补给自身最好的方式。
  而联盟的形式又注定了他们只会“谁抢到的就是谁的”,而不是将所有获得的物资上交统一分配。
  这样一来,不免就有人心生怨言。甚至有一些部落已经开始偷偷的将一部分人马放出去,至于攻城的时候退缩在最后面,让别人打头阵,更是屡见不鲜。
  固原城久攻不下,固然是因为城池坚固,守军又早有准备,但与这种懈怠也不无关系。
  就算几位做主的首领一直强调城内就有上百万斤粮食,也很难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反正进了城,大头还是大部落分,既然如此,谁愿意倾尽全力?
  已经出来了好几个月,收获却远远比预计的还要少,联盟军中已经人心浮动。
  甚至有一种说法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认为草原人本来就不擅长攻城战,眼下这种安排丝毫没有道理,还不如解散了,大家顺着自己的心意,出去找个地方仗着骑兵之利抢劫一番,拿到足够多的收获就回去。
  他们草原人一向都是这么干的。
  讲什么兵法和攻守,那是中原那些汉人才会干的事。
  在这样的论调之下,偷跑的人越来越多。
  大军一路向前,遇到的散兵越来越多,让李定宸有些奇怪。一面派人去打听,一面抓住了俘虏审问。——步兵怕骑兵,但至少要是能够组织出一场冲锋的人数,七八个人的小队,陷入包围之中,根本就不可能冲出去。倒是让大秦的军队缴获了好些马匹。
  草原骑兵多是一人双骑,一匹马驮人,一匹马载着劫掠而来的战利品。一路走一路抓,等到要跟草原的大军对阵时,竟然给他们组装出了一队骑兵。
  李定宸写给越罗的信里是这么说的:“早知道打仗是获得马匹最快的办法,朕还开什么边贸?”
  虽然这一路很顺利,但李定宸并没有因此就认为战争很简单,也没有发号施令的意思,凡事都跟参谋部和几位将军商议,很快就选定了一块地方,作为执行计划之处。
  然后布防,设陷阱,种种安排之后,才派出一支人数不少的队伍,佯装成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押运着大批粮食,前往固原。
  然后不出预料,在路上遭遇了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
  一部分辎重被丢掉,但大部分士兵却都逃走了。草原骑兵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流连原地,想立刻分了东西,另一部分则追上逃兵,打算斩尽杀绝。
  大秦的军队一路跑一路丢,草原人也一路追一路捡,就这么拖拖拉拉的追了一路,等到埋伏的地方时,所谓的骑兵阵型早就乱得不成样子,根本组织不起有力的冲锋了。
  再加上各种针对马匹的陷阱让骑兵无法发挥出实力,弓箭手远程压制,步兵伺机靠近,很快就拿下了这一战。
  之后依葫芦画瓢,又干了几票,那些装作辎重队的士兵们都在骑兵追击之下练出了一套逃命的本事,演起来越发似模似样。这种打法,基本上把人都留下来了,所以直到中军距离固原近在咫尺,草原那边才终于收到消息。
  最后一战开始之前,李定宸先让下面的人将这段时间抓住的俘虏给押了出来。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几千人,排在阵前,看得草原人又是愤怒又是惊惧。
  围了那么长的时间,士气本来就不高,再来这么一个下马威,很多人心里都打起了退堂鼓。
  好在他们多少知道这个时候不能乱,越乱越不可能逃出去,所以虽然各有心思,但还算是能稳得住,开始进行起大战之前的筹备。至于各人心里的打算,那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但李定宸并不急着开战。
  他们是来解固原之围的,现在到了城下,将草原人牵制住让他们不能肆意攻城,就已经成功了。
  反正他们兵马更多,粮草和武器更足,又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就是拖延一段时间影响也不大。守在这里,还可以腾出手来将散在外面乱窜的那些草原人给一个个清理了,以免波及到没有来得及撤入城中的普通百姓。
  而草原人本来就是没饭吃了才想出来打劫,自然不可能带足口粮。——他们一向的习惯都是以战养战,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又在固原城耗了那么多时间,根本不可能继续拖下去。
  于是大秦的军队固守不动,反倒是他们开始尝试突围了。
  攻守之势一变,就进入了大秦最擅长的领域。短时间内临时修筑起来的防守墙似乎并不牢固,但是在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之下,却始终不会倒下来。而且他们一开始突围,城中守军也抓住机会,打开城门放了一支军队出来,跟中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其他两路军队的战报也源源不断送到这里,总体而言,因为没有固原这样一个藏粮的地方将草原人牢牢吸引住,所以其他地方的形势比较乱。但也都在大秦的掌控之中,守军与援军配合,屡屡告捷,草原人已经有了退缩之意。
  李定宸翻完战报,微微蹙起眉头。
  跟在他身侧的李元有些不解,“全都是捷报,陛下怎么还不高兴?”
  “只怕草原人坚持不了多久了。”李定宸走到大帐门口,遥望对面的营地,看了好一会儿,才让张德去将其他人都召集过来。而等人到齐,李定宸也没有半点委婉,直截了当的道,“明日发起总攻!”
  众人闻言不由交换了一番视线,不过轮到对战场的把控,他们自然是不会输给李定宸的,自然也明白他的言下之意。
  草原人已有退意,他们最是滑头,万一打出白旗主动投降,这仗必然就打不下去了。
  但李定宸此战最大的目的,还是消耗草原人的实力。按照他之前的说法,首先是要从草原上圈一块草场过来,自己养马。而在开疆拓土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大秦争取至少十年的安稳之日。
  到现在为止的几场战斗,并没有动摇草原人实力。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讲和!
  所以穷追猛打,让对方腾不出手来投降,就是个不错的办法。最好是追着他们一路打进草原去,理所当然的划定出新的地盘来。
  这一仗要打到什么程度,由大秦说了算!
  ……
  虽然远离战火,但自从固原开战,京城的气氛还是与平常不同,显得更加凝重。
  百姓们在外面见了面,议论的事情也不再是东家长西家短,而更多关注外面的战事。但凡有行商从北边回来,必然会被人围住询问局势。
  好在捷报一封一封传过来,每一次传信兵从长街上纵马飞驰而过,打出“某某大捷”的旗帜,都会引来一阵欢呼,也让大家提起来的心渐渐放下。
  如今的大秦强盛无比,草原人根本不是对手。
  相较而言,朝堂上和后宫里就要显得冷清一些。毕竟御驾离京,带走了差不多一半的大臣,虽然朝廷仍旧在运转,但总觉得少了什么。大家做起事情来更加谨慎,交头接耳也少了许多,散衙之后便回家呆着。
  真正需要越罗处理的政事其实并没有几件,但是殿中省将奏折送过来,却已经成了常例。外间很多人都以为只是走个过场,实际上是张德这个中常侍代批,但最接近中枢的那几位重臣却非常清楚,这些奏折都是皇后批的。
  但谁也没有说话,陛下既然下旨命皇后听政,对此自然不会不知情。帝后恩爱甚笃,太子也有早慧之姿,将来不出意外,必能承继大统,这种情况下,皇后稍微干预政事,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
  但是很快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还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第125章 女医学堂
  翻过年来,就到了天泰十六年,后来被李定宸取名李岚的陈国公主已经年满三岁,也该开始启蒙教育了。
  越罗并没有因为李定宸在外打仗而忽视这件事。
  或者说正因为李定宸在外打仗,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才是她要做成这件事情的好时机。所以二月里,她就从宫中下旨,为公主择选良师。
  公主的教育,当然不能像民间女子那样只学习针织女工、琴棋书画,所以即便皇后要求从翰林院挑选良师的做法有点出格,但考虑到陛下对陈国公主优容有加,看得比儿子还要重,内阁和翰林院最终都没有反对这项决议。
  只是对于皇后还要让公主学习杂科这件事颇有微词。
  但上了两封奏折,被批驳之后,也不欲与妇人争执,便索性直接把折子往李定宸那里送。
  皇后对此很淡定。
  告状嘛,又不是只有他们会。所以跟奏折一起送过去的,还有皇后的家书。
  而面对皇帝,皇后可以用的手段,可要比朝臣们多出不知多少去。
  她先在信里动之以情,极写两个孩子尤其是年年有多思念父皇。
  当然,虽然她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但年年很想念父亲却也是实情。毕竟李定宸一向最为宠爱纵容她,他不在,越罗看得紧,年年的日子可没有之前好过。
  孩子虽然小,但已经知道谁更能保护自己,经常拉着越罗的手问“父皇呢?父皇怎么还不回来?”
  尤其是夜里睡觉之前,撅着小嘴,看起来委屈得要哭了。
  看得皇帝眼泪汪汪,简直恨不能立刻就赶回京城去,抱抱自己的亲女儿。这思念之情一起,对皇后后来提的种种建议,自是照单全收,无有不应。
  然后再看到奏折,便不免认为他们大惊小怪。
  不提公主想学什么都没问题,就说李定宸有心推广杂科杂学,那么皇室就要做出榜样。让皇子皇女去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正是个最好的方式。
  他以前还担忧过以后冬生选不出合适的太子妃来,若是能从如今开始,让天下女子也学这些东西,将来自然不必再为这个发愁了。
  于是皇帝提笔在奏折上批复,表示皇后一片舐犊之情,凡事都为孩子考虑,并无不妥。关于公主的教育问题,就全权交给她负责了。前方战事吃紧,这种小事以后就不要拿来打扰朕了。
  而在李定宸表明态度之后,越罗才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她不单是要让公主学这些东西,还打算扩大范围。于是以公主需要伴读的名义,下旨命在京官员将年龄在三到五岁的孩子送进宫学习。
  听起来很正常?如果她不是想让所有适龄的孩子全部进宫,而只是从其中挑选几个的话,的确是的。但在这个多子多福的年代,只要条件允许,大多数官员家中都是妻妾子女成群。在京数千官员之中,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家中有适龄女儿,那也有几十人了。
  再没听说过皇子皇女选伴读,需要那么多人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