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叶鸿声是本片的制片人之一, 这件事情终于也被大众注意到了。至于为什么做了本片的制片却不出演一个角色,叶鸿声那边一律是用档期问题来解释的。
虞小曼这边对叶鸿声闭口不提。十一月时候为配合电影宣传, 她给时尚杂志拍了封面。记者仍然关心她的感情问题, 采访时候将几个月前,在电影节晚会上那张她和叶鸿声“对视”的照片翻出来给她看,问她当时在想什么。
那张照片上,她正微微侧头回望,叶鸿声在她身后不远处。隔着人群, 两人好像隔了千言万语。
虞小曼笑起来, 说:“什么也没想,你看,这就是影像的魅力了, 镜头好像捕捉到了什么故事一样。实际上我当时真是随便一回头——你看视频就知道了。”
记者好事,穷追不舍:“可是你看叶鸿声不像正在看你吗?”
虞小曼无语,她顿了一下说:“我不是他,不好说他在看什么。”
事后她要白秋晨和杂志打了招呼,把和叶鸿声有关的这段,从访问中掐去了。她不愿意放出来供人猜测揣摩。
到十二月时候,京中下起大雪。
虞小曼媒体首映那天穿了旗袍,搭了件暗红色的大衣,穿过白茫茫的风雪走进剧院。
叶鸿声也来了,一样和虞小曼坐在第一排。只是两个人中间隔了五六个人。虞小曼坐下时候没有和他说话。
采访提问也只有导演和几位在电影中出演的演员。虞小曼被问到了练歌的趣事和出演时候的感受。她甚至还在台上唱了几句。
程导被问到选择华丽娅出演这个角色的原因。
程导看向虞小曼,没犹豫就侃侃而谈:“我欣赏她,她很吸引人,适合这电影。我一开始是试镜了很多人的,也有唱得好的,但华丽娅是最吸引人的,也最合适的。”
虞小曼微笑听着,她的目光扫过台下,她看到叶鸿声也正看向她。她自然地滑过目光。
电影在当天就得到了媒体的一致好评。
许多影评人都给出了“悦耳”“动人”“娱乐性强”的评价。虽然是歌舞片,但情节并不弱。
这对一部电影来说就足够了。
在叶鸿声心中,远不止这样的评价。他看电影,更看华丽娅。电影开始时候,他还在想着华丽娅,但十分钟之后,他就只看到银幕上的女主角了。
她穿着单薄朴素的旗袍,走在寒冬的街头,嗅着街边烤红薯的香气,两只手拢在怀中,但她的面上仍怀着期望,在明亮的月色下,归家的路叫她快乐,她轻轻哼唱起来。
小提琴跟上她的声音,然后钢琴加入,歌声被托了起来,他觉得那声音太动听,以至于有些陌生。那声音不再属于华丽娅,而是银幕中的女主角。
电影结束时候,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片尾响起的瞬间,他身边有人低声问他:“叶老板,你看……”他没听清楚,他只听到后面观众席中爆发出一阵掌声。
这掌声是给程艾导演的,也是给女主和所有演员的。
叶鸿声在心中轻轻叹息一声,既满足又失落。
他若告诉他们的女主演,此刻他与有荣焉,未免太厚颜无耻。但这是真的,他心中有一些细微的自豪感,仿佛在华丽娅的造星过程中他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
所以失落也是难免。
媒体首映结束之后,虞小曼和程艾导演一起吃了饭,叶鸿声没有参加。他忙得很,连夜还要出城,他自己的一部电影也正在后期制作,还有一些戏份要补拍。
几天之后我有一支歌的口碑就开始发酵。到了十二月正式上映时候,虞小曼已经有了把握,她心里踏实——这部电影口碑好,排片也不差,票房不会烂。
作者有话要说: 这周会完结
还有一个收尾
第88章
虞小曼预计我有一支歌的票房不会扑。
但她没有想到这部电影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之前媒体绝大部分都给了好评, 但许多人依然对票房不太乐观。因为我有一支歌是歌舞电影。真人歌舞片在国内的票房有一个无形的天花板,国内并不吃这一种类型片。即便是好莱坞, 也有好几年歌舞片的票房低潮了。
所以票房预估一开始就落在3亿左右, 这已经是个令人比较满意的票房了。
虞小曼首映当天去大学做活动, 几乎没有睡个完整的觉,一早上凌晨三点钟就坐在床上看零点场首映的首波观众影评。
她看着看着就很激动。她的影迷群里也在第一时间讨论口碑的事情。她很想找个熟人说说话, 但这个点她不知道该找谁。至少要再等三四个小时她才能打电话给程艾导演。
凌晨三点半时候,她只能一个人在心里激动。
但她没有想到, 就在这时候,叶鸿声的消息弹了出来。
恭喜。他说。
他出现得倒巧, 仿佛就在这儿等着。虞小曼握着手机顿了顿,终于给他了一句回应:“谢谢。”
叶鸿声没有意外他们的女主角还醒着。
谁演了这样一部电影, 这时候都不该睡得香。
“你演得好极了,影迷看得很开心。”他不吝赞美。
虞小曼终于把心中的那句话说了出来:“这事情不太像真的。”她又补充了一句:“我没想到会变成真的。”
若别人说这话, 叶鸿声或许会觉得矫情。但这会儿, 他只觉得可爱。
他躺在床上,本来就不太睡得着,好像就在这儿等着什么一样。没想到在这个点真等来了他想撩的那个姑娘。虽然只是在网络上胡侃。
他说:“你没想过是真的,这不是更好,就好好享受这种意外之喜。”
虞小曼说:“我怕它走得太快。”
叶鸿声想说她太悲观了, 才到手的东西已经在害怕失去了。但他瞬间意识到他不能这么说。她得到过他, 然后他先甩开了手。她的不安全感,不是一种多愁善感的夸张,只是过去埋下的潜意识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