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重建北宋> 0172、事情的因果

0172、事情的因果

  战场上瞬息万变,各种突发情况层出不穷。如果一味机械地执行所谓战斗计划,那就不是打仗,而是自己做死。
  正因为如此,兵书中才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说。
  “君命有所不受”,是指带兵将领临敌作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做到扬长避短,针对突发情况因势利导,对战斗计划适时作出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带兵将领不用向上级请示汇报。
  夏侯泰的突然出现,并且做好了攻击完颜婆卢火大营的准备,让战场局势一瞬间增加了许多变数,这是李宪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可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孤立存在,必然是各种因素凑在一起促成的,具有天道循环的逻辑关系,你不想看见也不行。
  夏侯泰所部突然出现,当然也有自己独特的促成因素。
  大辽国的官场和大宋一样腐败,他们的军队也和大宋军队一样腐败,同样是一无是处。没有根基的人,不会找干爹干娘的人,永远也别想出人头地。
  碰到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的两万多人,大辽六十万主力部队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两年时间被灭国。
  至于大宋军队二十万碰到大辽军队八千人,结果两战两败,损兵过半,主要是大宋军队更加腐败。
  大辽军队和大宋军队的表现,刚好应了一句俗话:没有最腐败,只有更腐败。
  当然,军队缺乏战斗力的因素还有很多,朝廷决策失误、用人失误是原因之一。主将缺乏死战的决心,士兵自然就缺乏战斗意志,这也是重要的因素。
  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大辽军队具有习惯性的心理优势,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瞧得起大宋军队。
  大宋军队能够战胜老百姓,大辽军队能够打垮大宋军队,女真军队可以横扫大辽军队,这就是现实。
  契丹人虽然勇猛,并不代表所有的契丹人都是勇士。耶律宝索虽然是契丹人,但李宪对他并不看好。
  第一次面谈的时候,李宪就对耶律宝索有所了解。这家伙没有必死之心,而且在心里早就存下“万一不行就投降”的心思。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契丹民族桀骜彪悍,本来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高层将领绝大多数腐败透顶,才会一触即溃。
  当然,仅仅见过一两面,耶律宝索、夏侯泰和慕容洽之间闹了什么矛盾,李宪并不知道,也没有准备花费更多气力去了解。
  这支大辽西京部族军,除了耶律宝索之外,全都是幽云汉族、鲜卑族、渤海族、奚族精壮组成,说穿了就是一群没有灵魂的杂牌军,并非真正的契丹军队。战斗力究竟如何,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夏侯泰第一个主动请缨参战,这中间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因为李宪没有问,所以他也没有说。
  夏侯泰是幽云汉人,在大辽国时期不受待见就算了,因为他手中有兵力,还成为耶律家族重点盯防的人物。
  耶律宝索虽然契丹血统不够纯正,在朝廷中收到了耶律元宜的打压排挤,但毕竟是耶律家族的子弟,对幽云汉民的偏见根深蒂固。
  如此一来,夏侯泰和耶律宝索之间就存在着一条鸿沟。因为此前的共同敌人是金国女真鞑子,所以还能共患难。
  朝廷不待见自己,耶律宝索也没有把自己当核心人物,夏侯泰对大辽国没有什么归属感,自然不会有为国尽忠的心思,还存下了“人挪活”的心思。
  此前听到有关“追魂枪李宪”的名头,紧接着又听到“大辽萧芸娘”的名头,然后就是完颜宗望、完颜宗翰连续栽跟头的传闻,夏侯泰还以为大辽国已经发起了全面反攻,所以尽可能和耶律宝索保持良好关系,争取未来能够合作下去。
  没想到“大辽萧芸娘”竟然是“追魂枪李宪”的部下,让听到这个消息的夏侯泰全身一震。
  大辽萧家女子,身份何等高贵,而且专门辅佐耶律家族的侯爷、王爷,甚至直接辅佐皇上。
  江湖上口口相传,追魂枪李宪是幽云汉人,竟然能够得到“大辽萧芸娘”的效忠辅佐,这对于幽云汉人来说,简直就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现在自己竟然能够投到追魂枪李宪的门下,夏侯泰认为老天垂怜,让自己终于有了“人挪活”的天大机遇。
  李宪对他们这支部族军虽然还谈不到不屑于顾的程度,但是言语和神态之中没有足够重视,夏侯泰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
  军人,尤其是统兵将领,都有自己的尊严,夏侯泰也有自己的军人尊严。被别人藐视,只要是有血性的军人都绝不能忍受。
  其实,夏侯泰完全误解了李宪的真实含义。
  无论大辽朝廷多么腐败,军队多么腐败,但是辽军军卒的战斗力都远远高于宋军,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听到“蜀国公主”耶律余里衍的消息之前,李宪对于耶律宝索主动投靠,心中还是充满了无限期待。虽然铁血精神不足,但还有很大的改造余地。
  可是,耶律余里衍突然出现在自己身边,让李宪心中顿时想到了一万种可能性,但是没有一种可能性对自己有利。
  明明是对自己不利的事情,给别人做嫁衣的事情,李宪当然不会去做,从而对耶律宝索的这支部队产生了怀疑。
  李宪担心的是,如果自己在这支军队上耗费太多精力,到时候耶律余里衍站出来振臂一呼,就可以把这支军队带走,那就鸡飞蛋打了。
  在没有见到足够的忠诚之前,一定要和耶律宝索等人保持足够的距离,这就是李宪经过短暂思考之后做出的决定。
  不管怎么说,夏侯泰带着“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心态率队出发,自然就憋足了一口气,一路上都是快马加鞭。
  最关键的一条,他本来就是浑源县的本地人,对这里的山川地理胸有陈竹,所以才会提前赶到攻击出发地。
  殊不知如此一来,让李宪被迫全面调整作战计划。要说夏侯泰在战役关键时刻指挥了李宪,那是一点都不错的。
  在得知王堡峪的完颜婆速撤退序列的一瞬间,李宪就发现了战机,而且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
  要说完颜婆速对敌我双方的分析没有错,撤退序列的安排也足够谨慎。
  完颜婆速率领女真骑兵八百人亲自开路,可以横扫一切骚乱分子。利用契丹人对汉人巨大的心理优势,让副先锋泰赤兀率领契丹效死营一千二百人殿后,也是恰如其分的安排。
  如果要说出了问题,只能怪他不知道李宪决定横插一脚,而且要给完颜婆卢火、完颜婆速这对父子,来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李宪做出调整的依据有两点:
  第一,从王堡峪撤退的金兵,一前一后都具有比较强大的战斗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中间夹着一千二百人汉儿军押运粮草辎重,原本是最妥帖的办法。可是汉儿军居中而行,隔断了两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变成了巨大的灾难。
  一旦前锋完颜婆速的八百女真骑兵遭到攻击,后面的契丹效死营一千二百人却只能干瞪眼,根本无法立即增援。因为滱水南岸道路狭窄,辎重车辆往路上一横,整条道路就彻底被堵死,通道就变成了天堑。
  第二,龙嘴西面、北面、西南面三面是水,夏侯泰一旦要偷袭完颜婆卢火,那就只能从东面发起进攻。完颜婆卢火不是傻子,他自己本来就兵多将广,根本不害怕一千多人的偷袭。
  自古父子连心,这句话肯定是有道理的。自己的儿子正在从东面往回撤。一旦敌人从东面进攻大营,儿子完颜婆速肯定用最快的速度夹击过来,可以把胆大妄为的敌人全歼在龙嘴一线。
  居于上述分析,李宪这才命令方杰、司行方集中到李天成这里,其目的就是在完颜婆速给予增援其父的急速运动中,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不仅能够干掉完颜婆速,同时也能确保夏侯泰东面的安全。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教科书似的例子,所以李宪采用提问的方式,临场传授三员小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宪敢于确定自己的判断,就是因为完颜婆卢火明明发现了敌情,但是故作不知。李天成派出的尖兵,带回来的消息说:完颜婆卢火似乎没有丝毫防备。
  这种小儿科的请君入瓮之计,只能陷害急于建功的莽夫夏侯泰,却不能瞒过战略侦察兵出身的李宪。
  任何一支大部队,都会派出无数的侦察兵或者斥候兵,绝对不可能对四周的环境视而不见,胆敢在中军帐酣然高卧。
  夏侯泰之所以会上当,并不都是因为鲁莽行事,也不是因为急于建功,而是因为他是本地人,自以为能够瞒过敌人的眼睛。
  另外,夏侯泰等人过去大半年时间都隐藏在深山之中,虽然派出一部分斥候兵出去了解情况,但是对外面的大格局没有丝毫印象。他的所有决策依据,还存在于当年此地属于大辽国的状态。
  一个巴掌拍不响,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历史上的所有经典战例,都是“敌我双方密切配合”创造出来的。
  人们在怀念那些取得决定性战役胜利的名将同时,其实最应该记住的,还是那些为了创造经典战例,不惜付出自己生命“友情演出”的败军之将。最佳配角的奖杯,就是属于那些败将的。
  夏侯泰按照自己的设想下达了战斗命令,在三更天将尽的瞬间,全军兵分两路发起攻击。
  战斗初期进展顺利,很快就突破敌人河沿防线,一个回合就打到了完颜婆卢火中军大营的东辕门外。
  没想到接下来的战斗让夏侯泰仿佛掉进泥潭,再也不能随心所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