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撸书斋>书库>历史军事>帝国风云> 第139章 战略方向

第139章 战略方向

  苏比克湾的战斗结束时,中国陆战队已经扫荡了整个马里亚纳群岛,而且向南攻占了加罗林群岛,还在为进军马绍尔群岛做准备。如果一切顺利,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中国海军陆战队将攻占西太平洋上的绝大部分岛屿。
  八月二十日,中国海军陆战队与陆军部队攻占了整个吕宋岛,并且在棉兰老岛登陆。
  因为美军全线崩溃,所以在扫荡附近的其他岛屿事,中**队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基本上是望风披靡。
  可以说,进攻行动比想像的顺利得多。
  战斗打响之前,中国海军与陆军高层将领都认为,为了守住澳大利亚,美军肯定会死守菲律宾。说白了,如果丢掉了菲律宾,中**队可以直接跨过荷属印度尼西亚,向西南太平洋进军。也就是说,在美军动员起来之前,中**队就能把战线推进到离澳大利亚不到一千公里的地方。相反,只有死守菲律宾,在这里拖住中**队的前进步伐,美军才有足够的时间向澳大利亚增兵。
  问题是,美军根本没有死守菲律宾。
  这下,问题也出来了。
  在初期的作战计划中,并没有考虑到军队的推进速度如此之快,因此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就有所欠缺。
  当时,海军陆战队率先调整了进攻方案,把攻打范围扩大到了整个西太平洋。
  也就是说,在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之后,陆战队不会停下来,而是继续前进,直到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攻占其他岛屿为止。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海军陆战队能够推进到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与图瓦卢群岛一线,即把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上的防线向东推进两千到三千公里,沿着这些群岛建立一条离本土五千公里以上的战略防线。
  问题是,关键不在陆战队,而是在陆军。
  说白了,陆战队攻打的都是一些面积狭小、驻军稀少、甚至是没有驻军的岛屿,只要后勤补给跟得上,陆战队就能一直前进。
  显然,陆军遇到的问题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虽然最主要的还是后勤保障问题,即准备的运输船只太少了,即便紧急征召,也难以立即发挥作用,但是陆军还有一个问题,即投入的兵力不够多,当时只有四个步兵师参与作战行动。
  四个师,攻占菲律宾足够了,可是要扩大攻击范围,就得投入更多的兵力。
  陆战队是没有什么好指望的了,而且在攻打一些面积较大的岛屿、或者是驻军较多的岛屿时,陆战队肯定需要陆军的支持。
  八月中旬,在陆战队决定扩大进攻范围之后,陆军也增派了四个步兵师。
  只是,在何时停止进攻的问题上,陆军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陆军的说法,在不对大陆战争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最多只能把战线推进到所罗门群岛,而不是像海军设想的那样攻打澳大利亚。
  显然,陆军的要求很合理。
  虽然在南洋战场上,陆军投入的兵力并不多,前后总共只有八个步兵师,但是耗费的资源却不少。主要就是,这些部队在远离本土的地区作战,后勤保障的难度极大,也就需要占用大量资源。
  更重要的是,海军也知道,攻打澳大利亚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少在一九四一年、甚至是在一九四二年底之前,中**队的实力都不足以登上澳洲大陆。
  如此一来,采纳陆军的提议,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八月底,冯承乾回到北京,参加陆海空三军高层会议。
  当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要不要攻打澳大利亚、或者是在什么时候攻打澳大利亚,而是战略大方向上的选择。
  说白了,中国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向东进攻,而是在此之前向南进攻。
  以对美作战而言,向东进攻是最佳选择,而这也是海军的主张。
  按照冯承乾的认识,澳大利亚有较高的战略价值,但是不足以产生决定性作用,对整体战局的影响并不大。
  冯承乾的基本观点是:即便美军控制着澳大利亚,对中国也没有多大威胁。
  首先,澳大利亚距离美国本土太远了,航线长度接近两万公里,而且需要穿越中国海军的封锁区域。也就是说,不管美军向澳大利亚增兵、还是运送作战物资与武器装备,效率都高不到哪里去。
  其次,澳大利亚的人口并不多,大战爆发前只有不到三千万人。换句话说,美军很难在澳大利亚当地征召军人,因此澳军自身的作战能力可以忽略不计,不会对中美的军力对比产生太大的影响。
  第三,澳大利亚不是工业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与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全国有将近四成的人口以农业与畜牧业为生,其在战前的工业产值还不到美国的百分之十,而且严重欠缺重工业与军事工业。
  第四,澳大利亚的资源也不算丰富,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算美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获得了军力上的优势,从澳大利亚北上攻打中国本土的难度也非常大,即美军必须跨越南洋地区,而中**队则能充分利用这道纵深在四千公里以上,由大大小小上万座岛屿著称的防御屏障,把美军挡在国门之外,在此消耗美军兵力。
  显然,冯承乾并不主张在澳大利亚耗费太多的兵力。
  说白了,澳大利亚就是一块鸡肋,如果攻打的话,肯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在得手之后却得不到多少好处。
  问题是,陆军有相反的观点。
  在陆军看来,攻打澳大利亚依然很有必要。
  首先,澳大利亚直接威胁着南洋地区,部署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重型轰炸机能够轰炸几乎整个南洋地区,从而对该地区的关键生产设施,比如苏门答腊岛上的油田、加里曼丹岛上的橡胶种植园、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产量区、以及泰国湾北部地区的化工厂,而这些都能提升中国的战略力量。
  其次,只要美军仍然控制着澳大利亚,那么中国本土的安全就得不到保证,也就必须在南洋地区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兵力,而这支部队显然没有别的价值,从而会对中国的军事部署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澳大利亚是美国海军、特别是太平洋舰队前往印度洋作战的必经之地,而且肯定是美国海军舰队在印度洋上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从长远考虑,中国海军、甚至是中国陆军都得进军印度洋,因此只有攻占澳大利亚,才能阻止美国海军舰队进入印度洋,也才能更加迅速的控制整个印度洋地区。
  最后,美军肯定会死守澳大利亚,而美军的补给线长度是中**队的四到五倍,因此澳大利亚是消耗美军战斗力、以及美国国力的理想战场。
  除了陆军支持攻打澳大利亚之外,大部分政府官员也认为有必要攻打澳大利亚。
  当然,政府官员的出发点是政治利益。
  澳大利亚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成为自治领,随后获得了全部自主权,成为英联邦成员。虽然澳大利亚已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但是名义上依然属于英国女王,而且由女王委任的总督为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从政治上考虑,如果能够打下澳大利亚,肯定能打击美英士气,同时震慑住其他英联邦成员、以及那些亲美亲英的国家,削弱美英轴心集团的实力。
  冯承乾并不反对这些观点,只是他觉得,为此而去攻打澳大利亚,代价太大了。
  要知道,澳洲是一块大陆,哪怕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也有七百多万平方公里,而且三分之二的地区是沙漠与戈壁。按照冯承乾的估计,要想攻占澳大利亚,中**队至少需要投入近三百万地面部队。
  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同样远离中国本土。
  也就是说,为这支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就必须在此之前建造足够多的船只。
  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造船能力是有限的。
  换句话说,如果增加货轮的建造数量,就得减少战舰的建造数量,至少会使战舰的建造工作受到影响。
  除了造船,还得为此消耗大量资源。
  在军事层面上,则意味着需要向西南太平洋倾斜,到时候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陆军,还有海军。
  显然,如果攻打澳大利亚,那么海军主张的“东进”行动就会受到影响。
  虽然夏威夷群岛比澳大利亚小得多,但是战略价值显然在澳大利亚之上。如果为了攻打澳大利亚而耽搁了进攻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那么中国海军将不大可能在太平洋上迅速取得胜利。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支持攻打澳大利亚。
  当时,甚至连空军司令刘亚光都认为,应该首先攻打澳大利亚,降低本土受到的直接威胁,从而腾出更多的兵力用于进攻。
  冯承乾独自决策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不得不服从多数人的决定。
  这个决定,直接引发了中美太平洋战争中的第一场海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