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贾撮子这才转过脸,走到台阶近前,赔起笑,作了个揖:“王小相公。”
  “你是那个最爱撮鼻屎的贾撮子?”
  “嗯……”贾撮子尴尬之极,只能继续赔着笑,“我是来跟王小相公请问一桩事。”
  “想跟我讨些鼻屎去撮?”
  “不是,不是。我是想问那大土丘——”
  “娄老吝叫你来的?”王小槐顿时打断他,“我爹娘都埋在那上头,一百年、一千年,我也不会转给他。你回去跟他讲,他已老得那样了,不如赶紧去死,好到阴间去求我爹!我爹若答应了,我便转给他——两国相交,不斩来使。这两颗栗子你交给他,就当信物——”
  贾撮子见王小槐话语似真似顽,不知该如何应答。他原不必像三槐王家的亲族,碍于辈分,都怕这孩童。但王小槐毕竟家财巨富,仅这泼天财势,便已将他压软,再加之有求于王小槐,更不敢得罪,只得伸手接过两颗栗子,赔笑说了声“好”,转身失失落落回去。
  过了那短桥,他正在思忖该如何诱劝王小槐,却见一个三十来岁汉子,牵着两头牛从田间过来,是同村的郑五七。郑五七是个五等下户,只有十来亩地,远不够养活一家老小,佃了三槐王家的几十亩地来种,才勉强过活。他家中原先并没有牛,去年年初,不知是偷是抢,竟有了两头牛。他自家说是买的,村里却没人肯信。
  郑五七性子有些粗夯,时常跟人殴斗。自从有了这两头牛,越发气粗起来,鼻孔昂得能把树上叶子全都吹落。原先,贾撮子比郑五七强许多,郑五七见了他,从来都是笑着先问候。自从贾撮子田地被括后,对面再见到,郑五七总是高昂鼻孔,等着贾撮子先问好。
  郑五七刚才其实已瞧见贾撮子,走近时,却又扭过头装作没见,昂起鼻孔,特意放高声量,催唤身后那两头牛。那两头牛牛角上都涂成红色,各扎了一根旧红绸。贾撮子心里有事,也装作未见,放快脚步,朝家里走去。到了家门前,听见七岁的二儿在院里唤鸡,他忽然一惊,二儿的声音和王小槐竟有些像。随即,他心头急跳,猛然有了个主意……
  第二天下午,他忙完活儿,带着二儿来到田间,仔细交代过后,便朝郑五七家的田地寻去,远远看见郑五七驱着一头牛在犁地,恐怕是打算种麻。他又左右望看,这边河岸边有棵大柳树,树叶已经落了大半,只剩一些稀落黄叶。树边一座小草棚子。那树荫下歇卧着一头牛,牛角上涂了红,拴了根红绸,正是郑五七的另一头牛。附近无人,正好下手。
  隔着那大柳树十几步远,河岸边有一丛茂密黄草。他便引着二儿躲到那草丛后,又细细叮嘱了一回。这才掏出一块白麻布,裹扎在二儿身上,而后将一块旧布、一个竹筒和王小槐给他的两颗栗子,一起交给二儿。二儿满眼闪亮,极欢喜做这事,点点头,便转身跑了。
  贾撮子躲在茂草丛后,惴惴瞧着。见二儿偷偷跑到那棵大柳树下,小心凑近那头牛屁股,将那块旧布用麻线缠绑在牛尾上。那旧布浸了豆油,那竹筒里则藏着火种。贾撮子见二儿点燃了布角,将两颗栗子丢到那树下,随后飞快离开了那里,边跑边叫:“火牛儿跳,火牛儿跑,烧熟尾巴自家咬!”转眼间,便溜下河岸,跑走了。
  贾撮子则仍躲在草丛后瞅望,那头牛的尾巴很快被烧到,猛地哞吼一声,腾地起身狂奔起来……
  郑五七爱惜牛胜过己命,牛若受了伤,他那粗夯性情发作起来,眼里连皇上都不认。贾撮子想借他之手,痛惩一回王小槐,自己才好再去诱劝那转佃之事。不过,他万万没有料到,这头牛竟引出连串事端,更害了两条性命。
  后来,王小槐还魂作祟,贾撮子慌得失了魂。他去向相绝陆青求教,陆青瞅着他,像是在瞅一只被踩伤的虫子一般,半晌才说:“你之卦属临。临于福则狂,临于难则伤,临于事则狡,临于利则狂……”他越听越怕,唯有不住点头。最后,陆青教他清明去汴京东水门附近,对一顶轿子念一句话。他不敢不信,而那句话,更是让他心魂难安:
  “恶意火中烬,私心血写成。”
  第二章 观
  我之所生,谓动作施为出于己者。
  观其所生而随宜进退,所以处虽非正,而未至失道也。
  ——程颐《伊川易传》
  那头牛猛然跳起来时,马良正躲在大柳树旁边的草棚子里。而且,里头藏的并非他一人,还有个妇人。
  马良今年二十九岁,是这村里的三等户,家中只一个寡母。母子两口人,却有一百来亩上田,全都佃了出去,生计颇宽裕。唯有一条,母亲管束他极严,不愿他务农,只望他能读书举业,因此,从他幼年起,便不许他和村里其他孩童玩耍。那时,三槐王家设了幼学堂,他娘便牵了头羊,去恳求掌管学堂的王驭,每月出六斗粮作学资。王驭极和气,人都称他“王如意”,见他娘说得恳切,便收了那羊,答应让马良寄读。
  学堂设在宗子王豪家,马良那时才五岁,心里极怕,却从来不敢违逆母命,只得忍着怕,走过那短桥,去了那学堂。王家那些子弟都有些鄙视马良,没一个肯睬他,那教书的王家长辈也难得看他一眼。马良自家也不愿多语,只缩在最角上,每天这般默默来去,他觉得自己像个鬼一般。他能看得见别人,别人却看不见他。
  就这么小鬼一般,默默读了四年。读书时常走神,自家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王豪两个幼子接连早夭,那学堂便停了。马良心里暗暗欢喜,总算能从鬼做回到人了。
  然而,他娘却不肯罢休。见王家子弟中,王守悫读书读得最好,便又去求王守悫的父亲王铁尺,让马良跟着王守悫读书。王铁尺最不近人情,却极怕和妇人言语,经不住马良他娘又哭又求,又瞧在每月六斗粮足够一口人伙食和学资的分上,只得答应。马良便又天天跟着王守悫读书。
  王铁尺规矩极严,好在马良始终小心,每天上午去了,先躬身拜过王铁尺夫妇,再去王守悫的房里。快中午时,又出来拜辞过,而后回家。其他再无多事,因而也从没触怒过王铁尺。王守悫比马良年长七岁,那时已经十六岁,读书极专心精勤。见马良进去,他先有些厌烦,只丢过一卷《春秋》,叫马良自家默诵,不许出声。马良早已惯了的,坐在昏暗墙角小凳上,默默翻开那书看,怕翻页会出声,便一直盯着一页看。
  王守悫见他这么安静本分,渐渐回转了心意,每天愿意教他一段。而且,王守悫和王家那些教书前辈不同,每教一段,总先说一句“你得有自家主见”,随后便是他自家的一番主见。马良虽然大半听不懂,但极爱王守悫抒发己见时那等昂扬风发,头一回发觉读书竟有这等天地,渐渐对读书生出了些趣味。
  他自幼缺了父兄教导,因而对王守悫既敬慕又依从。只是,王守悫说的“主见”二字,他听着虽好,也牢记在心里,却始终不知去哪里寻主见,即便偶尔有了些主见,也从不敢说出口,更不敢付诸行动。
  过了两年,王守悫去县里应试,竟一举考中。马良眼里瞧着,羡慕感佩之余,又有些自失自伤。王守悫去县学读书,他便没了去处。
  他娘却说,王守悫自家读书也能考进县学,你已跟着人读了六年,也该能自家读起来了。于是,他便日日在家读书。读累了,娘才许他出门去田间独自走一走。
  不论在家,还是出去,马良又觉着自己像个鬼了。除了娘,与任何人无干,每日独坐独卧,独来独去。这世间一切,他只能旁观,一丝都无法染指。有天,他翻开王守悫从县里捎给他的一卷东坡词集,无意中读到一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他顿时呆住,读了这些年书,从未有哪句让他这般切身入心,胸中一阵冰凉发麻,怔了半晌,竟落下泪来。
  苏东坡这句词打开了他读书之眼,他丢开那些经史古籍,开始四处寻购古今诗词集子。他娘并不晓得其中分别,见他要买书,忙忙地从箱子里给他取钱。他去县里书肆,从汉魏六朝开始,一部部买来细读,如渴如醉,忘寝忘食。读了数百卷后,他才发觉,古往今来,并非只有他一人如同遗世之鬼。阮籍、嵇康、左思、庾信、陈子昂、王维、杜甫、李白、李商隐、李贺、柳永、晏几道……哪个不是孤心独往,寂寞无俦?
  王守悫要他寻自家主见,这时,马良才似乎真的寻到。从此不但不再怕这孤独,反倒沉于其间,不可自拔。
  他娘并不知情,从他满十五岁开始,年年催他去县里应试。可他先受了王守悫那些“主见”浸染,后又沉迷于那些孤情傲绪、放诞颓丧之中,下笔行文,自然流出一股鬼气,哪里能考得中?
  他娘却说,不怕,你年纪还小,多考几回,自然便能考中。马良自家清楚,连王守悫那般有见地,考进了县学,都年年滞留外舍,不得升进。自己这等邪僻文字,更加无望。而且,看着王守悫年年激愤,却终难得志,他更是熄了仕进之心,也不愿去这条窄路上争挤。每年,只是为了让娘安心,他才去应付一遭。
  王守悫被逐出县学、回到乡里后,马良原以为自己总算有了一个朋友。然而两人聚到一处,王守悫事事都只认己见,又从来瞧不上那些诗人词家,将诗词视为末流闲伎。两人极难说到一处,便也渐渐疏远了。
  这光阴比树上的叶子落得还快,一来二去,马良已经到了二十及冠之年。他娘从县里给他买了顶黑纱东坡巾,他一向又敬慕苏东坡,便戴了起来。无事时,穿一领白绢长衫,敞开前襟,常独自去田间河畔行走。风摆衣襟,口吟古词,眼望白云,觉着自己也是谪仙一流。
  村里那些人都笑他读书读痴了,他却越发觉得自己高出尘俗,当然难合庸眼。他娘却不乐意,常为此和村人们口角。
  有天,他在河岸边吟着古诗,昂首阔步,走得正惬怀,对面过来一个年轻女子。他认得,是住在村西头周家的女儿阿元,以前也遇见过几回,他都没有介意。那天,阿元穿了件新裁的绿衫子,端着一盆衣裳,经过他时,瞅着他竟咯咯笑起来。他被那笑声惊动,不由得停住诗,扭头望去,见阿元双眼水亮,牙齿细白。初春天,风犹微寒,吹得她两腮泛红,异常娇鲜。而且,那笑容也没有嘲意,反倒有些好奇和欣赞。他心里一动,不由得停住了脚。
  阿元竟也放慢了脚步,走到他斜对边,忽然笑着问:“你读的是什么?”
  “李太白《将进酒》。”
  “喝酒的诗?”阿元也停住脚。
  “嗯……嗯。”
  “我叫什么,你知道吗?”
  “阿元。”
  阿元听了,顿时羞笑一下,微一低头,偷瞅了一眼,再次撞到马良目光,慌忙躲开,又羞笑一下,随即快步走开了。马良心里又一荡,不由得回头望去,见阿元走得极轻快,绿莺儿一般。走了十来步后,她竟哼起一支《柳枝词》来,声音清泠泠的:“春来窗外一枝柳,雨过船头百里青。低声问郎何处去,郎言白云那边行。”马良一直呆望着,然而那轻俏身影转过河湾后,便被岸上新柳遮住,再瞅不见,连那歌声也渐渐消散。他心里一阵发醉,不由得喃喃念出《诗经·静女》中那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自那以后,马良常常去那岸边,阿元也不时经过,见了他,不再说话,也不停脚,只羞一下,便低头快步走过。每次,马良都要呆立半晌,等她走得瞧不见了才罢休。有一回,阿元经过他时,忽然快步走到他面前,塞了一样物事在他手里,随即快步跑开了。他低头一瞧,是一颗青梨。一瞧便是才新结不久,他也顿时想起阿元家院里有棵梨树,这颗梨恐怕是头摘的第一颗。他心头一阵狂喜,捧着那梨,像是捧了一尊观音一般,一路上都不知该如何对待这梨才好。
  小心捧回家后,他将梨藏在袖子里,偷偷去厨房拿了只白瓷碟,供在了自己书桌上。但瞧着那鲜嫩嫩的样儿,心想阿元若是问我这梨甜不甜,我该如何对答?她一定是要我趁鲜吃掉它。踌躇了大半天,夜里灯前,他终于还是拿起了那梨,又犹豫了片刻,才小心咬了一口。那梨还很酸涩,他原本也极怕酸,这时却觉得“酸”字极大不敬,忙从心里硬丢开。如食仙果,一小口,一小口,一边酸得撮起脸,一边又不住地笑。吃到最后,连梨核都舍不得丢,忍着酸,硬生生全部吃掉,只剩几颗梨籽和一根梨把儿,依然不肯丢掉,在碟子里摆成了一个“心”字,供在书桌上,坐在灯前,痴痴笑了半夜。
  第二天一早,他假称又去买书,跟娘讨了些钱,赶到县里,寻了一上午,最终相中了一支花簪,牛骨雕成,上头嵌了两朵红纱团簇的梅花,瞧着极精细。他又买了张白绢帕子,将那簪花仔细包好,贴身揣在怀里,胡乱选了两本近人词集,而后急急赶回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