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皇帝一噎,看着贾琰扬起的脸,尤其是那凑到他面前的小鼻子,忍不住伸手刮了一下:
  “你呀!你难道忘记了,你是皇后。将来朕若是宠幸了妃嫔,还要你用印呢!”
  贾琰道:“没事。反正那个我可以当做没看到。但是,您都来了我这里了,我还把您往外面赶,那不是贤良,那是我蠢!”
  皇帝道:“罢罢罢,你还是先抄母后交代的女训和女戒吧。”
  因为太上皇后有了话,皇帝最后还是没有留在贾琰的清凉殿,而是去了竺贵人的弘徽殿,然后第二天,又去了吴贤妃那里。
  不想,第二天下午,就传出吴贤妃御前失仪,冒犯了皇帝,被降为九嫔之末,成了吴充容。
  紧接着,福宁殿的内侍们搜查了整个后宫,好几个宫妃都落了不是。吴贤妃还是好运的,只被降了位,却依旧是一宫之主,那几个没有生养过的,竟然直接被废为庶人,关进了偏远、又年久失修的寿康宫。
  第163章
  事情是皇帝办的, 那些妃嫔们肯定是不敢开这个口的, 可是太上皇后很不高兴。因为她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她这里才跟贾琰说了, 要大度,结果转头, 贾琰把一群宫妃送进了冷宫, 就连二皇子的生母也落了不是, 还被降了位。
  太上皇后哪里不生气的?
  因此,第二天,贾琰再度领着竺贵人、周德妃、赵敬妃来给太上皇后请安、晨昏定省的时候,太上皇后就在贾琰坐下的第一时间道:“今儿个特别清冷呢。”
  贾琰笑道:“母后娘娘可见是嫌儿臣不会说话又不会打牌做耍了。母后娘娘说吧,您要哪位妃嫔来陪您, 儿臣这就派人去请。”
  太上皇后道:“是这个问题吗?皇后?”
  太上皇后的声音已经不如方才和熙。
  发现太上皇后发怒, 不止是贾琰,竺贵人、周德妃、赵淑妃几个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
  太上皇后看着这样的贾琰,心里越发有气,道:“皇后, 前儿个上午,本宫才刚刚跟你说过要贤良, 结果,第二天下午就把吴贤妃降了位, 还把好几个宫妃送进了冷宫!有你这么贤良的吗?”
  贾琰带着几分莫名其妙的口气, 道:“母后要儿臣贤良,儿臣记住了啊。回去以后,儿臣就从儿臣的份例和嫁妆里面拿出了许多衣料首饰赏赐后宫, 因为新进宫,对宫里的姐妹们都不熟悉,也不知道大家的喜好,因此儿臣还请万岁帮忙参考呢。至于吴姐姐和那几个嫔妃什么时候惹怒了万岁,气得万岁派人搜查她们的宫室,儿臣就不知道了。”
  太上皇后差一点没噎死。
  几位宫妃都不敢接口,就是竺贵人也忍不住看了一眼这位年轻的皇后。皇后独霸皇宠长达半个月在先,当面顶撞太上皇后在后,她都要以为,这丫头不过是运道好一点实际上不过是娇纵的小丫头罢了。可如今看来,皇后哪里是娇纵,她分明就是成精了!
  别的不说,就说这次的事儿,真要传扬出去,外头只会说皇后贤良,而轮到她们这些妃嫔,绝对只有恃宠而骄四个字。
  其实谁不知道这些妃嫔最后获罪不过是因为她们中间有人把皇后送来的衣料割坏了然后送到皇帝面前说皇后羞辱她却不知道这些布料都是皇帝过目过的。皇帝知道这些布料送出来的时候都是好好的所以才会勃然大怒惩处了吴贤妃为首的一众妃嫔,因为她们不止糟蹋的皇后的好意,还诬陷皇后。别说是极为重视规矩和秩序的当今皇帝,就是跟隋炀帝这样的昏君、亡国之君,都不会坐视皇后被下面的妃嫔们如此构陷。
  换而言之,除非皇后犯了巫蛊之罪,否则,谁都动摇不了皇后的地位。
  而整个事件里面,竺贵人最忧心的就是皇帝对新皇后的态度。
  竺贵人很肯定,如果换了先皇后,皇帝肯定不会在听说太上皇后数落皇后之后立刻丢下国事跑去皇后的清凉殿,自然也不会看见皇后为宫妃们挑选布料的事儿了,更加不会有后面的事儿。如果当时皇帝没有去皇后的宫中,那么,吴贤妃等一众妃嫔把事情闹出来的时候,皇帝肯定会生气,即便事后发现错怪了皇后,可皇帝怎么能犯错?又怎么可能认错?最后的结果,肯定就是皇后背定了这个黑锅,起居注和史书都会明明白白地记录下来,皇帝和皇后之间也会出现嫌隙。
  可就是因为皇帝重视新皇后,跑去看了新皇后,所以,这次的事件之后,皇帝肯定会更加信赖新皇后也更加保护新皇后,以后有什么事儿,皇帝肯定会第一时间怀疑是不是她们这些妃嫔又联合起来打算欺负年轻的皇后。
  这就是后宫,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太上皇后终究是从太上皇的后宫里面滚过来的,即便上了年纪,又因为养子而被封为皇后,可是她的心理素质肯定是极好的,要不然,她也不可能笑到最后。
  只见太上皇后深吸一口气,道:“皇后,此事尚且不论。皇帝子嗣单薄,你也应该多多上心才是。”
  太上皇后就差没直接开口,要贾琰让皇帝遍幸后宫了。
  贾琰的脸上立刻浮现了两朵红晕,虽然带着新嫁娘的娇羞,可贾琰的话却更为直白:“是,母后娘娘,为皇家开枝散叶,本来就是儿臣的职责。只是儿臣入宫时日尚短,这种事情,一来要送子娘娘成全,二来,婴孩娇贵,更要耐心。儿臣也怕急了,把送子娘娘手里的皇子皇女给吓跑了呢。”
  太上皇后愣住了,她忍不住指着贾琰道:“皇后!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贾琰笑道:“母后娘娘,儿臣说错了吗?为皇家开枝散叶,难道不是皇后的义务之一?”
  太上皇后怒道:“本宫要你贤良!这就是你的贤良吗?”
  贾琰道:“原来母后娘娘是要儿臣劝着万岁往那些妃嫔的宫室里去。母后娘娘如果是这个意思就直说么。不过,要儿臣说,这些妃嫔进宫这么多年,万岁膝下尤虚,可见她们不是本身身体有问题,就是血跟万岁不和,因此这么多年都没有养下一个皇嗣出来。要儿臣说,与其指望这些人,还不如为万岁广选妃嫔呢。”
  太上皇后愣住了:“什么?广选后宫?你真的这么想的?”
  贾琰道:“是的,母后娘娘。儿臣也曾经盘算过。一品二品三品的大臣,不是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就是父皇和万岁的用的重臣,若是让她们进宫,按照宫规,除非特殊原因,否则,她们也只能先暂居八十一御妻之位。她们明明有这个资格加入宗亲做正室的,若是让她们在八十一御妻之位上呆上一两年,会不会有怠慢大臣之嫌呢?”
  没有人会为这样的理由驳斥贾琰,因为大家都知道,如今的几位皇子之母的出身都不高,如果广选后宫,进来一批一品二品三品大员的女儿,整个后宫都要不稳定了。所以,哪怕是贾琰的理由有些牵强,无论是太上皇后还是下面的三位妃子,都不会驳斥这个理由。
  也就是说,就是太上皇后,也不会愿意看到一品二品三品大员的女儿进宫的。
  “这倒是。”太上皇后点了点头,“然后呢。”
  贾琰道:“既然是为了皇嗣才选妃,姑娘家的教养是顶顶要紧的。因此,出身不能太低了,太低了,儿臣怕姑娘教养有缺,会给皇子皇女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母后娘娘,您看,四品五品官员家的嫡女如何?”
  太上皇后先是点头,听到最后一句,立刻放下了脸,道:“皇后,你是说嫡女吗?你难道忘记了你自己的出身吗?”
  贾家的规矩,嫡女到七岁也就是可以序齿、算排行的年纪,就可以把名字登记到宗谱上,而庶女则只有及笄之后准备相看的年纪,才会把名字登记到宗谱上。
  不止是贾家,京里很多人家都有类似的规定。
  虽然贾琰一开始在贾氏一族的宗谱上登记的是嫡女,是贾赦的填房许氏夫人的女儿,却依旧不能掩盖她原本的出身——庶女。
  贾琰笑道:“儿臣当然记得。母后娘娘,您难道忘记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万岁才特特地在儿臣十三岁生日前后下了诏令,要求儿臣先接受至少两年的妃教育,为进宫做准备。后来儿臣蒙万岁恩宠,立为皇后,又接受了两年的皇后教育。如果再算上何尚侍温尚侍来儿臣身边的时间,儿臣可是前前后后经历了七年的皇家教养,这才有今天呢。若是有人想送庶女进宫的,儿臣也不反对,只要她们在进宫之前先接受三年的皇家教养。”
  为了成为皇帝的妃嫔候选,贾琰接受了足足三年的二对一的宫廷教育;为了符合六妃之一的淑妃要求,加了两年的妃教育;为了符合皇后的要求,又加了两年的皇后教育。
  这是皇家对贾琰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家对贾琰的要求的变化,对贾琰的教养也跟着发生了变化。现在,贾琰以同样的理由要求那些未来的宫妃们。理由正当吗?
  当然正当。
  太上皇后能反对吗?能。只是她如果反对的话,太上皇和皇帝那边就不好交代了。
  太上皇后眯着眼睛,道:“皇后,你是真的愿意为皇帝广选妃嫔吗?”
  贾琰笑道:“当然是真心的。只不过,母后娘娘,如今已经是十月了,如果是今年就想选,只怕只能在京畿一带进行拣择,如果是放到来年,倒是可以从全国范围之内挑选。母后娘娘是愿意今年选呢,还是来年再进行?”
  太上皇后刚要开口,忽然想起贾琰新进宫还没满一个月,如果她说今年就选,只怕不止是跟贾琰交恶,就是太上皇和皇帝都会有意见。
  太上皇后最后也只能道:“罢了,这件事情,你还是先去请教了皇帝再来回禀,然后我们再定时间吧。”
  第164章
  新皇后要为皇帝广选后宫一事飞快地传遍了整个后宫, 甚至有那消息灵通之辈, 哪怕人在宫外也知道了这件事情。
  所以, 这天傍晚,皇帝跟贾琰一起用晚点的时候, 就说起了这件事情:“皇后, 朕知道你委屈了。可是那是母后, 你也应该多礼让着些母后才是。”
  贾琰当即失笑,道:“看万岁说的,我是那种不知道轻重的吗?这天底下的婆媳都是如此。不止母后娘娘跟我,就是我娘家也是。就跟我们家老太太,年轻的时候便是如此, 希望我祖父只守着她一个, 等到了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又希望儿子多子多孙。不是我娘家,京里多少人家的太夫人老封君,不都是这样的?母后娘娘看到您膝下空虚, 心里着急也是有的。就是我,看到您就这么几个皇子, 也知道自己重责在肩。哪怕心里酸,也只能酸着。要不是早就有这个盘算, 我哪里会在母后娘娘那里应对自如。只是, 我进宫刚刚才半个月,就要预备着这事儿,因此心里格外不好受。我又年轻, 又是被家里娇养大的,到底不能跟姐姐一样,应对自如。”
  贾琰这里说的姐姐,就是已故的孟皇后了。
  皇帝一听,倒是不忍继续说下去了。
  要知道,当年才十三岁的贾琰就跟他说过,唯有丈夫和孩子,她不愿意跟别人分享。
  这句话,皇帝一直牢牢地记在心里。如今贾琰会考虑他子嗣稀薄的问题,还会去琢磨给他拣择妃嫔一事,要皇帝说,要新婚才半个月的贾琰现在就做这样的准备,未免有些残忍。
  皇帝想了想,道:“放心,这件事情,半年之内不用考虑。母后那里,朕会去说的。”
  贾琰立刻笑靥如花:“那臣妾就先谢过万岁体恤了。”
  事实上,就连太上皇后,也在跟身边的人说:“你们说,本宫对皇后是不是太苛责了。”
  太上皇后身边的方尚宫就道:“娘娘,要奴婢说,您是忧心二皇子,这才会冲着皇后娘娘发脾气。哪里是您的错呢?”
  二皇子毕竟是皇帝的长子,如果皇帝没有嫡子的话,最后很有可能是二皇子上位。这也是太上皇后开口的原因。
  太上皇后摇了摇头,道:“哪怕皇家跟寻常百姓人家不同,可要皇后进宫才半个月就为皇帝操持拣择妃嫔一事,未免不通情理。来人,去清凉殿通知一声,这件事情先搁置。”
  太上皇后没有说什么时候提起这件事情,但是大家都知道,太上皇后这样表示之后,后宫应该安生些日子了。
  是的,太上皇后会跟皇后对上,那不是为了支持某个妃嫔,太上皇后是太上皇退位之前册封的皇后,由皇后升为太上皇后的,她不需要讨好某个妃嫔。而且她没有自己的亲骨肉,自然也无需站队。
  但是,皇家跟寻常人家不同,寻常人家,无论长辈做了什么,一个孝字压下来,小辈们都要老老实实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贾家。
  皇家是不同的。就是太上皇后身份高贵,可若是万一有一天,二皇子上位了,记恨母亲曾经被责罚因此迁怒太上皇后和太上皇后的娘家,太上皇后能如何?她终究也不过是一个深宫妇人罢了。
  因此,在已经成年的二皇子和刚刚进宫的新皇后之间,太上皇后选择了二皇子。
  不仅仅是因为她看着二皇子长大、对二皇子更加有感情,还因为她担心行事不当会招来二皇子的怨恨。
  至于皇后,在她生下皇子、在她养大了自己的嫡皇子之前,一切都是虚的。
  不过,就是偏颇于二皇子,太上皇后也不会跟皇后交恶,所以,意思意思地当着竺贵人并周德妃赵敬妃几个的面下下皇后的面子已经足够。多余的,她却不会做的。
  就跟这次这样,太上皇后直接说先搁置这个提议却没有提什么时候重启这项提议,就是她的态度。
  这就是宫廷,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句话,都要拐个九曲十八弯才行。
  这个宫廷里面没有秘密,至于是不是所有的妃嫔都听到了最后的消息,也不知道这些宫妃们是如何想的,但是,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即便太上皇后罚皇后抄写女训女戒一事,也因为太上皇后没有规定时限,因此不了了之。
  至于二皇子和四皇子,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什么反应,这就不是贾琰这样的宫廷巨头需要花心思去了解的了。
  比起猜测下面的庶子的想法,对于贾琰这样的一国之母来说,跟皇帝一起参加各种祭奠、祭礼比较重要。
  没错,这就是皇后的特权,除了给皇帝生儿育女之外,皇后在很多事情上拥有很大的权利,后宫的妃嫔们没有资格参加各种祭奠祭礼,她们只能呆在后宫里面,仰望着庭院四角的天空。但是皇后不同利,绝大多是典礼,皇后必须参加,这是皇后的权利,也是皇后的义务。
  因为皇后“体同天王”,这四个字是明明白白地写在册封皇后的册文里面的。
  所以,在元月里,皇后跟着皇帝再度谒太庙的时候,身体不适,然后被发现有了身孕,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说贾家那边的反应,就是皇帝本人也高兴坏了。
  皇帝亲自跑去太上皇的宁寿宫,谁都不知道两位君王说了些什么,但是,皇帝从宁寿宫出来之后,就诏告天下,把商丘一带数百万亩土地作为皇后的采邑。
  此诏令一下,朝野哗然。
  当然,聪明的人保持了沉默。好比说,户部尚书、工部尚书,还有这两个部门相关的官员,一句话都没有说。
  别人不知道,他们会不知道?皇帝诏令中的商丘一带,其实是晋陕峡谷下游的广大平原地区。晋陕峡谷这段河道的落差较大,黄河主河干上唯一的一座瀑布也位于这个位置。因此,晋陕峡谷下游的数百万亩土地,也就是商丘一带,大量的泥沙淤积在这里。这里的黄河不但是游荡河,河道不固定不说,大量的泥沙就直接裸露在外,因此,这里也是蝗灾的温床。
  因为河道不固定,因此就是在这里种植了作物,一场洪水也没了。
  同样,因为是蝗灾的温床,所以就是作物撑到了收获季节,收成也不会很高。
  简而言之,采邑是古代贵族享受赋税的地方,而皇帝把这块地方赐给皇后,皇后享受不到采邑的税收带来的巨大利益,说不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去治理,而且如果不治理,任由它荒废下去,肯定会引来百官的弹劾,可如果治理的,短时间内见不到效果,肯定也会被人弹劾。
  这道政令,就跟把皇后架在火炉子上烤没什么两样。
  御史台第一时间上奏本表示反对:虽然秦汉时期有这个先例,但是那也是一千七百年前的事情了。且不说本朝从来没有赐皇后采邑的先例存在,就是有,也没有直接赐下数百万亩之多的。
  御史台众御史联名上奏,要求皇帝收回成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