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围魏救赵
日本方面很快就察觉到了中美联军的动作……
虽然此时日本的海空力量已经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基本已经组织不起反击,但他们并非是一支不值一提的力量,这其中尤其是潜水舰……日军的潜水舰是可以搭载小型侦察机的,所以很快就侦察到了中国军队正在有计划的往太平洋方向进军。
“你认为……”东条英机皱着眉头问佐藤贤了:“中国军队这个举动有什么意图?”
佐藤贤了还没回答,真田穣一郎就抢着回答道:“首相阁下,中国军队进军太平洋的目的不是很明显么?”
真田穣一郎与佐藤贤了同为东条英机的“四愚”之一,此时的他刚刚上任参谋本部第一部长,所以急着在东条英机面前出风头。
“很明显?”东条英机示意真田穣一郎继续往下说。
“我对蒋有些研究!”真田穣一郎有些沾沾自喜的回答:“蒋城府深、野心大,有很强的权力欲……所以美国方面一直在要求蒋出兵太平洋,但蒋却只派了几支部队!”
东条英机听到这里时不由“哼”了一声:“就是这几支部队,却让我们在太平洋战的绝对防御圈迅速溃败,现在都快要打到日本本土了!”
东条英机这显然是气晕把话题带歪了,他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对真田穣一郎说道:“继续说!”
“是!”真田穣一郎接着说道:“我认为……中美联军的最终目标是冲绳岛!”
“冲绳岛?”
“是的!”真田穣一郎解释道:“我们知道……美国海陆军的主力都被我们缠在了菲律宾,这使得美军无力进攻冲绳,而随着冲绳防御的加强及兵力的增加,在太平洋的中国部队的实力也不足以对冲绳岛发起强有力的进攻。于是……他们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中国调兵,以达到同时对菲律宾及日本本土两个方向进攻的目的!”
“嗯!”东条英机点了点头。
真田穣一郎的说法的确很有可能,因为冲绳岛对于日本来说太重要了,甚至冲绳岛要是被敌人拿下,美国的战机往冲绳上一摆……日本与中国甚至与朝鲜的联系都会出现困难。
“我认为敌人的计划不会这么简单!”佐藤贤了皱着眉头说道:“首先正如真田穣君所言,蒋是个权力欲、控制欲很强的人,他怎么会突然派出这么多部队进入太平洋供美国人指挥……”
“那是因为美国人对他的威胁!”真田穣一郎解释道:“据我们的情报显示,美国正在中国云南紧急训练三十个师的陆军,美国人完全可以以此做为交换条件要求蒋出兵!”
日军在中国可以说到处都有间谍,甚至在国军内部都不乏被日军收买的奸细,或者也可以说是有许多类似汪精卫之流的所谓的“曲线救国”的“爱国者”……
这类“爱国者”有一个让人很无语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与日本作战必败,并摆出一大堆的数据及理论来证明,接着……在这个前提下,抵抗就变成无意义的牺牲,投降才能真正达到挽救国民于水火之中,于是这才是真正的、现实的爱国之道。
这种“曲线救国”的理论显然是歪理,因为它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根本就不成立的假设上,这个假设就是“中国必败”。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是建立在假设上的,论证从来都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把假设当作事实做为论据本身就是一个根本的、低级的错误,可笑的是在现代网络上,竟然还有许多人认为这种“曲线救国”的理论有道理……
也因为有这些“爱国者”,所以日军就十分详细的掌握了国军的一举一动及兵力布署,这也是日军发起“一号”作战会这么顺利的原因之一。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时候出兵呢?”佐藤贤了问:“美国人装备中国那三十个师装备的军援计划早就开始实施了,如果是以这个为交换条件的话,中国人早该出兵才对。而很奇怪的是……他们竟然会在我们展开‘一号’计划打得他们四处溃逃时出兵。要知道这时候可是中国国内急需用兵的时候,你不觉得奇怪吗?”
“这也是我的另一个想法!”真田穣一郎回答道:“中国人三十六计里有一计,叫做‘围魏救赵’,意思就是围攻魏国而迫使魏国退兵而达到救援赵国的目的……佐藤君只怕也知道这个典故吧!”
佐藤贤了只是“哼”了一声。
此时的日本将军为了达到入侵中国的目的,绝大多数都有研究中国典故和战史,所以日军将领中有相当一部份人是“中国通”,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知已知彼”。
真田穣一郎继续侃侃而谈:“现在蒋所做的……很明显就是这一计,他知道在正面战场无法与我们抗衡,于是就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通过进攻冲绳甚至进逼日本本土的方法,迫使我们把兵力调回本土甚至退兵,这样中国方面的危机也就不存在了!”
听着真田穣一郎的这些话,东条英机不由微微点头。
现在的形势也正如真田穣一郎所说的那样,日本不得不从中国调兵回日本。另一方面,如果中美联军真的进逼日本本土的话,东条英机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到时是孤注一掷继续把战略重心转向中国好呢?还是把部队拉回日本本土防御的好?
在条件没有成熟前,显然两者都不是好的选择。
于是东条英机就下令道:“加强冲绳岛的防御,准备迎战!”
“是!”
佐藤贤了心里还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因为他不相信中国军队费那么大的力气就是为了“围魏救赵”,如果蒋愿意这么做的话,太平洋的中国部队早就不只五万人了。
但是佐藤贤了也不知道中国军队到底想干什么,于是也就没有再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