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小童竟将她误会成上山求医的病患家属。若非居住在茅草屋里的医者有能力和名气,其他人又怎会上山求医?
  小童不知道什么是医仙谷,但宝镜所见听到的信息,好歹和医术有关,她只能耐着性子等小童的师傅归来。
  小童给她端上来的茶是竹叶所制,就地取材,喝起来有淡淡的竹香,回味悠长……一连喝的几倍,肚子装了一肚皮水,哐当哐当响,听起来就饥肠辘辘。
  宝镜方想起来,好像自迷雾升起,她一路狂奔找到医仙谷入口,都没机会吃东西?
  连夜奔走,又和闵封岳打斗一番,饥饿其实是必然。
  不过在陌生的小童面前咕咕叫,还是叫宝镜不好意思。
  小童也不好意思,挠了挠头,小童站起来:“我为客人做汤饼。”
  汤饼?
  一般人乍然听闻,会认为小童所说是汤和饼,宝镜毕竟是古玩行当的人,却知道古时华夏把面条叫做“汤饼”,这是极早前的称呼,现在哪里还有人叫?
  结合小童的打扮,毫无现代化用品的茅草屋,宝镜心中惊疑不定。
  她究竟是穿过石碑,因此来到了华夏古代,恰好出现在某个医生的家门前,还是医仙谷内围与世隔绝,就像是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桃源社会,根本不知道外界的时代变迁?
  身高只比灶台高些的小孩子要给宝镜做饭,她哪能理所当然等待着食物入口?
  少不得从小童手里接过揉面的活儿,只打发小童在灶台下烧火。
  幸而她当年摆夜宵摊的手艺还没丢,揉揉面,做做手擀面,刀下的面条还切得均匀,没在小童面前丢脸。
  “对了,我叫徐宝镜,你可以叫我徐姐姐,或者干脆叫宝镜,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呢?”
  小童将头低下,火光照在小孩儿脸上,也不能掩饰住他的羞意。
  “师傅叫我茯苓。”
  茯苓,是一位中药的名字,宝镜依言称呼他为茯苓。
  茯苓生性单纯,与师傅居住在山上,很少与外人接触,宝镜一边擀面条,很快和茯苓套上交情。
  这孩子懵懵懂懂的,能说的信息也不多。
  但他不知电为何物,没看过电视,也不知道汽车,说自己和师傅靠采药为生,偶然会有家资丰沛的病患会送来财物。
  “师傅都不肯要,对方若非要留下,师傅也会把东西换成米面,分散给山下的居民。”
  宝镜心中一动,这点倒是和冯师傅的习惯一样。
  难道她运气这么好,刚一进入医仙谷内围,就遇到了冯师傅?想到这一点,她惊疑不定的心渐渐安定下来,甚至变成了期待。
  她见厨房里还有些干香菇和猪油,又抄了香菇臊子,手擀面很有劲道,她只吃了一小碗,茯苓倒是吃了两大碗。
  饭量惊人的茯苓吃了宝镜亲手做得东西,对她越发没有了防备,由一开始的羞怯,变的活泼。
  小孩子的心思很简单,有问必答,不敷衍他,把他当成大人一样正常聊天,茯苓就很喜欢宝镜了。
  其实宝镜多少有些心不在焉,有了怀疑,她越看这茅草屋,越觉得熟悉。
  这屋里的摆设,都是简单质朴的;同样是看诊不收钱,甚至贴钱义诊的医者;方才没发现,如今才想起来,在青城后山的石屋,材质不同,结构倒和眼前的茅草屋类似,甚至都是建在一片竹林中,风雅异常。
  在石屋,她就是冯师傅晒药打杂的药童。
  在这里,没有了她的存在,老医者身边多了个单纯的茯苓。
  借由茯苓的喜欢和信任,宝镜把茅草屋的内部参观个遍,包括收藏药材的地方。
  她拿起一片厚朴仔细看,切面是那样的熟悉。
  每个医者,都有自己的小习惯,她替冯堂整理了三年药材,倒是很清楚冯堂的小习惯。冯堂剥厚朴皮时,刀口是斜着向下,大概有35°,从无例外。
  她手上掂量的厚朴皮,正是这样的切法。
  宝镜眼睛有些发湿,明明没分别多久,她竟是如此挂念冯师傅。
  天色渐黑,茯苓的师傅还不见人影,宝镜有种感觉茯苓的师傅就是她的冯师傅,心情激动,将就着厨房里仅有的材料整治出一桌子好菜。
  纯天然的食材,不用放许多调料,味道就质朴醇香。
  宝镜把碗筷摆下,饭香飘出窗户,有人穿着长衫背着竹篓走近,嗅着香气精神一震:
  “茯苓,今日可有什么好庆祝的?”
  ......交流,吐槽,傍上书院大神, 人生赢家都在潇湘书院微信号xxsynovel (微信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xxsynovel)
  第两百一十二章 时光倒流,年轻冯堂
  第两百一十二章时光倒流,年轻冯堂
  “茯苓,今日可有什么好庆祝的?”
  茯苓最惫懒不过,要想叫他整治出一桌正经饭菜,比登天还难。
  听见男音响起,宝镜拿着碗筷的手一顿,比小童更快奔了出去。茅屋前,月光如水,穿着青衫的男人放下竹篓,反被宝镜吓了一跳。
  “莫不是我认错了路?”
  茅草屋里只有他和徒弟茯苓,月夜下冒出个妙龄少女,一脸神情激动望着自己,年轻的冯堂忍不住往后一退。
  “冯师傅!”
  宝镜看见故人,委屈的快哭了。她肩膀疼,心里的压力大,自从堂婶王月琼发病后就不知找谁诉说,连日来已经累积太多,看见冯堂,那压力都化成了委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