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重建北宋> 0763、群臣大辩论

0763、群臣大辩论

  搬别人的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二次大规模救援太原府彻底失败,大宋的麻烦来了。不是一个麻烦,而是一大堆麻烦。
  第一个麻烦,高俅死了。
  高俅死了本来不是麻烦,小皇帝赵桓怀念高俅曾经为自己立下的功劳,认为高俅开府仪同三司,天子当挂孝举哀,举国同悲。
  高俅的级别起码相当于国.务院总理。按后世的说法,就应该降半旗致哀,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可是,自以为绝顶忠君的李若水磕头出血,拼死上奏:“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李若水的确忠君,但同样是无耻文人。他认为:高俅没有进士及第,和当年的狄青一样粗鄙不堪,居然窃居高位,起码应该和童贯、王黼、蔡京、蔡攸等人一样,剥夺所有官秩,枭首示众。
  小皇帝赵桓正在悲痛之中,一怒之下没有理他。可是这个李若水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联络更多的文人再次上奏。
  小皇帝赵桓迫于舆论压力,虽然没有亲自去祭拜高俅,但也没有剥夺高俅的“政治待遇”。所以高俅虽然死了,但还有“死后哀荣”,让好多士大夫咬牙切齿。
  李宪遵照高俅生前的嘱咐,并没有亲自去祭拜。但是让自己的女儿李飞凤过去祭奠,并且同意高尧辅抚灵回乡。
  其实李若水为代表的无耻文人,就是嫉妒高俅这一生取得的成就。一个没有考进士的粗鄙之人,居然能够位列三公,开府仪同三司。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圣人教诲,难道是假的不成?当年出了一个狄青,今天又出来一个高俅,让读书人情何以堪?
  第二个麻烦,太尉、同知枢密院事、两河宣抚使种师道,辞职了!
  辞职的理由是:自己的兄弟种师中为国战死,种家军彻底覆灭,种师道哀痛不已病倒了。
  但朝中大臣心知肚明,种师道之所以要辞职,是因为两河宣抚使司的大印,现在被枢密院收回了。
  说白了,种师道有职无权,不过是挂了三个空头衔,相当于“寄禄官”——光拿钱不干活的蛀虫。
  当然,种师道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辞职,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麻烦,比前两个麻烦大多了。
  第三个麻烦,金国特使王汭又来了,而且肯定不是给高俅吊孝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黄鼠狼给鸡拜年,能不麻烦么?其实来的就是王汭一个人,看起来并不是什么麻烦。
  可是王汭一看见迎宾使宇文虚中,居然就说出“蜡丸”两个字。大宋君臣终于明白:真正的麻烦来了!
  蜡丸,就是少宰吴敏代表大宋朝廷,给耶律余睹写的一封密信,让他联络大辽国旧部起兵造反,和大宋国联手南北夹击,彻底干掉大金国女真鞑子,然后平分幽云十六州之地。
  这封密信是萧仲恭和赵伦带回去的,现在从金国特使王汭口中说出来,那绝对是比天还大的麻烦。
  按照金国特使王汭的说法,萧仲恭和赵伦返回燕京,立即把蜡丸献出。完颜宗望不敢怠慢,立即派出千里加急启奏大金国主完颜晟。
  大金国主完颜晟一看蜡书内容,顿时勃然大怒,着令完颜宗翰为左副元帅,完颜宗望为右副元帅,再次起兵南征,讨伐宋国背信弃义、卑鄙无耻的丑恶行径。
  “因为你们宋国背信弃义,阴谋对我大金国将领进行策反,国相(完颜宗翰)统兵八十万,二太子郎君(完颜宗望)聚集大军五十万,目前都已经整装待发。我今天来,就是要正式通知你们宋国皇帝:所有战争罪责都在你们身上!要想平息事端,立即割地赔款。否则,哼哼,后果你们自己知道!”
  王汭这一番话说得杀气腾腾,让大学士宇文虚中吓得浑身直哆嗦,最后连一个字都没说出来,就连滚带爬跑进宫中向小皇帝赵桓禀奏。
  大宋君臣别的本事没有,但有两个专长别人比不了:一个是派丁加税,一个是扯皮开会。
  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大宋君臣就围绕是否割让三镇之地在开会。时间过去七个月,会照开,皮照扯,问题还在那里。
  现在金国特使王汭又来了,宇文虚中已经得到第一手资料,并且向小皇帝赵桓当面禀奏过了。
  接下来怎么办?开会!
  分头通知文武大臣已经来不及了,小皇帝赵桓命令内侍太监,立即擂响百年不动的登闻鼓,通知各亲王、郡王、文武大臣立即赶到崇政殿开会,开朝会!
  大宋君臣开会,那都是小菜一碟,大家都是千锤百炼,久经考验的行家里手。根本不用丝毫准备,每个人都能够连说三天三夜,而且不带重复的。
  小皇帝赵桓看见亲王、大臣已经到齐,命令宇文虚中把情况详细汇报一遍,一场盛大的扯皮大会正式拉开序幕。
  大宋开会那是有讲究的,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已经约定俗成:朝堂上肯定要分成三派:
  主战派主辩手是:太宰徐处仁、少宰吴敏、京城防御使李纲、御史中丞许翰、御史中丞秦桧、兵部侍郎聂昌(原名聂山,小皇帝赵桓赐名聂昌)。
  主和派主辩手是:门下侍郎耿南仲、中书侍郎唐恪、开封府尹王时雍、御史中丞李回。
  中间派摇头金刚:御史中丞吕好问、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龙图阁直学士杨时等人。
  初一看这阵势,主战派占据人数优势,可是第一天就出了毛病。
  主战派第一辩手,太宰徐处仁出师不利,一天辩论下来,居然难分高低。
  经过一夜休战,第二天朝会进入第二轮大辩论,主战派第二辩手李纲上备边御敌八策。
  李纲夸夸其谈的八条计策,如果放在和平时期,那属于居安思危,高屋建瓴的好计策。
  可是现在大兵压境,太原府岌岌可危,李纲的所谓八策,简直就是笑话。他的八策归纳起来,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恢复藩镇世袭制。否定赵匡胤、赵匡义的既定方针,属于作死的节奏。
  第二,更改河东河北保甲制。准备全民皆兵,这一条勉强有用。
  第三,立即充实战马。敌人打进来了才发现部队缺马,事后诸葛亮。
  第四,稻田改河塘。毁掉稻田,变成烂泥岗阻挡敌人,丧心病狂,曹操表示不服!
  第五,修缮河东河北城池。修缮城池当然好,是不是太晚了?
  第六,减免河北河东税赋。这样能够聚集民心,早干嘛去了?
  第七,改变河东河北粮食交易方式。目的是尽快囤积粮草,只怕没机会了。
  第八,改变现有盐法。想得到挺好,没有三年五载能行吗?
  这是一枚重磅炸弹,又重新回到了“文人清谈”的轨道上。
  书生就是书生。现在大敌当前,李纲居然提出这样的条陈,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就李纲提出来的八条,其中第一条直接推翻祖训,估计再扯一万年也没结果。
  看见所有人都直撇嘴,一贯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的徐处仁、吴敏、许翰,现在也变成呆若木鸡,李纲知道事情可能大条了。
  书生还是厉害,李纲经过一番紧张谋算,突然又提出追究姚古坐看种师中灭亡的责任,再投放一枚炸弹。
  如此一来,把讨论战局对策的舆论导向,直接扭转到追查责任方面,接下来自然就涉及到巨大的人事变动问题。
  对于朝中大臣来说,国家是否灭亡,那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人事权力变更才是致关重要的所在。
  追究统兵大将的责任,这是大宋无耻文人最喜欢干的事情,而且乐此不疲。
  姚古屯兵不进,导致种师中败亡,当然应该追究责任。那么,和姚古有关联的人是否也应该一并追究,成为争论的焦点。
  难道李纲真的要追究姚古的责任?非也!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大宋文人都精通此道。
  按照金国特使王汭的说辞,主要是因为“蜡丸”事件,导致大金友邦怒火滔天,从而导致这场大战。
  当时邢倞汇报萧仲恭、赵伦剧烈争论的情形,朝中文武大臣都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也是立功的机会,所以好多人都慷慨陈词,认为应该尽快和耶律余睹联络,其中主和派突然显得非常激进。
  李纲太自以为是了,他把矛头指向唐恪等人,想给主和派以重大打击,忘记“蜡丸密书”是少宰吴敏写的!
  如果要追究“蜡丸事件”的责任人,少宰吴敏绝对脱不了干系。
  李纲一轮发言刚刚结束,朝堂上顿时风云突变。
  原本主战的少宰吴敏,突然站出来极力主和,而且和太宰徐处仁发生剧烈的语言冲突!
  事情演变到最后,徐处仁口中开始不干不净,完全有了泼妇骂街的架势。
  少宰吴敏不甘示弱,同样把徐处仁的种种不是当庭诉说,指责徐处仁原来就犯了欺君之罪。
  原来,徐处仁在出任永州东安县令期间,因为盘剥过度,导致当地土族聚众造反。徐处仁被逼无奈,只能答应当地土族免税三年,结果导致永州岁入不足。
  宋徽宗赵佶接到弹劾奏章,让吏部把徐处仁召回京师质对,徐处仁推说永州闹蝗灾,颗粒无收。不仅不能上缴税收,还要求朝廷赶紧拿出钱粮赈灾。
  吴敏、李纲、徐处仁,他们三人都是好朋友,平时无话不谈。徐处仁蒙骗昏君赵佶这件事情,李纲、吴敏都知道。
  没想到吴敏今天不仅退出主战派行列,让徐处仁、李纲下不来台,还把徐处仁的旧账翻出来,彻底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近百大臣顿时知道情况不妙,接下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